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ppt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41463366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7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染三要素感染三要素微生物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性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性感染感染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环境(社会、自然)环境(社会、自然)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感染三要素微生物致病性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性感染抗感染免疫环一、感染 (Infection)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一、感染 (Infection)抗感染免疫机制8 名词概念名词概念v感感染染(infectioninfection):微微生生物物(M M)在在宿宿主主 (H)(H)体体内内生生活活,与与H H相互作用而致相互作用而致H H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H H 体体外外的的M M经经一一定定方方式式从从一一个个H H传传播播到到另另一一个个H H引引起起的的感感染染。又称又称传染传染v病病原原性性M M(PathogenicPathogenicorganismorganism)病病原原体体(PathogenPathogen):引起引起H H感染的感染的M M。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 名词概念感染(infection):微生物(Mn致致病病性性病病原原性性(PathogenicityPathogenicity):病病原原体体引引起起H H感染的性质。感染的性质。n毒力毒力(Virulence)(Virulence):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n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LD50)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ID50)(ID50):在一定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条件下能引起5050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M M数数量或毒素剂量。量或毒素剂量。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致病性病原性(Pathogenicity):病原体引起H感 细菌性感染 v(一)(一)B B性感染的物质基础性感染的物质基础v(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v(三)(三)B B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性感染的相关因素v(四)(四)B B性感染的类型性感染的类型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5 细菌性感染(一)B性感染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机制8/11(一)物质基础(毒力因子)(一)物质基础(毒力因子)、侵袭力(侵袭力(Invasiveness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在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粘附(粘附(adhesionadhesion):感染的第一步。感染的第一步。粘附方式:微菌落、生物膜粘附方式:微菌落、生物膜 粘附性物质:细菌表面结构粘附性物质:细菌表面结构菌毛、荚膜菌毛、荚膜粘附素粘附素:细菌表面具有黏附性的蛋白质细菌表面具有黏附性的蛋白质 粘附机制:配体与受体粘附机制:配体与受体粘附的组织趋向性粘附的组织趋向性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6(一)物质基础(毒力因子)、侵袭力(Invasivene侵入(侵入(invasioninvasion):病原菌主动入侵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病原菌主动入侵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侵袭素:程。侵袭素:B B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侵袭性物质:胞外酶侵袭性物质:胞外酶抗吞噬、助扩散抗吞噬、助扩散繁殖与扩散:繁殖与扩散:局部扩散:表层扩散、深层扩散局部扩散:表层扩散、深层扩散 全身扩散:突破皮肤全身扩散:突破皮肤/黏膜进入血流黏膜进入血流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7侵入(invasion):病原菌主动入侵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2 2、毒素(、毒素(toxintoxin):):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exotoxin):主要由主要由G G菌和少数菌和少数G G菌产生菌产生,并分泌到并分泌到B B细胞外的毒性蛋白质细胞外的毒性蛋白质。类毒素类毒素(toxoidtoxoid)注入机体产生抗毒素)注入机体产生抗毒素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endotoxin):):G 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LPS),当),当B B细胞破裂后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细胞破裂后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82、毒素(toxin):外毒素(exotoxin):主要由G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区区别要点要点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来源来源G G+菌及少数菌及少数G G-菌分泌菌分泌释放放 G G-菌菌细胞壁裂解后胞壁裂解后释放放化学成份化学成份蛋白蛋白质脂多糖脂多糖(类脂脂A)A)热稳定性定性不不稳定,定,6060以上迅速破坏以上迅速破坏稳定,定,1602-4h1602-4h被破坏被破坏抗原性抗原性强,甲,甲醛处理形成理形成类毒素致毒素致机体机体产抗毒素抗毒素较弱,甲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理不形成类毒素毒素毒性作用毒性作用强,有,有组织选择性性较弱,各种弱,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菌内毒素的毒性效效应大致相同大致相同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9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及少数G(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来源:、来源: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exogenousexogenousinfectioninfection):传染源:患者及带):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带菌者带菌者:恢复期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其体内存在恢复期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其体内存在病原菌与宿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病原菌与宿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endogenousinfectioninfection):):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0(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来源: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 2、传播途径与方式、传播途径与方式 :水平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方式粘膜:粘膜:-呼吸道呼吸道:表面感染(表面感染(surface