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331627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7.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把水倒入一个直径较粗的玻璃杯里,然后再找一个较细、较高的玻璃杯来,当着孩子的面把第一个杯子(粗杯子)里的水倒入又细又高的杯子里,然后问孩子: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孩子会回答这个(细)杯子里的水多。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一个孩子告诉我:我有个哥哥。当我再问他:你哥哥有弟弟吗?他就说:没有。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后,虽然提醒了他多次,可他却屡教不改,一犯再犯,于是非常生气。其实,这往往是由于孩子看不到自己给别人造成的后果之严重,所以,老会犯同样的错误。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广义)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概念)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三)发展的不平衡性(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容和整合。如坐站走 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例如,儿童在一岁前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最快。、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例如,儿童掌握语言的速度是神速的,而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育。(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通常,一个身心正常的儿童,其心理的发展总是符合发展的总趋势的。但在发展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和发展的最终水平上,每一个儿童又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个别差异性。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发展速度有着一定的差别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发展所经历的年 龄阶段是相同的。这些年龄阶段出现的顺序是一定的,其持续的时间也基本一致 三、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又称做“年龄阶段”。()新生儿期(出生个月);()婴儿期(个月岁);()幼儿早期(岁);()幼儿期(学龄前期)(岁);()童年期(学龄初期)(、岁);()少年期(学龄中期)(、岁、岁);()青年期(学龄晚期)(、岁岁)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的阶段。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二)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阶段的相对顺序、持续时间等都基本稳定即使在同样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对的。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儿童的年龄特征不可能绝对一致,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不是毫无限度的。例如,有人运用智力测验法测定,年儿童的平均水平比年普遍提高智龄个月左右。良好的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能促进心理的发展,不良的教育则会束缚心理的发展。(三)年龄特征对于教育工作的启示 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 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 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五、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实例:高斯9岁能解决数列求和问题;莫扎克3岁弹钢琴,6岁指挥乐队;维纳发明了控制论,14岁大学毕业。问题:天生的聋子能不能欣赏音乐?天生的瞎子能不能欣赏美术?五、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一)遗传决定论观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完全由遗传决定。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普通能力”是遗传的高尔顿调查了100年间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和科学家共977名获得智力成熟的人的家谱中发现,其中共有332名杰出人士。而在一般老百姓中4000人才产生一名杰出人士。因此断言“普通能力”是遗传的.高尔顿调查了30家有艺术能力的家庭中,他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子女也有艺术能力的占64;而150家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中只有21有艺术能力,因此断言“特殊能力”也是遗传的。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双生子实验高尔顿用80对双生子的资料,以双生子比其他亲兄弟、亲姐妹在心理特点上更为相像的事例,证明人的心理完全是遗传的。理解反思探索请你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遗传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大吗?环境和教育对于他们是否真的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呢?辩证的观点: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二)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儿童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代表人物:洛克、华生 华生:“如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辩证的观点: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方向。(三)二因素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代表人物:斯腾评价:机械,只是将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在一起,未看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第二节 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Watson,1924)”。一、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一)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将人类行为中所有近于本能的行为都看成是在实际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射;十分重视学习的作用,他的学习理论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儿童出生时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分阶段;心理学研究应该以观察外部行为为基础,而非关注不可观察的潜意识动机和认知过程。(二)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 1.思维的发展思维:出声或无声的语言,是行为而非脑机能思维的发展:喉部和唇部肌肉活动逐渐减弱而内隐的过程 2.情绪的出现用“刺激反应”原理解释情绪的出现环境中某些特定刺激的出现使身体对它做出了反应,也就形成了情绪。儿童3岁时,情绪生活和倾向就已经全部打好了基础,从而成为一种“模式反应”,形成的条件反射将影响终生。2.情绪的出现Albert的恐惧形成实验7个月的Albert不害怕白鼠,愿与白鼠一起玩2个月后,当Albert摸白鼠时,华生用钢条制造出很大响声,使阿尔伯特吓了一跳,赶紧躲回去。Albert再看到小白鼠时,即使没有响声出现,他也不会再去摸小白鼠,并且一看到它就会哭着爬开 此后,Albert看到白色的兔子或白色的面具,都会马上哭起来。恐惧的泛化3.人格发展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系统,是一切动作的总和。要想确定一个人的人格,就要对他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在各种时间、各种情况下去观察他的行为。