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教授枕颈肩胛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564084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教授枕颈肩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田教授枕颈肩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田教授枕颈肩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歧黄之道传歧黄之道 扬中医之术扬中医之术 融百家所长融百家所长 汇各派精髓汇各派精髓刃针微创技术简介田纪钧刃针微创技术的自定义刃针微创技术的自定义n n源于古九针,以中医学理论为构架、汲取现代诊疗理念,使用创制的专利工具刃针,强调减压、产生经络信息调节和产生热效应三种主要作用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种软组织微创治疗术。简称刃针疗法。n n尚天裕教授为一书的题词 寻根问道传统寻根问道传统 触类旁通中西触类旁通中西 题赠题赠 尚天裕尚天裕 2001 2001年年4 4月月1414日日 国家认证国家认证n n2011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基层适宜的中医药技术”,并在全国推广。n n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10个门类93项中医技术(见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刃针微创技术被认证为“中医微创技术”中的八项之一。n n2000年,入选第二批杏林寻宝评选,在中央电视台4套“中华医药”栏目播出。中医微创技术中医微创技术n n中医微创技术是根据中医皮部、经筋、经络、五行及脏腑相关理论,采用特殊针具,对病变部位进行刺、切、割、剥、铲等治疗。常用针具有:针刀、带刃针、铍针、水针刀、刃针、钩针、长圆针和拨针等。其治疗要求是以最小的解剖和生理干预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以最低的生物和社会负担获得最佳的健康保障。相关中医理论(相关中医理论(1)n n经络:人体内经脉(直行的干线)和络脉(主干分出的支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n n经脉: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体内各个部分的主要干线。包括正经“十二经脉”和督、任、冲、代、阴阳维、阴阳跷“奇经八脉”。n n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体表肌肉系统的总称,将肌肉按经脉循行分类。相关中医理论(相关中医理论(2)n n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皮肤和经脉之间主要由络脉联系,皮部的分区与经脉体表循行部位一致。n n经别:由十二经脉另行分出的、循行在身体较深部位的经脉干线。分出后经躯干、脏腑、头项等处返回。除作为经脉循行的补充经路外,还有加强沟通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联系的作用。相关中医理论(相关中医理论(3)n n五行:我国古代哲学理论,是对物质属性与相互关系的概括。用于中医,“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指运动,以说明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鼻属金,肾、骨、耳属水。n n脏腑:脏,指心、肝、脾、肺、肾;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微创技术刃针技术中医微创技术刃针技术n n刃针技术,是以灵枢“解结”的理论为指导,以减压为主要作用的中医临床操作方法。主要治疗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以及影响内脏器官所致的功能性症状。