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心理汇总医学培训ppt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41457287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患者心理汇总医学培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患者心理汇总医学培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患者心理汇总医学培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病人的求医行为熟悉:病人的心理需要,常见疾病的心理特点掌握: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及病人的角色转换1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 教学目的与要求1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第一节 患者及患者心理概述 患者心理(mind of patient)指患者在患病或发生主观不适后伴随着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所发生一系列心理反应及状态。人的心理与躯体活动是一个统一体,准确把握病人的心理,对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诊疗效益,全面地帮助患病的个体都是不可或缺的。2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第一节 患者及患者心理概述 患者心理(mind 2一、患者的概念(一)患者 “患者”(patient)一词,词源和语义来自“忍耐”(patience),是指一个忍受着疾病痛苦的人。对“患者”的概念的全面理解应该是:患有各种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或心身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可以统称病人。广义的概念则包括有求医行为、被社会认可(病感造成的外显行为)和有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如孕妇因保胎而住院)的认同这三个基本条件时,才称之为患者。3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一、患者的概念3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3(二)与患者有关的概念 1.疾病(disease)是指一种影响人体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生物学过程,它以结构、机制和理化的病理改变为特征,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属于生物学范畴的概念。2.病感(illness)又可译为“疾患”、“不适”。这是一种无法客观验证的、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它通常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乃至心身状态,使人感觉不舒服或某种痛苦,自认为得了某种疾病,从而精神不振、心神不宁,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成为人们求医的主要原因。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3.患病(falling illness)往往代表着一种社会状态,即一个被社会认可的处于非健康状态中的人。是属于社会学范畴的概念。4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二)与患者有关的概念 4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4二、患者角色二、患者角色(一)患者角色的概念 患者角色(patient role)又称患者身份,指被医生和社会确认的患病者应具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当一个人被宣布患病后,其社会状态和行为也发生了改变,从而进入了患者角色,其原有的社会角色就部分或全部地被患者角色所替代。5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二、患者角色5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5(二)患者的角色特征 1951年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 T)提出了患者的四种角色特征(four traits of patient role),概括了这一角色特定的社会规范。1.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职责 免除职责的程度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异。2.不必对疾病负责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不是患者所愿意的,同时患病后患者不能靠主观意愿治愈,而只能处于一种需要得到帮助的状态。3.寻求帮助 寻求医疗、护理帮助和情感支持。4.恢复健康的义务 患者自身也需要为健康而努力。6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二)患者的角色特征 1951年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6(三)患者角色的适应与类型 角色适应是指个体承担并发展一个新角色的过程。对患者来说,适应这个角色转变可能是不容易的,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患者角色也会产生各种变化。通常患者角色转变有以下几种类型:1.角色适应(role adaptation)指患者基本上已与患者角色规范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相符合。表现为比较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关注自身的疾病,遵行医嘱,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病痛,中止某些不利于疾病的习惯如饮酒、吸烟等。患者角色适应的结果有利于疾病的康复。7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三)患者角色的适应与类型 7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72.角色阙如(role absence)指未能正常进入患者角色。表现为意识不到有病,或否认病情的严重程度,其原因是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采用否认心理。所以医务人员对这类患者要多介绍一些有关的医学知识,使其正视自身疾病及其后果,尽快进入角色以获取及时的治疗。3.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是指个体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使患者焦虑不安、烦恼,甚至痛苦。社会角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心理冲突的激烈程度,使患者进入患者角色时发生困难或反复。8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2.角色阙如(role absence)8患者心理汇总医84.角色强化(role enhance)发生在由患者角色向正常社会角色转化时。由于适应了患者的角色,形成了生活有人照料,按医嘱办事等行为模式,虽然躯体疾病已渐康复,但患者的依赖性增强,对恢复承担正常的社会角色自信不足,从而安心于已适应的患者生活模式,不愿重返病前的生活环境。5.