infectionsurface infection)以呼吸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以呼吸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 -消化道消化道:局部感染局部感染 以消化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以消化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 -性传播性传播:皮肤:皮肤:-机械损伤机械损伤:-输血或血制品输血或血制品:-昆虫叮咬昆虫叮咬:以节肢动物为媒介传播的疾病以节肢动物为媒介传播的疾病 垂直传播方式、母婴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方式、母婴传播方式 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12、传播途径与方式:水平传播方式粘膜:皮肤:抗感染免疫机制 (三三)细菌性感染的相关因素:细菌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毒力毒力因子因子侵入门户侵入门户数量数量侵袭力侵袭力毒素:内、外毒素毒素:内、外毒素粘附素粘附素菌毛、荚膜菌毛、荚膜侵入:侵袭素、胞外酶侵入:侵袭素、胞外酶粘附粘附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2 (三)细菌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毒力侵入门户数量侵袭力毒(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inapparent infection):意义):意义 2 2、显性感染(、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apparent infection):):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infectious disease):外源性病原体引外源性病原体引起的显性感染,又可以传染他人引起相同临床症状的疾病。起的显性感染,又可以传染他人引起相同临床症状的疾病。病程病程 :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部位:局部感染、全身感染部位: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3(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inapparent i全身感染类型:全身感染类型:毒血症(毒血症(toxemiatoxemia):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体内局部组织):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体内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随血到达特定靶器官或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随血到达特定靶器官或组织引起典型症状。组织引起典型症状。细菌细菌 脓毒血症(脓毒血症(pyemia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随血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随血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局部局部繁殖繁殖血血典型症状典型症状引起引起外毒素外毒素血血新病灶新病灶繁殖繁殖化脓性细菌化脓性细菌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4全身感染类型:毒血症(toxemia):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 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ndotoxemia):):G G-菌感染机体,使血液中出菌感染机体,使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并引起症状现内毒素,并引起症状。G G-菌菌血血症状症状内内T 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septicemia):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B B 及及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细菌细菌 菌血症(菌血症(bacteremiabacteremia):病原菌短暂的经过血流,在其):病原菌短暂的经过血流,在其中极少量或不繁殖,到达适宜部位再进一步繁殖的播散过中极少量或不繁殖,到达适宜部位再进一步繁殖的播散过程程。细菌细菌血血中毒症状中毒症状繁殖、代谢物繁殖、代谢物适宜部位适宜部位繁殖繁殖 血血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5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G-菌感染机体,使(一)病毒致病机制(一)病毒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裸病毒杀细胞效应:裸病毒 稳定状态感染:包膜病毒稳定状态感染:包膜病毒 包涵体形成:光镜可见包涵体形成:光镜可见 细胞调亡:细胞调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6(一)病毒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性感染抗2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超敏反应(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超敏反应(2 2,3 3型)型)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杀伤感染细胞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杀伤感染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免疫应答性降低、免疫功能紊乱免疫抑制作用:免疫应答性降低、免疫功能紊乱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7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8/11(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原体在(出生后)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病原体在(出生后)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2 2、垂直传播(、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vertical transmission):):母体内的病原体通过胎盘母体内的病原体通过胎盘/产道感染胎儿产道感染胎儿/新生新生 儿的传播方式。儿的传播方式。3 3,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母乳喂养、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母乳喂养、密切接触 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8(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horizontal(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依据有无症状分为:、依据有无症状分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2 2、依据病毒在体内滞留时间分为:、依据病毒在体内滞留时间分为:急性感染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机体持续或终身携带持续性感染:机体持续或终身携带V V,经常或反,经常或反复排出复排出V V,但可缺乏持续临床症状的感染类型。,但可缺乏持续临床症状的感染类型。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19(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依据有无症状分为:显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原因:原因:V V抗原性弱或变异;抗原性弱或变异;V V入侵免疫细胞;入侵免疫细胞;V V基因基因 与宿主染色体发生整合。与宿主染色体发生整合。