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1-5章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393702 上传时间:2024-06-23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3.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学-1-5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教育技术学-1-5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教育技术学-1-5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技教育技术学学 1-5章章教育技术学概述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简史0102目录CONTENTS第一章节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Chapter 1AECT94教育技术定义AECT05定义和94定义的比较教育技术学定义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及发展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技术与教育技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注意:不能把技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方面。技术媒体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教学媒体)、方法技能(教学技巧、策略、方法)和知识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的综合体。有形技术(物化形态)无形技术(观念形态)基本含义、规定性定义1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0202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研究领域:有关这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LOREMIPSUM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Loremipsumdolorsitamet1设计: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如: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开发: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如: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整合技术。利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如:媒体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如: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信息管理。评价:是对一个事物价值的确定。如: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02AECT05定义1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LOREM IPSUM“InstructionalTechnology”的名称被“EducationalTechnology”名称所取代“理论与实践”这两个研究领域被更改“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这两个研究对象被变换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研究范畴被缩减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的“创造、使用和管理”等三个范畴AECT05定义和94定义的比较只有当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逐渐产生一个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主要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系统方法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总体发展都是:从强调硬件建设到软件制作乃至过程与资源。1教育技术学定义教育活动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借助技术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0202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LOREMIPSUM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AB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C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1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及发展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都应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关于该学科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一学科,即对该学科所持的基本价值观与哲学立场;二是关于该学科的基本原理要对该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内在联系及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即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三是关于如何运用该学科的理论、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它要回答的是“怎样做”的问题。02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01涉及对“教育技术学”意义与作用的认识,其内容应属于“基于技术哲学”的范畴它包含教育哲学与技术哲学的内容,但并非二者的简单叠加02涉及“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等,其内容属于“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03涉及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知识,其内容属于“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科学部分LOREM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理论和应用理论:教学设计理论、课程开发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绩效技术理论等应用:教育信息化工程、课程整合、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培训领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对教育技术学科进行扩展1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衡量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准,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属于“理论”方面的研究的对象、方法、取向、学科性质和理论框架是否清晰、独特;二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是否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代表人物、著作、学术组织、学术刊物以及固定的实践领域。02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01哲学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研究教育技术宏观的、指导性的方法。02一般研究方法,是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针对某类学科、某类问题而使用的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物分析法、行动研究法;量的研究法,如实验研究法、追因法、统计法、测量法、建模方法;综合研究法,如系统方法论03专门研究法,是指对专门问题所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描述教育技术现象,揭示教育技术规律提供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从而为作出科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建立理论,推进应用实践创作条件。研研究究取取向向1 12 23 34 45 56 6描述与观察研究媒体功效比较研究能力处理交互作用研究设计研究开发研究实验研究7 7评价研究8 8质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01技术主义02人本主义Contents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1.系统论系统科学、系统方法2.传播理论(1)传播理论阐明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5W模式、7W模式Who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SaysWhat说什么教学内容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教学媒体ToWhom对谁教学对象即学习者WithWhatEffect产生什么效果教学效果Why为什么教学目的Where在什么情况下教学环境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2)传播理论揭示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3)传播理论揭示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以下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的: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4)传播理论的发展: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第二媒体:以音频调制的电磁波为媒介的广播;第三媒体:以音视频调制的电磁波为媒介的电视;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Part one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3.