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发展课件

上传人:_impsvz****pswzcf... 文档编号:241333753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77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品德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小学生品德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小学生品德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第三讲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和和一般特点一般特点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能够:o了解道德品质发展的四个方面(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成分);o掌握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行为发展的理论;o从整体上描述小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发展特点。第三讲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特点通过本章学习,你应1品德学习的过程就是品德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逐步社会化的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逐步社会化的过程程。通常而言,个体的品德形成需要经历。通常而言,个体的品德形成需要经历三个心理过程三个心理过程:依从依从依从依从认同认同认同认同信奉信奉信奉信奉 个体并非真心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出于愿意,而是出于外在的奖励或惩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道德规罚而遵守道德规范。其道德行为范。其道德行为会随着外部因素会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而变化。个体在认识、情个体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与规范感和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这愿地遵守规范。这一阶段的个体能自一阶段的个体能自觉、主动、一贯性觉、主动、一贯性地表现出道德行为。地表现出道德行为。个体已经深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的价作为个人的价值体系的一部值体系的一部分。分。品德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逐步社会化的过程。通常而2在道德心理学领域,研究者通常从品德的四个心理成分来在道德心理学领域,研究者通常从品德的四个心理成分来探讨儿童的道德发展。这四个成分分别是:探讨儿童的道德发展。这四个成分分别是:o认知成分认知成分儿童是如何获得是非观念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道德推理,从而做出道德决策的。o情感成分情感成分儿童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儿童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o行为成分行为成分反映了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诱惑时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o意志成分意志成分儿童是如何抵御诱惑,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使之符合外界或内心的道德标准。在道德心理学领域,研究者通常从品德的四个心理成分来探讨儿童的3一、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一、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一)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一)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儿童自身生理发展的成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儿童自身生理发展的成熟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熟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步形成了对规则、法律儿童逐步形成了对规则、法律等的道德概念的理解,等的道德概念的理解,他们会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道德他们会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道德判断,从而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判断,从而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当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时,他们便当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时,他们便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前进了一步,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前进了一步,由此一步一步走向道由此一步一步走向道德成熟。德成熟。一、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一)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41.1.皮亚杰皮亚杰皮亚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o观察和访谈,考查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观察和访谈,考查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如询问儿童“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吗?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吗?”o对偶故事法,考察儿童对行为责任的判定。对偶故事法,考察儿童对行为责任的判定。向儿童讲述两个相似的犯错故事,询问儿童对故事中主人公错误责任的认识。