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ppt课件

上传人:2127513****773577... 文档编号:241500900 上传时间:2024-06-3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第1919章章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第19章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第一节第一节病毒的感染病毒的感染病毒感染要素病毒感染要素 病毒的致病性病毒的致病性 机体的感受性:种属特异性;机体的感受性:种属特异性;后天获得的免疫状况;后天获得的免疫状况;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一、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类型一、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类型(一)病毒的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一)病毒的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传播,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传播,在特定条件下直接进入血液(输血、机械损伤、昆虫叮咬等)而在特定条件下直接进入血液(输血、机械损伤、昆虫叮咬等)而感染机体。所引起的感染,叫感染机体。所引起的感染,叫水平感染水平感染(Horizontal infection)垂直传播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经胎盘、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经胎盘、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母亲母亲)传播给子代传播给子代(胎儿胎儿/新生儿新生儿)的传播方式。导致的感染,称为的传播方式。导致的感染,称为垂直感染垂直感染(Vertical infection)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3一、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类型(一)病毒的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水平传播途径水平传播途径:呼吸道:呼吸道:表面感染表面感染(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全身感染全身感染(麻疹病毒麻疹病毒)消化道:消化道:表面感染表面感染(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全身感染全身感染(Poliovirus)泌尿生殖道:性接触(泌尿生殖道:性接触(HIV)眼结膜:肠道病毒眼结膜:肠道病毒70型型 皮肤损伤:皮肤损伤:注射、输血、叮咬、咬伤、机械损伤注射、输血、叮咬、咬伤、机械损伤垂直传播途径垂直传播途径:胎盘:先天性感染;胎盘:先天性感染;产道:围产期感染;产道:围产期感染;常见的与胎儿先天性感染有关的病毒:常见的与胎儿先天性感染有关的病毒:风疹病毒;风疹病毒;CMV;HSV;HIV;HBV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4水平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4 呼呼 吸吸 道道空气、飞沫、痰、唾液空气、飞沫、痰、唾液或皮屑或皮屑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鼻病毒、水痘病毒和腺病毒鼻病毒、水痘病毒和腺病毒 消消 化化 道道污染的水或食物污染的水或食物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他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他肠道病毒、轮状病毒、轮状病毒、HAVHAV及及HEVHEV 眼及泌尿生眼及泌尿生殖道殖道 接触(直接或间接)、接触(直接或间接)、游泳池、性接触游泳池、性接触HIVHIV、HSV-1HSV-1、HSV-2HSV-2、CMVCMV、HPVHPV、腺病毒及肠道病毒、腺病毒及肠道病毒7070型等型等 破损皮肤破损皮肤吸血昆虫、狂犬吸血昆虫、狂犬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等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等 血血 液液输血、注射、器官移植输血、注射、器官移植HIVHIV、HBVHBV、HCVHCV、CMVCMV 感染途径感染途径 传播方式与媒介传播方式与媒介 病毒种类病毒种类 经胎盘或产经胎盘或产道道 宫内、分娩产道、宫内、分娩产道、哺乳哺乳 风疹病毒、风疹病毒、HIVHIV、HBVHBV、CMVCMV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5 呼 吸 道空气、飞沫、痰、唾液或皮屑正粘病毒(流感病毒)、(二)病毒的体内播散方式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病毒侵入机体后,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 从入侵部位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到达远离入侵部位播散进入机体血液系病毒血症(viremia)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6(二)病毒的体内播散方式局部感染 local infecti(三)病毒的感染类型(三)病毒的感染类型显性、隐性感染显性、隐性感染 急性、持续性感染急性、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7(三)病毒的感染类型显性、隐性感染 急性、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隐性感染(inapparent or subclinical infection)非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非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 形成原因形成原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较强,病: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较强,病 毒不能大量增殖,未造成细胞、组织严重损毒不能大量增殖,未造成细胞、组织严重损 伤;或最终不能侵入靶细胞。伤;或最终不能侵入靶细胞。意义意义:获得:获得免疫力免疫力;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者成为成为感染源感染源;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8隐性感染(inapparent or subclinical显性感染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病毒感染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毒感染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可表现为局部局部和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潜伏期:潜伏期短短,发病,发病急急,病程,病程短短,恢复后,恢复后 病毒被彻底清除,机体获得免疫力。病毒被彻底清除,机体获得免疫力。如流感,甲肝等。如流感,甲肝等。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几年几年,几十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携带,经常甚至终身携带,经常/反复有病毒排除体外,但缺反复有病毒排除体外,但缺乏持续性的临床表现。乏持续性的临床表现。