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室处理技术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456486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18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暗室处理技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暗室处理技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暗室处理技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章 暗室处理技术 射线检测的流程从大的方面来讲可分为三个环节:1、胶片透照2、暗室处理3、底片评定和结果发布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工序步骤。暗室处理 的工序过程是:显影停显定影水洗干燥。5.1、暗室基本知识 暗室处理是运用暗室操作技术将被射线曝光后带有潜影的胶片冲洗成为能在可见光下观察其可见影像的底片冲洗过程。底片质量的好坏与暗室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操作正确性有关。这就要求射线检测人员要熟练掌握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底片的暗室处理质量。5.1.1 暗室布局1)空间要足够,不宜过小过窄。2)要分为干区和湿区两部分。干区用来摆放胶片、暗袋、增感屏和截片、装片工作,湿区用来进行显影、定影、水洗、凉片的胶片冲洗工作。干区与湿区要保持足够的距离。3)各种设备器材的摆放位置应合适,冲洗胶片设备的摆放次序要与洗片操作的顺序一致。4)暗室要完全避光,进口处可设置过渡间和双重门,以保证人员出入时不漏光,为减少人员出入次数,可设置传递口用于传送胶片和底片。5)如果暗室附近有射线源,要注意辐射屏蔽(主要针对现场检测)。5.1.1 暗室布局6)应配备通风换气设备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还应配有排水系统。7)暗室地面、工作台面、设备器材应保持干燥、清洁。墙壁和工作台面应有防水和防化学腐蚀的功能。暗室的面积和是否需要设备双重门和胶片传递口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定。每天的拍片工作量不大,设备简单体积较小,暗室的空间面积可以小一些,如果能保证暗室完全避光也可以不设置双重门,只是会造成在胶片冲洗的过程中人员不能进出的不便,传递口的缝隙容易漏光难以做到完全避光,所以现在大多都不设置传递口,可在门口配置两个箱子,一个箱子放拍摄好的胶片由洗片人员自己拿取,一个箱子放装好的胶片由拍片人员自己取用,什么时开门由洗片人员自行决定。5.1.2暗室设备和器材 暗室常用的设备有:半自动(或自动)恒温洗片机,洗片槽、安全红灯、温度计、天平、烘片箱、洗片夹放置架、凉片架、盛液桶、裁片刀,底片观察灯等。1)半自动(或自动)恒温洗片机 将显影停显(半自动)定影水洗干燥(自动)整个工序集成在同一台机器上的胶片冲洗设备。配备有恒温(制冷、加热)、循环和补液(自动)系统,还配备有定时、洗片参数设置(自动)等功能。2)洗片槽 用于手工槽洗胶片的器材,没有上述第1)条的功能(但可自行装配)。胶片的手工冲洗可分为盘(或盆)洗和槽洗,但是盘(或盆)洗容易产生划伤、显影不均匀、显影条纹等伪缺陷,现在手工多用槽洗。洗片槽可用不锈钢板或塑料板焊接或粘接制做。