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课件

上传人:2127513****773577... 文档编号:241575795 上传时间:2024-07-05 格式:PPTX 页数:76 大小:4.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第一节 牙菌斑牙菌斑第二节第二节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宿主宿主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第一节 牙菌斑1目的要求目的要求v掌握掌握 菌斑的结构,组成和致病性菌斑的结构,组成和致病性 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 熟悉熟悉 发病机制的几种学说发病机制的几种学说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病因中的宿主因素病因中的宿主因素 病因中的饮食因素病因中的饮食因素目的要求掌握 菌斑的结构,组成和致病性2第一节第一节 牙菌斑牙菌斑第一节 牙菌斑3牙面附着物牙面附着物(萌出后获得)(萌出后获得)名称名称 性质性质 观察观察 清除清除 其它名称其它名称获得性膜获得性膜 萌出后获得萌出后获得 特殊方法特殊方法 刷牙可清除刷牙可清除 生物膜生物膜食物碎片食物碎片 食物碎片食物碎片 肉眼可见肉眼可见 刷牙可清除刷牙可清除 软垢,白垢,牙垢软垢,白垢,牙垢 牙菌斑牙菌斑 稠密细菌层稠密细菌层 染色可见染色可见 刷牙可清除刷牙可清除 生物膜生物膜,软垢软垢牙结石牙结石 钙化物质钙化物质 肉眼可见肉眼可见 需洁治需洁治 牙垢牙垢4牙菌斑牙菌斑牙结石牙结石软垢软垢软垢软垢 粘性沉积物粘性沉积物 肉眼可见肉眼可见 刷牙可清除刷牙可清除 白垢,牙垢白垢,牙垢 牙面附着物(萌出后获得)名称 性质 观察 清除 4牙菌斑(牙菌斑(dental plaguedental plague)是釉质表面有机沉)是釉质表面有机沉积物(稠密的细菌层)积物(稠密的细菌层)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分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分龈上菌斑龈上菌斑和和龈下龈下菌斑菌斑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上方,主要为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上方,主要为G G菌;龈下菌菌;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下方,以斑位于龈缘下方,以G G菌为主菌为主第一节第一节 牙菌斑牙菌斑牙菌斑(dental plague)是釉质表面有机沉积物(稠5龈上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粘性基质龈上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粘性基质(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的胞外聚合物)和嵌入其中(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的胞外聚合物)和嵌入其中的细菌组成的细菌组成牙菌斑可视为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可视为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第一节第一节 牙菌斑牙菌斑龈上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粘性基质(唾液糖蛋白和细菌6一、牙菌斑的结构一、牙菌斑的结构白色或暗白色聚集物,厚度各异白色或暗白色聚集物,厚度各异菌斑结构有显著的部位性差异菌斑结构有显著的部位性差异平滑面菌斑和窝沟菌斑结构不同平滑面菌斑和窝沟菌斑结构不同一、牙菌斑的结构白色或暗白色聚集物,厚度各异7龋病病因的新认识龋病病因的新认识v牙菌斑牙菌斑 (dental plaque)(dental plaque):细菌粘附于牙面或修复体上形成的细菌粘附于牙面或修复体上形成的生态生态环境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和衰亡,并进,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条件适当时条件适当时,细菌的代谢产物可造成牙体或牙周组织的破细菌的代谢产物可造成牙体或牙周组织的破坏坏龋病病因的新认识牙菌斑(dental plaque):8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课件9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课件10使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菌斑的使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菌斑的使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菌斑的使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菌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有有有有3 