人格的产生就要依靠行为的一次次出现并最终稳定下来。喉部动作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是喜欢说话还是沉默寡言,内脏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是害羞还是容易生气。而诸如此类习惯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二、启示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行为习惯对刚开始学习活动的小学儿童尤为重要。在教育中善用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及时表扬,对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对于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也应该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行为的改变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要耐心地反复对学生进行教育 讨论:体罚的作用 你认为在教育中应该使用体罚吗?为什么?体罚的作用有多大?适用条件是什么?按行为主义的原理,体罚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技术,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止或减少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华生极力反对体罚体罚的作用有限1、只能消除错误行为,不能建立起正确的行为2、对年龄稍大的儿童,体罚弊大于利。体罚有负作用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崇尚暴力的榜样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早年曾作为一名精神病医生开业,积累了多年的临床经验 主要理论:精神层次、人格结构、人格发展研究方法:自由联想、释梦、催眠、对话分析、移情主要著作: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性学三论、自我与本我 一、心理发展的本能论弗洛伊德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等方法了解了病人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动机。通过分析这些无意识动机,弗洛伊德总结出了自己的心理发展本能论。心理发展本能论的核心思想: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一、心理发展的本能论(一)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人能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主要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这些过程虽不为人所觉察,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潜意识:这些本能和冲动就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未完全压制,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于是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从他的无意识理论出发,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基本成分。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它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重要。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由两方面组成:(1)外界的道德控制儿童成长早期主要源于父母的赏罚(2)内部的自我批判随着儿童发展,从自我中逐渐分化出超我超我遵循完美原则。自我、本我、超我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是“原始的人”;自我,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现实的人”;超我,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三)心理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本能。性的内涵广泛:不仅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身体的舒适和快感。在性本能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这些产生性快感的地方会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因此形成了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人格发展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两性期 1、口唇期(oral stage)口唇期(0-1岁):性的本能集中表现在口唇部位。这一阶段的婴儿通过吮吸、咀嚼等口部活动来获得快感。哺育行为在这个阶段十分重要。太早或太突然的断奶都会使孩子将来对配偶过分依恋或过度依赖。处理得当,觉得安全,获得信任感。处理不当,形成口腔性格,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在性格上悲观、依赖、自卑、自恋等。2、肛门期(anal stage)肛欲期(1-3):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排便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比如,因排便问题而受到惩罚的孩子常常会变得退缩、粗心或浪费。处理得当,会很有成就感,可形成独立能力的个性;处理不当,形成“肛门性格”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等,容易得“强迫症”。3、性器期(phallic stage)性器期(36岁)开始从生殖器的刺激中获得快感。儿童开始能够分辨两性,并对异性父母产生依恋。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这种冲突所产生的焦虑使儿童从同性父母身上内化了一些性别角色的特征和道德准则。恋母情结: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恋父情结: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4、潜伏期(latent stage)潜伏期(7-12):快感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学校活动和激烈的游戏中。随着儿童在学校学习中获得了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内化了更多的社会价值观,他们的自我和超我继续发展。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此一时期,男女儿童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呈现出潜伏状态。通过各种活动,形成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处理不好,也会出现孤僻内向、自卑的个性弱点。5、两性期(genital stage)两性期(青春期)(12 以后):身体的发育再次唤醒了性的冲动,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喜欢参加两性组成的活动,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这时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束缚,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青少年必须学会如何在社会规范所接受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冲动。如果发展健康,成熟的性本能可以通过婚姻和生育子女而获得满足。(三)心理发展的阶段 早期的经历和冲突会影响到成人的兴趣、行为和人格 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要与孩子和谐相处孩子可能会产生对于相应行为的固着(fixate),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这种行为的某些方面。比如,如果一个婴儿曾经因为吸吮手指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那么他很可能会在长大后出现吸烟等替代行为二、启示小学儿童正处于潜伏期,相对平静教师要帮助儿童有意识地把其精力放在一些积极的社会活动中,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社会发展。应有意识地对儿童多给予一些表扬,促进他们社会情感的发展。