3)安全红灯 暗室安全灯是给暗室操作提供照明的仪器。因射线检测用胶片对红色光线不敏感,所以采用有一定亮度的红色灯泡作为暗室安全灯。但是,如果胶片在红灯下曝露的时间较长,也会发生感光现象,因此,需按照NB/T47013.2-2015标准附录D暗室安全照射时间确定的方法对红灯照射胶片不发生感光的安全照射时间范围进行测定。胶片的暗室处理时间不得大于安全照射时间。暗室安全灯在使用期间应按照NB/T47013.2-2015标准附录D暗室安全灯照射时间确定叙述的方法进行运行核查,并填写核查记录。4)温度计 温度计用来测量药液温度(配制药液和冲洗胶片的过程中)。可用量程应大于50,最好更大一些,最小刻度单位至少是1,可以是酒精玻璃温度计,也可是半导体温度计(电子读数式)。5)天平 天平用于配制药液时称量化学药剂。称量精度为0.1克以上。6)烘片箱 烘片箱用来烘干冲洗后的底片,使底片快速干燥。但是实践表明烘干效果不好,水迹大。但类似于自动洗片机带辊轴的烘干设备烘片的效果比烘片箱要好。但是,不论哪种烘片设备烘干的底片,其干燥效果都不如在阴凉、干燥、洁净、通风的环境中自然凉干的效果好。因此,如有可能最好采用自然凉干的方式。7)洗片夹放置架 悬挂洗片夹的支架。多采用不锈钢管制作。也可采用带丝扣的铁制自来水管以及三通、弯头等器材制作成可拆卸的支架方便出差使用,可在其表面缠绕电工胶带防止生锈。8)凉片架 用来悬挂冲洗后的底片使其自然干燥的支架。多采用不锈钢管制作。也可采用带丝扣的铁制自来水管以及三通、弯头等器材制作成可拆卸的支架方便出差使用,可在其表面缠绕电工胶带防止生锈。9)盛液桶 用来盛装和配制药液。多用不锈钢或塑料制品。10)裁片刀 用来将出厂规格的胶片裁切成所需的规格。11)底片观察灯 用来观察冲洗后的底片质量。有的半自动洗片设备自带有底片观察 灯。如果是自行装配,多采用150W的白炽灯泡,这是因为在150W的白炽灯泡下观察,底片透光量使人眼感觉比较合适时(不感觉太黑,也不感觉太淡),用黑度计测量底片黑度大约就在2.5 3.0左右。12)其他辅助用品 搅拌棒、长柄刷、勺子、漏头、软胶水管、水桶、水盆等。5.1.3药液的配制1)药液的配制应使用玻璃器皿、塑料桶、不锈钢桶,搅拌棒也应采用相同材料,不可使用铁、铜、铝等能与药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制品作为配药容器。2)药液配制用水可使用蒸馏水、去离子水、煮沸后的冷却水或自来水。水温一般控制在3050,水温太高会促使某些药品氧化,太低又会使某些药品不易溶解。配制定影液的水温可提高到6070,因为硫代硫酸钠溶解时会大量吸热。3)药液配制时应按配方规定的次序进行,待前一种药品完全溶解(目视观察药品溶解消失后再等待几分钟,一般即可保证药品的完全溶解)后方可放入下一种药品,切不可随意颠倒次序。5.1.3药液的配制4)药液配制时应不停地搅动,以加速溶解。但显影液的搅动不宜过于激烈,且应朝着一个方向进行,以免发生显影剂氧化加快的现象。如果配制好的显影液呈现为红茶水的颜色,则可能是配制时温度过高或已发生较严重的氧化。5)药液配制时应先取总体积3/4的水量,待全部药品溶解后再加水至所要求的体积。配制好的药液应密封避光保存,静置24h后才可使用。6)采用成品套药配制药液时,应按照套药配制说明书规定的方法、温度和次序进行操作。5.1.4 胶片处理程序和操作要点 胶片的冲洗过程可分为显影,停显,定影,水洗,干燥五个主要步骤。各步骤的标准操作条件见表5-1。表表5-1 胶片处理的标准条件和操作要点胶片处理的标准条件和操作要点步骤温度时间min药液操作要点显影20246显影液(标准配方)预先水浸湿,适当搅动停显16240.51停显液充分搅动定影1624515定影液适当搅动水洗3060水流动水漂洗干燥40去除表面水滴后干燥胶片冲洗各步骤的操作要求:1)拆片 先将曝光后装有胶片的暗袋表面擦拭干净,关闭暗室门窗和照明灯,开启安全红灯并调节至适当亮度,等待几分钟完成暗适应。