类型:类型:-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未完全被清除,可持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未完全被清除,可持续存在并不断排出病毒体,有时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续存在并不断排出病毒体,有时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0持续性感染原因:V抗原性弱或变异;V入侵免疫细胞;V基因 -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感染机体后经长时期潜伏,既无病毒体产生,也无临病毒感染机体后经长时期潜伏,既无病毒体产生,也无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则呈慢性、进行性,直至死亡。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则呈慢性、进行性,直至死亡。-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感染恢复后,急性病毒感染恢复后,1 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病毒病。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病毒病。-潜伏感染(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latent infection):):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或其基因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或其基因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病毒体。某些条件下病毒或基因被激活,增殖,产生病毒颗生病毒体。某些条件下病毒或基因被激活,增殖,产生病毒颗粒,并引起显性感染。粒,并引起显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1 -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持续性感染中,病毒、宿主与疾病的关系:持续性感染中,病毒、宿主与疾病的关系: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病毒病毒持续存在持续存在不断排出不断排出体内体内出现症状出现症状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持续存在持续存在激活激活增殖增殖组织或细胞组织或细胞病毒或病毒病毒或病毒基因基因病毒病毒体体显性显性感染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病毒病毒体内体内死亡死亡症状症状长时期潜伏长时期潜伏急性病毒感染的急性病毒感染的 迟发并发症:迟发并发症:致死性病毒病致死性病毒病恢复恢复病毒感染病毒感染1年或数年年或数年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2持续性感染中,病毒、宿主与疾病的关系: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浅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致皮肤、皮下感染浅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致皮肤、皮下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繁深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繁殖,随细胞扩散,引起病变。殖,随细胞扩散,引起病变。真菌条件性感染:正常菌群中真菌的感染。真菌条件性感染:正常菌群中真菌的感染。真菌性感染真菌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3 真菌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23真菌毒素的致病性作用:真菌毒素的致病性作用:真菌中毒:真菌或真菌毒素引起。真菌中毒:真菌或真菌毒素引起。真菌在粮食真菌在粮食/饲料上生长,人饲料上生长,人/动物食后致急动物食后致急/慢性中毒症。慢性中毒症。真菌毒素与肿瘤真菌毒素与肿瘤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4真菌毒素的致病性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24 抗感染免疫机制 二抗感染免疫二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5 抗感染免疫机制 二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8(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定义、定义: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经遗传获得 2 2、特点:生来就有、有种属差异、无特异性、特点:生来就有、有种属差异、无特异性 3 3、组成:、组成:屏障结构:屏障结构:-皮肤与粘膜皮肤与粘膜:阻挡、排除、分泌杀菌物、正常菌群阻挡、排除、分泌杀菌物、正常菌群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丛、毛细血管、神经细胞软脑膜、脉络丛、毛细血管、神经细胞 -胎盘屏障胎盘屏障:子宫内膜基蜕膜、胎儿绒毛膜子宫内膜基蜕膜、胎儿绒毛膜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6(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定义: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经吞噬作用: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吞噬、杀伤过程吞噬、杀伤过程:趋化、接触、吞入趋化、接触、吞入 -吞噬作用的后果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CNKC):):体液因素:含多种杀菌物质体液因素:含多种杀菌物质 -补体补体:与与Ag-AbAg-Ab复合物结合复合物结合,释放活性物质释放活性物质 -溶菌酶溶菌酶:破坏聚糖骨架的连接破坏聚糖骨架的连接 -防御素防御素:破坏菌细胞膜破坏菌细胞膜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7吞噬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27(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定义、定义:生后个体与生后个体与M M及其产物接触产生及其产物接触产生 2 2、特点:不遗传、有针对性、再接触该、特点:不遗传、有针对性、再接触该AgAg明显升高明显升高 3 3、组成:、组成: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由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由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 -抑制病原粘附抑制病原粘附 -中和细菌外毒素中和细菌外毒素 -调理吞噬作用调理吞噬作用 -抗体和补体联合溶菌抗体和补体联合溶菌 -ADCC(-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8(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定义:生后个体与M及其产物接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由由CTLCTL和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和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的免疫 -CTL -CTL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CTL -CTL效应: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效应: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细胞因子:局限感染、增强免疫细胞杀伤力细胞因子:局限感染、增强免疫细胞杀伤力粘膜免疫系统:由呼吸道粘膜免疫系统:由呼吸道,消化道粘膜下淋巴样组消化道粘膜下淋巴样组织构成的免疫系统。功能:织构成的免疫系统。功能:1 1、产生、产生sIgA,sIgA,阻止病原体自粘膜入侵阻止病原体自粘膜入侵;2 2、诱导全身粘膜系统免疫应答、诱导全身粘膜系统免疫应答.