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03普及版)n n“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灵枢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减压减压n n皮部减压:皮肤上显现的青或红色小静脉。n n筋膜减压:筋膜神经出口(361个是穴位)。n n筋膜间隙减压:浅深筋膜间隙(“分肉之间”)n n肌肉内减压:慢性无菌性炎症。n n关节腔内减压:关节囊被挤压。n n骨膜下减压:无菌性骨膜炎。筋膜神经出口筋膜神经出口刃针微创技术的特点刃针微创技术的特点n n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汲取现代医学的精华。n n适宜基层(城市社区和农村新农合)。n n强调九针中毫针以外针具的作用。n n强调微创理念(对心理和生理干扰最小)。n n中西结合,以中主导;简明扼要,易学难精;患者欢迎,医生接受;无痛微创,安全有效。n n适宜在国际上推广使用。致致 痛痛 病病 机机n n“风寒湿邪杂至风寒湿邪杂至”和和“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两种病两种病机。机。n n“风风寒寒湿湿气气客客于于外外,分分肉肉之之间间,迫迫切切而而为为沫沫,沫沫得得寒寒则则聚聚,聚聚则则排排分分肉肉而而分分裂裂也也,分分裂裂则则痛痛。”灵灵枢枢 周痹周痹n n“一一经经上上实实下下虚虚而而不不通通者者,此此必必有有横横横横络络络络盛盛加加于于大大经经之上,令之不通之上,令之不通-”-”。灵枢。灵枢 刺节真邪刺节真邪n n横横横横络络络络:经经筋筋反反复复劳劳损损,反反复复结结筋筋而而形形成成的的粘粘连连条条索索。如如横横行行的的丝丝络络紧紧紧紧地地卡卡压压在在与与其其交交错错的的经经脉脉之之上上,使使之之不不能能正正常常地地运运行行气气血血,造造成成上上(来来者者)郁积而下(往者)空虚的病理与症候。郁积而下(往者)空虚的病理与症候。诊诊 断断n n“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 经水第十二)n n“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灵枢 周痹第二十七)”n n“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而取之而下之。”治治 疗疗n n“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n n“善善行行水水者者,不不可可往往冰冰;善善穿穿地地者者,不不可可凿凿冻冻;善善用针者,亦不可取四厥用针者,亦不可取四厥-”n n“(九针)以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九针)以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n n“痛痛从从上上下下者者,先先刺刺其其下下以以过过之之,后后刺刺其其上上以以脱脱之之。痛痛从从下下上上者者,先先刺刺其其上上以以过过之之,后后刺刺其其下下以以脱脱之之。”操作要领操作要领n n明确诊断适应证,切循触找痛“结筋”;n n常规消毒需无菌,叩针、快进疼痛轻;n n逐层落空慢深入,患者感觉讯问频;n n不允感觉急应对,“两结合”时判断明;n n视情(切)(切)刺、摆(动)、(钩)(动)、(钩)拉法选,“松解为度”勿多施;n n顽疾先需中药熨,久病后调脾肾肝。n n一快二慢胀出针,刃针微创涵盖全。各部位刃针治疗机理各部位刃针治疗机理n n肌肉附着点:解除病变软组织对局部神经、血管的压迫和/或粘连。n n肌腹:解除肌纤维“紧带”,产生肌蛋白的快速组装、合成,使紧缩的肌肉复原。n n筋膜间隙:解除间隙内高压对神经、血管等内容物的挤压。n n关节囊:解除关节腔内高压对关节囊滑膜层和纤维层的挤压。n n筋膜出口:局部病变脂肪纤维组织减压。安安 全全(“四不做四不做”、“三应对三应对”)n n“四不做四不做”:患者的:患者的4个感觉不允许操作个感觉不允许操作n n突然锐痛(触到血管外壁);突然强烈放射性痛、麻,电击或肢体不自主抬动(触到N外膜);突然胸闷、气短或呛咳(触到胸膜外组织);无微痛、酸、胀感(触到正常无N、A、V的软组织)。n n“三应对三应对”:遇到上述感觉,:遇到上述感觉,立即停止不动,稍提起略改变方向,无上述感觉时再继续进行操作。有有 效效(“两结合两结合”、“松解为度松解为度”)n n“两结合两结合”:即患者感觉酸、沉、胀、重、微痛、“抓筋感”、向四周轻微放散或沿N路线轻微放射性痛、麻;术者感觉针下比正常该组织硬、厚、难以穿过。表示达到病灶,可以进行操作。