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教学理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度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发现教学理论加涅九段教学活动程序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动机理论赞可夫发展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后现代课程观网络课程建设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技术发展鸟瞰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0102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进展0304教育技术发展鸟瞰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1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2LOREM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技术: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综合体,也可以说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传统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时代)物化形态的技术竹筒、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幻灯、投影、广播、电影、教学机器、电视、录像、卫星电视等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校园网、因特网、虚拟现实等以数字化为标志的技术智能形态的技术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等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策略、标准参照评价、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系统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较小技术、知识管理等发展阶段技术特征教育技术的发展特点LOREM1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非替代性的2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即“适者生存”3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4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0201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个别化教学技术03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1.直观教学教育技术的先声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的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2.视觉教学教育技术的发端主要强调要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式呈现。视觉教学重视视觉教具和教材的选择应用,而很少重视教材的设计、开发、制作、评价和管理。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3.视听教学媒体教育技术的主体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1)传播理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教育技术观念从静止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2)早期系统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教育技术观念从有形的媒体论走向无形的系统论4.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观念由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的过渡讯息媒体工具人员方法环境教学系统视听传播设计早期系统观的“产品论”观点LOREM个别化教学技术1234早期的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LOREM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逐渐成为视听传播领域的指导思想。学习者解释目标分配任务调整教学过程选择方法选择合适经验评价结果实施教学选择教材、设备和设施系统化教学LOREM010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03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LOREMIPSUMDOLOR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李运林,1998)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1998)教育技术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祝智庭,2001)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1919年运用幻灯来教学我国的电化教育与国外电化教育的区别:着眼于现代教育媒体如何服务于教学目标,如何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结构比较严谨,有自己的特点。并始终坚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思想的前提下,结合教育技术的实际情况,积极吸收国外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LoremLOREM美国的教育技术是不强调技术的,而我国关于教育技术的人才培养,则强调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既要有较强的教育学、心理学背景,又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背景,缺一不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教育技术专业始自1983年;已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体系。组织机构的发展: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电”轻“教”重“硬”轻“软”重“教”轻“学”重科技轻文化LOREMLOREM 观念上的误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科学规划独立学科 2.教育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二者优势互补。混合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LOREM混合学习对教育技术理论的影响: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1.对作为教育技术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的反思2.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4.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LOREM02教学资源CONTENTS教学资源概述教学资源的含义教学资源的类型分析教学内容类别及性质媒体资源教学媒体的含义教学媒体的分类教学媒体的特点几种主要的教学媒体因特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因特网上的学习资源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分类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特点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获取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概述网络教育系统体系结构”“教学资源概述教学资源分类(一)按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分:1.硬件资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设备2.软件资源:媒体化的学习材料;支持教学活动的工具性软件(二)按教学资源本质属性1.人力资源:教师(最主要的)、同伴、小组2.非人力资源:由教育信息、教学媒体和教学场所共同构成的学习资源教育信息分五类:教育内容信息(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控制信息(调节、反馈);教育政策法规信息;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社会信息。教学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教学资源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可以被利用的一切要素)媒体: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如文字、语言、图象等;二是存储、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磁盘等。