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的神经机制培训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554216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PPT 页数:191 大小:4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意的神经机制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注意的神经机制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注意的神经机制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注意的神注意的神经机制机制第一节 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四、注意与意识的关系五、注意的神经机制一、注意的概念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注意总是指向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例如,上课时,你正在认真听讲,专心做笔记,有一只小鸟落在你身边的窗台上,你却没有觉察到。这是你的心理活动正集中在老师的讲课内容上,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同时,注意的对象又是变化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变化。人在注意时,既可采取综合的方式,又可以采取分析方式,即既可以对某些对象的整体加以注意,又可以对对象的一部分或某种特性加以注意。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数对象。在满天星星的夜晚,我们只能同时看清楚几颗星星,而不能看清所有的星星。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只能同时思考少数几个问题,而不能思考所有的问题。由于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一定的对象,这些少数受到指向的对象就被清晰地反映出来,而同时作用的其他对象就没有被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当一个人注意到某些对象时,同时就离开了其他对象。集中注意的对象就是注意的中心,其余对象有的处在“注意的边缘”,多数处在注意范围之外。因此,注意的指向性决定心理或意识在哪个方面进行活动,指向性不同,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注意的集中性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所指向的对象的专注程度。注意的专注度和注意的效果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注意的专注度越高,注意的效果越好。例如,在上课时,如果你专心听讲,即专注度高,就会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听得清晰,理解得好,记忆得好;相反,如果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对所学习的内容就可能印象模糊。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发生时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性使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集中性则使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活动上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另外,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相互联系的。注意的集中度越高,注意指向的范围就越小,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时,他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就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注意指向的范围越大,注意越难以集中。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注意活动不单独进行,它总是伴随其他心理活动而进行。例如,上课时教师所说的“注意书本”,“注意老师的讲解”,“注意问题的关键”,实际上是指“注意看书本”,“注意听老师的讲解”,“注意思考问题的关键”。老师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表述简练,将“注意看书本”,“注意听老师的讲解”,“注意思考问题的关键”中的“看”、“听”、“思考”省略了。由于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所以它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二、注意的功能二、注意的功能注意功能是指注意的作用,它使人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具体来说,注意的功能有如下几方面。(一)选择功能(一)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即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人要正常地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兴趣、情感,过去的知识经验等。(二)保持功能(二)保持功能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某些信息被选择注意,被选择的信息在注意的关注下,心理活动对其进行加工,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果不加注意,信息就会很快消失,心理活动无法展开,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此外,注意的保持功能还表现在,它可以使人的心理活动较长时间保持在注意选择的对象上,维持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三)调节和监督功能(三)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并提高意识觉醒水平,使心理活动根据活动的需要做到注意的适当分配和适时的转移,必要时可对错误进行纠正。这样,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人在集中注意于某对象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变化。注意时主要的外部表现有以下几种。(一)适应性运动(一)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人在注意观察某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即所谓“侧耳倾听”;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眼睛常常是“呆视着”,好像看着远方一样,对周围对象的感知就变得模糊起来。(二)无关运动停止(二)无关运动停止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运动会暂时停止。当儿童听讲精彩故事时,会一动不动地看着老师。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时,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就不再有交头接耳等小动作。(三)呼吸变化(三)呼吸变化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并且会出现吸气变短、呼气延长的情况。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甚至会出现呼吸短暂停止的“屏息”现象。