3 3 3层:层:层:层:获得性膜;获得性膜;获得性膜;获得性膜;中间层;中间层;中间层;中间层;菌斑表层菌斑表层菌斑表层菌斑表层获得性膜是无细胞、无细菌的均质样结构,其获得性膜是无细胞、无细菌的均质样结构,其获得性膜是无细胞、无细菌的均质样结构,其获得性膜是无细胞、无细菌的均质样结构,其形成与唾液糖蛋白沉积有关形成与唾液糖蛋白沉积有关形成与唾液糖蛋白沉积有关形成与唾液糖蛋白沉积有关中间层呈栅栏状结构,与丝状菌形成菌斑支架中间层呈栅栏状结构,与丝状菌形成菌斑支架中间层呈栅栏状结构,与丝状菌形成菌斑支架中间层呈栅栏状结构,与丝状菌形成菌斑支架茵斑表层结构疏松,细菌种类复杂:茵斑表层结构疏松,细菌种类复杂:茵斑表层结构疏松,细菌种类复杂:茵斑表层结构疏松,细菌种类复杂:光滑面菌光滑面菌光滑面菌光滑面菌斑以斑以斑以斑以G G G G球菌和球菌和球菌和球菌和G G G G菌、丝状菌、螺旋体为主;菌、丝状菌、螺旋体为主;菌、丝状菌、螺旋体为主;菌、丝状菌、螺旋体为主;窝窝窝窝沟菌斑沟菌斑沟菌斑沟菌斑内以内以内以内以G G G G球菌、短杆菌为主球菌、短杆菌为主球菌、短杆菌为主球菌、短杆菌为主使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菌斑的基本结构有3层:获得性膜;11平滑面菌斑平滑面菌斑菌斑菌斑-牙界面:细菌位于获得性膜上方牙界面:细菌位于获得性膜上方 细菌呈细菌呈扇贝状扇贝状排列于获得性膜表面排列于获得性膜表面中间层中间层 稠密微生物层:有球菌样微生物稠密微生物层:有球菌样微生物 菌斑体层:各种不同微生物构成呈菌斑体层:各种不同微生物构成呈丛状丛状 或丝状微生物排列呈或丝状微生物排列呈栅栏状栅栏状 平滑面菌斑12平滑面菌斑平滑面菌斑v菌斑表层:结构松散,微生物差异大,有球菌、菌斑表层:结构松散,微生物差异大,有球菌、杆菌和丝状菌,形成杆菌和丝状菌,形成玉米棒玉米棒或或麦穗样结构麦穗样结构(链(链球菌附于丝状菌表面)球菌附于丝状菌表面)v细胞间基质:蛋白质(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细胞间基质:蛋白质(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胞外多糖平滑面菌斑13 窝沟菌斑窝沟菌斑 微生物种类有限微生物种类有限 以以G G球菌球菌和和短杆菌短杆菌为主为主 窝沟菌斑14二、牙菌斑的组成二、牙菌斑的组成vv80808080水和水和水和水和20202020固体物质固体物质固体物质固体物质vv固体物质固体物质固体物质固体物质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无机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无机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无机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无机成分二、牙菌斑的组成80水和20固体物质15葡萄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葡萄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 胞外聚合物:葡聚糖、果聚糖、杂多胞外聚合物:葡聚糖、果聚糖、杂多糖糖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和胞内糖原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和胞内糖原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16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葡聚糖和果聚糖用作菌斑细菌代谢的葡聚糖和果聚糖用作菌斑细菌代谢的 碳水化合物贮库碳水化合物贮库葡聚糖具有促进细菌附着至牙面及细菌葡聚糖具有促进细菌附着至牙面及细菌 间选择性粘附的作用间选择性粘附的作用碳水化合物葡聚糖和果聚糖用作菌斑细菌代谢的17细菌蛋白质:葡糖基转移酶(细菌蛋白质:葡糖基转移酶(GTFGTF)唾液蛋白:淀粉酶、溶菌酶等唾液蛋白:淀粉酶、溶菌酶等龈沟液:龈沟液:IgGIgG、IgAIgA、IgMIgM蛋白质蛋白质细菌蛋白质:葡糖基转移酶(GTF)蛋白质18三、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三、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细菌迅速生长繁殖细菌迅速生长繁殖菌斑成熟菌斑成熟三、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19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 影响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影响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物质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物质 