角色减退(role weaken)是指已进入患者的行为角色,因种种原因可发生角色减退。患者不可能完全摆脱诸多正常社会角色的干扰,由于家庭、工作等因素或由于正常社会角色的责任、义务的吸引,可使患者力图重返某些社会角色从而导致患者角色行为减退。9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4.角色强化(role enhance)9患者心理汇总医96.角色异常(role abnormal)是患者角色适应中的一种变态类型。患者无法承受患病或患不治之症的挫折与压力,表现出悲观、绝望、冷漠,对周围环境无动于衷,这种异常行为如不能有效的疏导,不仅对病情十分不利,而且可能发生意外事件。10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6.角色异常(role abnormal)10患者心理汇10三、患者的角色行为 (一)求医行为(medical help seeking behavior)是指人们在出现不适或心身痛苦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一个人患病后,正常情况下应有寻求医疗救助的行为,但诸多因素影响这一行为的产生。1.求医的原因求医的原因:(1)躯体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个体生物学方面的各种原因导致患者产生求医行为。(2)心理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加快、应激频繁、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使人们心理压力增大甚至造成社会适应不良,以致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过度的和持续的心理反应,导致心理疾患、心身疾病、神经症及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增长。(3)社会因素: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经注意到疾病发生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所以求医的原因也必然反映出社会性因素对求医行为的影响。11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三、患者的角色行为11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112.2.求医的类型求医的类型 (1)主动求医型 当个体感到身体不适或产生病感时,在自我意识支配下产生求医动机,主动寻求医疗服务,称为主动求医型行为。(2)被动求医型 自我意识尚未发育成熟、意识丧失或缺乏自知能力的患者,由患者家长、家属或他人做出决定而产生的求医行为,都属于被动求医型。(3)强制就医型 某些对社会人群健康有严重危害的特殊患者,虽本人不愿求医,社会须对其给予强制性医治或隔离,即强制就医型行为。12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2.求医的类型12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123.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1)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 个体产生求医动机的最初原因是对自身变化或痛苦的体验和感受,是影响患者求医行为的最主要因素。(2)症状质和量的影响 (3)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个性倾向、疾病体验及生存动机等。(4)个体以往求医经历13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3.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13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13(二)遵医行为(following physicians advice)是指患者对医务人员开具的检查、治疗、护理处方或其他医嘱及有助于患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等指导的依从性。1.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1)患者方面的因素: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使患者全部接受医务人员的医嘱。(2)医务人员方面的因素:医务人员的因素包括治疗方案的复杂程度,医生、护士对患者解释是否完整、清楚等。2.提高遵医率的方法 (1)患者方面的因素:遵医常示患者主观态度与行为。(2)医务人员方面的因素:医生应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14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二)遵医行为(following physicians 14第二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一、患病后的心理特点患病后的心理特点 (一)患者认知、意志活动特征患者认知、意志活动特征 在感知方面,患者可以表现为迟钝,也可有过于敏感的情况。患者的记忆力常可受到疾病应激的影响。患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受到影响。患者在病中往往存在积极或消极的想象。15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第二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一、患病后的心理特点15患者心理15(二)患者的情绪表现特征患者的情绪表现特征 1.情绪活动特征的变化 2.患者常见的情绪反应 (1)焦虑 对自己疾病的预后和个人生命过度担心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2)恐惧 认为对自己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存在引起的负性情绪。(3)抑郁 反应性抑郁,表现为闷闷不乐、忧愁、压抑、悲观、失望、自怜甚至绝望。(4)愤怒 愤怒情绪多发发生于个体感受到挫折时。16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二)患者的情绪表现特征16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16(三)患者的行为反应(三)患者的行为反应 1.依赖行为 2.不遵医行为 3.退化行为 (1)以自我为中心 (2)兴趣变得有限 (3)情绪的依赖性增强 (4)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机体功能 4.攻击行为17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三)患者的行为反应17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17二、患者的心理需要二、患者的心理需要 患者有物质与医疗服务的需要,但相对更重要的是满足心理需要(mental need)。虽然患者的心理需要具有因人而异的特性,但也有共性规律可循。(一)适当的活动和心身刺激的需要适当的活动和心身刺激的需要 对于住院的患者来说,生活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会感到孤寂、度日如年,医务人员根据医院及患者的主客观条件,安排适当的活动和有一定新鲜感的刺激,是非常必要的。18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二、患者的心理需要18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18(二)安全感和康复的需要安全感和康复的需要 为了早日康复出院,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每一个患者都把安全感视为主要需要,这也是患者求医的最终目的。