媒体资源按媒体的表达方式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视觉媒体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多媒体教学媒体的分类按历史发展传统媒体现代媒体教学媒体的特性稳定性得以保存、记录、储存信息传播性距离重复性使用多次组合性能组合使用工具性与人比,从属地位独立性特定时空条件下,能离开人的活动独立起作用几种新型教学媒体多媒体超媒体虚拟现实流媒体多媒体,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二)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参与者可以自己控制体验的进程和顺序,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感觉。(三)流媒体流媒体技术使得多媒体文件在网络上,在既无下载等待要求又不占用客户端硬盘空间的情况下保证实时播放。最大特点是允许播放器即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下载。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学习者(教学对象)的特征年龄、兴趣、动机、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等。教学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性质;采用的学习方法客观条件媒体的易获性、适用性。教学中,还有当地具体条件:经济能力,师生技能、资源状况、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媒体自身的特点因特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因特网上的学习资源因特网硬件资源:构成因特网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因特网人力资源:网上教育教学机构的所有人员因特网软件资源:和因特网硬件资源一起构成因特网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教学软件、各类教育与教学信息。因特网教育资源分类按因特网教育信息资源发布者身份分:政府教育机构信息、企业集团的教育类信息、信息服务机构的教育信息、科研院校的教育科研信息、个人主页按教育信息资源的存在形态分:在线数据库、新闻组与电子公告牌电子期刊、电子新闻和信息服务电子书、教育网站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特点内容的丰富性特点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时效和交互性0101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获取通过权威站点的推荐与链接利用已有的网上检索工具03通过印书按媒体的介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概述2000年5月,公布了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从资源的技术开发方面,提出了最低的技术要求;从方便用户使用方面,对素材的属性进行标记,因而对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进行规范;从管理者角度,提出了对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远程教学支持平台所应具备功能的要求。网络教育系统体系结构网络课程库建设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通用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其中前两个是重点和核心,后两个属于工具层次所有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围绕课程这个核心来组织。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题库、多媒体素材、网络课件库、案例库网络课程的建设规范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来传送和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安排的综合。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安排网络教育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系统设计原则、教学资源库的管理、教学与教务管理、系统安全、故障、性能等方面进行规范网络教学支撑系统功能要求网上授课、辅导答疑、适应性学习、作业发布与批阅、网络题库、考试及评价、交流、搜索引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0102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第四章学习过程4.1学 习 的 含 义广义学习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教育。广义的学习:人类以获得的经验去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环境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狭义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目的性的学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行为主义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知主义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4.1.1学习过程各派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界定4.1.2学习目标的分类学生的学习总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的一般目的(教学的总目标)是作为统帅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它所把握的是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认知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知道记忆领会理解和把握运用运用到新情境分析分解,理解各部分联系综合整合成新知识评价超越,价值判断情感柯拉斯霍情感领域目标:接受感知反应主动的注意价值判断态度,欣赏价值的组织一致性、人生观,处事哲学价值的个性化内在化、信念动作辛普逊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知觉、准备状态、引导的反应、机械联系、复杂的反应、创作哈罗:反射动作、基本动作、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1)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对教育的目标的分类做系统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的测量与评价(2)加涅学习结果分类1423言语信息:事实、名称、原则、概括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动作技能5态度言语信息:是指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的事实性知识或事件信息。智力技能:学习者通过系统符号与自己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反应能力。认知策略: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技能,可用于实现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行为的修正和调节的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以此为基础的行为表现反映在身体运动的速度、精确度、力量和连续性上。态度:影响个人对人对物对事的行为的复杂的内部心理状态,他带有情感和行动,而不需要很多知识参与。(3)两者比较布卢姆学习目标的分类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情感领域态度动作技能动作技能两种学习目标分类系统比较评价综合分析应用领会知道认知领域认知策略高级规则规则概念辨别言语信息认知领域智力技能相同点:1.都把学习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态度、动作技能。2.认知领域所涉及的范围一致,都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层次的分类是累积性的,每一层的行为都包含了较低层次的行为。3.另外两个领域的观点也一致。不同点:认知领域内部各个子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布鲁姆分类系统所采用的标准是测量学,围绕如何测量与操作,有利于指导测量和评价,未涉及知识本质,未阐明知识和智慧技能怎样习得,具体指导教与学缺乏可操作性。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不仅考虑了结果的测量,同时也阐明了每类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层次关系,有助于指导实际教学。”“4.1.2学习过程模型(1)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者通过大脑输入一系列的信息,然后经大脑存储、转换、加工和输出,实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以上对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型和学习过程八阶段的分析,深入了解学习发生的过程原理,无论师生,根据学习过程阶段的特点,运用策略方法,达到最优化。.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绝大部分都是采用此模型来指导教学的流程。缺陷:对如何通过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虑得少;强调学习顺序是由下位到上位,局部到整体,但学习顺序并非完全如此;难以在非结构化的学科中应用。动机阶段(期望)领会阶段心理定势、选择性知觉(注意)习得阶段短时记忆、加工编码后变成长时记忆编码保持阶段记忆回忆阶段信息提取概括阶段知识与信息的迁移作业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4.1.2学习过程模型(2)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长时记忆中影响知觉和注意的内容以及用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进入短时记忆内容和倾向形成动机,动机产生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有关信息建立联系即“语义编码”检验刚建立的实验性联系失败返回成功达到意义理解短时长时记忆“同化”顺应。