菌斑菌斑成熟成熟8 细菌细菌附着附着 获得性膜获得性膜形成形成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影响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 菌斑成熟8 细菌附209921获得性膜形成获得性膜形成vv获得性膜获得性膜 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修复材料和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修复材料和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修复材料和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修复材料和义齿)所形成的生物膜义齿)所形成的生物膜义齿)所形成的生物膜义齿)所形成的生物膜vv清洁牙齿表面后,清洁牙齿表面后,清洁牙齿表面后,清洁牙齿表面后,20202020分钟内分钟内分钟内分钟内即有获得性膜形成即有获得性膜形成即有获得性膜形成即有获得性膜形成 4 4 4 4小时小时小时小时开始有细菌吸附开始有细菌吸附开始有细菌吸附开始有细菌吸附获得性膜形成获得性膜22获得性膜组成获得性膜组成蛋白质: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蛋白质: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半乳糖、葡糖胺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半乳糖、葡糖胺脂肪:糖脂脂肪:糖脂获得性膜组成蛋白质: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23获得性膜获得性膜功能功能vv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vv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vv影响特异性口腔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影响特异性口腔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vv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获得性膜功能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24菌斑附着菌斑附着v不同细菌以不同速率吸附至获得性膜上不同细菌以不同速率吸附至获得性膜上v最初最初附着至牙面的细菌为血链球菌附着至牙面的细菌为血链球菌v牙面清洁后牙面清洁后8 8小时至小时至2 2天内细菌迅速生长天内细菌迅速生长菌斑附着不同细菌以不同速率吸附至获得性膜上25粘附和聚集粘附和聚集v粘附粘附:指细菌在牙面或获得性膜的定植指细菌在牙面或获得性膜的定植v聚集聚集:是细菌的相互粘结是细菌的相互粘结粘附和聚集粘附:指细菌在牙面或获得性膜的定植26菌斑成熟菌斑成熟牙面清洁牙面清洁2 2天后菌斑开始形成直至成熟天后菌斑开始形成直至成熟微生物组成的微生物组成的动态变化动态变化 早期早期链球菌链球菌为主为主 随后厌氧菌和丝状菌增多,尤以随后厌氧菌和丝状菌增多,尤以放线菌放线菌增加明显增加明显早期菌斑中链球菌、奈瑟菌和放线菌是主要微生物早期菌斑中链球菌、奈瑟菌和放线菌是主要微生物 厌氧菌韦永菌和梭状杆菌增加厌氧菌韦永菌和梭状杆菌增加 G G菌如类杆菌、梭状杆菌和螺旋体增加菌如类杆菌、梭状杆菌和螺旋体增加菌斑成熟牙面清洁2天后菌斑开始形成直至成熟27四、菌斑微生物学四、菌斑微生物学龋病产生的重要条件:龋病产生的重要条件:牙表面比较隐蔽的部位牙表面比较隐蔽的部位保持高浓度的致病菌保持高浓度的致病菌能使致龋菌持续发挥损害作用的因素能使致龋菌持续发挥损害作用的因素 菌斑介导菌斑介导四、菌斑微生物学龋病产生的重要条件:28无菌鼠实验无菌鼠实验无微生物不会发生龋病无微生物不会发生龋病只在饲以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动物中发生只在饲以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动物中发生造成龋病损害的微生物均能代谢蔗糖产酸造成龋病损害的微生物均能代谢蔗糖产酸不是所有能产酸的微生物均能致龋不是所有能产酸的微生物均能致龋 微生物与龋病微生物与龋病无菌鼠实验微生物与龋病29龈上菌斑多为龈上菌斑多为G G+兼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主要为链球菌属主要为链球菌属成熟牙菌斑细菌比例不同成熟牙菌斑细菌比例不同 兼性厌氧链球菌比例最高兼性厌氧链球菌比例最高 (兼性)厌氧杆菌(兼性)厌氧杆菌 G G菌如类杆菌、梭状杆菌菌如类杆菌、梭状杆菌菌斑微生物菌斑微生物龈上菌斑多为G+兼性厌氧菌菌斑微生物30平滑面菌斑平滑面菌斑 早期菌斑以早期菌斑以G G球菌和杆菌为主球菌和杆菌为主 7 7天后球菌比例下降,杆状菌和丝菌上升天后球菌比例下降,杆状菌和丝菌上升 年轻菌斑和老菌斑中链球菌为主年轻菌斑和老菌斑中链球菌为主 