超敏反应性疾病培训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782605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敏反应性疾病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敏反超敏反应性疾病性疾病本章目录本章目录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2超敏反应性疾病KEY POINT 本章重点为型超敏反应所致的主要疾病,免疫学检验主要方法的原理及临床意义。难点为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及特点。3超敏反应性疾病 概概 要要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机体再次受到同一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过程:免疫应答过程 结果: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超敏反应又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过敏反应(anaphylaxis)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4超敏反应性疾病超敏反应的分型:分四型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型超敏反应(溶细胞型、细胞毒型)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型超敏反应(迟发型)5超敏反应性疾病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多有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二.(一)致敏阶段1.变应原:多,如多种食物、花粉、动物羽毛、皮屑、屋尘、真菌、昆虫、寄生虫、药物及某些化学物质等。6超敏反应性疾病2.IgE抗体的产生 Ag 进入机体 刺激免疫系统 产生IgE(针对抗原)7超敏反应性疾病3.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IgE特性(亲细胞性):易吸附在粘膜下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膜上(这些细胞上含有IgE的Fc受体),这时机体对该变应原处于致敏状态8超敏反应性疾病(二)发敏阶段1.1.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多由消化道、呼吸道粘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多由消化道、呼吸道粘膜进入)膜进入)2.2.靶细胞脱颗粒及膜活化靶细胞脱颗粒及膜活化 (1 1)靶细胞脱颗粒)靶细胞脱颗粒 变应原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变应原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表面的IgEIgE结合,结合,IgEIgE发生发生“桥联桥联”,使靶细胞,使靶细胞细胞膜不稳定,导致靶细胞脱颗粒(颗粒中有细胞膜不稳定,导致靶细胞脱颗粒(颗粒中有许多血管活性物质、酶),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许多血管活性物质、酶),释放血管活性物质9超敏反应性疾病(2)膜活化 “桥联”作用使胞内酪氨酸激酶(PTK)活化,胞内Ca2+浓度升高 协同作用使磷脂酶A2(PLA2)活化 使膜磷脂胆碱分解产生花生四烯酸 通过环氧合酶、脂氧合酶途径合成: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D2,PGD2)白三烯(leukotrienes,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活性物质。10超敏反应性疾病(3)血管活性物质和酶的作用1)组织胺:存在颗粒中。可使小静脉、毛细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刺激支气管平 滑肌收缩2)激肽:使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3)白三烯:使支气管强烈收缩(引起支气管 哮喘的主要活性介质)11超敏反应性疾病 主要是以上三种,还有其他物质:如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物质引起的结果:平滑肌收缩 粘液分泌 血压下降 局部水肿等组织功能紊乱12超敏反应性疾病13超敏反应性疾病二.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例)1.青霉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 在过敏性休克中最多见 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青霉素降解产物,空气中可存在)+体内组织蛋白,刺激机体产生IgE(使机体处于对青霉素的致敏状态),当青霉素再次进入时引起休克 某些病人首次用青霉素产生过敏原因:实际已接触过(注射器污染、吸入青霉菌孢子或降解产物)14超敏反应性疾病 2.血清过敏性休克 如破伤风抗毒素(马血清)引起(二)皮肤过敏反应:皮肤寻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三)消化道过敏反应:食入过敏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四)呼吸道过敏反应:吸入花粉、动物皮毛、虫螨等变应原,引 起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15超敏反应性疾病案例讨论 女性病人,23岁,因感冒发烧伴咽喉疼痛两天就诊。体检:体温38.5,咽喉充血明显,扁桃体度红肿,表面有脓性点状分泌物,其余无明显阳性发现。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人自述曾经注射过青霉素,无青霉素过敏史。肌注青霉素80万单位,2分钟后病人感心慌,突然倒地,唇发绀。测血压收缩压为50mmHg,舒张压未测清楚。疑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当即给病人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1mg后,并紧急快速输液,输氧。