n n“松解为度松解为度”:针下觉不再难以穿过,表示病变软组织松解,立即停止操作。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部位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部位n n前屈眩晕加重前屈眩晕加重前屈眩晕加重前屈眩晕加重:“两点一线两点一线”(第一颈椎横突、第(第一颈椎横突、第二颈椎端部侧面、下项线单侧外二颈椎端部侧面、下项线单侧外2/32/3)。或天牖,)。或天牖,天柱,风池、完骨、翳风。天柱,风池、完骨、翳风。n n后仰眩晕加重后仰眩晕加重后仰眩晕加重后仰眩晕加重:“两线一面两线一面”(全部下项线中(全部下项线中1/31/3、肩胛缝、上下项线之间)。或风池、完骨,肩胛缝、上下项线之间)。或风池、完骨,T1T16 6夹脊穴,玉枕、脑户。夹脊穴,玉枕、脑户。n n旋转眩晕加重旋转眩晕加重旋转眩晕加重旋转眩晕加重:“椎旁三层椎旁三层”(项筋膜、斜方肌、(项筋膜、斜方肌、关节囊)。或颈夹脊穴。关节囊)。或颈夹脊穴。n n效穴:清冷渊、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听宫、效穴:清冷渊、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听宫、上星、内关透外关、上星透百会、太冲透涌泉。上星、内关透外关、上星透百会、太冲透涌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医理论为指导n n“阴平阳秘”、“扶正祛邪”、“不通则痛”。n n“望、闻、问、切”、“切经络”、“以痛为腧”。n n“九针以调之,熨而通之,转引而行之”。n n“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毫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n n“以通止痛”,“实则泻之,虚则补之”。n n“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n n“以知为数”、“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汲取现代医学精华汲取现代医学精华n n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运动学。n n影像学,生物力学,软组织外科学,脊椎病因治疗学,信息医疗学,筋膜学。n n卡压和挤压说,慢性无菌性炎症说,残余张力性损伤说,动、静态平衡失调说,外周神经抑制性汇聚说,肌蛋白快速组装、合成说,软组织损伤激痛点、关联痛和系统障碍说,信息传递系统说等。中医治病的左膀右臂中医治病的左膀右臂n n药物和针刺n n药物:n n 内服(汤、丸、散、膏、丹、酒)n n 外用(熨、洗、蒸、贴、抹、喷)n n针刺:n n 毫针(古九针中的第七针)n n 其它针(在古九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痹证痹证n n“痹者,闭也。不通之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n n痹证:受外邪,经络气血不通而出现的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不适、活动不利。n n因病因病机不同,又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皮痹、脉痹、筋痹、骨痹以及内脏痹多种。n n治法均以疏通经络气血为主。“板块”的理念和应用 枕部、项部、肩胛部“板块板块”的理念和应用的理念和应用n n把人体划分成枕部、项部、肩胛部、背部、腰部、臀部、上肢部和下肢部八个“板块”。n n临床意义:指附着的软组织损伤后会引发的疾患和症状,并以此作出初步诊断。n n体表标志和定位:对肌肉和穴位进行标志和定位,作为治疗的基础。n n诊断:确定“横络”(压痛和异常改变)。n n治疗:对“横络”进行刃针“解结”。枕骨临床意义枕骨临床意义n n眩晕(软组织损害性椎动脉供血不足)。n n头、面功能性症状(耳鼻眼咽脑)。n n枕性头痛。n n精神状态低下(情绪、睡眠、精力等)。n n“肩胛缝”疼痛。n n颈后部疼痛及上颈段活动受限。枕骨体表标志枕骨体表标志n n枕外隆突:沿后正中线,“百会”下方枕骨陷向前方处、后上方形成的骨突。n n颞骨乳突:耳垂后的骨性凸起。n n上项线:枕外隆突与颞骨乳突后缘之间弧形向上的骨嵴。n n下项线:上项线下方一横指左右,弧形近似的骨嵴。