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观察和访谈,考查儿童规则意识的5故事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了托盘,结果15只杯子都撞碎了。故事B 有一天,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在母亲外出时,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Q:“哪个孩子的行为更坏,为什么哪个孩子的行为更坏,为什么”?故事A6故事 母亲让孩子拿午餐用的面包,这个孩子没有去拿,结果午餐时没有足够的面包可吃。Q:如何惩罚?如何惩罚?第二天不许骑木马?第二天不许骑木马?或者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拒绝帮助?或者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拒绝帮助?小学生品德发展课件7 通过一系列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从一个非常自我中心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经历了一个前道德前段前道德前段和两个道两个道德阶段德阶段。(1 1)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 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正含义。如,在弹子游戏中,没有明确的获胜目的,游戏的目的在于轮流玩,不需要规则的约束。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通过一系列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8(2 2)他律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105-10岁)岁)o所谓所谓“他律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比如,一名出租车司机为了挽救乘客的性命而超速,比如,一名出租车司机为了挽救乘客的性命而超速,应该受惩罚吗?应该受惩罚吗?肯定要受到惩罚,因为他违反了规则,不论他的理肯定要受到惩罚,因为他违反了规则,不论他的理由有多么正当。由有多么正当。(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9o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听完上述的对偶故事听完上述的对偶故事哪个孩子的行为更坏?哪个孩子的行为更坏?他们认为应当要惩罚约翰,因为他打碎了他们认为应当要惩罚约翰,因为他打碎了15只杯只杯子,比亨利的一只杯子要严重多了。子,比亨利的一只杯子要严重多了。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10o在惩罚方式上,这一时期的儿童倾向于采用抵在惩罚方式上,这一时期的儿童倾向于采用抵罪式的惩罚,即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措施与罪式的惩罚,即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措施与行为之间没有关联。行为之间没有关联。比如,忘记拿面包的孩子,如何惩罚?比如,忘记拿面包的孩子,如何惩罚?家长就罚他不能骑木马,或者打骂一顿。家长就罚他不能骑木马,或者打骂一顿。在惩罚方式上,这一时期的儿童倾向于采用抵罪式的惩罚,即为了惩11o此外,这一时期的儿童相信内在的公正,也就此外,这一时期的儿童相信内在的公正,也就是是简单的因果报应简单的因果报应,他们认为一旦违反了社会,他们认为一旦违反了社会规则就难免要受到这样那样的惩罚。规则就难免要受到这样那样的惩罚。比如,一个人在经过一片果园时,偷摘了苹果,接比如,一个人在经过一片果园时,偷摘了苹果,接着在经过一座腐朽的木桥时,掉进了河里。儿童会着在经过一座腐朽的木桥时,掉进了河里。儿童会认为认为“掉进河里掉进河里”就是对偷摘苹果的惩罚,即使这就是对偷摘苹果的惩罚,即使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儿童相信内在的公正,也就是简单的因果报应,他12(2 2)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10-1110-11岁以后)岁以后)o所谓所谓“他律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规则是可变的,人们可以主观地制定社会规则,也可以挑战现有规则。同时,在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还可以修改规则。他们认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也可以违反规则。比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比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交通规则,但他也是道德的。交通规则,但他也是道德的。(2)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以后)所谓“他律”,就是受外13o在行为责任判定上,儿童会根据行为者的主观在行为责任判定上,儿童会根据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来判断对错。动机来判断对错。比如:对偶故事中的亨利更坏,因为他是偷吃果酱,比如:对偶故事中的亨利更坏,因为他是偷吃果酱,动机不良;而约翰虽然打破了动机不良;而约翰虽然打破了15只杯子,但他是只杯子,但他是无意的。无意的。小学生品德发展课件14o在惩罚措施方面,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认识到惩在惩罚措施方面,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认识到惩罚的本质意义,会采用回报式惩罚,即根据错罚的本质意义,会采用回报式惩罚,即根据错误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让犯错者意识误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让犯错者意识到行为的后果,从而减少错误的行为。到行为的后果,从而减少错误的行为。比如:忘记帮妈妈拿面包的行为,是在妈妈需比如:忘记帮妈妈拿面包的行为,是在妈妈需要帮助时没有提供帮助,那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惩要帮助时没有提供帮助,那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即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拒绝,让其意罚措施,即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拒绝,让其意识到错误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而减少犯错。识到错误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而减少犯错。在惩罚措施方面,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认识到惩罚的本质意义,会采用152.2.