20分钟后病人血压65/40 mmHg。继续处理,4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诊断: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6超敏反应性疾病三.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由IgE引起 2.发生快、消退也快 3.多为功能紊乱,无组织细胞损伤 4.有明显个体差异、遗传倾向17超敏反应性疾病四.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诊断(一)检出过敏原,避免机体再次接触(1)询问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再次接触(2)作皮试,检测为何种变应原过敏,一但 检出,禁用18超敏反应性疾病 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检出过敏原)原理:变应原通过皮肤挑刺、划痕、皮内注射等进入致敏者皮内,与吸附在肥大细胞或/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IgE高变区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表现: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以及搔痒感结果:出现此现象者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过敏;未出现红晕、红斑、风团者为阴性,即对该变应原不过敏。19超敏反应性疾病脱敏疗法 目的:使机体暂时处于脱敏状态 原理:使结合于靶细胞上的特异IgE短时间处于消耗状态 使用:特殊情况时,如对抗毒素(马血清过敏,但又必须注射 方法:小剂量反复多次注射,每次之间间隔时间短 脱敏疗法中也可出现过敏,必须严密观察!20超敏反应性疾病(二)血清IgE检测 血清中IgE分总IgE和特异性IgE 1.血清总IgE的检测n n 总IgE是针对各种抗原的IgE的总和n n 正常情况下血清IgE含量很低,仅在ng/ml水平n n 一般选用敏感性较高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及酶联免疫测定法进行检测 21超敏反应性疾病(1)放射免疫吸附试验(radioimmunosorbent test,RIST)将抗IgE吸附到固相载体上,检测血清IgE,又称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如双抗体夹心法:将抗IgE抗体偶联到经溴化氰活化的滤纸上,与待测血清中IgE及IgE参考标准进行反应,洗涤后加入125I标记的抗人IgE,再经洗涤后测定滤纸片的放射活性。其测定值与标本中的IgE含量呈正相关。22超敏反应性疾病(2)酶联免疫测定法 双抗体夹心EIISA法 该法方便、实用,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而且无同位素污染,也不需要特殊仪器,临床上较常应用。23超敏反应性疾病(3)化学发光法 用化学发光物质标记抗IgE,与血清中IgE反应后,通过化学发光分析,计算出血清中IgE含量。此法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现临床上用得较多。24超敏反应性疾病(4)检测血清总IgE的意义:正常人血清IgE水平为20200Iuml(1Iu=2.4ng)。血清IgE的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种族、地域、环境、遗传及检测方法等。必须注意当地人群IgE的水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发性皮炎、湿疹、药物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菌病以及寄生虫感染等均可使IgE升高。仅以血清总IgE量的高低是难以判断型超敏反应疾病的,除非血清总IgE值增高异常明显。25超敏反应性疾病2.特异性IgE测定 特异性IgE是指能与某种过敏原特异结合的IgE。检测时是用纯化的特异变应原替代抗IgE进行检测。常用的方法仍然是放射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技术。26超敏反应性疾病(1)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nt test,RAST)将纯化的变应原吸附于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测血清及参考标准品,再与同位素标记的抗IgE抗体反应,最后测定固相的同位素放射活性。利用参考标准做出标准曲线,求出待测血清中变应原特异IgE的量。待测血清中放射性活性高于正常人均数加3个标准差时为阳性。27超敏反应性疾病 用RAST检测特异性IgE,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影响因素少,且安全,同时也可确定变应原。用RAST检测特异IgE与变应原皮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间符合率高达80左右,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后两种试验,因后两种试验更能反应机体的整体情况。用RAST检测特异IgE耗费较贵,且有同位素污染,而且还需要同位素检测仪,故现国内用ELISA法检测特异IgE较多。28超敏反应性疾病(2)酶联免疫测定法 试验原理及步骤基本与RAST同 将同位素标记抗IgE改为加酶标记抗IgE再加入底物,利用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显色来判断结果。测定结果的表示与RAST相同。29超敏反应性疾病 (3)固相荧光免疫测定法 又称CAP变应原检测系统 在很小的塑料帽状物内置有多孔性、弹性和亲水性的纤维素粒(此粒为多孔,能吸附更多的变应原)加入待测血清和不同浓度的IgE标准品 经一定时间温育和冲洗,加入-半乳糖苷酶标记的抗人IgE,使之与IgE结合。此酶催化底物4-甲基伞桂-半乳糖苷,产生荧光。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读取吸光值,荧光强度与特异性IgE抗体呈线性关系,据此可绘出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标本IgE的量。