老菌斑中丝状菌和放线菌增加,形成老菌斑中丝状菌和放线菌增加,形成“玉米棒玉米棒”状结构状结构平滑面菌斑 早期菌斑以G球菌和杆菌为主31窝沟菌斑窝沟菌斑 微生物种类有限微生物种类有限 以以G G球菌和短杆菌为主球菌和短杆菌为主窝沟菌斑32 龋病发病期间,牙菌斑内变链、放线菌和龋病发病期间,牙菌斑内变链、放线菌和乳杆菌数量增加,血链球菌和韦永菌减少乳杆菌数量增加,血链球菌和韦永菌减少 常见的致龋微生物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常见的致龋微生物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属和放线菌属属和放线菌属 致龋微生物致龋微生物 龋病发病期间,牙菌斑内变链、放线菌和乳杆菌数量增加,33链球菌属链球菌属1.血链球菌血链球菌2.2.变形链球菌组变形链球菌组3.3.轻链球菌轻链球菌链球菌属1.血链球菌34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最常分离的菌种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最常分离的菌种利用蔗糖产生细胞外多糖,促进菌斑形成和利用蔗糖产生细胞外多糖,促进菌斑形成和细菌聚集细菌聚集对动物有致龋性,无证据显示其为人类致龋对动物有致龋性,无证据显示其为人类致龋菌菌可能与窝沟龋发生有关可能与窝沟龋发生有关血链球菌血链球菌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最常分离的菌种血链球菌35分型:分型:按菌壁抗原成分分按菌壁抗原成分分8 8种血清亚型:种血清亚型:a-ha-h 按生化反应分为按生化反应分为5 5种生物型:种生物型:-按碱基(按碱基(G GC C)成分分型)成分分型变链(变链(c c、e e、f f)和茸毛链球菌()和茸毛链球菌(d d、g g、h h)与)与人类龋病关系密切人类龋病关系密切致龋性:产酸性、耐酸性和吸附作用(蔗糖)致龋性:产酸性、耐酸性和吸附作用(蔗糖)变形链球菌组变形链球菌组分型:变形链球菌组36轻链球菌轻链球菌无研究证实其与龋病正相关无研究证实其与龋病正相关轻链球菌贮存胞内多糖,使菌斑在缺乏碳水化轻链球菌贮存胞内多糖,使菌斑在缺乏碳水化合物情况下继续产酸合物情况下继续产酸轻链球菌无研究证实其与龋病正相关37乳杆菌属乳杆菌属包括包括G G兼性和专性厌氧杆菌兼性和专性厌氧杆菌龋活跃者口腔内乳杆菌数量大,患龋严重程度龋活跃者口腔内乳杆菌数量大,患龋严重程度加重,数量增加加重,数量增加饮食中蔗糖含量增高,有蔗糖滞留部位或有龋饮食中蔗糖含量增高,有蔗糖滞留部位或有龋洞存在的部位数量增加洞存在的部位数量增加某些乳杆菌导致动物窝沟龋,对人类致龋作用某些乳杆菌导致动物窝沟龋,对人类致龋作用弱,牙本质龋弱,牙本质龋乳杆菌属包括G兼性和专性厌氧杆菌38G G杆状或丝状,主要有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杆状或丝状,主要有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和衣氏放线菌菌和衣氏放线菌在龈下菌群和人类根面龋菌斑中最常分离到在龈下菌群和人类根面龋菌斑中最常分离到在龈上菌斑中所占比例大在龈上菌斑中所占比例大放线菌属放线菌属G杆状或丝状,主要有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和衣氏放线菌放线39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课件40五、牙菌斑的物质代谢五、牙菌斑的物质代谢 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无机物代谢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无机物代谢v糖代谢是菌斑细菌致龋的基础糖代谢是菌斑细菌致龋的基础v糖分解代谢(糖酵解)产生乳酸,牙面脱矿糖分解代谢(糖酵解)产生乳酸,牙面脱矿v糖合成代谢形成胞内多糖(贮存能源和毒力因糖合成代谢形成胞内多糖(贮存能源和毒力因子)和胞外多糖(促进细菌粘附)子)和胞外多糖(促进细菌粘附)五、牙菌斑的物质代谢 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无机物代谢41六、牙菌斑的致龋性六、牙菌斑的致龋性vv牙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是产生龋病损害的直接牙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是产生龋病损害的直接牙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是产生龋病损害的直接牙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是产生龋病损害的直接原因(菌斑深层缺氧环境厌氧链球菌)原因(菌斑深层缺氧环境厌氧链球菌)原因(菌斑深层缺氧环境厌氧链球菌)原因(菌斑深层缺氧环境厌氧链球菌)vv唾液的缓冲作用难以到达菌斑深层,菌斑内产生唾液的缓冲作用难以到达菌斑深层,菌斑内产生唾液的缓冲作用难以到达菌斑深层,菌斑内产生唾液的缓冲作用难以到达菌斑深层,菌斑内产生的酸在局部持续发挥作用的酸在局部持续发挥作用的酸在局部持续发挥作用的酸在局部持续发挥作用vv菌斑致龋性的两种理论菌斑致龋性的两种理论菌斑致龋性的两种理论菌斑致龋性的两种理论 