注意引导小学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去尝试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助人与分享.重视关于纪律、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东西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超我中,以此指导他们一生的行为。小学儿童的自我和超我仍未发展成熟,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本我的控制,因此容易出现一些所谓的“道德问题”.教师对此要注意积极引导,不能一味惩罚,更不能以此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定性。同时要注意及时地发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使之成为习惯。第四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及概念:人格发展理论:自我统一理论心理社会发展论同一性危机 主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同一性与生命周期领悟与责任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同一危机观源自于埃里克森自身的经验:因姓氏的危机:本来自己以为姓洪伯格,后来知道自己是父亲的继子,心中十分痛苦;因种族的危机:本来自以为是德国人,后来发现因身为犹太人而受歧视时,心中十分痛苦;因迷失的危机:高中毕业后失学失业,到处流浪,自我追寻中无法获得定向而深以为苦。一、心理发展的自我统一理论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很多观点,但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在两个重要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1、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 2、将孩子看作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生物冲动的奴隶 埃里克森的观点:1、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人们都必须要去面对一些社会任务,这样才能不断发展。2、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一、心理发展的自我统一理论人的一生可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某种危机或冲突。这些危机在每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是每个发展阶段的标志。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发展危机化解的过程,而每一个阶段的危机解决得好不好,将影响着个体以后的发展。发展危机也就是发展转机;没有发展危机,个体的自我就无从获得充分的发展。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埃里克森强调本能本能强调自我自我把儿童放在母把儿童放在母亲、父、父亲的关系上研究的关系上研究把儿童放在社会关系把儿童放在社会关系上研究上研究研究研究阶段到青春期段到青春期研究研究阶段段为人的一生人的一生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性是恶的的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本性是善的艾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同一性渐成说(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1、心理危机:信任对怀疑(0-1岁)主要任务: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重要事件:婴儿必须要给以养育者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社会影响:养育者是重要社会他人,如果养育者拒绝满足孩子的需要或者反应不一致,孩子就会认为世界充满了危险,是不值得信任的。对未来的影响:如果儿童在这时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就可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否则就会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2、心理危机:自主对羞怯(1-3岁)主要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重要事件:儿童必须能够自主自己吃饭、穿衣、洗脸等。如果不能获得这种独立,儿童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并感到羞愧。对未来的影响:危机的解决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有着重要影响,为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做好了准备。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第一个反抗期出现 3、心理危机:主动对内疚(3-6岁)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重要事件:儿童试图去体验成长并承担超越自己能力的责任。他们有时会进行一些违背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意愿的活动,而这又会使他们感到内疚。成功地解决这种危机的方法是获得一种平衡,使自己既能够体验主动感,又能够避免妨碍他人的权利和目标。对未来的影响: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的发展与未来在社会中所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有关。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4、心理危机:勤奋对自卑(6-12岁)主要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重要事件:儿童必须要掌握重要的交往和学习技能。在这个时期,孩子常常会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如果孩子足够勤奋,他们在这个时期中能够掌握大量的交往和学习技能,并将因此而感到自信。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技能,孩子就会感到自卑。社会影响:老师和同伴是重要社会他人对未来的影响:影响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习惯。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5、心理危机: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20岁)主要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重要事件:处在幼稚与成熟的交界处的青少年不停地追问“我是谁?”。青少年必须在这个时期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和职业自我形象,否则就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社会影响:同伴群体是重要社会他人对未来的影响:对自我同一性的寻求,可以导致个体形成整合的自我概念,并出现真正的社会创新。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6、心理危机:亲密对孤独(20-40岁,成年初期)主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重要事件:建立亲密的友谊,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爱情与友情。如果找不到友谊或其它的亲密关系,个体就会感到孤独。社会影响:爱人、配偶和亲密朋友是重要社会他人对未来的影响: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7、心理危机:繁殖对迟滞(40-65岁,成年中期)主要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重要事件:他们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进取,又要负担起养育家庭和照顾子女的重任。不能或不愿意负担这些责任的成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社会影响:配偶、子女是重要社会他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8、心理危机:自我完善对绝望(65岁之后,成年晚期/老年期)主要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体验智慧的实现。