当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在用最好的、最正确的方法全力的救治他时,便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信心。从而有助于患者情绪的稳定,使其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三)被尊重与被接纳的需要被尊重与被接纳的需要 一般来说,每个患者都希望自己被认识和得到应有的尊重。从患者心理上考虑,有些患者认为赢得更多尊重,可获取医务人员更多的重视,从而可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更好的治疗。在医院这个流动性很大的特殊环境中,患者需要主动地适应这个环境,希望被医生和病友接纳,所以医务人员应尽可能多接触患者,主动交谈、互相结识,这样既便于医疗工作,又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要。19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二)安全感和康复的需要 19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19第三节 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与调适 一、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与对策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1.急症患者 这类患者起病急,需要紧急处理;病情严重者,稍有不慎会有生命危险。这类患者常有下面心理特点:焦急心理:患者心情十分焦急,希望立即得到良好的救治。惧怕心理:患者常常因为害怕误诊或处理不当而导致严重后果所产生“提心吊胆”的惧怕心理。严重者可发展为“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怕心理。依赖心理:由于突然而来的伤病造成的行为退化,情感幼稚,事事依赖他人,显现儿童的幼稚行为。20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第三节 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与调适 一、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与20 急症患者的心理调适方法方法可采用:医护人员对危重的急诊患者,应迅速接纳和迅速处理患者,听得急诊讯号后,立即出来迎接患者,对危重患者应该采取一方面询问病史,一方面果断采取治疗措施,如给氧、输液等等。对伴有焦虑、惧怕心理的患者,要冷静、耐心,用轻声细语安抚患者。做各种急救措施应该充满自信、规范准确,使患者放心。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更要热情、耐心地安抚和帮助。21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 急症患者的心理调适方法可采用:21患者心理汇总医学21 2.2.慢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指病程长达3个月以上,所患疾病无特效疗法需长期维持治疗者,其中大部分患者社会功能尚好,处于带病延年的状态;也有由急危重症患者经抢救成功而转为慢性状态者。慢性病患者心理变化较为复杂,其主要表现有:压抑心境(depressed mood)归因转移(attribution alternating):这是一种防御机制,指当自己不能达到欲望或受挫时,将原因归于他人,怨天尤人。怀疑(doubt):慢性病的病因多较复杂,疗效不理想。因此会怀疑治疗方案或医生水平,甚至不遵医嘱自行其是。患者角色强化(enhancement of patients role):慢性病患者习惯了别人的关心和照顾,这种过度的角色强化将妨碍疾病的好转。22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 2.慢性病患者 22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22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调适方法方法可采用:促进信息沟通,加强医患交流,增强患者信心。做好解释与指导,使患者解释心理状态和疾病的关系,不良心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强化遵医行为。加强社会支持,要做好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协调工作,为患者建立一个治疗、休养和生活的和谐环境。23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调适方法可采用:23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23二、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与对策二、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住院患者的心理活动带有普遍性的有:1.情绪不稳定(unstable emotion)住院本身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患者可因受挫感较强而情绪波动。医务人员应该敏锐地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交流、疏导。2.主观感觉异常(abnormal sense)这是因为患者患病后,会把注意力转向自身和周围环境,因此感觉异常敏锐,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觉察到。医护人员对此要了解并进行耐心的解释、安抚,尽量满足患者对环境的要求。24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二、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24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43.依赖性增加(increasing of dependence)患者一旦住院,就会受到医护人员、家人和同事的关心照顾;这时患者一般变得被动、顺从、依赖,情感变得脆弱。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给予患者全面的帮助和照料,同时也要在患者生活功能许可的情况下,鼓励与指导其自理;使患者明白过分的依赖性不利于疾病康复。4.猜疑心加重(serious doubt)住院患者对周围的事物与信息特别敏感,他们对医生就疾病的解释半信半疑,甚至曲解他人的意思。医务人员应该表现出严谨的态度,行为大方,自然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可减少患者的疑虑。25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3.依赖性增加(increasing of dependen25 5.孤独感加重(aggravating loneliness)刚住院患者,周围都是陌生人,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医护人员应该充分理解患者的这种心理,做到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有时这种交流可以没有医疗的目的。同时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同室病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的人际氛围,以减轻患者的孤独感 。26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 5.孤独感加重(aggravating loneline26三、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与调试三、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与调试(一)手术患者的心理 手术患者的心理主要指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心理活动情况,给医护人员从事心理调适干预工作提供依据。