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官科学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375503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7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五官科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医五官科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医五官科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节耳病八纲及其血津液辨证节耳病八纲及其血津液辨证1 1辨证: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证”与“症”应该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2 “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也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辨病名,必先辨证。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因此,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3 辨证的方法很多,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等 辨证的方法很多,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4 其中:八纲辨证八纲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法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法 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脏腑辨证适应于杂病各科辨证 其中:5耳科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耳科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耳部症状,再结合全身的临床表现,根据人体正气的盛正气的盛衰衰,病邪的性质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而指导耳科临床实践。耳科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6一、耳科的表里辨证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耳科的表里辨证7表、里表、里表、里表、里是指是指病位的深浅病位的深浅病位的深浅病位的深浅,辨表里可大致确定疾病所,辨表里可大致确定疾病所在的部位在的部位在耳科临床中,一般常将耳病初期,病位较浅,病在耳科临床中,一般常将耳病初期,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兼有恶寒发热之耳部证候归属于情较轻,兼有恶寒发热之耳部证候归属于表证表证表证表证而将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之耳部症状,归属于而将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之耳部症状,归属于里证里证里证里证然而临床上经常有表证未解,邪入于里;或原有里然而临床上经常有表证未解,邪入于里;或原有里证又新患外感的表里同病,需结合患者的全身症状证又新患外感的表里同病,需结合患者的全身症状和耳局部表现明辨和耳局部表现明辨表、里是指病位的深浅,辨表里可大致确定疾病所在的部位8(一)耳科表证主证:耳窍阻塞,胀闷不适,耳鸣声大呈轰鸣之声,听音不清,或耳窍疼痛,耳道流脓,兼有外感风热或风寒之全身表现治则:辛温解表,宣通肺窍 麻黄汤加减 辛凉解表,宣通肺窍银翘散加减(一)耳科表证9(二)耳科里证(二)耳科里证 表示病变部位在五脏六腑。凡病邪由表入里,伤及表示病变部位在五脏六腑。凡病邪由表入里,伤及脏,或某种病因直接引起脏腑发病者,均属里证脏,或某种病因直接引起脏腑发病者,均属里证 。由于耳科里证包括的范围较广,因而其表现也很复由于耳科里证包括的范围较广,因而其表现也很复杂。杂。(二)耳科里证10主证:耳鸣耳聋日久,耳道流脓量多,日久不愈,或头晕目眩,或耳道肿痛拒按等均属于里证。治则:若脏腑亏损,耳窍失养补益脏腑,聪耳通窍如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若湿热内蕴,痰浊上泛清热除湿,祛痰通窍清金化痰丸 若瘀血痹阻,痰浊凝聚耳窍活血化瘀,化痰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主证:耳鸣耳聋日久,耳道流脓量多,日久不愈,或头晕目眩,或耳11二、耳科寒热辨证二、耳科寒热辨证寒热是指病证的两种不同性质。