此外,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拳头紧握等现象。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外部表现来推断他的注意情况。但是,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例如,当人的视线落在某个物体上时,他的注意可能指向完全不同的物体。在课堂上,学生可能用眼睛盯住教师,装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而实际上,他的注意全然不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而指向与教学无关的其他事物。可见,只用注意的外部表现来说明一个人的注意状态,有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四、注意与意识的关系四、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与意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注意和意识的区别(一)注意和意识的区别首先,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假如把人脑比喻为一台电视机的话,注意就是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的过程,而意识则是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内容。注意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其次,注意比较主动和易于控制,而意识有时是不自觉的。人们可以根据活动的要求调整注意的方向和强度;而意识活动,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自觉的意识活动,整个过程,人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可以进行有效控制;不自觉的意识活动,即无意识活动,人们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能清晰觉知,很难控制。(二)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二)注意和意识的联系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意识内容比较清晰。在注意条件下,意识和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例如,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上。睡眠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人在睡眠时,他意识不到自己的活动或外部的刺激,或不能清晰地意识到。从睡眠进入觉醒以后,人开始能意识到外部的刺激和自己的活动,并且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即使人在觉醒状态下,也不能意识到所有的外部刺激、事件和自己的行为,而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一部分。意意 识识 概概 述述1.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关于意识的定义,迄今为止没有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定义。作为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水平,可以将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于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知觉。意识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意识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觉知。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对于自身、周围事物以及自身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是可以觉知到的。如觉察到自己正在说话,觉得头痛,知觉到教师的声音、手势等。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意识不只是对刺激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同时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在某一时刻,人总是处于某种意识状态。2.意识水平意识水平 所谓意识水平是指在某一时刻人对刺激能够觉知的程度。意识是一个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中心意识。中心意识。中心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的意识,即为中心意识。个人处于中心意识水平时,需要投入较多的心理资源。边缘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指在某一时刻,给予较少的注意而形成的模糊的意识。例如,当你在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个短语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前意识。前意识。当前不在意识之中,集中精力努力回忆和经过提醒,才能进入意识,对这些记忆的意识被称为前意识。前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其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在认知心理学中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例如,我们大脑里储存着许多资料,在平时没有使用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这些资料的存在,当在使用时,就会对其产生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概念。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弗洛伊德认为,某些痛苦记忆是被压抑的,即被转为潜意识并继续影响人们的行为,尽管当事人并未意识到这些记忆的存在。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思想和冲动虽然不能进入意识,但它们会以间接或伪装的方式(如通过梦、非理性行为、怪癖、口误等)影响着我们。弗洛伊德还认为,潜意识欲望和冲动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原因。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将被压抑的心理内容召至意识中,来治疗患者。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有一些记忆和心理是内省所不能达到的,这些心理现象可以称为潜意识。3.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以及主观自身的认识。主要的意识状态如下。睡眠。睡眠。人的生物节律中大约1/3是行为静止的阶段,称为睡眠。人们现在主要是通过脑电活动的变化来研究睡眠。研究者通过分析脑电图发现,人在整夜睡眠过程中会周期性地出现脑波显著变化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脑电图模式。从轻度睡眠、出现“睡眠锭”、肌肉更为放松、进入深度睡眠,这前四个阶段被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这种睡眠周期会持续大约90分钟。到第五阶段会出现脑的电活动增加,这个阶段经历快速眼动睡眠,这时人就会做梦,这种过程大约持续10分钟。在整夜睡眠中,100分钟周期大约经历46次。每个周期,深睡的时间会逐渐减少,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会增加。梦。梦。