科尔伯格科尔伯格科尔伯格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有一个妇女欧洲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有一个妇女欧洲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一种药物能救她的命,这就是本城药生诊断后认为,只有一种药物能救她的命,这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该药成本较贵(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该药成本较贵(200200美元),美元),而药剂师的索价是成本的而药剂师的索价是成本的1010倍(倍(20002000美元)。病妇的丈夫美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多方求援,只凑到药费的一半(海因兹多方求援,只凑到药费的一半(10001000美元)。海因美元)。海因兹把实情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把药便宜兹把实情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海因兹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时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的店门,为妻在晚上夜深人静时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的店门,为妻子偷走了药物。子偷走了药物。Q Q:你觉得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你觉得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有一个妇女欧洲16 科尔伯格采用类似的九个道德两难故事道德两难故事,让10岁、13岁和16岁的儿童进行判断,在个人的需要与外部个人的需要与外部的规则或法律之间做出抉择的规则或法律之间做出抉择。在分析了儿童不同的反应之后,他总结出:儿童的道德发展以固定顺序依次经历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两个不同的道德阶段。(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采用类似的九个道德两难故事,让1017水平与水平与阶段表段表现儿童儿童对两两难问题的典型回答的典型回答1.1.前前前前习习俗道德水平俗道德水平俗道德水平俗道德水平(preconventional morality)(9岁以下儿童)习俗:即道德准则。这一水平的儿童能意意识到到规则的存在的存在,认为规则由权威威人物制定,人们为了避免避免惩罚或或获得个人利益而遵守得个人利益而遵守。(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和服从的定向阶段段(punishment-obedience orientation)缺乏是非善恶观念,认为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则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则。赞成:他一开始想付钱,而且也没偷赞成:他一开始想付钱,而且也没偷走别的东西。走别的东西。反对: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人抓反对: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人抓到的话要坐牢的。到的话要坐牢的。(2)相)相对功利主功利主义的定向的定向阶段段(instrumental-relativist orientation)为了获得奖赏或实现个人目的而为了获得奖赏或实现个人目的而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别人的观点,但他人定向的行为最终也是为了获得回报。赞成: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赞成: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就不行吗?那么坏,便宜一点就不行吗?反对:药剂师并没有错,做生意就是反对:药剂师并没有错,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赚钱。水平与阶段表现儿童对两难问题的典型回答1.前习俗道德水平(18水平与水平与阶段表段表现儿童儿童对两两难问题的典型回答的典型回答2.2.习习俗道德水平俗道德水平俗道德水平俗道德水平(conventional morality)(9岁至成人)为了了获得得别人的人的认可可或维持社会秩序持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道德动机从具体的惩罚和报偿发展为获得社会赞赏和避免谴责。(3)“好孩子好孩子”定向定向阶段段(good boy/nice girl orientation)符合道德的行为就是让人高兴、给人帮助或得到别人认可的行为。遵守道德规则的目的就是为了被别人看做被别人看做“好人好人”。赞成:作为一个好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赞成:作为一个好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果他不这样做,结果己的妻子,如果他不这样做,结果妻子死了,别人会骂他见死不救,妻子死了,别人会骂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没有良心。反对:海因兹已经尽力了,不能因为他反对:海因兹已经尽力了,不能因为他没有偷药就谴责他。没有偷药就谴责他。(4)遵守法)遵守法规阶段段(law and order orientation)道德动机是不是害怕惩罚,而是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维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秩序护社会秩序。正确的行为就是遵守法定权威所指定的规则行为。赞成:有义务挽救妻子的生命,但也要赞成:有义务挽救妻子的生命,但也要偿还药剂师药钱,并因为偷窃而接偿还药剂师药钱,并因为偷窃而接受惩罚。受惩罚。反对: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反对: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就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会变得很混乱。水平与阶段表现儿童对两难问题的典型回答2.习俗道德水平(c19水平与水平与阶段表段表现儿童儿童对两两难问题的典型回答的典型回答3.3.后后后后习习俗道德水平俗道德水平俗道德水平俗道德水平(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范所制约。道德上的正确与法律上的合法不一定等同。(5)社会契)社会契约定向定向阶段段(social-contract legalistic orientation)认识到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认为社会法制取向的价值观,应符合于社会大众权益,当社会习俗或制定的法律不合社会大众权益时,应该进行修改修改,修改后的法规,个体就必须遵守,否则就是不道德行为。