辨明寒证、热证,寒热是指病证的两种不同性质。辨明寒证、热证,是治疗时是治疗时选药选药选药选药之依据之依据在耳科疾病中,一般应将耳部疼痛拒按,耳膜红赤,在耳科疾病中,一般应将耳部疼痛拒按,耳膜红赤,或耳膜穿孔,耳道流脓,脓色黄而质稠,及全身舌或耳膜穿孔,耳道流脓,脓色黄而质稠,及全身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等表现归属于热证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等表现归属于热证反之为寒证。反之为寒证。二、耳科寒热辨证12(一)耳科寒证 凡由寒邪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衰退所引起的证候,均属寒证。耳科寒证就是上述原因引起的耳部表现。主证:耳窍流脓清稀,经年累月,缠绵难愈,耳内虚鸣,听力减退,伴有全身寒证的临床表现。治则:健脾温中,温补肾阳 金匮肾气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一)耳科寒证13(二)耳科热证:凡由热邪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亢盛所引起的证候,均属热证。主证:耳道充血肿胀,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时疼痛加剧,或耳道流脓,质稠色黄,兼有全身热象。治则:清热泻火,消肿解毒银花解毒汤加减。(二)耳科热证:14三、虚实辨证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虚指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虚指正正正正气虚气虚气虚气虚,实指,实指邪气实邪气实邪气实邪气实在耳科疾病中,常将正气不足,脏腑虚弱,耳窍失在耳科疾病中,常将正气不足,脏腑虚弱,耳窍失养的一系列耳部证候,归属于虚证养的一系列耳部证候,归属于虚证常将邪气过盛,火毒上炎耳窍所致的一系列耳部证常将邪气过盛,火毒上炎耳窍所致的一系列耳部证候,归属于耳部实证。候,归属于耳部实证。三、虚实辨证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虚指正气虚15(一)耳科虚证 正气虚弱或机体有形物质不足所产生的耳部证候主证:耳内虚鸣如蝉,昼夜不息,听力逐渐下降,或耳道流脓,时流时止,缠绵难愈,伴有全身虚证的临床表现。治则:补脾益气,滋肾培本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一)耳科虚证16(二)耳科实证(二)耳科实证 主要指由病邪过盛所产生的耳部证候。但病邪过盛,主要指由病邪过盛所产生的耳部证候。但病邪过盛,人体必将增强其机能代谢活动以抵抗病邪,故实证人体必将增强其机能代谢活动以抵抗病邪,故实证往往表现在两方面:病邪过盛,如痰饮、水湿、瘀往往表现在两方面:病邪过盛,如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机能亢盛,如精神与奋、声高血、食积、虫积等;机能亢盛,如精神与奋、声高气粗、发热面赤、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小便气粗、发热面赤、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短赤、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主证主证:耳窍蒙蔽,耳鸣如雷,听力减退,或耳窍红肿疼耳窍蒙蔽,耳鸣如雷,听力减退,或耳窍红肿疼痛,头昏痛,头昏 闷重,胸脘痞满不舒,或耳道流脓,脓液闷重,胸脘痞满不舒,或耳道流脓,脓液色黄质稠,加舌脉等。色黄质稠,加舌脉等。治则:泻热祛痰,降火通窍治则:泻热祛痰,降火通窍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温胆汤加减。(二)耳科实证17四、耳科阴阳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 因此,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同样,在认识处理耳科疾病时,既要认识阴阳的相对独立性,又要认识阴阳是可相互转化的。四、耳科阴阳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18耳科气血津液辨证耳科气血津液辨证1919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耳窍要完成正常的听觉功能和平衡功能,需要气、血、津液的温养滋润作用。