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9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病毒感染和抗病毒能持续存在于体内的原因病毒能持续存在于体内的原因 病毒病毒Ag弱,不足以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弱,不足以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病毒病毒Ag变异,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识别;变异,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识别;产生缺陷病毒;产生缺陷病毒;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病毒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病毒与细与细 胞共存;胞共存;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细胞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细胞,造成免疫功能下降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0病毒能持续存在于体内的原因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0慢性感染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显性、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持续存在显性、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持续存在血液或组织中,处于持续增殖状态,并不断排出血液或组织中,处于持续增殖状态,并不断排出体外。临床症状可有、可无。病程体外。临床症状可有、可无。病程长长(数月、数(数月、数年、数十年),病毒慢性进行性损伤机体,并年、数十年),病毒慢性进行性损伤机体,并能能检出病毒检出病毒的存在。的存在。潜伏感染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显、隐性感染后,病毒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显、隐性感染后,病毒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基因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基因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增殖出病毒颗粒,出现显性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增殖出病毒颗粒,出现显性感染。感染。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1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病毒感染和抗病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又称又称迟发病毒感染迟发病毒感染(delay infection);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经过长期潜伏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经过长期潜伏(数月、数数月、数 年、数十年年、数十年)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导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导 致死亡致死亡;常见病毒引起:常见病毒引起:HIV AIDS;麻疹病毒麻疹病毒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SSPE)非常见病毒非常见病毒/待定致病因子引起:待定致病因子引起:朊粒朊粒羊痒疫羊痒疫(scrapie),库鲁病库鲁病(Kulu)等等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2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一)(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溶(杀)细胞性感染溶(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并于很短时间内大量增殖释放出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并于很短时间内大量增殖释放出病毒,引起细胞破坏、死亡。病毒,引起细胞破坏、死亡。多多见于裸露病毒见于裸露病毒 机制:机制:-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破坏细胞溶酶体;破坏细胞溶酶体;-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3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溶(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 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短时间内不引起细胞溶解死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短时间内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也不阻碍细胞代谢,呈稳定状态感染,称为非溶亡,也不阻碍细胞代谢,呈稳定状态感染,称为非溶解细胞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状态感染。解细胞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出芽释放的包膜病毒多见于出芽释放的包膜病毒 机制:机制:-病毒增殖,改变宿主细胞膜成分病毒增殖,改变宿主细胞膜成分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 宿主细胞死亡。宿主细胞死亡。-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功能受损。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功能受损。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4稳定状态感染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4 细胞增生与转化细胞增生与转化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 细胞基因自身指令发生的一种程序性死亡。病毒基因整合病毒基因整合 包涵体的形成包涵体的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胞质或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圆/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的团块结构,大小、数目不等,称为包涵包涵体(体(inclusion)。