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型城镇化解读全解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566109 上传时间:2024-07-05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新型城镇化解读全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湖北新型城镇化解读全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湖北新型城镇化解读全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解读小组成员:蔡凌峰赵一凡刘畅刘莹目录第三章解析第二章解析第四章解析第一章解析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前言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规划背景与思路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制定科学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增强城镇的协作性和互动性,提升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增强城镇的整体效益湖北省行政区划所辖的地区提出符合湖北实际符合湖北实际、显示湖北特色显示湖北特色、具有时代特征具有时代特征的城镇体系构架,以带动和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使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的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前言主要依据重点规划范围基本宗旨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规划技术路线规划范围与期限重大机遇规划背景规划背景与思路:机遇与前期不同,并且说明了规划技术路线规划背景(一)(二)(三)国家对城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湖北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布署中国进入“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时点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一)国家空间战略重点从沿海向内陆演进(二)中部地区成为新一轮增长的热点地区(三)国家定位武汉为“中部中心城市”(四)湖北提出“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规划技术路线“引领和打造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开创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立足湖北的区位优势立足湖北的资源禀赋(三)强调规划的综合性(一)围绕一条主线(二)立足两个支撑点综合分析影响省域发展的六大方面问题,提出五大发展战略,提出综合解决方案。规划技术框架第二章框架分析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现状区域态势总结发展方式旧版对比交通建设空间特征城镇特征产业动力区域态势湖北发展面临的挑战1.缺乏地缘优势安徽“奋力向东”,江西“对接长株闽”、湖南实行“南向战略”、山西“积极加入京津冀和环渤海圈”,中部6省“离心”大于“合力”。2.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在东部沿海和西部成渝四大增长极的强力发展态势下,位居地理中央的湖北,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机湖北发展面临的机遇1.国家宏观区域格局要求国家区域开发战略布局从沿海走向内陆,“内外互动”将催生新的空间需求2.区域格局转变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的培育和崛起,是关系到国家全面繁荣的关键,也是完善国家区域格局从“菱形结构”向“钻石型结构”转变的重要一极区域态势湖北打造增长极的条件一、具有开放的区位、完善的交通网络和流通枢纽支撑二、拥有国家中心城市,发挥核心中枢职能和区域引领作用三、有国家政策助力,具有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支持湖北从区位条件来看处于国家的地理中央,有条件培育成面向沿海和内陆两个市场的开放连接空间;依托交通枢纽武汉,湖北现有的区域流通优势较强,但交通网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武汉的综合枢纽功能也需要进一步强化从核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发挥条件来看武汉在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突出,应积极争取从“中部中心”迈入“国家中心”,承担更高的区域职能从国家政策助力来看武汉城市圈是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东湖自主创新区是国家三个自主创新区这一,武汉应积极把握政策机遇,争取更多实质有效的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动力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的水平,初期的结构二产比重降低+一产过度缓慢Tip:2009年全省人均GDP为22677元,约合3317美元,位居中部第一,达到工业化中期的水平动力结构消费带动显著,投资力度减弱,出口动力偏弱出口内需导向Tip:2000-2009年湖北进出口所占6省比重长期排名第1,但对湖北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不强结构失衡影响城镇化增速,导致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Tip:2009年,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6.0%,在中部六省位居首位,但城镇化增速放缓,2000-2009年,年均增长0.6个百分点,滞后于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竞争力有待提高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1.