拆开暗袋,从增感屏中取出胶片装入洗片夹中。整个过程动作要轻柔,洗片夹要放置稳妥,防止划伤和折损胶片。2)预浸湿 胶片放入显影液槽之前,可在清水槽中预浸湿一下,使胶片表面润湿,避免放入显影液槽后胶片表面附有气泡造成显影不均匀。胶片冲洗各步骤的操作要求:3)显影 显影就是通过化学还原反应把胶片上的“潜影”显现出来的过程。将预浸湿后的胶片放入洗片设备的显影液槽中,在显影最初的12分钟,应不断提动洗片夹,使显影液与胶片充分接触,保证显影均匀。显影液的温度应控制在202以内,显影时间控制在46分钟以内。胶片冲洗各步骤的操作要求:4)停显 从显影液中取出胶片后,显影作用并不立刻停止,胶片乳剂层中残留的显影液还在继续显影,此时将胶片直接放入定影液中,除了容易产生不均匀的条纹和两色现象(胶片在反射光下呈蓝绿色,在透射光下呈粉红色)外,还会把胶片上残留的显影液带进定影液中,污染定影液,缩短定影液的寿命。因此,显影之后必须进行停显处理,然后再进行定影。停显液通常为2%3%的醋酸溶液,其他停显液有酒石酸、棕檬酸、亚硫酸氢钠等弱酸性溶液。将显影结束的胶片放入停显槽中停显,并不断提动洗片夹,以使胶片充分的停显,停显时间控制在0.51分钟,停显液的温度控制在1624以内。也可用水作为停显液,但要注意在水中停显的时间应适当延长。胶片冲洗各步骤的操作要求5)定影 定影就是把显影过程形成的影像固定下来的过程。将停显结束的胶片放入定影液槽中进行定影,在定影最初的1分钟,应不断提动洗片夹,使定影液与胶片充分接触,定影液温度控制在1624以内。定影总的时间为“通透时间”的2倍,所谓“通透时间”是指胶片放入定影液开始到胶片乳剂的乳白色消失为止的时间。定影通透的时间与定影的老化程度有关,新定影液定影所需的通透时间短,随着定影液的使用,药力不断下降,定影所需的通透时间不断加长,为了保证定影质量,一般将总的定影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通透时间一般小于7分钟),如果15分钟之内还不能使胶片定影通透,就需更换新的定影液。胶片冲洗各步骤的操作要求 6)水洗 水洗的目的是将胶片表面和乳剂膜内吸附的硫代硫酸钠和银盐络合物清除掉。水洗不充分的底片,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影像质量会下降,因此必须进行充分的水洗。流动水的冲洗时间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水温保持在1624为宜。将定影结束的底片放入水洗槽中进行水洗,水洗槽中的水最好是流动水以保证水洗充分。同样要避免划伤胶片。应适当控制水温,水温高时虽然水洗效果较好,但胶片容易发生“药膜脱落”和划伤;水温低时水洗效果不好,就需要延长水洗时间。注意:按照NB/T47013.2-2015标准第5.14.1的规定采用胶片厂家推荐的冲洗配方或药剂。并按照GB/T19348.2的规定,经比较试验证明的条件下,也可以使用其他厂家的配方或药剂。手工冲洗和自动冲洗胶片宜在曝光后8小时内完成,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水洗效果的鉴别水洗效果的鉴别:用蒸馏水配制1%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取一张刚水洗完的底片擦去表面的水,用滴管将配制的硝酸银溶液滴一滴到底片比较透明处,静置1min左右后,用试纸吸去所滴溶液,然后观察该处的颜色:1)颜色无变化水洗充分;2)颜色呈现微黄不洗不充分3)颜色呈现棕黄水洗不足,应重水洗。水洗质量又称“存档质量”,水洗良好的底片保存10年不会发生变色。但最终应与NB/T47013.2-2015标准第5.14.2条和附录K推荐的方法测量底片硫代硫酸盐离子浓度的结果一致。