30超敏反应性疾病(4)检测特异性IgE的意义 特异性IgE的增高可帮助型超敏反应疾病 的诊断 并能明确变应原31超敏反应性疾病(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正常值为(0.05-0.5)109L 当机体患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要增加 可作为型超敏反应诊断的参考32超敏反应性疾病(四)变应原诱导的介质释放测定1.变应原诱导组胺释放检测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可与嗜硷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性IgE受体结合,导致嗜硷粒细胞释放的组胺。方法:葡聚糖沉淀法从肝素抗凝血中分离出白细胞与可疑变应原共同孵育,同时设定阳性对照(抗人IgE)及阴性对照裂解细胞后,对样本中的组胺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以最大组胺释放百分率表示 变应原诱导组胺释放试验每个实验室必须制定各自的参考值,据此来确诊阳性及阴性的患者 33超敏反应性疾病2.变应原诱导的白三烯(LT)释放检测方法:患者白细胞与IL-3共同孵育收集细胞然后将相关变应原加入细胞混合物中,同时设置阴性及阳性对照(抗人IgE)试验结果阳性时,白三烯可通过IgE介导从细胞中释放,并对其进行定量测定 白三烯类产物在健康者基础值为1548.3ng/L(均值SD)34超敏反应性疾病变应原诱导组胺、白三烯(LT)释放检测意义 两种中一种阳性结果就对判断致敏作用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相关性,但介质释放也可出现在非IgE介导的反应中 注意与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判断 白三烯测定试验不仅可以反映嗜硷粒细胞反应,还可反映与病理生理过程相关的其他一些免疫效应细胞反应 试验中注意同时设定阴性和阳性对照可减少假阴性结果35超敏反应性疾病(五)与型超敏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的检测 与型超敏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较多主要有:IL-4、IL-5、IL-10、TNF等 (这方面内容自学)36超敏反应性疾病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溶细胞型、细胞毒型)37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一)抗原:分两类1.机体细胞表面固有的抗原成分(即本身就是细胞结构),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变性的自身抗原(自身细胞受某些因素影响使其表面抗原变构)2.吸附在组织细胞上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38超敏反应性疾病(二)抗体:主要是IgG1、2、3,IgM(三)组织、细胞损伤机制 抗体与细胞膜上相应抗原结合后,通过以下三条途径破坏靶细胞(Ag)1.激活补体2.Fc调理与C3b调理,促使靶细胞被吞噬3.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39超敏反应性疾病型超敏反应损伤组织细胞机理40超敏反应性疾病41超敏反应性疾病二.常见型超敏反应疾病(一)输血反应 一般发生在ABO血型不符的输血(二)新生儿溶血病 见于母婴ABO血型和Rh血型不合 母Rh-、父Rh+、第二胎胎儿Rh+Rh血型不合引起者要严重些42超敏反应性疾病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发生机理n n母母Rh-Rh-、父、父Rh+Rh+n n第一胎胎儿如为第一胎胎儿如为Rh+Rh+,分娩时母亲产道损伤,分娩时母亲产道损伤,胎盘中胎盘中Rh+Rh+血液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血液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Rh+Rh+的抗体(的抗体(IgGIgG型,易通过胎盘)。型,易通过胎盘)。n n当第二胎仍为当第二胎仍为Rh+Rh+时,抗时,抗Rh+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的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造成流产、死胎、或分娩后出现新进入胎儿,造成流产、死胎、或分娩后出现新生儿溶血。生儿溶血。n n有时第一胎也可发生,可能母亲以前有流产史。有时第一胎也可发生,可能母亲以前有流产史。n n避免方法:初产后避免方法:初产后7272小时给母体注射抗小时给母体注射抗 Rh+Rh+抗抗体,中和体,中和Rh+Rh+抗原抗原 43超敏反应性疾病(三)免疫性血细胞减少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机制:病毒、药物、酶类等使自身RBC抗原性 改变(成为新的Ag),刺激机体产生抗RBC自 身抗体 这种抗体与自身改变的红细胞特异性结合,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4超敏反应性疾病2.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药物等半Ag体内,吸附于血细胞上 形成完全Ag,刺激机体 产生Ab,当Ag再次进入体内AgAb结合,通过三条途径,使靶细胞(血细胞)溶解、破坏。也可以是抗原抗体结合后,吸附到血细胞表面引起如溶解的是WBC,则出现WBC减少症;如溶解的是血小板,则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超敏反应性疾病(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又称肺-肾综合征)n n病因不清n n可能因病毒感染(如A2型流感病毒)或吸入有机溶剂,造成肺损害n n肺组织损伤导致肺组织抗原性改变,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肺和肾反应(肺泡壁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性)n n引起肺和肾均受到损伤n n临床表现有肺部的咯血和肾炎的表现46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案 例 患儿,男,6天,因皮肤黄染4天入院。患儿为第2胎第2产,足月儿。第1胎生后有黄疸、惊厥,10天死亡,未查病因。其母本次孕期无合并症,孕40+5周,羊水早破9小时,经催产素静滴后分娩,产程顺利。