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策略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获得选择性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而完成对该信息的意义建构。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此模式集中反映了当代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克服加涅信息加工理论的不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帮助我们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对网络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习过程4.1.4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1)身心发展状况:学生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间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2)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广义的认知结构: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特性: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了解已有认知结构水平,助于设定学习过程的起点,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学习过程4.1.4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3)学习策略指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即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程序和技巧。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一个人如何形成关系自己学习的元认知。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努力程度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学习风格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认知成分认知风格,指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转化、提取、使用等)方式。4.1.4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4)学习风格五个部分三个层面生理性层面:生理性倾向成分,如对学习环境中声音、光线、温度、学习时间等的偏爱。学习风格的心理性层面:a.认知成分: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具体型和抽象型采用概念水平的高低冲动型和沉思型反应的速度b.情感成分:学习兴趣、态度、焦虑、价值观等c.意动成分:毅力与坚持性以及是否善于言语表达、是否动手操作等社会性层面:社会性倾向成分,如喜欢独立或结伴学习、竞争或合作学习等。学习过程4.1.4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5)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动力,它决定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从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划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6)外部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主要是学校环境4.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学系统四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它们,而不能用孤立静止的观点分析,否则不能正确把握、发挥和评价各要素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4.2.1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教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工作是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动态的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用反馈信息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以教为主教学设计,设计过程围绕如何教展开,重点是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内容传递的策略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不考虑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只强调当前所学知识主题,该主题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的目标。着重对学习情境,信息资源以及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1)准备阶段以Vclass网上教学系统为例:教师角色发生改变,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有:教学答疑;作业管理;主持异步讨论;发布课程资源;个别学习辅导;考试管理;主持同步讨论;发布公告信息;修订课程内容、做教学笔记(2)实施阶段主要是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准备阶段的设计工作得以贯彻。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传统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积极性难发挥;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网上教学过程体现最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主体。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学习课程内容;学习答疑;做作业;参与异步讨论;浏览课程资源;查看辅导信息;参加考试;参与同步讨论;浏览公告信息、查看课程信息、做学习笔记Vclass系统中的教学活动Vclass系统中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测量与评价是在教学实施阶段的最后,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实现教学反馈,以评价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确切性。过去:考察学习者的行为,而对获得知识的过程、表征与结构的变化没有测量与评价,不了解学习机制的前提下就盲目进行测量和评价,效度与信度不高。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通过说明学习者头脑内部的知识表征、结构与过程来设计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学习;知识的获得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还要注意对学习者构建知识时所采用的策略、方法加以评定。(3)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在以“学”为中心思想指导下:着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过程评价。与传统只重视单一结果评价有明显差别,一方面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学习,一方面立足于反应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认知水平的差异。4.2.2教学的组织形式123师生活动必须在一定时空背景中完成,且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方式围绕一定教学内容,不同内容不同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4.2.2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集体授课:适用于教师、大厅,也可传播教育。优点:有一定的规模效益缺点: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很少有机会和教师交流,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虚拟教室的出现为其增添了新的活力。小组协作学习:中学高年级和大学中优点: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兼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优点。个别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教学:不仅是教师个别的教,学生个别的学。对每位学生进行最适当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教学方法。现在很多个别化教学通过集成的个别化学习系统进行。教学过程简约规律揭示教学过程中认知主体和客体的特点为主,认知客体是概括化了的知识体系,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认知主体的认知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具有简约性、明确的指向性;还具有特殊性:知识预定的,需发挥主动性,激发动机,间接经验,需不断复习巩固。学生的发展以教材为基础的规律教学和发展相互依存。教学中的发展要以教材为主要中介。教学中的发展必须通过有组织的认知活动才能实现,教材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才能使这蕴含了巨大教育作用的物质中介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规律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彼此之间既矛盾又统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4.2.3教学规律4.2.