胶片冲洗各步骤的操作要求7)干燥 将水洗结束的底片从洗片夹中抽出悬挂在凉片架上自然凉干,建议不要采用烘片箱烘干底片。为了防止干燥后的底片产生水迹,在水洗后、凉片干燥前可进行脱水处理,即把水洗后的湿胶片放入脱水液(0.30.5%的洗洁精加酒精的水溶液)中浸润约5分钟,然后取出,可使水从胶片表面快速流光,再进行凉片干燥。5.1.5底片影像形成原理 射线穿透被检工件后将工件内的信息照射到胶片上,胶片受到射线的照射,感光乳剂层中的溴化银与射线光子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眼睛看不见的“潜影”,经过暗室处理过程中的显影和定影过程处理后,胶片上的潜影成为永久性的能在可见光下进行观察的可见图像。显影就是通过化学还原反应把胶片上的“潜影”显现出来,但这时被显现出来的影像并不能在自然光下用来观察,还需通过定影处理把影像固定下来后才能在自然光下对其进行观察,评判被检测对象的质量状况。5.1.5底片影像形成原理 显影剂和定影剂是由多种不同的化学试剂以一定的配比配制而成,不同的配比和配制操作方面的问题致使药液性能也不一样。显影剂和定影剂处理过一定数量的胶片后,药液处理能力就会下降,为了保持药液的处理能力就要补充或更换新的药液,这就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各种化学试剂,但是储存的时间过久,化学试剂的性能指标就会下降,如果储存时间超出了有效期较长的时间,只能报废。因此,目前已很少使用由多种化学试剂采用人工配制而成的显影液和定影液,而是采用成品套药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处理药液,配制方法简单,易于操作。5.2 暗室技术1、显影 显影在整个胶片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与影像质量关系最为密切。即是同一种胶片,如果使用不同的显影配方和操作条件,所表现的感光性能也不一样。底片的主要指标(黑度、对比度、颗粒度、清晰度)会受到显影的影响。组成显影液的成分是:显影剂、保护剂、促进剂和抑制剂。此外有时还会加入一些其物质比如坚膜剂和水质净化剂等。1)显影剂 显影剂呈碱性,PH值大约在611之间。显影剂的作用是将胶片乳剂层中已感光的溴化银还原成金属银,也就是说显影过程是一个化学还原反应。显影过程的化学反应可用下式表达:AgBr(已感光)+显影剂Ag+显影剂氧化物+HBr 可见显影过程是将曝光后在胶片乳剂层中形成的潜影通过显影液的作用转化为可见的影像。其本质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显影剂起着还原作用,它将银离子Ag+还原成黑色的金属银。也就是说,“潜影”是由感光的溴化银组成,未感光的溴化银不产生“潜影”。显影过程可分解为三步说明:首先,因感光而形成潜影的溴化银晶粒吸附显影剂;然后显影剂释放电子,电子转移到溴化银晶粒表面,最后,电子与银的正离子结合将Ag+还原成黑色的金属银,聚集在潜影中心,形成银原子团,溴离子则生成可溶性的溴化物溶于显影液中,而显影剂自身被氧化。在显影过程中,显影液对已感 光的溴化银颗粒和未感光的溴化银颗粒都具有还原作用,但还原的速度差别很大,对感光的溴化银颗粒的还原速度远远高于未感光的溴化银颗粒。只要加以控制,未感光的溴化银颗粒是不会显影的。但是如果显影液的显影能力过强或显影时间太长或显影温度过高,也会使灰雾度增大(未感光的溴化银颗粒被显影产生的黑度实际就是灰雾度)。(看教材147页图5-2和图5-3)不同的显影剂其显影性能也不一样。但是也并非所有能够还原银离子的物质都可作为显影剂,能用作显影剂的物质至少应具备五项性能:能结出电子,将银离了还原为黑色的金属银。只对已感光的溴化银起还原作用,而对未感光的溴化银不起作用。