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5 细胞增生与转化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体液免疫病理作用(体液免疫病理作用(II,III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受染细胞表面有受染细胞表面有V-Ag、细胞自身抗原暴露、细胞自身抗原暴露、交叉抗原成分、交叉抗原成分、IC沉积沉积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抑制 病毒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病毒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 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6(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6第二节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IFN,NK细胞细胞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IFN)定义定义: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的多种细胞: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的多种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等),产生,产生的抑制病毒增殖的糖蛋白。的抑制病毒增殖的糖蛋白。分类分类:IFN类型类型主要来源主要来源 特点特点 I型型IFN 人人WBC抑制病毒抑制病毒作用作用III IFN 人成纤维人成纤维C II型型 IFN TC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作用作用III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7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IFN,NK细 作用机理作用机理不是直接杀灭病毒不是直接杀灭病毒 IFN 细胞基因细胞基因 抗病毒蛋白抗病毒蛋白(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磷酸二脂酶,2-5,2-5腺嘌呤核苷合成腺嘌呤核苷合成)自身和邻近细胞自身和邻近细胞降解病毒降解病毒mRNA 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抑制病毒组装、释放抑制病毒组装、释放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复制中断中断病毒感染;病毒感染;限制限制病毒扩散病毒扩散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8 作用机理 不是直接杀灭病毒 IFN 细胞基因 抗 生物学活性生物学活性: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感染、阻止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感染、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促进痊愈病毒在体内扩散、促进痊愈;调节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生长;IFN作用特点作用特点:产生早;产生早;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19 生物学活性: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感染、阻止 INK: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特点:不受特点:不受MHC限制限制、不依赖不依赖Ab;可通过多种途径活化;可通过多种途径活化;杀伤机制:杀伤机制:NK接触靶接触靶C释放穿孔素、释放穿孔素、TNF 破坏受染破坏受染C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0NK: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0二、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特异性特异性Ab -中和中和Ab、非中和非中和Ab;-IgM、IgG、IgA;中和中和Ab作用机制作用机制:i.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吸附细胞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吸附细胞;ii.病毒病毒+中和中和AbIC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iii.包膜病毒包膜病毒+中和中和AbIC激活补体,溶解病毒激活补体,溶解病毒;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1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特异性AbIgM、IgG、IgA特点比较特点比较:IgG:MW小,可通过胎盘;小,可通过胎盘;出现较晚,维持时间长;出现较晚,维持时间长;中和能力比中和能力比IgM强;强;IgM:MW大,大,不能通过胎盘不能通过胎盘。出现最出现最早早;中和能力不如中和能力不如IgG强,固定补体能力强。强,固定补体能力强。IgA:分泌型分泌型IgA(SIgA),),粘膜固有层浆细胞粘膜固有层浆细胞产生,在局部中和病毒产生,在局部中和病毒,阻止病毒从局部阻止病毒从局部粘膜侵入,局部免疫起主要作用。粘膜侵入,局部免疫起主要作用。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2IgM、IgG、IgA特点比较: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2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靠主要靠CTL、致敏致敏TC释放的多种释放的多种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发挥作用发挥作用 CTL作用机制作用机制:分泌分泌穿孔素穿孔素(溶(溶C素)素)在受感染的靶在受感染的靶C膜上形膜上形成小孔成小孔/通道通道C受损。受损。分泌分泌细胞毒素细胞毒素CTL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C裂解或凋亡裂解或凋亡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3细胞免疫:CTL作用机制:CTL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C裂解或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致敏致敏TC(CD4+TC)CK(-IFN,TNF,IL-2等等)TC(CTL,Th),NK,巨噬巨噬C淋巴毒素淋巴毒素直接破坏直接破坏V;巨噬巨噬C趋化因子趋化因子,移动抑制因子移动抑制因子,活化因子活化因子吸引巨噬吸引巨噬C,集中于集中于V感染部位,限制感染部位,限制V扩散、吞噬、扩散、吞噬、杀灭杀灭V。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4淋巴因子: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43.3.免疫病理作用免疫病理作用:涉及涉及II,III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C C表面的表面的V-Ag细胞暴露的细胞暴露的自身抗原自身抗原CELL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损伤宿主损伤宿主C C 肾毛肾毛细血管基底膜细血管基底膜蛋白尿蛋白尿,血尿血尿V-Ag+Ab 关节滑膜关节滑膜关节炎关节炎 肺部肺部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炎、肺炎 A.B.IC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53.免疫病理作用:涉及II,III型超敏反应 本节要点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简述病毒感染的类型。潜伏感染、持续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垂直传播的概念干扰素概念、抗病毒作用机理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6本节要点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