对梦解释有不同观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莱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Hobson,1988)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催眠。催眠。催眠也是一种意识状态。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一般来说,被催眠的人事先对催眠已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会发生什么。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由于是角色的要求,被催眠的人在进入催眠状态后,就倾向于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的这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通过分离这两种基本的意识功能,可以达到催眠的效果。在催眠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最近有人认为,催眠不一定使意识功能分离,它只是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监控,因而使执行功能超过了意识的其他方面,执行动能自动地执行了催眠师的指示,没有以个体的正常认知系统作中介。白日梦与幻想。白日梦与幻想。每个人都有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例如,上课时,你根本就没有听到老师在讲什么,满脑子都是刚看过的武侠小说中的情节。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白日梦,程度较严重时,称为幻想。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既然记忆主要依赖于我们过去的经历,所以经历过的事件对白日梦的内容有重要影响。五、注意的神经机制五、注意的神经机制注意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是由神经系统不同层次、不同脑区的协同活动来完成的。从19世纪中叶以来,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们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试图揭示注意活动的复杂的神经机制。(一)朝向反射(一)朝向反射朝向反射(orientating reflex)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朝向反射。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朝向反射活动时,人除了朝着刺激的方向转动眼睛和头部外,还会出现植物性反应和脑电反应。朝向反射是由新异刺激物引起的,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朝向反射也就不会发生了。在朝向反射发生之后,随即发生适应性反射。它包括身体的一系列的变化,如动物把感官朝向刺激物,正在进行的活动受到压抑,四肢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心率变缓,出现缓慢的深呼吸,瞳孔扩散,脑电出现失同步现象等。在朝向反射时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变化,有助于提高动物感官受性,并能动员全身的能量资源以应付个体面临的活动任务,如趋向活动的目标、逃离威胁个体生存的情境等。朝向反射的这种特殊作用,使它在人类和动物的生活中具有巨大的生物学意义。(二)脑干网状结构(二)脑干网状结构注意必须在有机体觉醒状态下才能进行。网状的激活作用,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没有网状结构引起的大脑活动的普遍激活,就不可能有注意。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网状结构的神经细胞形状很复杂,大小也不等,它们的轴突较长,侧枝也较多。因此,一个神经元可以和周围的许多神经元形成突触;一处受到刺激就可以引起周围细胞的广泛的兴奋。研究发现,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号,一部分沿感觉传导通路,直接到达相应的皮层感觉区;另一部分通过感觉通路上的侧枝进入网状结构,然后由网状结构释放一种冲击性脉冲,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大区域,从而使大脑产生兴奋脉冲和觉醒水平,使皮层功能普遍增强。网状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但它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三)边缘系统(三)边缘系统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的一些结构与注意密切相关。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附近皮层和有关的皮层下组织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它既是调节皮层紧张性的结构,又是新旧刺激物进行选择的重要结构。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和尾状核是实现精确选择行为的重要的神经结构。这些组织,特别是海马中主要的神经元,并不是对特殊的刺激作出回答,而是对新、旧刺激进行比较,从而对新的信号作出反应,抑制旧的已经习惯的刺激。因此,海马被认为是“过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位破坏,则引起选择性注意的严重障碍。(四)大脑皮层(四)大脑皮层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大脑皮层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的作用,而且是主动地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器官。大脑额叶直接参与言语指示所引起的激活状态。它通过与边缘系统或网状结构的下行联系,不仅能够维持网状结构的紧张度,而且能够对外周感受器产生抑制性的影响。临床观察表明,额叶损伤的病人表现出对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的过分敏感,不能将注意集中在所接受的言语指令上,也不能抑制对任何附加刺激物的反应。这些病人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能做某些事情,但只要是环境中出现任何新的刺激或存在任何干扰作用,如有人走进病房或病房中有人在说话,他们就会停止原来进行的活动,把视线转向外来者或说话人的方向。注意也与大脑的顶叶有密切关系。临床神经学已证实,顶叶损伤的患者会有偏侧疏忽现象。向这类患者呈现各类示范图并要求他们加以复制,结果显示,患者的临摹图画都缺失了左半部分,表明患者没有注意到这部分信息。给右顶叶损伤患者的示范图及其复制图 偏侧疏忽是一种注意的缺损,而不是感觉障碍。如果患者只是感觉缺陷,那么可以预期他会将其视线转向他所疏忽了的视觉领域,一旦他觉察到视觉信息不完整后就会加以弥补。的确有些患者是有感觉缺陷,他们会用这种策略加以弥补。而偏侧疏忽症患者却不会运用此种策略加以弥补。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体另一边的存在,根本不注意这一边的信息。极端的偏侧疏忽症患者甚至否认某些肢体是属于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据报道,有一位患者认为医护人员残忍地将一条锯断的腿放到了他的床上,并试图将它扔到地上,其实这条腿是与其身体相连的。一般来说,认知活动在大脑皮层都有相应的功能区或功能单元定位,研究发现,当注意指向一定的认知活动时,可以改变相应的大脑功能区或神经功能单元(通常是由很多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环路)的激活水平。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二、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三、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四、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种类关于注意的种类,早期人们只把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类型。