赞成: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一个赞成: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远远大于药剂师对人生命的价值远远大于药剂师对个人财产的所有权。个人财产的所有权。反对:海因兹偷药有他自身处境的原反对:海因兹偷药有他自身处境的原因,可以理解,但是目的本身并因,可以理解,但是目的本身并不能使手段合法化。他有义务遵不能使手段合法化。他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守法律法规。(6)普遍道德原)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的定向阶段段(universal-ethical-principal orientation)根据自己选择的符合良心的道德原符合良心的道德原则则来判断对错。关注普遍公众的抽象道德方针或原则。在面临道德抉择时,采纳所有人的观点,形成所有人都认为“公正公正”的解决方案。赞成赞成-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可考虑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可考虑的事情相比,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的事情相比,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命更有价值。反对反对-癌症病人太多,药物太少,没有癌症病人太多,药物太少,没有足够的药物满足所有病人的需求。足够的药物满足所有病人的需求。海因兹应该对得其自己的良心。海因兹应该对得其自己的良心。水平与阶段表现儿童对两难问题的典型回答3.后习俗道德水平(20(二)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二)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1.1.道德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道德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道德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道德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o有研究者收集和筛选了12个概念:团结友爱、诚实、正直、谦虚、朴素、刚毅、勤奋、勇敢、守纪律、爱护公物、文明、大公无私等研究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o结果表明,中小学生道德概念理解水平的发展是随着年级的提高而上升,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二)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1.道德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212.2.具体道德观念的发展具体道德观念的发展具体道德观念的发展具体道德观念的发展(1)惩罚惩罚观念的发展观念的发展o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惩罚的本质,对于犯错者采用回报型惩罚回报型惩罚,而非强制性惩罚。Q:Q:一个孩子把同桌的课本撕坏了,应该如何惩罚呢?罚他一个孩子把同桌的课本撕坏了,应该如何惩罚呢?罚他抄写书籍?还是将自己干净的书籍赔给同桌?抄写书籍?还是将自己干净的书籍赔给同桌?7 7岁的儿童:更多地选择强制性的惩罚,即惩罚的措施岁的儿童:更多地选择强制性的惩罚,即惩罚的措施是千篇一律的,与犯错行为之间并无直接关联;是千篇一律的,与犯错行为之间并无直接关联;大约从大约从8 8岁开始(比皮亚杰预料得早岁开始(比皮亚杰预料得早2323年),儿童逐渐年),儿童逐渐体会到惩罚的意义,选择针对性的惩罚措施,以达到惩体会到惩罚的意义,选择针对性的惩罚措施,以达到惩罚的真正目的。罚的真正目的。2.具体道德观念的发展(1)惩罚观念的发展22不同年龄儿童对强制性惩罚和回报型惩罚的选择不同年龄儿童对强制性惩罚和回报型惩罚的选择23o如果让儿童自己提供惩罚建议,儿童会建议进行批评性的惩罚批评性的惩罚,即对犯错者进行谴责和批判教育,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附加轻微的回报型惩罚。o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选择这种批评性惩罚的比例增加,大约从9岁开始,儿童选择批评性惩罚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种。如果让儿童自己提供惩罚建议,儿童会建议进行批评性的惩罚,即对24不同年龄儿童提供的惩罚措施建议 不同年龄儿童提供的惩罚措施建议 25(2)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观念的发展的发展o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加看重集体的利益。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加看重集体的利益。有人设计了两种情境:A A无意损坏了他人物品;无意损坏了他人物品;B B无意损坏了公物。无意损坏了公物。Q:哪个人犯的错误更大?A A有意损坏了他人物品;有意损坏了他人物品;B B有意损坏了公物。有意损坏了公物。Q:哪个人犯的错误更大?研究发现,研究发现,5 5岁儿童在无意损坏情境中更看重个人岁儿童在无意损坏情境中更看重个人利益,在有意损坏情境中更看重集体利益,出现了分离;利益,在有意损坏情境中更看重集体利益,出现了分离;从从从从7 7 7 7岁开始岁开始岁开始岁开始,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儿童都会更加看重,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儿童都会更加看重集体利益,认为损坏公物更严重。集体利益,认为损坏公物更严重。(2)集体主义观念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加看重集体的利26p 儿童为对集体谎言(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撒谎)的容儿童为对集体谎言(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撒谎)的容忍性增加。忍性增加。研究助手研究助手A A在班主任的引荐下以实习老师的身份进入班在班主任的引荐下以实习老师的身份进入班级,并虚拟一场学区级别的象棋比赛。根据比赛规则,每级,并虚拟一场学区级别的象棋比赛。根据比赛规则,每个班要选取个班要选取2 2名象棋能手和名象棋能手和2 2名象棋新手组成师徒对,进行名象棋新手组成师徒对,进行为期为期5 5天的训练后,参加比赛。而实际上,每个参与实验的天的训练后,参加比赛。而实际上,每个参与实验的班级都有班级都有4 4名以上的象棋能手。助手名以上的象棋能手。助手A A组织班级讨论,怎样组织班级讨论,怎样选派代表来赢得比赛为学校争光。讨论过程中,如果有同选派代表来赢得比赛为学校争光。讨论过程中,如果有同学提议直接选择学提议直接选择4 4名象棋能手,名象棋能手,A A就会引导大家同意;如果就会引导大家同意;如果没有人提议,没有人提议,A A就会主动提议。就会主动提议。