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病由特异性致病菌所致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病由特异性致病菌所致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病由特异性致病菌所致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病由特异性致病菌所致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主要致龋因素为菌斑数量非特异性菌斑学说:主要致龋因素为菌斑数量非特异性菌斑学说:主要致龋因素为菌斑数量非特异性菌斑学说:主要致龋因素为菌斑数量六、牙菌斑的致龋性牙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是产生龋病损害的直接42第二节第二节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第二节 饮食因素43v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食糖消耗和龋病流行呈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食糖消耗和龋病流行呈正相关正相关v动物试验和人类观察蔗糖的致龋能力最强动物试验和人类观察蔗糖的致龋能力最强v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v碳水化合物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碳水化合物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食糖消耗和龋病流行呈正相关一、蔗糖和其他碳44v蔗糖的致龋作用机理:蔗糖的致龋作用机理: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蔗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v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和牙体硬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和牙体硬组织的脱矿组织的脱矿v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蔗糖的致龋作用机理: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蔗糖)代谢产生酸,45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其他碳水化合物与龋病其他碳水化合物与龋病 单糖、双糖易被致龋菌代谢产酸单糖、双糖易被致龋菌代谢产酸进食频率与龋病发病关系进食频率与龋病发病关系 进食频率越高,龋病活跃性越显著进食频率越高,龋病活跃性越显著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其他碳水化合物与龋病46牙萌出前,蛋白质对牙齿发育发挥营养作用牙萌出前,蛋白质对牙齿发育发挥营养作用牙萌出后,蛋白质对龋病发生所起局部作用牙萌出后,蛋白质对龋病发生所起局部作用二、蛋白质二、蛋白质牙萌出前,蛋白质对牙齿发育发挥营养作用二、蛋白质47三、脂肪三、脂肪有利于抗龋有利于抗龋三、脂肪有利于抗龋48vv氟:氟化羟磷灰石增强釉质对脱矿的抵抗性氟:氟化羟磷灰石增强釉质对脱矿的抵抗性氟:氟化羟磷灰石增强釉质对脱矿的抵抗性氟:氟化羟磷灰石增强釉质对脱矿的抵抗性vv氟化物抗龋机制氟化物抗龋机制氟化物抗龋机制氟化物抗龋机制 氟对釉质羟磷灰石的作用氟对釉质羟磷灰石的作用氟对釉质羟磷灰石的作用氟对釉质羟磷灰石的作用 对菌斑细菌的作用对菌斑细菌的作用对菌斑细菌的作用对菌斑细菌的作用 对釉质表面的作用对釉质表面的作用对釉质表面的作用对釉质表面的作用四、矿物质四、矿物质氟:氟化羟磷灰石增强釉质对脱矿的抵抗性四、矿物质49四、矿物质四、矿物质v磷酸盐磷酸盐 降低釉质羟磷灰石的溶解性降低釉质羟磷灰石的溶解性 促进再矿化、缓冲有机酸促进再矿化、缓冲有机酸 改建获得性膜改建获得性膜v微量元素与痕量元素微量元素与痕量元素四、矿物质磷酸盐50第三节第三节 宿宿 主主第三节 宿 主51v 牙牙v 唾液唾液 牙52牙齿和牙弓的形态:体现牙面对龋病的敏感牙齿和牙弓的形态:体现牙面对龋病的敏感牙齿和牙弓的形态:体现牙面对龋病的敏感牙齿和牙弓的形态:体现牙面对龋病的敏感性,如窝沟处较易患龋性,如窝沟处较易患龋性,如窝沟处较易患龋性,如窝沟处较易患龋牙齿的排列:牙列不齐、拥挤和牙重叠等有牙齿的排列:牙列不齐、拥挤和牙重叠等有牙齿的排列:牙列不齐、拥挤和牙重叠等有牙齿的排列:牙列不齐、拥挤和牙重叠等有滞留区存在的部位滞留区存在的部位滞留区存在的部位滞留区存在的部位牙的理化性质、钙化程度和微量元素含量如牙的理化性质、钙化程度和微量元素含量如牙的理化性质、钙化程度和微量元素含量如牙的理化性质、钙化程度和微量元素含量如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一、牙一、牙牙齿和牙弓的形态:体现牙面对龋病的敏感性,如窝沟处较易患龋一53无机成分:无机成分:CaCa、P