后来,随着对注意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注意进行了分类,归纳起来有如下划分。一、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一、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一)无意注意(一)无意注意1.1.什么是无意注意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我们正在教室内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从教室外闯进来一个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他,并且不由自主地转头看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要注意的东西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任务。无意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动物也有无意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注意者的状态。(1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强度。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浓烈的气味等,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例如,在喧闹的大街上,大声说话不一定被人们注意,但在寂静的夜晚轻微的耳语声,也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他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时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例如,绿草丛中的红花比绿草丛中的青蛙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的刺激物、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霓虹灯一亮一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活动的玩具很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具有新奇、独特的特点。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例如,到一个城市,一栋新颖别致的大楼,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2)注意者的状态。注意者的状态。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但也决定于注意者的状态。同样的事物,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而不会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一个人的主观原因在无意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和兴趣。需要和兴趣。需要和兴趣是无意注意产生的重要源泉,人们常常会被需要的、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不自觉地加以注意。例如建筑师由于职业的需要,当外出旅游时,各式各样的建筑物都会自然而然地引起他们的注意。期待。期待。期待也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例如,我们听过一次“序列学术讲座”后,由于期待着下一次讲座,因此,有关下一次讲座的通知,就很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注意者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注意者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人的心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无意注意。如果一个人心情愉快,平时不大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忧郁,平时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事物,这时也不易引起他的注意。此外,凡是一个人对某人(或事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则与之有关的人和事,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注意者当时的精神状态也对无意注意有重大影响。人在过度疲劳时,注意的事物会减少;人在精神饱满时,注意的事物增多,而且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知识经验。知识经验。一般来说,凡是与一个人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例如,在书店里,学数学的,数学方面的书籍容易引起他注意;学中文的,则可能对中文类书籍给予较多的关注。(二)有意注意(二)有意注意1.1.什么是有意注意什么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努力,使注意力保持在要学习的内容上。这种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它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的客体不易吸引人的注意,但又是应当去注意的事物。因此要使意识集中在这种对象上就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在种系发展上,有意注意出现得较晚。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1 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人们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对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那么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也就越能引起和保持人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前进行预习,事先了解课上要讲的内容,找出自己没有看懂的地方。这样,学生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听课目的,课堂上就可以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2)培养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在有意注意中,注意和兴趣的关系往往是间接的,人对于活动的直接结果可能没有兴趣,但是对于活动的最后结果却有很大的兴趣。这种间接的兴趣,即关于结果的兴趣,几乎存在于自觉进行的每一项工作中。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保持有意注意。例如,人们开始学习外语时,常常觉得记单词、学语法很单调和枯燥,但一旦认识到掌握外语的重要意义后,就能够克服困难,刻苦攻读,专心致志地学习外语。(3)合理地组织活动。合理地组织活动。在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大脑的智力活动与外部行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例如,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儿童,如果他用手指着字,就更容易把注意力保持在所读的文句上;在阅读较难的作品时,适当做些笔记,可以帮助人们长久地把注意集中在这种读物上。