第二天,助手第二天,助手B B就会扮演学区的老师,以就会扮演学区的老师,以“学校学习生学校学习生活活”调查的名义,逐个询问班里的同学,调查的名义,逐个询问班里的同学,“你们班在选派你们班在选派代表时是否遵守了比赛规则代表时是否遵守了比赛规则”,以测试同学们是否说谎。,以测试同学们是否说谎。结果发现,结果发现,在在7 7岁组中只有岁组中只有7.4%7.4%的儿童为集体撒谎;的儿童为集体撒谎;9 9岁组岁组为为17.1%17.1%;而在;而在1111岁组中,则提高到了岁组中,则提高到了30.1%30.1%。儿童为对集体谎言(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撒谎)的容忍性增加。273.3.道德判断的发展道德判断的发展道德判断的发展道德判断的发展(1)判断依据从客观后果向主观动机转变)判断依据从客观后果向主观动机转变3.道德判断的发展(1)判断依据从客观后果向主观动机转变28(2)对成人的依附性逐渐降低)对成人的依附性逐渐降低o成人惩罚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影响成人惩罚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影响(2)对成人的依附性逐渐降低成人惩罚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影响 29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30(一)道德情感概述(一)道德情感概述1.1.1.1.道德情感发展理论:道德情感发展理论:道德情感发展理论:道德情感发展理论:儿童是欲望与良心的调节者儿童是欲望与良心的调节者o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因此,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个体的人格结构因此,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个体的人格结构中就具有道德的成分。中就具有道德的成分。本我本我本我本我自我自我自我自我超我超我超我超我(一)道德情感概述1.道德情感发展理论:儿童是欲望与良心的31 西游记剧中猪八戒、孙悟空和唐僧三个人物形象就好比是人格中的三个成分。八戒相当于本我,他的一切行为都以快乐为主,自私、偷懒、贪吃、好色,一旦饿肚子的时候,猪八戒就会大声叫嚷,饿得受不了,一切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他都不会拒绝;而唐僧则代表了最严格的道德行为准则,不杀生,不沾荤腥,不偷不抢,等等;悟空(自我)就要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既要满足八戒(本我)的欲望,同时接受师傅(超我)的监察,还要考虑现实的环境因素,悟空通常会有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寻找周围有无人家可以化缘,二是寻找山林之中是否有野果。那么代表道德的超我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那么代表道德的超我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西游记剧中猪八戒、孙悟空和唐僧三个人32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认同、模仿认同、模仿 发展出超我发展出超我社会性焦虑社会性焦虑最初的良心最初的良心真正的良心真正的良心 弗洛伊德认为,大约在3-6岁时,儿童进入到性器期(性欲投注到个体的性器部位),在这一时期,儿童十分眷恋自己异性别的父/母,渴望取代同性别的父/母,但是自己又不够强大,不能与之抗衡。为了解决这种强烈的情感冲突,男孩会认同父亲在模仿父亲男性角色的同时,内化其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发展出超我。与此类似,女孩也通过认同母亲,解决恋父情结,从而发展出超我。在超我发展的过程中,儿童逐步发展出与道德相关的情感。一开始,儿童的超我不够强大,在做错事情后,他们怕失去成人的爱,产生一种社会性的焦虑和恐惧,这便是最初的良心。出于这种“坏良心”,儿童允许自己干坏事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前提是不要被别人知道,不要受到惩罚。当人格结构中牢固地形成了超我,由超我将父母的道德准则内化以后,一旦儿童产生了做坏事的念头,超我就会觉察,提前预警,这个时候,儿童才形成了真正的良心。如果儿童违背良心,就会产生内疚感;如果儿童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良心,就会产生自豪感。由此,儿童在良心、内疚与恐惧等道德情感的驱使下,表现出道德行为。俄狄浦斯情结认同、模仿 发展出超我社会性焦虑真正的良心 332.2.2.2.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水平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水平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水平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水平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内心体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验。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时,就会感到道德上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时,就会感到道德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感到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感到后悔或不满足,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后悔或不满足,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2.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水平 道德情34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由低到高由低到高划分为划分为三个水平三个水平:(1 1)直觉的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体验o由于对某种具体情景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突然发生的一种情感体由于对某种具体情景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突然发生的一种情感体验。与人的实践经验有关,是周围的舆论以及个人对这种舆论的验。与人的实践经验有关,是周围的舆论以及个人对这种舆论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态度的一种反映。(2 2)想像性的想像性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体验o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感体验。