可溶于水或碱性溶液。比较稳定,能抗空气氧化。所产生的氧化物是可溶的和无色的。常用的显影剂有:米吐尔、菲尼酮、对苯二酚。(1)米吐尔 米吐尔为白色或灰白色针状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溶解度为4.8克/L水。,软性显影剂。难溶于亚硫酸钠溶液,配制显影液时应在亚硫酸钠之前加入米吐尔。米吐尔显影能力强,约为对苯二酚的20倍,显影速度快,初影时间短,影像较柔和,反差小。PH值范围较宽,在610之间。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2)菲尼酮 另一种软性显影剂,呈白色结晶粉末状,常温下不溶于水,单独使用时其显影能力很弱,反差低,但影像颗粒较细。菲尼酮易溶于碱性溶液,出影速度快。与其他显影剂配合表现出超加合性,与对苯二酚配合使用显影能力极强,且性能稳定,其超加和作用比米吐尔与对苯二酚配合时更好。(3)对苯二酚 对苯二酚呈白色或黄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和亚硫酸溶液。溶解度为6克/L水。显影速度慢,初影进间长,尤其是对曝光特别少的部分作用甚微。但是一旦出影,则影像密度迅速增加,影像反差大,被称为硬性显影剂。对苯二酚对温度比较敏感,在10以下时几乎无显影能力,但温度过高又会使灰雾增加,。对苯二酚在PH值911之间的碱性溶液中才有较好的显影能力。此外它对溴化钾很敏感,溴化钾过量会大大抑制对苯二酚的显影能力。超加和性是指两种显影剂一起使用时产生的一种特殊效应,又称协和效应。当两种显影剂加在同一种溶液中,在其他因素都固定时,这种混合显影液的显影速度表现出四种状态:第一,加和作用,总显影速度等于两种显影剂分别显影的速度之和。第二,超加和作用,总显影速度大于两种显影剂分别显影的速度之和。第三,对抗作用,总的显影速度小于分别显影的速度之和。第四,可能在某一浓度范围出现加和作用,而在加一种浓度范围表现出对抗作用。显然,第二种最有意义,这也是常将两种显影剂一起使用的依据所在。米吐尔对苯二酚和菲尼酮对苯二酚是两种最常见的超加和体系组合。菲尼酮和对苯二酚在分别单独使用时,显影活性都很低,便两者混合后,显影速度大大提高。所谓显影速度是指显影剂在单位时间内还原Ag+的数量。2)保护剂 保护剂是阻止显影剂与进入显影液的氧发生作用,使其不被氧化或者说减慢氧化的速度。最常用的保护剂是亚硫酸钠。亚硫酸钠有两种:无水亚硫酸钠(Na2SO3),结晶亚硫酸钠(Na2SO3 7H2O。常用的是无水亚硫酸钠,如果用结晶亚硫酸钠要进行重量换算。可利用各自分子量的比值进行换算。比如无水的用1克,则结晶的应用2克,因为无水的分子量为 126,而结晶的分子量为252,正好是无水的两倍。显影剂在水溶液中,特别是在碱性溶液中很容易氧化,导至失去显影能力,而产生的氧化物又会使溶液变黄,污染乳剂,亚硫酸钠比显影剂有更强的与氧化合的能力,能优先与氧结合,减少显影剂的氧化。亚硫酸钠与显影液的氧化物发生作用,生成可溶的无色的显影剂磺酸盐,延长显影液的使用寿命。因此,保护剂的目的是防止显影剂被氧化。3)促进剂 促进剂是用来增强显影剂的显影能力和速度。显影剂的显影能力随溶液的PH值增大而增强。因此,大多数显影液都是碱性溶液。另一方面,在显影过程中,每一个卤化银被还原成一个金属银原子时,就产生一个氢离子,氢的增加会使溶液的PH值降低,为了不使PH值局部降低而减缓显影速度。就必须有足够的氢氧根离子来中和氢离子。常用的促进剂 是一些强碱弱酸盐,比如碳酸钠、硼砂;有时也用强碱,比如氢氧化钠。显影液的PH值在811之间,通过改促进剂的种类和数量来调节PH值。加入硼砂,PH值89.2,软性促进剂;加入碳酸钠,PH值911,中性促进剂;加入氢氧化钠,PH值10.512,硬性促进剂。显影液的PH值高,显影速度快,影像颗粒粗,反差大,灰雾也大。