因此,为了保持有意注意,最好是把注意的内容变成外部活动的对象,因为外部活动本身就要求有意注意的参加。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特别是在要求加强注意的关键地方,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尤其重要,这样可以起到集中注意的作用。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人们为了回答问题,必然注意有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对保持有意注意也具有重要作用。(4)提高抗干扰的能力。提高抗干扰的能力。有意注意可能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时也可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干扰可能来自于外界的刺激物,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疲劳、疾病和一些无关的思想、情绪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集中注意,除了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排除干扰外,还要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干扰,增强抗干扰的能力。这样,才能保持有意注意。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但是,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例如,学习时听听轻音乐,室内钟表的滴答声等有时会加强有意注意。绝对隔音,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声音也会被吸收。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但不能有效地学习和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不但不能提高而且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三)有意后注意(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点。一方面,它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它有预定的目的;另一方面,它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意志努力。从发生上讲,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开始从事某项生疏的、不感兴趣的工作时,人们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项工作熟悉了,并发生了兴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时,有意注意就发展成有意后注意。熟练地阅读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活动的必要条件。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存在着区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它们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为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这两种注意的参加。另外,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例如,开始时人们偶然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通过实践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便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克服一定的困难,坚持对活动的注意。这时无意注意就转化为有意注意。二、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二、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根据注意的功能,可以把注意分为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是指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个体在任何时候都被无数刺激所包围,他总是不断地关注某些刺激并作出反应,同时忽视或至少弱化某些刺激,对它们不注意或给予较少的关注。选择性注意使我们把注意指向于一项或一些工作和事件而不是所有的工作和事件。有这样一个实验:给墨西哥人和美国人看两组图片,一组是美国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场面,一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场面。这些照片快速地交叉出现。结果是84%的美国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场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场面。这就是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集中性注意(concentrative attention)是指我们的意识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集中性注意包含警觉和搜索。警觉是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个体对某种或某些试图检测到的特定刺激保持注意。在警觉的时候,个体警惕地注视、倾听着随时可能出现的刺激信号。特别是,在特定刺激很少出现而一旦出现就需要立即注意的情况下,就更需要警觉。在执行高风险的警觉任务时,人们最担心的是漏掉有关的信息。警觉是个体被动地等待特定刺激的出现,而搜索则是主动、积极地寻找目标。个体从许多不确定事物中寻找出特定的刺激就需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集中注意。例如,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试图找到所要的特定品牌的麦片。在搜索的时候,人们最担心的是搜索到的信息是否会出错。分配性注意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是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同时操作几项任务。很多任务通过大量的练习就会使任务变得简单、容易,只需稍加注意就可以,这时任务的操作已经自动化了。个人在操作自动了的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操作其他任务。三、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三、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根据注意指向与集中的加工方向,可以把注意分为内源性注意(endogenous attention)和外源性注意(exogenous attention)。内源性注意内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外源性注意外源性注意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称为刺激驱动注意。例如,在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辨认出现在屏幕中央的图形时,他就会注视着屏幕中央,期待目标的出现。这种注意属于内源性注意。此时,如果在屏幕的边缘突然呈现一个刺激,则该刺激会迅速自动地引发被试的注意。这种注意属于外源性注意。