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20一、气病的辨证 在耳科疾病中,气病的常见证候,可以概括为气虚证气虚证、气陷证气陷证、气滞证气滞证和气逆证气逆证 一、气病的辨证21(一)气虚耳证(一)气虚耳证 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导致的耳部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导致的耳部证候。候。主证:耳鸣如蝉,头晕目眩,或耳聋重听,或耳内流脓,脓主证:耳鸣如蝉,头晕目眩,或耳聋重听,或耳内流脓,脓液清稀,经久不愈,加上全身气虚的表现。液清稀,经久不愈,加上全身气虚的表现。治则:益气健脾,温阳化水治则:益气健脾,温阳化水六君子汤加减或六味地黄汤六君子汤加减或六味地黄汤加减。加减。(一)气虚耳证22(二)气滞耳证 指体内某些部位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引起的耳部病变证候。主证:耳鸣如风吹,或突然耳聋失聪,心烦易怒,胸胁胀闷,情志不舒,纳呆腹胀,舌苔薄黄,脉玄数。治则:舒肝解郁,行气通窍柴胡舒肝散加减。(二)气滞耳证23(三)气陷耳证 是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虚无力升举所引起的耳证。主证:气虚耳证的进一步加重。治则:温中健脾,益气升提补中益气汤加减。(三)气陷耳证24(四)气逆耳证 指气上逆不顺而出现的耳部病证主证:头痛眩晕,或卒然失聪,面红目赤,加气逆的全身表现。治则:清肝泻火,降逆通耳龙胆泻肝汤合旋复赭汤加减。(四)气逆耳证25二、血病辨证 在血病导致的耳病中,以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为最常见二、血病辨证26(一)血虚耳证 血虚耳证,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耳窍失于滋养症状。主证:耳鸣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多梦,或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色质淡苔薄,脉细弱。治则:补血滋阴,养心安神补心丹或四物汤加减。(一)血虚耳证27(二)血瘀耳证(二)血瘀耳证 血瘀耳证是指体内血液运行受阻,血液瘀滞,阻塞血瘀耳证是指体内血液运行受阻,血液瘀滞,阻塞于耳部脉络,耳窍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耳部各证候。于耳部脉络,耳窍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耳部各证候。主证:卒然耳鸣耳聋,或耳内生赘生物,形如蘑菇、主证:卒然耳鸣耳聋,或耳内生赘生物,形如蘑菇、樱桃,色质紫暗或樱桃,色质紫暗或 舌尖边有瘀点。全身伴有气虚血舌尖边有瘀点。全身伴有气虚血瘀、血瘀痰凝、血虚血瘀等表现。瘀、血瘀痰凝、血虚血瘀等表现。治则:气虚血瘀者治则:气虚血瘀者补气行血,祛瘀通窍补阳还补气行血,祛瘀通窍补阳还五汤加减;五汤加减;血瘀痰凝者血瘀痰凝者活血祛瘀,祛痰消肿桃红四活血祛瘀,祛痰消肿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物汤合二陈汤加减;血瘀血虚者血瘀血虚者活血祛瘀,补血养血归脾汤活血祛瘀,补血养血归脾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和桃红四物汤加减。(二)血瘀耳证28(三)血热耳证 血热耳证是指邪热内侵血分,血分有热,或热入血分所致的耳证。主证:耳道肿起,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廓,压迫耳屏时疼痛加重,伴全身血热证。治则: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三)血热耳证29三、气血同病的辨证 气血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临床上耳窍的生理功能正常有赖于气血的温煦滋润作用,若气血虚弱或气滞血瘀则可致各种耳病。三、气血同病的辨证30(一)气滞血瘀耳病主证:耳内鸣响如风声,听力渐退,或卒然失聪,心烦易怒,胸协胀痛,妇女月经不调,或痛经,加舌脉。治则:舒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加减(一)气滞血瘀耳病31(二)气血两虚(二)气血两虚主证:耳内虚鸣,心悸健忘,面色不华,耳听音不清,主证:耳内虚鸣,心悸健忘,面色不华,耳听音不清,失眠多梦,或耳内流脓,清稀量多,缠绵难愈,加失眠多梦,或耳内流脓,清稀量多,缠绵难愈,加舌脉的表现。舌脉的表现。治则:益气补血治则:益气补血八珍汤加减。八珍汤加减。(二)气血两虚32四、津液病辨辨证 各种原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或津液耗损均可称之为津液病。