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是实施教学策略和方法不可忽视的前提。区别:策略宏观方法微观根据一种策略,选择不同方法共同:都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关系密切;都是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方法。教学策略划分:瑞奇鲁斯:组织、传递、管理策略。针对传授型教学系统;袁振国等:内容、形式、方法、综合型策略。教学阶段所要实现基本教学任务: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运用知识、创造性活动、巩固、检查知识技能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形式特点:归纳法、演绎法;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法、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法传递信息和感知信息特点:直观、语言、实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活动特点:讲解法、演示法、问题求解法、局部探索法、专题研究法教学方法是与一定教学目标或任务相关的具体操作方式或程序,它规定了教学参与者在教学任务中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角色的具体任务。选择教学方法考虑: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征教学方法可串行的;并列的4.2.5教学结构1234依附性:依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区别于教学策略、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动态性: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进程,动态性,非静态,区别教学策略、方法的又一本质特征层次性:教材与学科密切相关,学科层次性,教学结构层次性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定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系统性:教学系统四要素。区别的第三个本质特征稳定性:稳定结构形式,与强烈依附有关4.2.5教学结构三种典型的教学结构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特点:教师方面;学生方面;教学媒体方面;教材方面。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师生间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缺点: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型人材的成长。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特点:教师方面;学生方面;教学媒体方面;教材方面。优点: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缺点: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3.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或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不能简单前否后或后代前,彼此取长补短;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既关注教又关注学,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小结教学的两个不同侧面,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的活动不可能独立于学而存在;教的理论研究离不开学习理论的支持;教的规律优先考虑学习规律;教的效果测量看学习学习效果。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5.1教学系统设计概述三特征:稳定的结构;一套系统规则;确定的功能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系统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由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媒体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核心要素。.分析五种图式可知:教学体统具有稳定的结构;存在较复杂的各种关系;教与学矛盾贯穿始终,由此体现出其特定的教学功能并实现预定教学目标。闭环结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课堂教学)开环结构(学习者通过媒体学习;广播电视教学系统)探索型(学习者使用几何画板进行学习;通过某种信道与教师沟通)习作型(学习者使用电子表格等工具软件进行学习;教师操作媒体观察、评价)传递型(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个别化教学)5.1.1典型的教学系统结构模式5.1.2教学系统设计的涵义及本质不同观点(ID含义)“计划”说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问题和要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技术”说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经验和环境应促进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梅瑞尔)“方法”说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过程”说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1 1.1 信息及其特征信息及其特征5.1.2教学系统设计的涵义及本质本质: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教学论:研究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并优化学习的条件、方法。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标准系统观:需求分析建立总体目标任务分析陈述目标选择媒体媒体制作策略运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系统设计观: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学系统设计不能简单采用单一的方法,而应当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媒体观:教学设计过程看作是媒体选择的过程。陈述目标选择媒体媒体设计制作运用策略评价缺点:将媒体运用与教学过程割裂,片面强调媒体功能狭义系统观:建立总体目标进行任务分析陈述行为目标选择媒体媒体设计制作运用策略评价5.1.3教学系统设计观的演变(1)系统方法一般系统论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诞生于1948年影响:如何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揭示教学要素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出现了各种教学设计模式。广义系统论70年代后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三种系统理论合称自组织理论。目前还未取得可供实际应用的理论成果。5.1.4影响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2)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其为基础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运动促使教学设计理论诞生和早期发展。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为教学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加涅的“由学习理论推衍出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体,而不是各种子技能和任务的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应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联系,以促进学生整体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产生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强调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5.1.4影响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3)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系统:授导型:CAI、教学电视;探索型:微世界;工具型:文字处理、电子报表;传递型:局域网、广域网、远程教学系统。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的结合,极大推动了教学设计的发展。(4)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使教学设计者能预见到可能的干扰并利用有效手段消除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促进师生之间有效交流,达到有效教学目的。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5.1.4影响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5.1.5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功能强大、复杂,涉及教学因素较多的教学系统。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在教学大纲和计划下,针对一个班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进行设计。