患儿生后无窒息,出生体重3kg。胎盘、脐带、羊水均正常。患儿生后48小时出现黄疸,渐加重,精神弱,哭声小,吃奶差,故转儿科治疗。查患儿及母血型均为A型,即予光疗,黄疸未再加重,但生后6天仍较明显。生后一直母乳喂养,大小便正常。体检:新生儿貌,精神反应差,面色略苍白,轻度黄染,皮肤无出血点,两肺呼吸音清,心率138次/分,胸左2-3肋间有-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脐部少许分泌物。肝肋下2.5cm,脾肋下1cm,四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入院后查总胆红素为200.07mol/L(11.7mg/dl),直接胆红素为0,Hb166g/L,RBC4.671012/L,红细胞形态正常。查母亲为Rh血型阴性,婴儿为Rh血型阳性。诊断:新生儿母子Rh血型不合溶血病。47超敏反应性疾病四.免疫学诊断(一)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1.Rh抗体检测 酶介质法原理:Rh(D)抗体多为小分子IgG类抗体,当它与其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相遇时,便与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结合。但由于IgG分子两个抗原决定簇的跨度小于红细胞因斥力而产生的间距(250 nm),所以不能将相邻的红细胞彼此连接起来形成肉眼可见的凝聚。酶介质可破坏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降低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细胞间排斥力,使红细胞之间的距离缩小,有利于IgG类抗体在两个红细胞抗原位点间的连接,使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成为肉眼可见的凝集。最常用的酶是1的木瓜酶或菠萝酶。此试验既可用于Rh IgG类抗体的检测,也可用于Rh血型系统抗原的检测。48超敏反应性疾病 2.抗球蛋白检测 通常用抗球蛋白试验,即Coombs试验或称Anti Globulin Test(AGT)。Coombs试验又分:直接Coombs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间接Coombs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AT)。49超敏反应性疾病1)直接Coombs试验 患者体内若有抗红细胞抗原的不完全抗体,可与红细胞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但因不完全抗体分子小,不能有效地连接红细胞,仅使红细胞处于致敏状态。如加入抗球蛋白血清,便与红细胞上吸附的不完全抗体结合,在致敏红细胞之间搭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可直接检测红细胞上有无抗体吸附的试验称为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即直接Coombs试验。该试验是检测致敏血细胞的一种方法,用于检查红细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致敏,如新生儿溶血症,溶血性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等。50超敏反应性疾病 2)间接Coombs试验 用已知的不完全抗体检测受检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或用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检测受检血清中相应的不完全抗体,若有对应的抗原和抗体,二者结合,使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球蛋白试剂,与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结合,即可出现红细胞凝集。这种通过体外致敏红细胞,再检测红细胞上有无相应抗体吸附的试验称为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IAT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血型抗体,如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妊娠所致免疫性血型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血型抗体,也用于交叉配血。51超敏反应性疾病三.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产生的抗体是IgG、IgM 2.抗原是存在于细胞膜上 3.结果是靶细胞的溶解、破坏(细胞毒型)4.有补体参与52超敏反应性疾病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53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发病机制(一)抗原1.内源性:如变性的IgG(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性的核抗原(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等2.外源性: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等54超敏反应性疾病(二)抗体:主要是IgG、IgM(三)发生过程 1.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的形成 在体内当抗原抗体比例恰当时,易形成大分子IC,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当抗原量过剩时,易形成小分子IC,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而排除体外55超敏反应性疾病 当抗原略多于抗体时,易形成中等大小IC,它既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也不能被肾小球滤过而排除体外,因此在体内随血液循环,故称为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CIC),这种中等大小IC的沉积是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根本原因。