耳科疾病的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四、津液病辨辨证33水液停滞耳病 水液停聚耳病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水湿潴留,上泛耳窍而形成的耳病主证:耳内流脓清稀量多,色淡白,时流时止,经久不愈,或耳内鸣响,听力减退,头晕目眩,加肺脾肾三脏的虚寒表现治则:温阳化气,排脓通气真武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水液停滞耳病34津液不足耳证 是指津伤证,津液受劫所致的耳部病证。主证:耳廓、耳道皮肤干燥,易脱痟,加上全身津亏干燥证。治则:滋阴润燥,生津通窍桑杏汤加减。津液不足耳证35第七节 耳病脏腑辨证第七节 耳病脏腑辨证3636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病因、八纲、气血津液等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辨证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病因、八纲、气37五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也存在着表里相合关系。因此,腑腑病证之间具有相互传变、交叉错杂的特点,从而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脏腑同病、数脏合病的证候耳科脏腑辨证就是将不同之耳病具体到相应的脏腑病理变化上,以次辨识耳病之虚实,寒热及治疗治则与耳病最密切的脏腑是肝、脾、肾肝、脾、肾五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也存在着表里相合关系。因此,腑38一、肾病之耳科辨证(一)肾阴虚耳病主证:耳内虚鸣,听力逐渐减退,经久不愈,或耳窍流脓,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色质红少津,舌苔少,脉细数。治则: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加减。一、肾病之耳科辨证39(二)肾阳虚耳病主证:耳内流脓清稀量多,经久不愈,耳内虚鸣,加肾阳虚的全身表现。治则: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加减(二)肾阳虚耳病40二、肝病之耳科辨证(一)肝胆湿热耳病主证:口苦咽干,耳内疼痛,耳内流脓,脓液质稠,色黄量多,或耳道疖肿疼痛,全身肝胆湿热的临床表现。治则:清肝利胆,祛湿通窍茵陈蒿汤加减。二、肝病之耳科辨证41(二)肝火上炎主证: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听力减退,加全身肝火上炎的症状。治则:清肝泻火当归龙荟丸加减。(二)肝火上炎42(三)肝郁气滞耳病主证:情志抑郁,耳窍闭塞,或卒然听力下降,耳鸣响,全身肝郁气滞表现。治则:舒肝解郁柴胡舒肝散加味。(三)肝郁气滞耳病43三、脾病之耳科辨证 脾处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布津液,脾喜燥恶湿。故脾病之耳科辨证常见于脾胃气虚,脾胃湿热证型三、脾病之耳科辨证44(一)脾胃气虚耳病主证:耳中鸣响,或耳内流脓,脓液清稀,色白量多,经久不愈,加脾胃气虚的全身表现。治则:健脾益气六君子汤加减。(一)脾胃气虚耳病45(二)脾胃湿热主证:耳道流脓,脓液质稠色黄,或外耳道潮红糜烂,头晕目眩,加脾胃湿热的全身表现。治则:清热化湿甘露消毒丹加减。(二)脾胃湿热46四、肺病之耳科辨证 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证:耳内胀闷堵塞感,听音不清,或耳内鸣响,自觉听力增强,头晕头痛,或卒然听力下降,伴有外感的全身表现。治则:宣肺通窍银翘散加减。四、肺病之耳科辨证47五、脏腑兼病之耳科辨证 脏腑兼病在耳科中的表现主要是脾肾阳虚为主。其表现为:主证:耳鸣耳聋,头晕目眩,或耳道流脓,脓液清稀量多,色白,点滴而出。兼有全身脾肾阳虚的临床表现。治则:温肾补脾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五、脏腑兼病之耳科辨证48第八节 耳病主要症状辨证耳病的症状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耳病的症状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到的症状体征、舌脉及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收集到的症状体征、舌脉及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发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与内在联合分析,辨明其发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与内在联系,病变的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制定相应系,病变的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耳病的常见证候有耳红肿、耳痛、耳的治疗措施。