碳酸钠有无水碳酸钠(Na2CO3)和结晶碳酸钠(Na2CO3 nH2O),常用无水碳酸钠,如果用结晶碳酸钠需进行得量换算。换算方法同前述。硼砂的分子式为NaB4O7 10H2O。氢氧化钠的分子式为NaOH,强碱,注意安全。4)抑制剂抑制剂主要作用是抑制灰雾。不加抑制剂的显影液对已感光和未感光的溴化银颗粒区别能力小,有形成灰雾的倾向,在显影液中加入抑制剂后,离解出的溴离子会吸附在溴化银颗粒周围,阻滞显影作用,但是对于已感光的溴化银和未感光的溴化银这种阻滞作用的程度有所不同,对未感光溴化银颗粒的阻滞作用远远大于已感光的溴化银颗粒,可使显影灰雾降低。抑制剂在抑制灰雾的同时也抑制了显影速度,这有利于显影均匀。抑制剂也有调节和控制影像层次和反差的作用。常用的抑制剂是溴化钾(KBr)。5)影响显影的因素 影响显影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显影液配方、显影时间、显影温度、搅动情况和显影液老化程度。显影液配方:不同种类的配方和配比,显影能力和速度也不一样,获得的影像对比度、颗粒度、黑度有所不同。显影时间:显影时间与配方有关,各种配方都有推荐的显影时间,对于手工冲洗,大多为46分钟,延长显影时间,黑度和反差会增加,但颗粒度和灰雾也会增加。显影时间过短,黑度和反差不足。显影温度:显影温度与配方也有关,各种配方都附有推荐的显影温度,对于手工冲洗,大多规定在202,温度高,显影能力强,显影速度快,反差增大,颗粒度大,灰雾增加,药膜松软,容易划伤或脱落。搅动:显影过程中进行搅动,可使乳剂膜表面不断地与新鲜药液接触,使显影速度加快和显影均匀,搅动使感光多的部分显影速度加快,显影作用强于未感光的部分,从而可适当提高反差。特别是显影开始的最初1分钟的搅动特别重要。显影液活性:显影液的活性取决于显影剂的种类和浓度以及显影液的PH值。显影液在使用过程中,显影剂浓度逐渐降低,显影剂氧化物逐渐增加,PH值逐渐降低,显影液中化物离子逐渐增加,导致显影作用减弱,洗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显影液的老化。老化的显影液会使显影速度变慢,显影时间延长,反差减小,灰雾增加。为了保证显影效果,可在活性减弱的显影液中填加补充液。补充液应具有比显影液更高的PH值,更高的显影剂和亚硫酸盐浓度。补充液通常不含溴化物,如果原配方中没有防灰雾剂可以补充。但每次添加的补充液最好不要超过槽中现有显影液总体积的2%3%。当加入的补充液达到原显影液体积的2倍时,药液必须废弃。但是通常都不按上述的方法对药液进行补充。一般是补充的量达到1倍时,就更换新的药液了。新药总是比旧药好用。一般情况下一槽2225升的显影液可冲洗规格为36080的胶片700张左右,再多的话,底片质量容易出问题。有时拍片量较大时可能23天就达到了这个量。这时通常都是更换新药,如果继续填加补充液意义不大。但是如果药液的价格比较昂贵(比如进口药液),就不要轻易废弃,填加补充液能用的更久一些,这样可以节约成本。2、停显:前面已叙述,此处不再重述。3、定影 显影后的胶片,其乳剂层中大约还有70%的卤化银未被还原成金属银,虽然能看到影像,但因看不清缺陷影像而无法对其评定,并且稳定性差,曝光后的胶片感光乳剂经显影后,只有感光过的卤化银还原为银,未感光的卤化银仍留在乳剂内,这部分卤化银见光后仍能被感光而变黑。因此这些卤化银必须从乳剂层中去除,才能将显影形成的影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就是定影。定影的作用是把胶片上未感光和未受显影剂作用的卤化银溶解掉,只保留已还原的金属银。因此,定影剂要求能溶解卤化银,而不破坏已还原的金属银。溴化银(AgBr)与氯化银(AgCl)、碘化银(AgI)统称卤化银,感光能力从高到低为:AgBrAgClAgI。1)定影液的组分 定影液含有四种组分:定影剂,保护剂,坚膜剂、酸性剂。