(3 3)伦理性的伦理性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体验o由于意识到道德原理、道理要求及其社会意义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由于意识到道德原理、道理要求及其社会意义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比较深刻、持久的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比较深刻、持久的道德情感。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水平:(1)直觉的道德情35(二)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二)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1.一般趋势一般趋势o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步深刻。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步深刻。(二)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一般趋势36p 儿童的道德情绪从单维向多维过度,道德情感开始儿童的道德情绪从单维向多维过度,道德情感开始复杂化。复杂化。有人测查了小学儿童亲社会情境中主人公情绪的判断,研究中先向儿童讲述情境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主动地帮助他人,或者将自己物品与他人分享,然后询问儿童,主人公是什么心情?儿童的道德情绪从单维向多维过度,道德情感开始复杂化。372.2.不同道德情感的发展不同道德情感的发展(1 1 1 1)移情的发展)移情的发展)移情的发展)移情的发展 被他人的情绪激发,并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别人情绪的能力,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情绪,是其他引发内疚、同情等道德情绪的基础。此外,移情也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基础。2.不同道德情感的发展(1)移情的发展38 研究发现,儿童的移情反应随着年龄呈倒U型发展,6-8岁呈上升趋势,8岁之后稍有回落;儿童助人反应的倾向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且与移情反应正相关,研究发现,儿童的移情反应随着年龄呈39(2 2 2 2)内疚感的发展)内疚感的发展)内疚感的发展)内疚感的发展 Q1Q1: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内疚?: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内疚?Q2 Q2:你认为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情绪:你认为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情绪体验?体验?小学生品德发展课件40o个体内疚情绪的四种类型四种类型:(1)关系性内疚)关系性内疚,对亲密关系中的同伴或亲人感到内疚,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内疚,“都是我们的原因,让孩子受了这么多苦,他/她应该过得更好”;(2)责任性内疚)责任性内疚,当个体肩负某种责任时,会对他人的损失感到内疚,比如消防队队长会对丧生的队员感到内疚,“我没有保护好我的队员”;(3)成长性内疚)成长性内疚,指追求个人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内疚,比如表现优秀的儿童会对自己的同伴或手足感到内疚,“我做得太好了,使别人相形见绌”;(4)幸存者内)幸存者内疚疚,多发生于灾难中的幸存者,如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母亲对丈夫的内疚,觉得自己不应该再拥有幸福(霍夫曼)个体内疚情绪的四种类型:(1)关系性内疚,对亲密关系中的同伴41o内疚感产生的四种心理条件四种心理条件:(1)个体必须将准则内化并且在需要应用时及时识别,即意识到过错或过失意识到过错或过失;(2)必须在违规时可以意识到并能理解伤害行为的严重性,反过来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即当前的当前的错误是由自己造成的错误是由自己造成的;(3)反省自己的动机,是偶然是偶然还是故意还是故意;(4)不仅感到内疚,还要有一种违规犯错感,想对所做的伤害负责任想对所做的伤害负责任。o内疚感的产生是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个体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之后,才会有相应的情绪体验,因此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得相对较晚。内疚感产生的四种心理条件:(1)个体必须将准则内化并且在需要42 8-9个月的婴儿,对别人的哭泣,会产生移情性的悲伤;大约2岁时,如果儿童导致了他人的身体伤害,说出了伤害他人的话或者对于他人的要求没有积极地回应时,会做出类似于内疚的不安的反应;到4-5岁时,随着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儿童开始对他人的内心状态有一定的知觉能力,也开始建立一些不伤害他人的道德标准;直到直到6-86-8岁时,儿岁时,儿童才具有真实交往价值的内疚感,童才具有真实交往价值的内疚感,会因为没有完成义务或责任而内疚,并采取相应的补偿行为;10-12岁时,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儿童开始拥有维护和坚持道德标准的内在力量,这个时期,他们会因为违背理想自我而产生内疚,甚至在没有采取外在行动或对他人造成实质的伤害之前,对自己想法感到内疚。8-9个月的婴儿,对别人的哭泣,会43(3 3 3 3)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o儿童忠于祖国的情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三个发展阶段:低年级儿童处于“国家象征期国家象征期”,尊敬国家象征(如国旗、国歌及领袖);中年级儿童处于“抽象国家观念期抽象国家观念期”,以有关国家的抽象观念,如言论自由、竞争选举等作为爱国的根据;高年级儿童处于“国际组织系统期国际组织系统期”,以国家成为国际成员之一,以国家所担任的角色为其忠诚或热爱的对象。(Hess&Torney,1967)(3)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44 刘加伟经过刻苦学习,考上了赴美国留学的研究生。经过三年努力,他终于获得了高能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的美国导师劝他留下来继续搞研究,告诫他,中国的落后的实验室条件会妨碍他发挥特长,继续取得成就。他很想回国,为国家效力,但又想,回国后会影响自己在学术上继续前进。再说,许多中国人留在美国,不是也能给祖国出力吗?他的思想很矛盾,不知怎么办才好。刘加伟该留在美国,还是该回到中国来工作?为什么?