内源性注意是根据观察者的行为目标或意图来分配注意,外源性注意是观察者的视野外部的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内源性注意的发展是渐进的,一开始是宽泛的注意,然后是狭窄的集中。外源性注意更少受认知负荷的影响,被试可以忽略内源性提示,但无法忽略外源性提示。外源性注意能够引起立即、快速、狭窄的集中。早期研究认为,外源性注意干扰了内源性注意的集中,因为高度突现的视觉事件自动捕获了注意。最近的研究表明,外源指向是自发的,并独立于自上而下的控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显示,外源性注意加工快于内源性注意加工,而且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代表两种注意系统,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脑内的信息加工。四、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四、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根据注意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可以把注意区分为外部注意(external attention)和内部注意(internal attention)。外部注意外部注意指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它经常与知觉同时进行,也称知觉注意,它在探究外部世界中起着重要作用。内部注意内部注意是指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注意。通过它,人可以洞察自己的内心状态,保证各种心理活动的进行。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二、注意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第三节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是指注意的特性。通常,注意品质反映一个人注意的发展状况。主要的注意品质有以下四方面。一、注意的广度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range of attention)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性。注意的广度很早就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对它进行实验研究。1830年哈密顿(W.Hamilton)最先做了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弹子,让被试在一瞬间辨认。结果发现,被试不容易立即看清6个以上的石子,或者最多不过看到7个石子。如果把石子两个、三个或五个组成一堆,人们能同时看到的堆数和单个的数目一样多。因为人们会把一堆看为一个单位。1830年哈密顿(W.Hamilton)最先做了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弹子,让被试在一瞬间辨认。结果发现,被试不容易立即看清6个以上的石子,或者最多不过看到7个石子。如果把石子两个、三个或五个组成一堆,人们能同时看到的堆数和单个的数目一样多。因为人们会把一堆看为一个单位。1830年哈密顿(W.Hamilton)最先做了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弹子,让被试在一瞬间辨认。结果发现,被试不容易立即看清6个以上的石子,或者最多不过看到7个石子。如果把石子两个、三个或五个组成一堆,人们能同时看到的堆数和单个的数目一样多。因为人们会把一堆看为一个单位。1871年耶文斯(W.S.Jevons)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把黑豆撒在一个黑色背景上的白盘子中,要被试立即报告所看到盘子中的黑豆的数量。经过一千余次重复实验,结果发现:撒5粒豆子时,开始发生估计上的误差;在不超过89粒豆子时,估计比较正确;超过89粒豆子时,错误估计次数占50%以上。后来用速示器做实验。在1/10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34个几何图形。我国动理学工作者的汉字实验表明,对没有内在联系的单字只能看清34个,对内容有联系组成的词或句子一般可看到个56字。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在工作中,打字员、汽车驾驶员等都需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人的注意广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广度因注意对象的特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注意对象的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之间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形状、大小、数量相同,规则排列的对象要比大小不一、排列无序的对象更容易清晰把握。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用速示器呈现一些英文字母,其中有些存在书写错误,要求一组学生在短时间内判断哪些字母书写有误,并报告数量;要求另一组学生报告所有字母的数量。结果,前者知觉到的字母数量要比后者少得多。可见,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3.个体的知识经验个体的知识经验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专业素养深厚的人在阅读专业资料时可以做到“一目十行”,非专业人士即使逐字逐句阅读也不见得能正确理解。围棋高手扫视一下棋盘,就能把握双方的形势和局面变化;一个初学者由于经验欠缺,就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关注棋势。二、注意的稳定性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attention)也称为注意的持续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性。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如长时间看电视、读一本书等。人在注意同一事物时,很难长时间地对注意对象保持固定不变,会有起伏变化。所谓注意的起伏,是指注意时强时弱的周期性变化的现象。例如,把一只表放在耳边,保持一定距离,能隐约听到表的滴答声。结果被试时而听到表的滴答声,时而又听不到,这就是注意的起伏。注意起伏的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注意处于正时相时表现为感受性提高,感觉到有刺激或刺激增强。注意处于负时相时,则表现为感受性降低,感觉不到刺激或者刺激变弱。一般每一次起伏周期平均约810秒。注意起伏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短暂下降。实验表明,声音刺激的起伏间隔时间最长,其次是视觉刺激,触觉刺激的时间最短。现代神经生理学提出了新的论点,他们把注意的起伏和有机体一系列机能的起伏联系起来,如动脉、血压、呼吸,以及一定类型的神经元节律性的机能作用。在注意稳定集中时,对一些不显著的起伏常常觉察不出来,并且对大多数的活动影响也不大。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在广义的稳定性中,注意的具体对象可以不断变化,但注意指向的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不变。例如,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跟随教师的教学活动,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记笔记,一会儿读课文,虽然注意的对象不断变换,但都服从于听课这一总任务。因此,他们的注意是稳定的。在许多学习和工作中,都强调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情况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的对象上。在注意过程中,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容易导致注意分散。