枕骨附着的软组织枕骨附着的软组织n n上项线:(单侧由外向内)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方肌上部、项韧带。n n下项线:(单侧由外向内)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n n上、下项线之间:头半棘肌(深)枕后腱弓(浅)。枕骨体表定位枕骨体表定位n n枕大神经:斜方肌上部外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枕大神经:斜方肌上部外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之间的部分。通过上、下项线之间的部分。n n枕小神经:颞骨乳突后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后枕小神经:颞骨乳突后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间的部分。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间的部分。n n枕大神经筋膜出口:两个颞骨乳突尖连线与斜方枕大神经筋膜出口:两个颞骨乳突尖连线与斜方肌上部外缘线交点略偏外,与肌上部外缘线交点略偏外,与“天柱天柱”穴接近。穴接近。n n枕后腱弓轴线:枕外隆凸与外耳孔下缘连线。枕后腱弓轴线:枕外隆凸与外耳孔下缘连线。上项线上的俞穴上项线上的俞穴n n枕外隆凸上缘与颞骨乳突间略向上弧线n n后正中线脑户n n旁开1 3寸玉枕n n旁开2 25寸脑空n n颞骨乳突中央瘈脉下项线上的俞穴下项线上的俞穴n n枕外隆凸下缘与翳风间略向上弧线n n后正中线风府n n旁开1 3寸后髪际稍下天柱n n旁开2 25寸风池n n颞骨乳突后、下方1 0寸完骨n n颞骨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翳风后正中线俞穴后正中线俞穴n n风府n n脑户n n强间n n后顶n n百会n n四神聪枕骨治疗枕骨治疗n n刃针:针刃与后正中线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骨面)垂直,达软组织病灶层(不到骨面。不慎触到骨面,稍提起操作),纵、横、十字切刺;在神经旁则纵行切刺、向神经方向横行摆动。筋膜病变,在上、下项线之间部分用钩刃针牵拉。n n手法:甲切法、分筋法、揉法、托下颌前屈镇定顿挫法。n n药物:“痹通药酒”等内服、外用。项部临床意义项部临床意义n n项部疼痛及活动受限。n n眩晕及头面部器官功能性病变症状。n n肩胛骨部疼痛及活动受限。n n肩肱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n n上肢神经及血管功能异常症状。n n精神状态低下(情绪、睡眠、精力等)。项部体表标志项部体表标志n n斜方肌上部肌腹及外缘线:棘突旁显见。n n胸锁乳突肌肌腹及后缘线:旋颈时显现。n nC1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线与颞骨乳突尖下方一横指水平线交点稍后深层。n nC2棘突: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软组织凹陷中触到的骨突(前后动头时明显)。n n关节突下缘:与棘突在同一水平。项部附着的软组织项部附着的软组织n nC1横突:肩胛提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颈夹肌。n nC2棘突: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多裂肌、半棘肌。n n棘突旁各层:项筋膜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后关节囊后关节突或椎板。上项部和颈侧的俞穴上项部和颈侧的俞穴n n上项部上项部上项部上项部:后正中线旁开:后正中线旁开0 50 5寸颈夹脊穴寸颈夹脊穴n n颈侧部:颈侧部:颈侧部:颈侧部:n n下颌角水平线下颌角水平线 1 1。胸锁乳突肌后缘天牖(三焦经)。胸锁乳突肌后缘天牖(三焦经)2 2。胸锁乳突肌前缘天容(小肠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天容(小肠经)n n喉结水平线喉结水平线 1 1。胸锁乳突肌后缘天窗(小肠经)。胸锁乳突肌后缘天窗(小肠经)2 2。胸锁乳突肌上扶突(大肠经)。