刘加伟经过刻苦学习,考上了赴美国留45o研究者将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划分了四个水平四个水平:水平1:朴素的乡土观念或功利的客观条件,朴素的乡土观念或功利的客观条件,“他的家在中国”或“美国比中国条件好”;(2)水平2:初步理解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初步理解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如“国家需要人才,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出力”,或“留美国照样可以为中国出力”;(3)水平3:对个人和祖国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个人和祖国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祖国养育了他,他应该报答祖国”;(4)水平4: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出自对祖国真诚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出自对祖国真诚的爱,的爱,“祖国不管多穷,都是自己的母亲”。研究者将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划分了四个水平:46o研究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大多处于第一个水平;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大多处于第二个水平;进入初中阶段后,儿童逐步从水平三过度到水平四,开始真正理解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并产生诚挚的爱国主义情感。研究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大多处于第一个水平;小学三年级和五47三、小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三、小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它是调节道的心理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德行为的内部力量。表现为:用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动机战胜不表现为:用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动机战胜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动机;以及根据社会的道德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动机;以及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行动过程中遇到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行动过程中遇到的外部困难。外部困难。三、小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48(一)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一般特点(一)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一般特点1.1.逐步明确道德意志的逐步明确道德意志的目的性目的性增强增强o调查发现1-3年级的小学生在与他人分享物品或游戏时,出于遵守规则的动机随年龄增加,而处于个人功利主义的动机在一年级最高,三年级下降,五年级有所反弹;此外,尊重他人的动机在三年级最高。(一)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一般特点1.逐步明确道德意志的目的性增492.道德动机与言行:从道德动机与言行:从“脱节脱节”到到“一致一致”再再“分化分化”o研究者设计了分配物品和选择物品的任务,看儿童是否愿意将更好地物品分给他人,从而考察儿童的利他行为。o结果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动机与行为之间呈倒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动机与行为之间呈倒“U”“U”型。型。具体表现为:在幼儿园中班的儿童,分享的动机与实际的分享行为之间呈负相关;从幼儿园大班一直到小学三年级,一致性水平逐步上升,说明儿童的道德意志逐步发展,并对行为起到了调节作用;但是在三年级至五年级之间,一致性水平又再次下降,回落到幼儿水平。o这可能是因为,儿童一开始逐步吸纳外部的道德准则并因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但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具有道德判断的自主性,一部分儿童内化了外在的道德准则,而另一部分儿童发展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出现了道德行为的分化。2.道德动机与言行:从“脱节”到“一致”再“分化”研究者设计50(二)道德意志品质的发展(二)道德意志品质的发展o道德意志的品质品质是衡量道德意志水平的指标,包括自觉性自觉性、自制性自制性(抵御诱惑)、坚持性坚持性和果断性果断性(快速做出决策,既不草率也不优柔寡断)。o道德意志的自制性、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二)道德意志品质的发展道德意志的品质是衡量道德意志水平的指51(一)道德行为的发展理论:儿童是观察学习者(一)道德行为的发展理论:儿童是观察学习者 以阿尔伯特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家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道德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一样,都可以通过强强化化和观察观察来学习。四、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四、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一)道德行为的发展理论:儿童是观察学习者四、小学生道德行为521.模仿学习模仿学习Q:成人榜样是否会影响儿童的行为?成人榜样是否会影响儿童的行为?o班杜拉设计了一个募捐实验,在实验中,他将儿童分成四组,每组配一个成人助手。等成人与儿童建立融洽的关系并取得儿童信任之后,实验者要求成人与儿童给孤儿院的孩子募捐。四个组的成人助手扮演四种不同的角色:(1)“真君子”,号召儿童捐款的同时,自己也真正捐款;(2)“刀子嘴豆腐心”,口头反对,实际行动慷慨地捐款;(3)“伪君子”,口头支持捐款,实际上没有捐款行动;(4)“真小人”,言行一致地不捐款。o研究发现,第一组的儿童捐款比例最高,第四组儿童捐款比研究发现,第一组的儿童捐款比例最高,第四组儿童捐款比例最低,说明儿童会模仿成人榜样的行为;此外,研究还发例最低,说明儿童会模仿成人榜样的行为;此外,研究还发现,第二组儿童捐款的比例高于第三组,说明当成人榜样的现,第二组儿童捐款的比例高于第三组,说明当成人榜样的言行不一致时,儿童更加关注榜样的行动而非语言,说明身言行不一致时,儿童更加关注榜样的行动而非语言,说明身教的作用大于言传。