56超敏反应性疾病2.中等大小IC的沉积 IC激活补体:产生趋化因子(C3a、C5a、C567),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溶酶体酶,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产生过敏毒素(C3a、C5a),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加重局部水肿;IC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凝聚,局部出现微血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坏死易沉积部位:肾小球、关节滑囊、心肌、血管壁等处57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复合物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血管壁基底膜58超敏反应性疾病3.IC的致病机制IC激活补体:(1)产生趋化因子(C3a、C5a、C567),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溶酶体酶,引起局部组织损伤;(2)产生过敏毒素(C3a、C5a),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加重局部水肿;IC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凝聚,局部出现微血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坏死59超敏反应性疾病 型型超敏反应损伤组织细胞的机理超敏反应损伤组织细胞的机理 Ag Ab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基底膜上激活补体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溶酶体酶炎 症60超敏反应性疾病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抗体为IgG、IgM2.形成的中等大小IC(CIC)沉积在小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引起3.有补体参与4.局部产生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61超敏反应性疾病二、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又称Arthus 反应)局部长期注射同一抗原可引起 原因:抗体已产生,当抗原再次进入后,抗 原略多于抗体时即可发生。如糖尿病 病人注射胰岛素等 症状:局部水肿、充血、出血、坏死62超敏反应性疾病(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 一次性注射大剂量抗毒素(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后,7-14天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蛋白尿等症状,但短时间可消失恢复(有自愈现象)原因:大剂量注射Ag后,患者体内已产生Ab,但抗原未完全消失,二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IC所致。随着时间延长,Ag逐渐被清除,此病可自行恢复。63超敏反应性疾病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体内已产生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可使肾损伤引起肾炎。80以上的肾小球肾炎属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也可在其他病原微生物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乙型肝炎或疟原虫感染后发生。64超敏反应性疾病3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机制是体内出现了多种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关节或其他部位血管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多种脏器损害。65超敏反应性疾病4炎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病因未明。其发病机制是体内IgG分子发生了变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以IgM为主,也可以是IgG或IgA类抗体,临床称之为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当自身变性IgG与类风湿因子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时即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66超敏反应性疾病三三.案例讨论案例讨论女性病人女性病人 年龄年龄 15 15岁岁 中学生中学生 血尿伴面部浮肿血尿伴面部浮肿3 3天入院天入院 患患者者3 3天天前前无无任任何何诱诱因因发发现现肉肉眼眼血血尿尿,无无尿尿频频尿尿急急尿尿痛痛,不不发发烧烧。同同时时发发现现面面部部浮浮肿肿,清清晨晨为为重重。近近期期无无明明显显感感冒冒、咽咽喉喉痛痛、皮皮肤肤感感染染等等。自自感感精精神神欠欠佳佳,不不咳咳嗽嗽。大大便便正正常常。无无关关节节疼疼痛痛、腰腰部部疼疼痛痛。无无肝肝炎炎、结结核核及及其其他他传传染染病病史史,父父母母、兄兄妹妹均均无无特特殊殊疾疾病病。门门诊诊化化验验:尿尿常常规规:外外观观如如洗洗肉肉水水,镜镜检检:RBC RBC 满满视视野野、WBC WBC 2-5/HP2-5/HP、蛋蛋白白(+)、可可见见少少许许颗颗粒粒管管型型(+)。血血常常规规:Hb120g/LHb120g/L(110-150110-150)、RBC3.5RBC3.5 10101212/L/L(3.5-53.5-5 10101212)、WBC4.8WBC4.8 10109 9/L/L(4-104-10 10109 9)、DCDC:N N 68%68%、L L 32%32%、WBCWBC。肾肾功功:BUNBUN(尿尿素素氮氮)6.2mmol/L6.2mmol/L(3.7-7.03.7-7.0)、CRECRE(肌肌酐酐)160mmol/L160mmol/L(88.4-88.4-176176)。