重要事件:老年人常常回顾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在有些人的回忆中,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愉快经历;而在另一些人的回忆中,生活则充满了失望、悔恨和未能实现的目标。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社会经历,决定了他在最后这段日子中的危机。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讨论很多人认为,埃里克森所描绘的几种发展危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他们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体验到这种危机的存在。你自己目前正处在第五个阶段的末期或第六个阶段的初期。请你想一想,你是否感受过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之间的冲突?是否感受到亲密感与孤独感之间的冲突?你是否问过自己“我是谁”这个问题?你的结论又是什么呢?你是否体验到了亲密的关系?你觉得这种关系够不够?二、启示应培养小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体验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多鼓励,少批评,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学生 第五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中学时质疑门德尔的进化论,并写文章进行挑战22岁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23岁至巴黎求学步入心理学领域25岁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29岁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59岁(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主要著作: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一)皮亚杰的发展观 1.动作的重要性 儿童的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儿童通过动作而完成的对于客观环境的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儿童的心理不断地得以发展例子:动作一个饥饿的婴儿会拿起奶瓶,将它放到嘴里一个少年在旅行时会通过看地图来找到正确的道路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一)皮亚杰的发展观 2.图式图式是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每个主体的图式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主体面对同一种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遗传,但在个体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会不断地得到改变和丰富,逐渐发展出一些更高级的图式在任何年龄,儿童都要依赖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图式来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一)皮亚杰的发展观 2.图式例子比如,很多3岁左右的孩子认为太阳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会在早上升起、晚上落下。皮亚杰认为,这就是因为这些孩子拥有着“会动的东西是有生命的”这样的基本认知图式。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3.同化与顺应孩子们都在观察、触摸、感受周围环境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适应方式:同化: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顺应: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同化与顺应并不只是出现在孩子身上,而是存在于人的一生 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一)皮亚杰的发展观 3.同化与顺应原有图式:会动的东西就是有生命的太阳是有生命的看到太阳看到纸飞机、遥控玩具 认知冲突 修正原有图式同化顺应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一)皮亚杰的发展观 4.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成熟:神经系统的生长 儿童的某些行为模式的出现依赖于一定的躯体结构和神经系统的机能。必要非充分条件:生理上的成熟为儿童的某些认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单靠成熟本身并不能使儿童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一)皮亚杰的发展观 物理环境:个体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经验 必要非充分条件,不起决定作用,只为孩子提供一些物体不足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而要使孩子与这些物体进行相互的作用。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必要非充分条件:环境与教育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不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平衡: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一种动态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儿童的心理结构才能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出生2岁12岁15岁7岁11岁2岁7岁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连续性&阶段性: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具有阶段性。(1)每两个阶段之间都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着一定的交叉和重叠(2)阶段顺序不可改变,前一阶段的认知图式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阶段的不可跨越性:所有的孩子都要依次经历这四个发展阶段,不可能跳过其中的任何一个。发展的非同步性:由于环境、文化、教育等差异,每个阶段的出现可能提前,也可能推迟(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客体永久性意识实验:76当小象离开婴儿视线时,婴儿不再寻找。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当玩具离开儿童视线时儿童仍会寻找。(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图式:婴儿使用感知和运动来探索环境并获得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前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后期能够做一些复杂的协调动作。主要的发展:获得关于“自己”和“客体”的基本概念,形成客体永久性意识,具有表象思维。表象思维:对外界刺激形成了良好的心理表征或观念(通常在18个月后形成)。如:一个具有表象思维的婴儿在头脑中对他所喜欢的玩具有良好的表象,即使玩具不在眼前,他也能回忆它,思考它。经典实验:客体永久性实验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表象思维:对外界刺激形成了良好的心理表征或观念(通常在18个月后形成)。如:一个具有表象思维的婴儿在头脑中对他所喜欢的玩具有良好的表象,即使玩具不在眼前,他也能回忆它,思考它。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图式:凭借表象进行思维,开始使用符号来表现和理解环境中的事物。自我中心,思维尚未具备可逆性、传递性、守恒性。主要的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开始表现出想象力,能够进行一些象征性的活动或游戏。经典实验:三山实验1、实验程序:让儿童坐在三山模型前,并说出对面的娃娃看到的三山是什么样子的。2、结果: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完成任务3、结论: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我向思维(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岁)主要图式:儿童开始获得并使用认知操作,可以在头脑中进行一些逻辑思维活动。逐渐克服了自我中心。主要的发展:儿童不再被事物的表面特征所迷惑。