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29细胞免疫:由CTL和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8抗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0抗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30(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杀伤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杀伤作用:2 2、抗体和补体:、抗体和补体:阻止B粘附,调理吞噬,激活补体,中和B外毒素.3 3、细胞免疫作用:、细胞免疫作用:-CD4-CD4+Th2Th2细胞细胞:辅助辅助B B细胞产生抗体细胞产生抗体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1(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杀伤作用:抗(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2 2、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局限感染、增强免疫细胞杀伤力局限感染、增强免疫细胞杀伤力 -CTL -CTL的作用的作用:释放穿孔素、颗粒酶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3 3、粘膜免疫:、粘膜免疫:sIgAsIgA阻止胞内菌的入侵阻止胞内菌的入侵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2(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抗感染免疫机制8抗病毒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3抗病毒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33(一)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一)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 Interferon,IFNIFN)定义:是病毒或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定义:是病毒或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分泌性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产生细胞产生细胞:巨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巨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IFNIFN诱生剂诱生剂:内毒素、内毒素、dsRNAdsRNA、中草药、中草药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4(一)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干扰素(Interfe 种类与性质种类与性质型:抗病毒作用型:抗病毒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IFN-IFN-:人白细胞产生:人白细胞产生 IFN-IFN-:人成纤维细胞产生:人成纤维细胞产生型:免疫调节作用型:免疫调节作用 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作用 IFN-:IFN-:人人T T 细胞产生细胞产生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5 种类与性质型: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8/抗病毒活性抗病毒活性PKRPKRVmRNAVmRNA结合结合IFNIFN病毒多肽合成病毒多肽合成2-52-5(A A)合成酶)合成酶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作用机制:基因活化基因活化R-CR-C抗抗V V蛋白(蛋白(AVPAVP)抑制抑制降解降解阻断阻断 转录转录、翻译翻译 病毒蛋白合成病毒蛋白合成抑制抑制-主要主要IFN-IFN-:激活巨:激活巨-C-C、NKCNKC 促促MHCAgMHCAg表达表达-IFN-IFN: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细胞生长。增强增强杀伤靶细胞作用杀伤靶细胞作用2 2、NKC:NKC:释放穿孔素释放穿孔素,TNF,IFN,TNF,IFN,促细胞凋亡促细胞凋亡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6 抗病毒活性PKRVmRNA结合IFN病毒多肽合成2-5(二)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中和抗体中和抗体(配体或位点配体或位点AgAg刺激产生刺激产生)-IgG:-IgG:通过胎盘(被动免疫)通过胎盘(被动免疫)-IgM:-IgM:先锋免疫(早期诊断、宫内感染诊断)先锋免疫(早期诊断、宫内感染诊断)-SIgA:-SIgA:粘膜免疫粘膜免疫 血凝抑制抗体(血凝素血凝抑制抗体(血凝素AgAg刺激产生刺激产生):):3 3、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效应因素:主要效应因素:CTLCTL和淋巴因子和淋巴因子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7(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3、细胞免疫:主要效应因素(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免疫力持久免疫力持久:全身感染,型别单一,不易变异全身感染,型别单一,不易变异 免疫力短暂免疫力短暂:局部感染,型别多,易于变异局部感染,型别多,易于变异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8(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抗真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39抗真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39(一)非特异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1 1、皮肤粘膜:阻挡、皮肤粘膜:阻挡,脂肪酸杀菌脂肪酸杀菌,正常菌群拮抗正常菌群拮抗 2 2、吞噬细胞:分泌杀菌物质、吞噬细胞:分泌杀菌物质 3 3、促癣吞噬肽促癣吞噬肽: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二)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1 1、细胞免疫:淋巴因子激活巨细胞、细胞免疫:淋巴因子激活巨细胞,抑制扩散抑制扩散 2 2、体液免疫:抗体阻止孢子转化为菌丝、体液免疫:抗体阻止孢子转化为菌丝;sIgA sIgA阻止真菌粘附宿主细胞阻止真菌粘附宿主细胞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0(一)非特异性免疫:1、皮肤粘膜:阻挡,脂肪酸杀菌,正特异性预防与治疗特异性预防与治疗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1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41(一)人工主动免疫:(一)人工主动免疫:将疫苗、类毒素接种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获得将疫苗、类毒素接种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获得 性免疫力的措施。性免疫力的措施。、疫苗、疫苗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死疫苗死疫苗:物理或化学法杀死病原体保留抗原性的物理或化学法杀死病原体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活疫苗活疫苗:特定条件选择出的病原体的减毒或无毒变特定条件选择出的病原体的减毒或无毒变异株异株,培养制成培养制成.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2(一)人工主动免疫:、疫苗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 两种疫苗优、缺点比较 活疫苗活疫苗v接种次数接种次数 1v接种剂量接种剂量 小小v接种反应接种反应 轻轻/隐性感染隐性感染v免疫类型免疫类型 体液、细胞体液、细胞v免疫时间免疫时间 持久持久v稳定性稳定性 差差v毒力回复毒力回复 有有v安全性安全性 免疫缺陷者危险免疫缺陷者危险 死疫苗死疫苗 2-3 大大 明显明显 体液体液 短暂短暂 强强 无无 好好 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3 两种疫苗优、缺点比较 病原体的核酸:病原体的核酸:DNA DNA疫苗疫苗/基因疫苗基因疫苗/核酸疫苗核酸疫苗 2 2、类毒素:、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抗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原性的生物制品。