耳病的常见证候有耳红肿、耳痛、耳痒、耳脓、耳鸣耳聋、耳眩晕等,其辨证分述如下:痒、耳脓、耳鸣耳聋、耳眩晕等,其辨证分述如下:第八节 耳病主要症状辨证耳病的症状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49一辨耳红肿一辨耳红肿 耳红肿 耳红肿可见于耳廓及其周围、外耳耳红肿可见于耳廓及其周围、外耳道、鼓膜等处道、鼓膜等处。是临床常见体征。根据红肿的不同表现,辨别耳病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一辨耳红肿50耳廓、耳周、耳道或耳膜充血肿胀,多为肝胆湿热蒸灼肌膜,甚则热盛化腐成脓若耳前部肿起、疼痛,反复流脓,多为先天瘘管,感染邪毒成瘘耳廓、耳周、耳道或耳膜充血肿胀,多为肝胆湿热蒸灼肌膜,甚则热51耳廓或耳周肌肤潮红,微肿,瘙痒,糜烂渗液,多属风热湿邪侵犯所致耳后红肿、压痛,耳道内有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多为邪上攻耳道的耳疖所致耳廓或耳周肌肤潮红,微肿,瘙痒,糜烂渗液,多属风热湿邪侵犯所52耳廓局部肿胀,皮色不变或淡黄,按之柔软不痛,因于脾胃虚弱,痰湿内生,兼之风邪外犯,致痰湿流注耳壳耳廓肿胀,色暗红或紫暗,或有溃烂、麻痒者,多因感受风寒之邪而致局部血脉凝滞不通耳廓局部肿胀,皮色不变或淡黄,按之柔软不痛,因于脾胃虚弱,痰53耳膜边缘红,充血,兼有耳内胀闷堵塞感,恶寒发热等症状,为风热所致的耳胀耳部 瘀紫肿胀,或有流血,有明显的外伤史,则为耳外伤耳膜边缘红,充血,兼有耳内胀闷堵塞感,恶寒发热等症状,为风热54二、辨耳痛 耳痛 是多种耳病耳证的常见症状,包括耳廓、耳周、耳窍深处疼痛。临床上,主要根据疼痛的部位、程度、时间和伴有症状进行分析。耳痛的辨证,主要看其程度,一般痛轻多虚证,痛重多为实证二、辨耳痛55耳周或耳内疼痛较轻,或仅有耳内痒痛、胀塞闭痛感,病之初起,检查见耳膜微红,多为风热邪毒侵袭耳内疼痛轻微,病之日久,耳无流脓,耳胀塞感,或耳鸣耳聋,检查鼓膜内陷增厚,有灰白色斑,多为肝肾不足或脾气虚弱,邪毒滞留、气滞血瘀之证。耳内疼痛轻微,病之日久,伴耳流脓,耳膜穿孔,听力下降者,多为脾虚湿困之证耳周或耳内疼痛较轻,或仅有耳内痒痛、胀塞闭痛感,病之初起,检56耳内深部疼痛剧烈,有如锥刺刀割,并伴头痛,耳膜可见红赤外凸,多为肝胆火热邪毒炽盛,循经上灼清窍;若耳膜穿溃流脓,耳内疼痛减轻,是为热毒外泄之象疼痛剧烈,局部红肿甚者,并有发热头痛,多为热毒结聚,肝胆湿热上蒸,蕴酿成脓之症。红肿位于耳后者,多为脓耳热毒炽盛,脓液流溢所致;若位于外耳道,痛连同侧头部,牵引耳壳或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是为火热上攻耳道作肿成脓。耳内深部疼痛剧烈,有如锥刺刀割,并伴头痛,耳膜可见红赤外凸,57耳内疼痛剧烈,耳脓骤然增加或减少,头痛剧烈,壮热呕吐,甚或神昏谵语,此为热入营血,邪犯心包之重症耳内疼痛剧烈,耳脓骤然增加或减少,头痛剧烈,壮热呕吐,甚或神58三、辨耳脓 耳脓 即诊察耳流脓液的情况。主要从流脓时间长短,脓液的色泽、性质、数量、气味等方面去分辨。发病急,流脓初起,多属实证、热证;病情缓者,流脓日久,多属虚证,正不胜邪。脓液色黄,多为肝胆火热上蒸;脓中带血,多为热毒壅盛,热伤血分;脓液色白或色青多属脾虚;脓液污秽黑腐,多为肾虚,湿浊困结,病情多较危重。三、辨耳脓59脓液粘稠,多属体实阳盛;脓液清稀,多为正虚湿聚;脓清似粉浆污水,多属气血衰败,肾气亏虚,湿热蒸灼肌膜,是虚实兼杂,病情严重之证。脓量多而稠者,多为湿热上蒸;脓量多而清稀者,多为脾虚湿困;脓量少而稀,多为肾虚,虚火上炎;脓量少而稠,多为肾虚,湿浊困结。脓液臭秽异常,多为肾虚,兼以湿热邪毒久困,灼肌腐骨的重证;脓液无臭味,多为脾虚无热之象。脓液粘稠,多属体实阳盛;脓液清稀,多为正虚湿聚;脓清似粉浆污60四、四、辨耳痒辨耳痒辨耳痒辨耳痒 耳痒多发生于耳廓、耳周及耳道内等部位。耳痒辨耳痒多发生于耳廓、耳周及耳道内等部位。耳痒辨证,应结合其他症候进行。总的来说,是由于风盛证,应结合其他症候进行。总的来说,是由于风盛所致,或风热,或风湿热,或风寒,或血虚生风化所致,或风热,或风湿热,或风寒,或血虚生风化燥。燥。耳痒初起,多属外感风邪;耳痒日久,多为血燥生耳痒初起,多属外感风邪;耳痒日久,多为血燥生风。风。耳痒局部红肿、糜烂、渗出脂水,多为风热湿邪;耳痒局部红肿、糜烂、渗出脂水,多为风热湿邪;耳痒局部皮肤增厚、粗糙,上有痂皮或鳞屑而干燥耳痒局部皮肤增厚、粗糙,上有痂皮或鳞屑而干燥者,多为血虚肌肤失养而致。者,多为血虚肌肤失养而致。耳痒而痛者,多属风热,热邪偏胜;耳痒而麻胀者,耳痒而痛者,多属风热,热邪偏胜;耳痒而麻胀者,多属风寒,寒束肌表,血脉凝注,阳气不达。多属风寒,寒束肌表,血脉凝注,阳气不达。四、辨耳痒61五、辨耳胀耳闭五、辨耳胀耳闭 耳胀、耳闭是指耳内胀闷堵塞感,耳胀与耳闭是同一耳胀、耳闭是指耳内胀闷堵塞感,耳胀与耳闭是同一个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均是耳病的常见症状。