他们开始逐渐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和事件所具有的特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获得了守恒概念,能够进行比较、分类、间接推理等逻辑运算。经典实验:守恒实验 如何才能产生棕色?如何才能产生棕色?稀硫酸过氧化氢溶液水硫代硫酸钠溶液碘化钠溶液81实验任务需要儿童进行假设和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能够进行相当抽象、系统的思维活动。思维不再局限于具体可观察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命题运算,能够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经典实验:辨别液体实验二、启示小学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是儿童的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小学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图片、模型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到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减少教具的使用,多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他们的思维活动逐渐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学习。讨论:几个三岁的孩子在一起玩捉迷藏。其中的一个孩子将自己的头蒙在被子中,而整个身子都露在外面。但是,他相信自己藏得非常好,小伙伴是不可能看到他的,因为他自己看不到他们。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用什么理论或观点可以解释孩子的这种想法?你能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理论创始人主要贡献:社会文化理论、语言发展、最近发展区38岁的人生造就了不平凡的文化遗产第六节第六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论(一)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 高级心理机能,语言和符号 社会文化的作用儿童和成人的交往过程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和内容会随着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异于皮亚杰的理论)(二)心理发展的实质 儿童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四点: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2心理活动的个性化4以抽象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3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1心理活动受到主体的能动控制越强,心理水平就越高,掌握的抽象语言符号越来越多,开始具备了概括性的知识经验。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三)语言与认知发展 语言在认知发展中有着两个重要作用:语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工具。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帮助成人将已经形成的概念、原理、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传递给儿童。维果茨基VS.皮亚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皮亚杰:语言只能说明儿童已经掌握了某些图式,对儿童的思维发展和知识获得作用很小。自我中心言语是伴随着儿童的动作和感受发生的毫无意义的副产品。维果茨基:儿童的这种非社会言语并非反映了自我中心,而是儿童在“与自己对话”,通过这种言语完成与自己交流的目的。这种“自我对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成为一种内部言语。人们用内部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儿童发展观维果茨基VS.皮亚杰:同:儿童是在积极探索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信息和新规则的。异:强调社会因素特别是教育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而非儿童自发的探索与发现。维果茨基的内化说: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儿童从社会环境中吸收和观察知识,为自己所用。(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够得着”定义: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针对这个最近发展区所进行的教学,才是容易收到明显效果并且可以较准确地预期结果的。(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这样教学才能够促进发展。维果茨基高度重视教学的作用,认为教学决定着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特点。(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3学习的关键期每种技能的学习都有着其关键年龄,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就会对儿童的智力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针对任何一种认知能力的教学都应该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在相应的关键期内进行 知识窗:语言发展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发展的关键期 o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小狗的“印刻学习”关键期在出生后的2050天。o 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以及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如:6个月: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3岁: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3-8岁: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儿童几个关键期1、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1-3岁 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如果让儿童生活在外国,用不一年就能学会日常口语。2、视觉发展关键期:0-4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斜视儿童在4岁之前容易矫正。3、识字的关键期:3岁左右 教孩子识字很简单,关键不能用灌输式,而是在游戏中学。可用卡片、图片、实物等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4、数字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4-5岁左右 此时可引导孩子认识数字,由简到繁,做些加减乘除的演算,背唱“九九”歌。方法当然也是启发诱导,以实物、回片、玩具等引起孩子的兴趣。5、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36岁 此时期可以多带孩子游览参观,开拓视野,多讲一些童话故事,并增置智能玩具等。1967年,Lenneberg首次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概念综合各项研究表明:从出生到青春期前的这段时间里,语言的发展比较迅速,而其中15岁较为关键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案例讨论不同理论流派的视角小学生明明经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他不仅常常欺负同学、不遵守纪律、顶撞老师、欺骗家长,而且有时还抢、偷同学的文具和玩具。对于他的这些行为,家长和老师伤透了脑筋。请分析明明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案例讨论不同理论流派的视角行为主义:原因不良行为学习得来。方法要惩罚不良行为,奖励好行为。精神分析:原因超我和自我发展得不好,以本我行事。方法对明明过去的生活事件加以分析 自我统一论: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好。方法鼓励明明多参加学习或体育活动,对他多加鼓励,使他逐渐建立起自信,克服自卑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