低层次产品结构的工业化危机(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2.流通网络关联甚少,传统交通枢纽的优势难以发挥、升级3.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城镇特征小城镇总体发展动力不足,部分小城镇发展特色鲜明县级城镇集聚态势显著增速最高中等城市活力初现but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大城市空大城市空间集聚作间集聚作用偏弱用偏弱弱强弱弱强特大城市特大城市武汉人口武汉人口集聚特征集聚特征显著显著空间特征空间梯度特征明显一主两副”中心格局初步形成“区域城市化”态势初显“点-轴”状发展打造具有区域高端功能的空间节点空间形态格局交通建设空间梯度特征交通网呈现“东密西疏”、“纵强横弱明显交通基础设施1.航空、港口交通枢纽发挥作用弱2.武汉核心单极化,交通压力大交通综合体系不健全1.网络覆盖率有待提高2.东西部交通发展问题不平衡“九省通衢”相对优势下降交通与省域城镇空间组织不相匹配发展方式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但在城乡发展中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湖北在国家粮食与生态安全格局中承担重要责任东部发展路径不可复制,湖北在严峻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下亟待转型基础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第三章框架分析发展定位与城镇化发展目标省域总体定位总结城镇化发展目标城镇化总体目标省域总体定位湖北省“两圈一带”湖北在长江经济发展带的地位 根据国家的宏观要求及对湖北的期望,结合湖北自身的发展优势基础,湖北省域总体发展定位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强“四基地一枢纽”的建设,把湖北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真正发挥湖北作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作用。现代物流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制造业基地城镇化总体目标文本文本文 立足湖北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引领和打造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开创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城镇化总体目标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跨越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跨域新型城镇化道路跨越式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跨越湖北作为中部地区战略崛起的重要支点,应保持较快的城镇化增速,扩大城镇就业容量,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城镇化水平持续较快提高作出贡献。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跨越逐步扩大本地城镇就业,从省外异地主导转向以省内本地城镇化为主。近期,发挥异地城镇化的主要就业载体作用,缓解省内就业容量不足与富余劳动力巨大的矛盾。中远期,逐步转向以本地城镇化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加强大中城市和县城的就业吸纳能力。2030年前后,形成较为完善的人口合理流动机制,基本依靠本地城镇化实现人口从乡村向城镇的迁移。新型城镇化路径实施独特、自主、开放的区域发展路径实施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与城镇化协调共进的产业战略双向推动的城镇发展战略开放的非均衡空间战略科学发展、深化两型的绿色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指标2020年全省户籍总人口达到6300万左右,常住人口达到 5850万左右;2030年全省户籍总人口达到6400万左右,常住人口达到6100万左右。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进行积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政策调整的前提下,预计湖北城镇化率每年提升0.8-1.2个百分点,规划预测湖北省城镇化水平 2015年 53%,2020年达58%,2030年达到66%,城镇化水平增速分别为年均 1.2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本省针对自己的发展条件,将以城镇化人本指标系统为城镇化主指标系统,以城镇化产业指标、城镇基础建设指标为辅助指标系统作为本省的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总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体系指标城镇化发展指标湖北省2030年总人口预测结果湖北省对2030年各项城镇体系指标预测结果战略一:连接六群、携手长昌、引领和打造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战略一:连接六群、携手长昌、引领和打造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一)跨越中部,连通六群,构筑东西南北交汇的战略中枢(一)跨越中部,连通六群,构筑东西南北交汇的战略中枢“北联京津、南通粤港”“东达江海、西至成渝”“连接海西、沟通关中”(二)携手长昌,区域联动,引领和打造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二)携手长昌,区域联动,引领和打造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以武汉圈为龙头,作为湖北实施区域开放的先发空间。向西、西北是武汉面向腹地,辐射中西部,带动全省的战略方向;向东、向南则是武汉对接沿海、联动长沙、南昌,引领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的战略方向。