(1)定影剂:定影剂是定影液的主要组分,常用的是硫代硫酸钠,又称大苏打、海波。分子式为Na2S2O3。有时也用硫代硫酸铵,分子式为(NH4)2S2O3。后者定影速度更快。硫代硫酸根离子可与银离子Ag+反应生成多种形式的络合物并溶于水中,同时卤离子也进入溶液,但并不参加反应,这样卤化银就从乳剂层中去除而溶解在定影液中,但是已还原的金属银并不与其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固定在片基上。(2)保护剂 常用的定影液保护剂是无水亚硫酸钠,亚硫酸根离子能与氢离子结合抑制硫代硫酸钠的分解。可以看出,硫代硫酸钠即是显影液的保护剂,也是定影液的保护剂。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溶液中易发生分解析出硫而失效,需要使用保护剂来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3)坚膜剂 在定影的过程中,胶片乳剂层吸水膨胀,易造成划伤和药膜脱落。随着定影温度的升高,这样的问题会更加明显,因此,需要在定影液中加入坚膜剂,以防止乳剂层被破坏。坚膜剂的另一个作用是降低胶片的吸水性,更容易干燥。常用的坚膜剂有硫酸铝钾(钾明矾)和硫酸铬钾(钾铬矾),硫酸铬钾的坚膜能力优于硫酸铝钾。上述两种坚膜剂只适用于酸性定影液,坚膜效果最佳的PH值约为4.3。这样强调的原因是,显影液中也可能使用坚膜剂,但显影液的坚膜剂与定影液的坚膜剂是不能通用的。(4)酸性剂 为了中和停显阶段未除净的显影液碱性物质,常将定影液配制成酸性溶液,常用醋酸和硼酸作为酸性剂使用。醋酸(CH3COOH)在常温下呈现白色晶体状,又称冰醋酸。硼酸(H3BO3)为无色的结晶透明晶粒。如果使用的醋酸是液体状,配制定影液时应注意含量换算(以100%含量为基准)。(5)定影液的PH值一般控制在46之间,若PH值低于4,硫代硫酸钠易发生分解而析出硫,当PH值高于6时,坚膜剂会发生水解形成氢氧化铝沉淀。其中硫酸铝钾比硫酸铬钾更易水解,单纯的硫酸铝钾溶液在PH值升至4.2时即开始水解。硼酸可以抑制水解的发生,定影液中加入硼酸后,可将硫酸铝钾不发生水解的PH值升高到6.5。硫代硫酸钠的水溶液是偏近碱性的,底片从碱性显影液中取出来,如果放在单一的硫代硫酸钠水溶液中进行定影时,因为底片的膜层内所吸收的显影液会继续在其中起着显影作用;其次在定影过程中由于定影液的PH值不断增高,定影液很容易被氧化变色,加入了酸,就会使定影的乳剂层很快被酸中和而停止显影作用,定影液也就不会被氧化了的显影液而脏污。但酸能分解硫代硫酸钠,使定影作用降低。所以在加酸之前,先加入无水亚硫酸钠,使醋酸与亚硫酸起化学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从而阻止了醋酸对硫代硫酸钠的分解作用。亚硫酸氢钠是酸性的,它与放入定影液中进行定影的胶片上的碱性乳剂层中和,又生成亚硫酸钠。这样既可以使定影液处于酸性状态,不断地中和从显影液中带来的余液而停止显影。又能使定影液较长时间使用而不变色。2)影响定影的因素 影响定影的因素有:定影配方种类、定影时间、定影温度、定影液的老化程度以及定影时的搅动。可以看出与影响显影的因素相同。(1)配方:不同的定影液配方决定了定影的速度、所需的定影温度和定影液老化的快慢有所不同。(2)定影时间:定影过程中,胶片乳剂层从不透明变为透明的现象称为“通透”,从胶片放入定影液直到通透的这段时间称为“通透时间”。通透现象说明胶片上未显影的卤化银已被定影液溶解,但要使被溶解的银盐从乳剂层中完全渗出,还需要增加定影时间。通常规定整个定影时间是通透时间的2倍。一般情况下,总的定影时间不超过15分钟。(3)定影温度:定影温度升高,定影速度加快,对定影有利,但温度升高使药膜变软容易造成划伤或药膜脱落。