病原体的表面抗原:病原体的表面抗原:-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病原体表面病原体表面AgAg制成制成,诱导诱导AbAb产生产生 -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目的基因导入表达系统目的基因导入表达系统,获得保护获得保护性性Ag,Ag,制成疫苗制成疫苗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4病原体的核酸:2、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抗原 1 1、应用、应用:紧急预防、治疗。紧急预防、治疗。2 2、维持时间短、维持时间短 3 3、包括:、包括:-抗毒素抗毒素 -抗菌血清抗菌血清:用于多耐菌感染用于多耐菌感染 -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正常人血清、健康产妇胎盘血液正常人血清、健康产妇胎盘血液 -其他:其他:IFN、IL(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二)人工被动免疫:(二)人工被动免疫: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或细胞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过程。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过程。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5 1、应用:紧急预防、治疗。(二)人工被动免疫:抗感染免疫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细菌感染:(一)细菌感染: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应用 存在问题:耐药性的产生存在问题:耐药性的产生(二)病毒感染:(二)病毒感染:选择性抑制病毒,不损伤细胞和机体。选择性抑制病毒,不损伤细胞和机体。、抗病毒化学制剂、抗病毒化学制剂:-核苷类药物核苷类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转录抑制病毒复制、转录 -反转录酶抑制剂反转录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 -其他:金刚烷胺、甲酸磷霉素其他:金刚烷胺、甲酸磷霉素 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6药物治疗(一)细菌感染:抗菌药物应用(二)病毒感染:、抗2 2、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IFN -IFN诱生剂诱生剂 -中草药:抑制病毒增殖中草药:抑制病毒增殖/诱生诱生IFN -基因治疗:抑制病毒核酸复制基因治疗:抑制病毒核酸复制/蛋白合成蛋白合成 (三)真菌感染:(三)真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外用药,外用药,加用内服药(副作用大)加用内服药(副作用大)2 2、深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免疫力 加用药物治疗加用药物治疗 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72、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三)真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外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8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48(一)医学微生态学:(一)医学微生态学:、概念、概念:微生物微生物 2 2、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正常菌群(正常菌群(normal floranormal flora):微生物微生物宿宿 主主外环境:依存、制约外环境:依存、制约微生物群微生物群存在存在无害、有益无害、有益宿主宿主表面表面腔道腔道n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特定条件特定条件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49(一)医学微生态学:、概念:微生物宿 主外环境:依存、制约3 3、存在及意义、存在及意义:n微生态系概念:微生态系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宿宿 主主进化进化选择选择微生态系微生态系n存在意义:存在意义:-口腔微生态系:失调口腔微生态系:失调口腔感染性疾病口腔感染性疾病-胃:幽门螺杆菌胃: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胃溃疡相关胃炎、胃溃疡-肠道:微生态系肠道:微生态系-阴道:微生态系:屏障、免疫激活阴道:微生态系:屏障、免疫激活-呼吸道:微生态系:生物屏障呼吸道:微生态系:生物屏障-皮肤:微生物群:抗病原、营养、免疫、自净皮肤:微生物群:抗病原、营养、免疫、自净预防感染预防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503、存在及意义:微生物宿 主进化选择微生态系存在意义:4 4、微生态平衡失调、微生态平衡失调:n概念:概念:-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microcubiosis):微生物微生物宿宿 主主进化进化环境环境形成生理性组合形成生理性组合生理性组合生理性组合外环境外环境病理性组合病理性组合-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514、微生态平衡失调:微生物宿 主进化环境形成生理性组合n失调的主要原因:失调的主要原因:-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使用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因素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因素n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微生态失调的防治:-保护宏观生态环境保护宏观生态环境 -保护微观生态环境保护微观生态环境 -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益生元使用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益生元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52失调的主要原因: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525 5、机会性感染、机会性感染:n 概念:概念:正常菌群正常菌群n 特点:特点:-细菌: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细菌: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 常为耐药菌常为耐药菌 新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新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 -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 感染感染特定条件特定条件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535、机会性感染:感染特定条件抗感染免疫机制8/11/2023(二)医院内感染(二)医院内感染(mosocomial infection):、概念、概念:指在医院内的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指在医院内的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2 2、预防控制原则、预防控制原则:n 消毒灭菌:消毒灭菌:n 隔离预防:隔离预防:保护措施:防止病原传播保护措施:防止病原传播n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感染免疫机制6/27/202454(二)医院内感染(mosocomial infec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