肝肝功功:ALTALT(血血清清谷谷丙丙转转氨氨酶酶)25u25u(35u35u)。血血清清循循环环免免疫疫复复合合物物:16.516.5(1010)。血血清清补补体体:C3 C3 0.35g/L 0.35g/L(0.4-3.50.4-3.5)、CHCH5050 40u 40u/ml/ml(50-10050-100)。抗抗溶溶血血性性链链球球菌菌O O抗抗体体:1600u1600u(19S胶固素结合 310 +大分子血小板凝集 14 -+11SmRF 100 +80超敏反应性疾病(四)检测局部组织中IC的方法 局部组织中IC的检测:免疫荧光、免疫酶标方法 局部组织中检测有IC,可分析疾病与型超敏反应有关82超敏反应性疾病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83超敏反应性疾病 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再次遇到相应抗原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一.发生机制(类同于细胞免疫过程)(一)抗原 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是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某些病毒、寄生虫及化学物质84超敏反应性疾病(二)发生过程(同细胞免疫过程)1.型超敏反应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损伤,参与反应的T细胞是CD4+Th1和CD8+CTL2.2.CD4+Th1再次遇到同种抗原后,释放出大量细胞因子:如IL-2、IFN-、TNF、IL-3、GM-CSF,其主要作用:3.(1)活化巨噬细胞及NK,增强吞噬细胞作用;(2)吸引WBC到达Ag所在部位,促进吞噬;(3)促进T细胞增生和分泌细胞因子,加重局部炎症反应。4.3.CD8+CTL直接损伤靶细胞85超敏反应性疾病Th1 CD4+CD4+Th1与 M 细胞表面抗原作用释放细胞因子(IFN-、TNF-、IL-2、IL-3、GM-CSF),促进其杀灭消化抗原,并召集更多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而且使其获得特异杀灭消化抗原能力。CytokinesTh1 CD4+M致敏淋巴细胞MMLC细胞因子作用86超敏反应性疾病 CD8+CTL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通过脱颗粒,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使靶细胞溶解、凋亡。CTLCD8+靶细胞穿孔素、颗粒酶靶细胞溶解、凋亡致敏淋巴细胞87超敏反应性疾病结果:n n 有利于机体清除抗原性异物n n 发挥抗感染作用的称为细胞免疫应答n n 对机体造成组织损伤引起炎症的则为型超敏反应88超敏反应性疾病二.常见的型超敏反应疾病(一)传染性型超敏反应 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变应原,在传染过程中引起的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传染与变态反应同时存在,传染原在体内消失,超敏反应也停止。如机体感染结核菌后,机体产生针对结核抗原的致敏T淋巴细胞(Th1和CTL),在结核菌素皮试时(再次接触结核抗原),局部可出现型超敏反应的炎症,即为阳性。89超敏反应性疾病(二)接触性皮炎 致敏原多是小分子化学物质,如药物、染料、油漆、碘酊、等 这些物品(半Ag)进入皮肤,与皮肤角蛋白(载体)组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Th1和CTL)。当这些抗原再次进入后,引起接触性皮炎。90超敏反应性疾病三.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是由T细胞介导引起的细胞免疫过程2.无抗体、补体参与3.反应发生较慢(2-3天)4.局部损害是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91超敏反应性疾病三.案例讨论男性患者,34岁,由于腰部扭伤疼痛,2周前贴伤湿止痛膏,1周前开始局部有痒感,以后痒感加重。4天前去掉伤湿止痛膏,发现局部有红肿,表面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其中有一指头大小处有少许渗液。检查患者左侧腰部靠近脊柱处有一610cm大小红肿块,边缘较规则,与正常皮肤分界明显。皮损表面部分有较密集的小丘疹,其中有一2.53.5cm大小糜烂,有少许谈黄色分泌物,无水疱。全身其他部位无类似损害。诊断:接触性皮炎。92超敏反应性疾病四.免疫学诊断(一)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原理:用皮内注射或皮肤斑贴等方法使变应原进入已致敏机体,体内致敏的T细胞再次接触到变应原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造成局部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红肿、硬结或水泡,以此来判断变应原是否引起机体型超敏反应或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93超敏反应性疾病2.斑贴试验(patch test)取1cm2大小四层纱布,浸蘸可疑致敏物溶液,贴敷于受检者前臂内侧或背部正常皮肤上,上面盖以玻璃纸或蜡纸,再用纱布固定。2472h观察结果。如有明显不适,随时打开查看,并进行适当处理。结果判断分级情况见表。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型超敏反应,寻找接触性皮炎过敏原。该法敏感度虽然不太高,但假阳性较少。94超敏反应性疾病 迟发型皮试结果判定标准反应结果 皮 内 斑 贴无反应()无反应或小于对照 无反应或小于对照弱阳(+)仅有红肿 轻度红肿、搔痒阳性(+)红肿伴硬结(0.51cm)明显红肿,时有红斑强阳性(+)红肿、硬结、水疱 红肿伴豆疹、水疱强阳性(+)大疱或/和溃疡 红肿、水疱、溃疡95超敏反应性疾病 OT(old tuberculin)试验:旧结核菌素试验 OT 1:2000 皮内注射后,48-72h观察结果 阳性:红肿、硬结大于0.5cm,说明:1)机体曾感染了结核菌(不一定患病),但人群中96%的人都感染过结核杆菌;2)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常96超敏反应性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