个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均是耳病的常见症状。突感耳内胀闷阻塞感,伴有听力下降,耳鸣,鼻塞流突感耳内胀闷阻塞感,伴有听力下降,耳鸣,鼻塞流涕,发热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多为风热邪毒涕,发热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多为风热邪毒侵袭之候。侵袭之候。耳内胀塞较重,听力减退,自声增强,局检见耳膜内耳内胀塞较重,听力减退,自声增强,局检见耳膜内陷或外突,色淡黄色或粉红色,或有夜平面,多为湿陷或外突,色淡黄色或粉红色,或有夜平面,多为湿热之邪困结耳窍。热之邪困结耳窍。耳闭塞日久,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听力下降,耳鸣耳闭塞日久,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听力下降,耳鸣者多为脾虚失运,痰湿滞留耳窍。者多为脾虚失运,痰湿滞留耳窍。耳闭塞日久,耳鸣,听力减退明显,局检见耳膜内陷,耳闭塞日久,耳鸣,听力减退明显,局检见耳膜内陷,获粘连、变薄、多属肝肾亏虚,若见耳膜粘连,活动获粘连、变薄、多属肝肾亏虚,若见耳膜粘连,活动度降低,舌质紫暗者为气滞血瘀,耳部脉络受阻,以度降低,舌质紫暗者为气滞血瘀,耳部脉络受阻,以致耳窍闭塞。致耳窍闭塞。五、辨耳胀耳闭62六、辨耳鸣耳聋六、辨耳鸣耳聋 耳鸣耳聋耳鸣耳聋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有响声(个别患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有响声(个别患者有他觉性耳鸣),响声有大小,音调有高低,或者有他觉性耳鸣),响声有大小,音调有高低,或高如蝉鸣或低如雷鸣。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高如蝉鸣或低如雷鸣。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有全聋和重听之别;若听力极度障碍,甚则不降,有全聋和重听之别;若听力极度障碍,甚则不闻外声音为全聋;听力障碍程度较轻,对较小声音闻外声音为全聋;听力障碍程度较轻,对较小声音听之不真,较大的声音尚能听闻,称为重听。由于听之不真,较大的声音尚能听闻,称为重听。由于耳鸣、耳聋常常合并出现,互相影响,而且耳鸣与耳鸣、耳聋常常合并出现,互相影响,而且耳鸣与耳聋在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上基本相同,故在一起耳聋在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上基本相同,故在一起讨论。讨论。耳鸣暴发,声音大,听力下降,多为肝胆之火上逆,耳鸣暴发,声音大,听力下降,多为肝胆之火上逆,或痰火郁结上扰清窍。或痰火郁结上扰清窍。六、辨耳鸣耳聋63耳鸣渐发,声音细,听力逐渐下降,多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气血亏耗,耳失濡养所致。耳鸣呈高音调,多属肝肾或心肾虚损,气血不足之证;耳鸣呈低音调,多属肝胆热盛,邪气壅盛,阻滞耳窍之证。暴聋多以风、热、湿邪壅塞耳窍,或肝火、痰火、气血瘀阻,以及耵聍栓塞等原因而致。年老听力不灵,无流脓史,多为肝肾二亏,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所致。耳鸣渐发,声音细,听力逐渐下降,多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气64七、辨耳眩晕 耳眩晕 眩晕是一个症状,又是一个病名,其原因很多,可见于全身多种病证。耳眩晕,是由耳部疾病所引起的眩晕,其特点是突然发作,睁眼自觉天旋地转,周围景物移动,站立不稳,闭目而觉脑转身荡,并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甚则汗出晕倒等。七、辨耳眩晕65眩晕伴有头痛,耳痛胀闷感,口苦咽干,多属肝胆眩晕伴有头痛,耳痛胀闷感,口苦咽干,多属肝胆上亢之证。上亢之证。眩晕伴有头重、头胀,低音调耳鸣、胸闷、倦怠者,眩晕伴有头重、头胀,低音调耳鸣、胸闷、倦怠者,多属痰湿壅阻。多属痰湿壅阻。经常头晕头鸣,听力差,遇劳或体位改变时,突发经常头晕头鸣,听力差,遇劳或体位改变时,突发眩晕,或有心悸少气者,多属气血不足,脾气虚弱眩晕,或有心悸少气者,多属气血不足,脾气虚弱之证。之证。时常眩晕,眼前黑花,并有高音调耳鸣,听力下降,时常眩晕,眼前黑花,并有高音调耳鸣,听力下降,记忆力差,腰酸膝软,属肾精亏损之证。记忆力差,腰酸膝软,属肾精亏损之证。眩晕伴有耳流脓,如为新病,多为肝胆火热蒸灼清眩晕伴有耳流脓,如为新病,多为肝胆火热蒸灼清窍;如为旧病,多为脾肾虚弱,湿邪内困之证。窍;如为旧病,多为脾肾虚弱,湿邪内困之证。眩晕伴有头痛,耳痛胀闷感,口苦咽干,多属肝胆上亢之证。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