P、磷酸盐、重碳酸盐、磷酸盐、重碳酸盐有机成分:蛋白质、少量脂肪和痕量碳水化合物有机成分:蛋白质、少量脂肪和痕量碳水化合物唾液在正常情况下作用: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唾液在正常情况下作用: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的积聚;唾液成分的抑菌、中和抗酸作用、抗溶的积聚;唾液成分的抑菌、中和抗酸作用、抗溶作用作用二、唾液(二、唾液(0.7-1.5L/天)天)无机成分:Ca、P、磷酸盐、重碳酸盐二、唾液(0.7-1.554二、唾液(二、唾液(0.7-1.5L/天)天)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减少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减少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出现多发龋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出现多发龋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也有利于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也有利于龋的发生龋的发生二、唾液(0.7-1.5L/天)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55非特异性免疫:粘膜屏障、唾液和龈沟液成分非特异性免疫:粘膜屏障、唾液和龈沟液成分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唾液抗体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唾液抗体和血清抗体)和血清抗体)变链与龋病:以变链各种抗原成分作为疫苗进变链与龋病:以变链各种抗原成分作为疫苗进行主动免疫防龋行主动免疫防龋三、免疫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粘膜屏障、唾液和龈沟液成分三、免疫56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的其他因素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57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vv年龄年龄vv性别性别vv种族种族vv家族与遗传家族与遗传vv地理因素地理因素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年龄58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人群分布(人群分布(人群分布(人群分布(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1.1.1.1.年龄年龄年龄年龄 龋病患病随年龄变化而变化。龋病患病随年龄变化而变化。龋病患病随年龄变化而变化。龋病患病随年龄变化而变化。1995199519951995年年年年我我我我国国国国 5 5 5 5、12121212、15151515、18181818、3535353544444444、6565656574747474岁岁岁岁6 6 6 6个个个个年年年年龄龄龄龄组组组组的的的的龋龋龋龋均均均均分分分分别别别别是是是是0.010.010.010.01、1.031.031.031.03、1.421.421.421.42、1.601.601.601.60、2.112.112.112.11和和和和2.492.492.492.49(DFTDFTDFTDFT均数)。均数)。均数)。均数)。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人群分布(Distribution59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人群分布(人群分布(人群分布(人群分布(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2 2 2 2性别性别性别性别 目前尚无明确定论。目前尚无明确定论。目前尚无明确定论。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大大大大多多多多数数数数调调调调查查查查显显显显示示示示乳乳乳乳牙牙牙牙患患患患龋龋龋龋率率率率男男男男性性性性略略略略高高高高于于于于女女女女性性性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人群分布(Distribution60 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人群分布(人群分布(distributioninthepopulationdistributioninthepopulation)3 3城、乡居民城、乡居民 一般城市儿童的患龋率高于农村。另一方面,一般城市儿童的患龋率高于农村。另一方面,一般城市儿童的患龋率高于农村。另一方面,一般城市儿童的患龋率高于农村。另一方面,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儿童患龋率高于城市。