胸锁乳突肌上扶突(大肠经)n n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天鼎(大肠经)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天鼎(大肠经)下项部俞穴下项部俞穴n n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1 1穴巨骨穴巨骨n n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2 2穴肩中俞、肩外俞穴肩中俞、肩外俞n n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1 1穴肩井穴肩井n n督脉督脉1 1穴大椎穴大椎n n肩中、外俞和肩井,深层均是斜方肌中部肌腹。肩中、外俞和肩井,深层均是斜方肌中部肌腹。n n巨骨深层为冈上肌和肩胛冈切迹。巨骨深层为冈上肌和肩胛冈切迹。n n大椎深层为项韧带附着点。大椎深层为项韧带附着点。项部治疗项部治疗n n棘突:全颈从棘突:全颈从C7C7处前屈,在项韧带病灶切刺,不处前屈,在项韧带病灶切刺,不到骨面,更不要斜向上方盲目深入。到骨面,更不要斜向上方盲目深入。n n棘突旁:针体与体表垂直,浅层在筋膜切刺;中棘突旁:针体与体表垂直,浅层在筋膜切刺;中层在肌肉切刺、摆动;深层在关节囊十字切刺。层在肌肉切刺、摆动;深层在关节囊十字切刺。n n横突:仰卧头旋向对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稍后横突:仰卧头旋向对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稍后指压定位,在筋膜或肌肉病灶切刺,不触到骨面。指压定位,在筋膜或肌肉病灶切刺,不触到骨面。n n筋膜病变,在深筋膜处用钩刃针牵拉。筋膜病变,在深筋膜处用钩刃针牵拉。n n药物:药物:“痹通药酒痹通药酒”等内服、外用。等内服、外用。肩胛骨临床意义肩胛骨临床意义n n肩胛骨背侧疼痛、不适。n n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易与颈型颈椎病混淆。n n肩肱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易与肩关节周围炎混淆。n n上肢神经功能障碍(窜痛、麻木、沉胀、不适)易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混淆。肩胛骨体表定位肩胛骨体表定位n n上角:手摸对侧肩或翻手摸背姿势即可显露。上角:手摸对侧肩或翻手摸背姿势即可显露。n n冈:沿肩峰向内下方触摸即可确定。冈:沿肩峰向内下方触摸即可确定。n n下角:翻手摸背姿势即可显露。下角:翻手摸背姿势即可显露。n n喙突:三角胸大肌间沟内,锁骨下一横指左喙突:三角胸大肌间沟内,锁骨下一横指左右深层触到的骨凸。屈肘、肩向后姿势显露清晰,右深层触到的骨凸。屈肘、肩向后姿势显露清晰,易于触摸。易于触摸。n n上切迹:肩胛岗上缘中、外上切迹:肩胛岗上缘中、外1/31/3交点,上方一横指交点,上方一横指左右。骨纤维管中有肩胛上神经通过。左右。骨纤维管中有肩胛上神经通过。n n冈切迹:肩峰与锁骨交界处陷中,近似冈切迹:肩峰与锁骨交界处陷中,近似“巨骨巨骨”。肩胛骨附着的肌肉肩胛骨附着的肌肉n n上、下角:肩胛提肌(止),大圆肌(起)上、下角:肩胛提肌(止),大圆肌(起)。n n岗:斜方肌中部(止),三角肌后部(起)。岗:斜方肌中部(止),三角肌后部(起)。n n脊柱缘:小菱形肌(止),大菱形肌(止)脊柱缘:小菱形肌(止),大菱形肌(止)。n n腋缘:小圆肌(起),肱三头肌长头(起)。腋缘:小圆肌(起),肱三头肌长头(起)。n n冈上窝:冈上肌(起)。冈上窝:冈上肌(起)。n n冈下窝:冈下肌(起),小圆肌(起)。冈下窝:冈下肌(起),小圆肌(起)。n n喙突:胸小肌(止),喙肱肌(起),肱二头肌喙突:胸小肌(止),喙肱肌(起),肱二头肌短头(起),以及喙肱韧带。短头(起),以及喙肱韧带。肩胛骨背面的俞穴肩胛骨背面的俞穴n n手太阳小肠经5穴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n n手少阳三焦经2穴肩髎、天髎。n n足太阳膀胱经6穴附分(2)、魄户、膏肓、神堂、噫嘻、膈关。肩胛骨治疗肩胛骨治疗n n刃针:刃针:1。背面达骨面稍提起,切刺、摆动。2。边缘沿骨缘行边缘切刺。3。筋膜病变,在背面用钩刃针牵拉。n n手法:手法:痛点按揉、分筋、理筋、点穴。n n药物药物:“痹通药酒”等内服、外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