(三)强化武汉中心地位,从(三)强化武汉中心地位,从“中部中心中部中心”迈向迈向“国家中心国家中心”区域空间支点功能区域经济中心功能改革试验先锋功能国际交流平台功能战略二:立足资源禀赋,冲高扩容,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协调共进战略二:立足资源禀赋,冲高扩容,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协调共进(一)强化既有优势,冲击高端,增强产业竞争力(一)强化既有优势,冲击高端,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传统能源原材料工业,延伸产业链。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通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强化辐射带动型产业发展,增强区域影响力。加强科技创新,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弥补短腿,扩大就业容量(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弥补短腿,扩大就业容量注重加快就业容纳能力强的产业发展。打破体制机制束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培植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拓宽国内外市场。顺应国际趋势,扩大服务外包规模。注重消费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投资人力资源,坚持就业优先(三)投资人力资源,坚持就业优先1加强职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2依托科教优势,留住高端人才战略三:双向推动,因地制宜,发挥不同等级城镇承载作用战略三:双向推动,因地制宜,发挥不同等级城镇承载作用(一)突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强集聚强核心作用,以城镇群和都市区(一)突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强集聚强核心作用,以城镇群和都市区作为城镇化布局主体形态作为城镇化布局主体形态1.提升武汉圈整体容量和综合竞争力,作为省域城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2.强化宜昌、襄阳的核心集聚作用,推进区域整体发展(二)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及县级城市,作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二)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及县级城市,作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1.择优做大中等城市,优化省域城镇体系结构2.发挥县级城市综合发展优势,作为中部“不完全城镇化”的破题之举(三)因地制宜,择优培育特色小城镇,增强自下而上城镇化发展动力(三)因地制宜,择优培育特色小城镇,增强自下而上城镇化发展动力战略四:差异有序,重点集聚,构筑开放的省域空间格局战略四:差异有序,重点集聚,构筑开放的省域空间格局(一)落实两圈一带,省域空间差异有序发展(一)落实两圈一带,省域空间差异有序发展1.武汉城市圈:区域集聚、优化分工,实现区域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2.鄂西圈平原发展区:强化中心城市带动、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协同推进3.鄂西圈山地生态区:节点集聚、有序疏导、走特色发展路径(二)中心城市带动,以城镇群、都市区推动区域城镇化(二)中心城市带动,以城镇群、都市区推动区域城镇化以武汉为核心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其中重点是加强引导武鄂黄黄都市连绵区的城镇建设,成为省域发展的最强空间核心。以宜昌为核心促进“宜昌-荆州”组合都市区的发展。以襄阳为中心加快建设襄阳都市区。完善“一主两副”中心体系。(三)凝带聚轴,推动京广轴、长江带强势崛起(三)凝带聚轴,推动京广轴、长江带强势崛起1.依托京广轴国家级轴线,实施省域空间开放2.推动长江城镇密集发展带发展,成为带动湖北崛起的区域脊梁附:拓展长江经济带范围,构筑长江城镇密集发展带规划建议在原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范围上,增加汉江流域的沙洋、天门、仙桃、潜江、汉川等城镇;同时将上游清江沿线的利川、恩施、建始等城镇包括在内,共同构筑长江城镇密集发展带。在高快速交通时代,沿江城镇的发展更应该充分考虑与综合交通走廊相结合。聚焦沿江资源,整合交通优势。因此,规划长江城镇密集发展带,突破了传统“长江经济带”、“汉江流域经济带”等按流域划分经济带的方式,综合考虑了对沿江综合交通轴线的利用,既包括沿江城镇、也涵盖了沪汉蓉通道的沙洋、天门、仙桃、潜江、汉川等沿线城镇。这样,既能整合长江、汉江流域城镇的精华部分,又能集长江航运与陆路综合运输于一体,最大程度地发挥对沿线城镇的引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沪渝、沪汉蓉综合交通通道与上游重庆地区的联系,也将清江沿线的利川、恩施、建始等城镇包括在城镇发展带内。这样,有利于联合重庆加强长江旅游带的上、下游综合开发,也有利于促进恩施地区的特色旅游城镇发展。湖北省引江济汉工程示意图长江城镇发展带示意图战略五:科学发展,深化两型,建设生态宜居大省战略五:科学发展,深化两型,建设生态宜居大省(一)坚持科学发展,推动(一)坚持科学发展,推动“两型两型”建设,走绿色集约的城镇化道路建设,走绿色集约的城镇化道路(二)加强生态保护,落实国家责任,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二)加强生态保护,落实国家责任,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三)发挥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建设宜居城乡(三)发挥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建设宜居城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