重点是对已有的教学资源重新组合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来完成教学目标。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最初):把教学中使用的媒体、材料等当作产品来进行设计。5.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模式主要任务:对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各变量之间关系进行规定,确定为达到教学目标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提出规定性教学设计理论。把教学系统看做一个能制造教学产品的“黑箱”,暂时不考虑其内部结构,把教学条件作为输入,在内部利用适当教学方法进行加工,然后把教学结果作为其输出。因此,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结果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三大变量。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实际约束教学条件变量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教学方法变量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吸引力教学结果变量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1.1 1.1 信息及其特征信息及其特征5.2.1几种主要教学系统设计理论(1)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九五矩阵”建立在两个基本观点上:“以学论教”;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教学事件。知识有五种类型(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不同学习结果对每一种教学时间的要求不同。(学习行动被分为八个阶段)1.1 1.1 信息及其特征信息及其特征5.2.1几种主要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九五矩阵”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是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位分类。行为维度:记忆、运用、发现内容维度:事实、概念、过程、原理由于行为往往与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相对应,因而这种关于知识的二维分类,也可看做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2)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梅瑞尔的“目标内容”二维模型01020304(3)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教学条件、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处理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处方一个理论框架:m=f(c,o)在一定教学条件下,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结果,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m=(LT,IT)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对特定教学结果的教学,不同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三条基本原理:在不同的教学条件c下,为了达到不同的o,应采用不同的m两个知识库:规定性教学内容处理模式库,规定性教学模式库从构成要素看,都有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1从设计的步骤来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2从理论基础与实施方法看,可分三类:3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5.2.2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评价与修改应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可从任一环节开始,按任意顺序进行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的教来促进和实现SR联结,依靠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难发挥。缺点:对教学活动、形成性评价和修改的说明都不够详细。5.3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肯普模型”1977年提出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SR)作为学习理论基础。采用环形方式,而非线形。肯普模型321把教学“修改”放在评价模块中,放在形成性评价之后教学策略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怎样运用组织策略和传递策略)教学分析分为:学习环境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5.3.1两种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型”1993年提出以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作为学习理论基础5.3.2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发展“史密斯雷根模型”缺陷:不能最终落实到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上,理论往往停留在课堂,而未传播到中小学去。不能解决广大教师最为关系的对教学活动进程进行设计、控制与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教学结构”,根据其开发出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既是整个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核心,也是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最终结果。扩展后的模型既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ACB确定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分类测定法和二叉书探索法确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逐步逼近法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奥苏贝尔5.3.3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分析包括前端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和教学评价三大部分。(一)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等)1.1 1.1 信息及其特征信息及其特征(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目前学习状况揭示差距确定学习需要并分析原因论证可能性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和总教学目标5.3.3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分析(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教学目标也称行为目标。用ABCD方法编写教学目标:A:Audience教学对象B:Behavior通过学习,学习者应能做什么C:Condition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Degree行为应达到的程度或标准例如:提供10个反映学习和非学习的例子,在校大学生能够识别学习的正、反例,在10个实例中至少有8个识别正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遵循:集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可操作性CABD5.3.3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分析(四)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螺旋式编排,直线式编排,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综合运用。(五)教学策略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设计创造性的环节1.“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指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作用: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媒体或二者的结合表述或呈现出来。实施步骤:确定先行组织者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渐进分化”;“逐级归纳”;“整合协调”)。例如:一节理化课在开始阶段往往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接着运用演示软件突破重点难点,然后用操作法巩固当前所学知识,最后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深化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优点:较短时间掌握较多知识;缺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主动性发挥。2.“五段教学”一种接受学习策略3.“九段教学”加涅激发兴趣与动机阐明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反应提供反馈提供学生成绩促进知识保持和迁移。比较适用于CAI系统。4.“假设推理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优点: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缺点:只限与数理学科5.