因此,通常将定影的温度规定在1624的范围内。(4)定影液的老化:在定影的过程中,定影剂不断消耗,浓度变小,而银的络合物和卤化物不断增加,使得定影速度越来越慢,定影时间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定影液的老化。老化的定影液在定影时会生成一些较难溶的银盐络合物滞留在乳剂层中,即使进行长时间水洗也很难去除,这样的底片保存一定时间后,会分解出硫化银,使底片变黄,对底片保存不利。当定影时间长到新液所需时间的2倍时,即认为定影液已失效,需要更换新药。(5)定影时的搅动 搅动可以提高定影速度,并使定影均匀。在定影过程中应作适当搅动,一般每隔2分钟搅动一次。搅动的方法是上下垂直地提动洗片夹,不可作其他方向的运动以免划伤底片。4、水洗和干燥 前面已经叙述过,此处不再重述。5、胶片冲洗时的注意事项1)在整个冲洗胶片的过程中,装有胶片的洗片夹应尽量保持垂直放入各个药槽,尽量不要与槽壁发生磨擦和碰撞,并且注意胶片较多时不要使胶片之间也发生相互磨擦和碰撞,以免划伤胶片。冲洗胶片时,药槽中放入的洗片夹不宜太多,洗片夹之间要保持足够的间隙避免相邻胶片发生粘连。把洗片夹从一个药槽中移动到另一个药槽中时,要把胶片上前一药槽的药液滴落干净,避免药液相互污染。2)显影液和定影液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胶片的带离,会发生药量减少液面降低的现象,因此要经常观察液面降低的情况,及时补充药液。当显影补充液的加入量达到原显影液体积时,显影液一般就应报废;而定影液何时更换,一般用定影时间来控制,即当需要的定影时间长到新定影所需时间的2倍时,即可更换新的定影液。另外,也可用洗片数量来控制药液的更换周期,即当洗片数量达到规定数量后(一般以规格为36080的胶片为基准,一槽2225升的显影液可冲洗700张左右,一槽45升的定影液可冲洗1500张左右,其他规格可按比例折算),就可更换新的洗片药液。3)要保证洗片夹在装片前在是干燥的,如果必须使用潮湿的洗片夹,那么在装片前应使用烘干箱把洗片夹上的水分彻底烘干,避免在底片上留下印迹。安全红灯的亮度要适中,不宜太亮或太暗,太亮易使胶片感光,太暗影响视线容易发生误操作。安全红灯与胶片之间的距离也要保持适当。每一批胶片冲洗完毕时,在开启暗室照明灯之前都要检查洗片数量与拍片数量是否一致,避免个别漏洗的胶片(已从暗袋中取出)在开启照明灯后发生曝光而报废。4)暗室处理的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保证暗室处理工作的质量,在暗室处理技术中应采取一些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有:安全红灯安全性检验(NB/T47013.2-2015标准附录D的方法)。胶片入厂复验灰雾度(NB/T47013.2-2015标准第5.14.3的方法)。取一张胶片,在阶梯试块上入置好像质计,按曝光曲线给定的条件参数透照,按曝光曲线规定的暗室条件处理后:检查透照的底片表面不存在所泡、白点、霉点、划伤、脱膜、乳剂涂布不匀的条纹等问题。用黑度计测量底片黑度,当黑度值与曝光曲线规定值的差超出15%,则认为显影液的有效性存在问题,应对显影液进行处理(更换新显影)。或者可认为暗室处理系统稳定性存在问题。检查像质计灵敏度,如果达不到规定值,则认为暗室处理系统稳定性存在问题。当确认是暗室处理系统稳定性存在问题时,应停止暗室处理操作,并对系统和各环节进行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射线机性能发生变化、处理药液有效性发生变化等,排除问题后,才能继续进行暗室处理工作。完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