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儿童患龋率高于城市。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儿童患龋率高于城市。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儿童患龋率高于城市。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人群分布(dis61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次全国调查城乡乳牙患龋状况三次全国调查城乡乳牙患龋状况年份年份年份年份龋均龋均龋均龋均 dmft dmft dmft dmft 患龋率患龋率患龋率患龋率%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198319834.784.782.632.6379.679.658.558.5199519954.324.324.804.8075.775.778.378.3200520053.103.103.903.9062.062.070.270.2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三次全国调查城乡乳牙患龋状况年份龋62 三次全国调查城乡恒牙患龋状况三次全国调查城乡恒牙患龋状况 年份年份年份年份龋均龋均龋均龋均 DMFTDMFTDMFTDMFT患龋率患龋率患龋率患龋率%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198319831.041.040.650.6540.540.529.729.7199519951.101.100.890.8948.348.340.840.8200520050.500.500.500.5029.229.228.528.5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次全国调查城乡恒牙患龋状况 63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人群分布人群分布(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4 4 4 4民族、种族民族、种族民族、种族民族、种族 不同民族的患龋情况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患龋情况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患龋情况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患龋情况也不同。美美美美国国国国黑黑黑黑人人人人的的的的龋龋龋龋均均均均一一一一般般般般低低低低于于于于白白白白人人人人,18-6418-6418-6418-64岁岁岁岁的的的的龋龋龋龋均均均均,白人为白人为白人为白人为10.3210.3210.3210.32,黑人为,黑人为,黑人为,黑人为6.846.846.846.84。我国少数民族中患龋率最高的是彝族我国少数民族中患龋率最高的是彝族我国少数民族中患龋率最高的是彝族我国少数民族中患龋率最高的是彝族(患龋率患龋率患龋率患龋率56.056.056.056.0%,龋均,龋均,龋均,龋均1.521.521.521.52),最低的是回族,最低的是回族,最低的是回族,最低的是回族(患龋率患龋率患龋率患龋率18.218.218.218.2%,龋均龋均龋均龋均0.30.30.30.3)。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人群分布(distribution64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五五)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 1.1.1.1.氟摄入量氟摄入量氟摄入量氟摄入量 患龋率与水氟浓度呈负患龋率与水氟浓度呈负患龋率与水氟浓度呈负患龋率与水氟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相关。相关。我国我国我国我国1983198319831983年的调查结果说明,无论在年的调查结果说明,无论在年的调查结果说明,无论在年的调查结果说明,无论在南方或北方,水氟浓度在南方或北方,水氟浓度在南方或北方,水氟浓度在南方或北方,水氟浓度在0.6-0.8 mg/L0.6-0.8 mg/L0.6-0.8 mg/L0.6-0.8 mg/L时,时,时,时,龋均及患龋率最低,氟牙症率在龋均及患龋率最低,氟牙症率在龋均及患龋率最低,氟牙症率在龋均及患龋率最低,氟牙症率在10%10%10%10%左右,左右,左右,左右,无中度以上氟牙症发生。无中度以上氟牙症发生。无中度以上氟牙症发生。无中度以上氟牙症发生。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五)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65 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五五)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 2.2.2.2.