“示范模仿”较适合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5.3.3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分析(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1.影响因素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习惯,爱好;具体教学条件;教学媒体的功能。2.媒体选择的方法和模型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型;流程图;“目标内容媒体”(七)结果评价1.评价形式:形成性评级(为主);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2.形成性评价步骤:制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方法(测验、调查、观察);试用设计结果;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顺序)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的起点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教学策略设计形成性评价修改教学结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流程1234565.4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原则也称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创设,教学内容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支持协作学习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要求提供能保证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要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等内容7要重视自主学习策略,以诱导学习者更好地发挥意义建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2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这类学习任务都代表某种连续性的复杂问题。均要求采用真实的情境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来学习。四原则:由于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要先将问题划分为主问题和子问题。解决问题的树状谱系图。要设计非良构的问题;要符合学习者认知水平,不能过多地超越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不期望正确答案,而是鼓励积极参与。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学习任务设计(核心和重点)2强调为学习提供完整的、真实的问题背景,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主动性、丰富性。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目的。学习情景有三个要素:学习情景的上下文或背景;学习情景的展示或仿真;学习情景的操作空间。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应注意:不同学科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选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情境创设;学习情景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而内因(自主建构的积极性)则要由自主学习策略来诱导。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必须融合,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情境设计C01六类:0203040506问题/任务表征工具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 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索工具协同工作工具管理与评价工具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提供认知工具仔细考虑学习解决这类问题需查阅哪些资料,了解哪方面知识,最好能建立信息资源库,提供正确的搜原引擎方法。学习资源设计认知工具是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工具、手段。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主要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计算机软件工具。认知工具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起重要作用。提供认知工具以以“学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考虑两方面应素:主观: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客观:知识内容的特征自主学习策略设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管理与帮助设计总结: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练习: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总结与强化练习以以“学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不能仅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还应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源于建构观地评价并不强调使用行为控制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识工具。教学评价5.5教学系统设计的进展(1)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框架活动理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只是基于个体学习的教学设计理论。活动理论概述“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活动理论(维果斯基和列昂节夫及鲁利亚)(列昂节夫)哲学基础: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基本思想: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的意识和行为活动是辨证的统一体。即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活动是辨证统一的。内容01基本的分析单位活动及活动系统: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团体);三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人类行为活动都指向对象;都通过工具作为媒介完成;仅具有个体意义的行为活动是极少见的,人类的行为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即都是具有群体意义的行为活动。02活动具有层次结构:动机支配活动(即一系列行动);目标控制行动环境条件限制具体操作03活动的内化和外化体现了行为活动与心理发展的辨证统一。活动理论区分内部行为活动(心理操作)和外部行为活动,二者相互转化。内化。外化。04活动是发展变化的: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人类的行为活动又影响环境的变化。A.分析行为活动对象及目标确定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取舍。对象行为相互区分的标志,对象的变化隐含着行为活动的目标与结果。目标确定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取舍。B.分析行为活动主体学生的特征。C.分析学习团体及其构成规则、劳动分工。D.分析学生学习获得构成。必须了解预期的行为活动由哪些行动构成,它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些行动由哪些操作构成,它们的约束条件是什么。E.分析学生学习的工具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F.选择和设计预期的学习活动。(2)将活动理论作为教学设计新的理论框架关于学生行为活动的分析与设计根据学习行为的需要确定提供哪些学习资源,维护和提供哪种人际关系。学习环境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以及要求表现出来的行为紧密联系。学习策略的设计确定学习材料的媒体形式及呈现顺序。教学传递的设计(2 2)将活动理论作为教学设计新)将活动理论作为教学设计新的理论框架的理论框架不但要看活动结果,还要看活动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影响行为活动的环境条件。活动理论支持的教学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以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教为主教学设计模式1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2提出学教并重教学系统模式35.5.2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进展“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学教并重”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兴趣。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也可采用其他策略作为补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方法。01020304特点:(由模式图得出)(由模式图得出)5.5.3教学系统设计的新思路(1)简介1984年梅瑞尔率先提出“计算机指导的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自动化能有效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