1.术前患者的心理 术前,患者由于对手术缺乏了解,对手术成功和效果信心不足,害怕术中疼痛,甚至死亡等,可引起一些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手术前的紧张、焦虑是常见的心理反应,焦虑的轻重会程度不同地影响手术治疗效果。27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三、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与调试27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27 2.术中患者的心理 要是对手术过程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担忧。医生术中的言行都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甚至导致患者不良心理反应。3.术后患者的心理 手术后的患者,多数会在被告知手术顺利后出现一定的轻松与庆幸感,即对疾病痛苦解除后积极的心理反应期。但随后而来面临疼痛、部分生理功能丧失或体貌改变、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当手术治疗效果达不到患者的期望时,便可能进入沮丧、失望、失助、忧虑和悲观的心理反应阶段。这些均可以影响手术治疗的预后。28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 2.术中患者的心理 28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8(二)手术患者主要的心理干预措施(二)手术患者主要的心理干预措施 1.术前患者的心理干预 (1)提供信息: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主观感觉信息和客观程序信息两种。前者是指患者自身体验到的信息;后者是指即将到来的手术过程的信息。(2)行为控制:减轻患者术前焦虑的常用行为控制技术有:放松练习,能够有效地对抗焦虑,是减轻术前焦虑和术中痛苦感的最常用方法;示范法,指导患者通过学习掌握克服术前焦虑的方法。(3)挖掘社会资源:安排家属、朋友和其他人及时探视,他们的安慰和鼓励均能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从而减轻患者的术前疑虑与恐惧。(4)创建良好环境:规范的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表情自信,谈话轻柔,对意识清醒的患者注意沟通交流,这些都可使患者增加安全感。29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二)手术患者主要的心理干预措施 29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29 2.术中患者的心理干预 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时,医生与护士应慎用及斟酌自己的言语,不使用让患者感到刺激的语词,也不讲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以免患者误解。遇到意外时要保持冷静,切忌骤然提高音调,举止失措,以免产生消极暗示,造成患者的恐惧。对清醒状态下的患者可视情况有少量沟通与安慰。对于实施全麻手术的患者,事先说明麻醉的基本步骤和安全性,消除患者对麻醉的恐惧,以取得患者的合作。30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 2.术中患者的心理干预 30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30 3.术后患者的心理干预 (1)反馈手术信息:在麻醉苏醒后,应立即告之手术的有利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其心理负担过重。(2)处理术后疼痛:告知患者术后疼痛是手术的正常伴随表现,打消其疑虑;了解患者疼痛的程度,酌情给予镇痛药减轻疼痛。31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 3.术后患者的心理干预 31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31(3)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消极情绪。此时,应将正确的评价疗效方法告诉患者,即根据各人的病情特点、手术情况及术后检查情况来评价,让患者看到希望,感到自己正在康复之中。(4)做好出院的心理准备 患者做好出院的心理准备尤为重要。有的患者手术后带来部分生理功能丧失或身体残缺,引起心理重大创伤,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支持,必要时可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使其正视并积极进入今后的生活。32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3)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消极情绪。此时,32四、临终患者的心理与调试四、临终患者的心理与调试(一)临终患者的心理 1.否认与震惊 多数患者在得知患绝症后,感到震惊和恐惧,甚至出血木僵状态。对这个突然的“噩耗”极力否认,不敢正视和接纳现实,不接受临近死亡的事实。2.愤怒情绪 自身疾病病情趋于严重或不治的消息被证实,起初的否认难以维持,加上明显的病痛,经过各种治疗仍然无效,强烈的求生愿望无法满足,从而导致患者愤怒的心理反应。3.接受与遵医行为 患者接受现实是一种延缓死亡的企图,是人的生命本能和生存欲望的体现。在“愤怒”之后,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情绪状态,患者开始适应和接受痛苦的事实。其求生的欲望不减,想方设法与疾病抗争希望延长生命和减轻痛苦。4.抑郁反应 虽然积极配合治疗,但疗效仍不能令其满意。身体某些功能减弱或丧失没有得到控制,病情恶化,患者生的欲望不再强烈。另外,疾病带来的折磨、频繁痛苦的检查、治疗、经济负担等,使患者感到悲伤、沮丧、绝望,并导致抑郁。5.接纳死亡 如果临终患者得到了适宜的帮助,重要的事情已经安排妥当,他将进入一个新的心理阶段“漫长旅行前的最后休息”,接纳死亡,等待与亲人最终的分别。33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四、临终患者的心理与调试33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3(二)临终患者的心理调试(二)临终患者的心理调试 1.减轻痛苦 要让患者平静面对死亡,首先应该有效地帮助患者摆脱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基础是解除临终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特别是疼痛。2.树立信念 要帮助患者树立坚持走完人生最后阶段的信念。3.关心和体贴 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亲友应密切配合,无条件地积极为临终患者提供心理关怀,以真挚的情感去关心与体贴患者,陪伴临终患者度过生命最后时刻。4.尊重人格 要理解和同情他们的求生欲望,使其感到人格被尊重。5.调适关系 临终患者易激惹,或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医护人员通过熟练的技术、和蔼的态度、温柔的言语、热情的关怀和尊重患者来取得患者的信任,是搞好心理调试的先决条件。34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二)临终患者的心理调试34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4 谢谢!35患者心理汇总医学6/27/202435患者心理汇总医学8/11/2023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