教的作用大于言传。1.模仿学习532.赏罚控制赏罚控制Q:儿童会模仿成人榜样的所有行为吗?儿童会模仿成人榜样的所有行为吗?还是选择性地模仿有益的行为?还是选择性地模仿有益的行为?o班杜拉将儿童分成三组,观看一段成人攻击洋娃娃的影片,三组儿童攻击过程相同,只是影片中成人遭遇不同的后果:(1)奖赏组(2)惩罚组(3)控制组。之后,实验者将儿童带到一个与电影里相同的实验情境中,玩10分钟,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其行为。o奖励组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最多,控制组次之,惩罚组最奖励组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最多,控制组次之,惩罚组最少。少。o惩罚只是抑制了行为的表现,没有抑制学习本身。惩罚只是抑制了行为的表现,没有抑制学习本身。儿童仅儿童仅仅通过观察,就可以学习到很多行为,只要时机恰当(没有仅通过观察,就可以学习到很多行为,只要时机恰当(没有惩罚威胁时),就会表现出来。惩罚威胁时),就会表现出来。2.赏罚控制54(二)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二)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1.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o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开始增加。(二)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泛指55选择物品与分配物品的实验中儿童的利他选择o研究发现,不论是在假研究发现,不论是在假设情境还是真实情境中,设情境还是真实情境中,儿童在选择物品和分配儿童在选择物品和分配物品时,做出利他选择物品时,做出利他选择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提高。选择物品与分配物品的实验中儿童的利他选择研究发现,不论是在假562.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o自我概念自我概念o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o道德教育的方式道德教育的方式2.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自我概念57(三)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发展(三)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发展Q:你认为什是攻击行为?你认为什是攻击行为?儿童有哪些典型的攻击行为?儿童有哪些典型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意损害或损害有意损害或损害另一另一生命的行为,而另一生命是生命的行为,而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这种遭遇的。从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来看,攻击行为是故意的;从从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来看,攻击行为是故意的;从后果来看,攻击行为将有害的刺激传给了其他个体。后果来看,攻击行为将有害的刺激传给了其他个体。(三)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发展Q:你认为什是攻击行为?581.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分类(1)根据行为目的: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根据行为目的: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o敌意性攻击以伤害或损害受害者为目的,如恶意嘲讽,故意推打等;o工具性攻击则将攻击作为获取某一结果的手段,如只有一个玩具时儿童攻击同伴获得玩具的所有权。(2)根据攻击形式: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关系攻击)根据攻击形式: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关系攻击o其中,关系攻击是指通过造谣等方式破坏对方的形象和人际关系,具有很强的隐蔽性。1.攻击行为的分类(1)根据行为目的: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592.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1 1)从工具性攻击到敌意性攻击;)从工具性攻击到敌意性攻击;从身体攻击到言语攻击、关系攻击。从身体攻击到言语攻击、关系攻击。(2 2)对报复行为的高度容忍)对报复行为的高度容忍 儿童的道德行为与其道德认知的发展密切相关,到了小学阶段,儿童能分辨出对方的意图,如果对方是恶意的,他们就会“以牙还牙”,同样以敌意的方式报复对方。2.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1)从工具性攻击到敌意性攻击;60在电影孩子那些事儿里,有这样一组镜头:班长气喘吁吁地跑到办公室,找到班主任老师:“老师,汤恩伯和郑汉汉打架了!老师快点!”林老师制止了两人,并带到办公室批评教育:“说说吧!你们俩以前那么好,为什么打架?”郑汉汉辩驳道:“这根本不能赖我,是他主动攻击我的。”林老师又接着问汤恩伯:“你为什么打他?”汤恩伯也反驳道:“他骂我!”“说你家有钱怎么啦,说不知道你爸是贪官!”说着说着,两个人又开始打了起来。在电影孩子那些事儿里,有这样一组镜头:61 有人曾询问不同年龄的儿童“如果甲把乙书桌上的计算器拿走了,还不愿意归还,乙应该怎么应对呢?”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会采取夺取、毁坏对方物品等敌意性和报复性的攻击手段。有人曾询问不同年龄的儿童“如果甲把乙书桌上62(3 3)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o长期稳定轨迹长期稳定轨迹,在童年期和成年期都具有较高的攻击性;o高攻击高攻击-终止轨迹终止轨迹,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攻击性逐渐降低直至正常水平;o中度攻击中度攻击-终止轨迹终止轨迹,与前者类似;o无问题轨迹无问题轨迹,个体一生中都维持较低的攻击水平;o后发轨迹后发轨迹,这种模式仅限于青少年,即在童年期的“乖乖牌”进入青春期后,攻击性迸发。(3)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633.影响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影响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o性别性别o认知认知-敌意性归因敌意性归因o教养方式教养方式o社会文化社会文化3.影响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性别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