饮食习惯饮食习惯饮食习惯饮食习惯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及糖加工的形式与龋的摄入量、摄入频率及糖加工的形式与龋的摄入量、摄入频率及糖加工的形式与龋的摄入量、摄入频率及糖加工的形式与龋病有密切关系。病有密切关系。病有密切关系。病有密切关系。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6 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五五)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 3.3.3.3.家族影响家族影响家族影响家族影响 龋病常在家族之中流行,龋病常在家族之中流行,龋病常在家族之中流行,龋病常在家族之中流行,同一家族成员之间会以相似的形式传播。父同一家族成员之间会以相似的形式传播。父同一家族成员之间会以相似的形式传播。父同一家族成员之间会以相似的形式传播。父亲或母亲如果是龋病易感者,他们的子女常亲或母亲如果是龋病易感者,他们的子女常亲或母亲如果是龋病易感者,他们的子女常亲或母亲如果是龋病易感者,他们的子女常常也是龋病易感者。常也是龋病易感者。常也是龋病易感者。常也是龋病易感者。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五)67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第五节 病因学说68一、内源性理论一、内源性理论二、外源性学说二、外源性学说 三、蛋白溶解学说三、蛋白溶解学说四、蛋白溶解螯合学说四、蛋白溶解螯合学说五、五、MillerMiller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病因学说病因学说一、内源性理论病因学说69Miller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vv意义意义意义意义 首次阐述了口腔微生物、食物、牙齿与龋病发首次阐述了口腔微生物、食物、牙齿与龋病发生的关系生的关系 发现了细菌利用糖产酸导致脱矿发现了细菌利用糖产酸导致脱矿vv局限性局限性局限性局限性 没有说明牙面微生物的存在形式没有说明牙面微生物的存在形式 没证实致龋菌的生物学特点,认为只要产酸没证实致龋菌的生物学特点,认为只要产酸就可致龋就可致龋Miller化学细菌学说意义70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四联因素:宿主、微生物、饮食和时间四联因素:宿主、微生物、饮食和时间四联因素:宿主、微生物、饮食和时间四联因素:宿主、微生物、饮食和时间龋病发生需要有敏感的宿主、口腔致龋菌龋病发生需要有敏感的宿主、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以及适宜的底物,而底物必须在群的作用以及适宜的底物,而底物必须在口腔滞留足够的时间口腔滞留足够的时间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71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课件72细菌细菌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属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属利用蔗糖的产酸能力、耐酸能力和对牙面的利用蔗糖的产酸能力、耐酸能力和对牙面的附着能力(菌斑多糖)附着能力(菌斑多糖)细菌的致龋性依赖于菌斑的存在:菌斑深层细菌的致龋性依赖于菌斑的存在:菌斑深层质地致密,氧气稀少,牙菌斑深层形成的酸质地致密,氧气稀少,牙菌斑深层形成的酸不易被唾液稀释或中和不易被唾液稀释或中和细菌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属73食物食物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实验证实,蔗糖的致龋能力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实验证实,蔗糖的致龋能力最强最强糖的致龋作用与其种类、摄入量和摄糖频率有关糖的致龋作用与其种类、摄入量和摄糖频率有关蔗糖及其他碳水化合物的致龋作用须通过牙菌斑蔗糖及其他碳水化合物的致龋作用须通过牙菌斑实现实现食物74p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pStudyConstantly,AndYouWillKnowEverything.TheMoreYouKnow,TheMorePowerfulYouWillBe学习总结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学75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Failure Is Great,So DonT Give Up,Stick To The End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结束语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