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作用取决于这些刺激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注意对象的关系。实验证明,与注意对象相类似的刺激,比不相类似的刺激干扰作用大;同样的无关刺激,对知觉影响小,对于思维影响大;在知觉过程中,视知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小,听知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大。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的分散。但是,并非任何附加刺激都引起注意的分散。在没有外界任何附加刺激时,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保持注意也是困难的。因此,有时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减弱注意,反而会加强注意。单调刺激的作用是指有意注意的活动如果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会引起主体的疲劳和精神松懈,也会产生分心。在防止注意分散时,对分散注意的刺激物所抱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专心致志在教室里看书时,室外传来汽车声会干扰他们的集中注意,会引起他们的烦恼甚至愤怒,这种情绪比汽车声更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因此,为了集中注意,除了设法除去(避开)干扰刺激外,还应该对干扰刺激保持平静的态度。人的注意稳定性存在着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这种差异和个体的神经过程强度有关。神经过程强的人,在完成不同的智力任务并出现附加刺激时,活动的效率有时却会提高,这是因为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得到加强所造成的。而神经过程弱的人,注意力容易分散。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注意分散与不良的教育有关,甚至是不良教育的结果。例如,当儿童集中注意学习时,成人经常去转移他的注意,和他进行与学习无关的谈话,或要他从事其他活动,这样多次重复就可能使儿童形成容易分散注意的不良习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中国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展。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儿童的注意稳定性有差异。小学阶段发展的速度快,幼儿阶段和中学阶段发展的速度较慢。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1.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本身的一些特点影响注意维持的时间。一般来说,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单调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相对于一个透明的玻璃茶杯,人们可能会花更多时间来关注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此外,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相对于一幅画,人们又可能花更多时间关注活动的电视画面。对新生儿研究表明,他们注视人脸和复杂图形的时间远比注视墙壁和灯光的时间长。但并不是说事物越复杂,刺激越丰富,注意就越稳定。过于复杂、变幻莫测的对象反而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导致注意的分散。2.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的精神状态除了外部刺激物的特点之外,个体的主观状态也影响注意的稳定性。一个人身体健康,情绪良好,精力充沛,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全力投入,不知疲倦。相反,一个人处于失眠、疲劳、疾病状态,或者情绪受挫的情况下,注意无法保持稳定,活动效率也会大大降低。3.主体的意志力主体的意志力注意的稳定性实际上就是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也需要有效地抗拒各种干扰。主体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战胜各种困难,排除干扰,始终如一地保证活动的进行和活动过程的高效率。三、注意的分配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distribution of attention)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司机一边驾车,一边要观察路况。事实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注意的分配在工作和学习中有重要的意义,注意的分配对活动的进行以及活动的效率有直接影响。例如,如果一个汽车司机不能同时把注意分配在不同的活动上,就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分配,就不能边讲课,边关注同学的活动。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其中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地进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较好;相反,如果人们对要分配注意的几种活动都不熟悉,或者这些活动都较复杂,那么注意分配就比较困难。(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有内在联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有内在联系。有联系的活动才便于注意分配。系。有联系的活动才便于注意分配。这是因为活动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反应系统,经过训练就可以掌握这种反应模式,同时兼顾几种活动。例如,自弹自唱,边歌边舞,将弹和唱、歌和舞形成系统,就有利于注意的分配。(3)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种活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难得多了。但是,智力活动和动作技能同时进行,注意分配容易。四、注意的转移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shifting of attention)是指根据活动任务和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在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注意从一个事物转向另一个事物所需的时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有些实验表明,当刺激的呈现速度快于每1.5秒一对数字时,由于注意转移过快,被试难以完成任务。因此认为,注意从一种事物转移到另一种事物,约需12秒钟。纯音和光点的实验表明,注意转移的时间约为4060毫秒。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前者是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对象。如看完一堂录像课,要求学生转而互相讨论。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注意的分散违背了活动任务的要求,偏离了应该注意的对象。如果两个学生在看教学录像的过程中交头接耳,互相说笑,而没有关注录像的内容,这是注意分散的表现。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注意的转移常被看做是注意的分配,其实,严格地说,注意的分配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在多数情况下,它仅仅是注意的迅速转移。研究表明,注意转移有完全的转移和不完全的转移。注意不完全转移时,人已进行新的工作,但实际上又没有脱离原来的工作,如根据旧的规则来进行新的工作,便会造成错误。良好的注意转移表现在两种活动之间的转换时间短,活动过程的效率高。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个体对原来活动兴趣越浓厚,注意力越集中,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一个沉迷于电脑游戏的孩子很难让他转移注意力,去拿起书本温习功课。当然,如果对原活动的注意力本来就不够集中,就比较容易随活动任务的要求而转移。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如果新的活动对象引起个体的兴趣,或能够满足他的心理需要,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实现。假如那个正玩电脑游戏的孩子,听到自己喜欢的电视动画片开演了,可能会离开电脑,将注意力转移到看电视上。3.明确的信号提示明确的信号提示在需要注意转移的时候,明确的信号提示可以帮助个体的大脑处于唤醒状态,灵活迅速地转换注意对象。文艺演出中报幕员的角色,其实也发挥着这方面的作用。这种提示信号,既可能是物理刺激(如铃声等),也可以是他人的言语命令,甚至是自己的内部言语的提醒。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神经类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更容易实现注意的转移,自控能力强的人比自控能力弱的人更善于主动及时地进行注意的转移。第四节第四节 注意的理论注意的理论19世纪末期,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促进了人们对注意的重视。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当作知觉的一个基本方面加以研究,发表了许多有关注意的论著。构造主义心理学家构造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注意是构成集中和形成感觉清晰度的意识状态。构造主义学派的建立者铁钦纳把注意的概念称为“全部心理学概念系统的生命的神经中枢”。机能主义心理学家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了注意的选择性功能。20世纪初,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派兴起,从理论上排除了对注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只应该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注意是一个表明内部心理活动的概念,在心理学中不应占有地位。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用神经系统内部固有的“场”的作用,来取代对注意的研究。20世纪5060年代,注意又重新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与注意有关的问题。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重新肯定了意识活动,并强调认知过程的主动性,使注意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信息处理的观点在注意中占有统治地位,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信息处理模型。一、注意选择理论一、注意选择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一)过滤器模型理论(一)过滤器模型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是过滤器模型理论过滤器模型理论(filter model theory)的主要代表。1958年,他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该模型也称为注意的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而完全丧失。布罗德本特把这种过滤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的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布罗德本特认为,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见图3-2(a)。图3-2 三种注意选择的过滤器位置对输入信息的通过或拒绝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统的高级分析阶段参与活动,即不需要已有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的作用。新异的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微弱的缺乏新异性的刺激则容易被过滤掉。此外,布罗德本特重视人的期待作用,即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到。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是基于双耳分听实验提出的。在他设计的一个双耳分听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例如,右耳8、5、2,左耳1、7、6。呈现速度为1秒钟两个数字,要求被试以两种方式进行再现: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如852、176);以项目出现的顺序进行再现(如81、57、26)。根据要回忆的信息量(6个项目)和呈现速度(每秒2个),布罗德本特预计正确再现率为95%。但在这两种实验条件下,再现正确率都低于预期值:以第一种方式再现,正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正确率仅为20%。如果事先不对被试规定再现方式,多数被试选用第一种方式。布罗德本特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每只耳朵是一个通道,过滤器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在以耳朵为单位再现时,被试只需转换通道一次,因而再现效果较佳。以项目出现顺序再现时,被试至少需要在双耳之间作三次转换,而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因而再现效果较差。这种过滤器模型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配性注意等现象。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如左耳)输入信息进行追述(追随耳),而不追述另一耳(非追随耳)的输入信息。结果,被试对追随耳的信息能很好地知道,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识别,对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被试的名字)却能够识别。由于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的,是依据刺激的物理属性来选择信息的,同时输入的信息也不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因此,它无法解释通过非追随耳的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能得到识别这个问题。(二)衰减模型理论(二)衰减模型理论基于日常生活和实验研究的结果,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Treisman)提出了衰减模型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至于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位置,特瑞斯曼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义分析之前的,被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