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原理 第九讲 文献注释与翻译上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320775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143 大小:56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学原理 第九讲 文献注释与翻译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文献学原理 第九讲 文献注释与翻译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文献学原理 第九讲 文献注释与翻译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讲第九讲 文献注释文献注释第九讲 文献注释1本章的重点与难点1、古书注释的类型;2、注释对象的本质限定及其问题意识;3、注释术语简述;4、古籍新注的体式。本章的重点与难点1、古书注释的类型;2古籍经过校勘、标点,接下来的一道工序便是注释。一般说来,只加标点而不加注释者,或者是古籍本身比较浅显,不做注释一般读者也能看懂,例如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或者是古籍本身比较专,一般人很少问津,是专门给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看的,他们造诣比较深,古文底子比较好,不加注释也能读懂。古籍经过校勘、标点,接下来的一道工序便是注释。3但是,上述情况毕竟不是很多。多数古籍是用文言文写的,不但在语言上存在着障碍,而且由于时代久远,在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人名地名以及书中涉及到的各种专门知识诸方面,都有不少疑难之处,需要借助注释来消除。但是,上述情况毕竟不是很多。多数古籍是用文言文写的,不但在语4此外,不但专门研究人员、有关专家需要阅读、利用古籍,而且为了加强文化、语言、思想方面的修养,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需要阅读一些古书,特别是阅读那些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典籍。一般读者阅读没有注释,或者只有旧注的古书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我们为其做出通俗、详尽而准确的注释。此外,不但专门研究人员、有关专家需要阅读、利用古籍,而且为了5古籍旧注的类型阅读古书,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语言文字的古今隔阂。时代越久远,困难就越大。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注释。我们给古籍做今注,一般也要利用旧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若不参考旧注,甚至无法读懂。因此,了解前人注释的类型、名称,对我们今天注释古书,阅读旧注,都有帮助。古籍旧注的类型阅读古书,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语言文字的古今隔阂6我国的古书注释工作,起源很早。一般认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已经是在对春秋逐条做注释,尽管其体例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后世的注释。我们今天常见到的古书旧注的类型、名称,汉书艺文志中基本都有了。班固作汉书艺文志,是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虽有增损出入,变化不大,反映的主要是西汉时图书的情况,我国的古书注释工作,起源很早。7因此,我们可以推知,西汉时期古书注释就已经很发达了,古书注释的各种名称类型,大体上均已具备。就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情况来看,汉代人注释的图书,集中在六艺略和诸子略道家类,其他各略的著作,基本上没有涉及,也就是说,汉人注释的,多限于儒家和道家经典。因此,我们可以推知,西汉时期古书注释就已经很发达了,古书注释8古代注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传、注、笺、疏、正义、集解、注疏、音义、章句、补注、集传、集释、序、解故、说义、传记、解、集注、义疏、讲疏、索隐、直解、述、疏证、通释、举要、正读、译注、新注、纂义、今诂、解诂、通笺等。就实际情况看,有的名异实同,有的名同实异,它们或相互结合,或与别的字眼相连,组成新的名称,从而形成不同的名类。今就其常用者简要概述如下:古代注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传、注、笺、疏、正义、集解、注疏、91、传“传”的本义,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驿站。传,也就是由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中间站。引申之,凡由此达彼者皆曰传。注释,是人们读懂儒家经典的中间环节(居于经书和读者之间),所以,解释古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传,也就是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1、传“传”的本义,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10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何休注曰:“读谓经,传为训诂。”(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334页)汉书古今人表:“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咼与之为善则行。”颜师古注:“传,谓解说经义者也。”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何休注曰:“读11清代马瑞辰说:“训诂,第就经文所言者而诠释之,传则并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毛诗传笺通释毛诗诂训传名义考)就前人的解释和古书的实际情况来看,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解释字词义为主的,也就是何休所说的训诂,例如诗经的毛亨传;清代马瑞辰说:“训诂,第就经文所言者而诠释之,传则并经文所未12另一类是以阐述、引申经义或以补充事实为主的,如所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传”这种注释方式的著作就达20种左右。如诗类就有齐后氏传39卷、齐孙氏传28卷等。另一类是以阐述、引申经义或以补充事实为主的,如所谓春秋三13除了单称“传”以外,以“传”为名的称呼尚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等。内传、外传,起源于汉代。汉书儒林传说:“(韩)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汉书艺文志的诗类,著录有韩内传4卷、韩外传6卷。韩内传在南宋后失传。除了单称“传”以外,以“传”为名的称呼尚有内传、外传、大传、14韩诗外传今本10卷。四库全书总目在韩诗外传提要中说:“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可见,“外传”与经义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韩诗外传虽有时也引用诗经中的一些句子,但其目的是“引诗以证事,非引事以明诗。”(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136页)如卷一第十二章:韩诗外传今本10卷。四库全书总目在韩诗外传提要中15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礼哉?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16这段话所述,与诗义无多大关系,所以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将其分在诗类是不妥当的,又因“舍诗类以外无可附丽”(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136页),所以,才把它放在诗类的最后。外传既然“与经义不相比附”,那么“与经义相比附”者自然为“内传”了。这段话所述,与诗义无多大关系,所以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将17所以,古代经学家就主张以注重解释经义者为内传,与广引事例、与经义相去甚远的外传相对。东汉以来,有些学者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韦昭以为国语“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国语解叙,见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61页)。可见其命名方式与韩诗外传相类似。所以,古代经学家就主张以注重解释经义者为内传,与广引事例、与18“大传”这个名称,是从汉代伏胜的尚书大传开始的。礼记中亦有一篇大传,郑玄解释说:“名曰大传者,以其记祖宗人亲之大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06页)再结合郑玄尚书大传叙来看,所谓大传就是“大义”,即要旨、重要意义,也是解释经书要旨的一种注释。“大传”这个名称,是从汉代伏胜的尚书大传开始的。19“小传”和“大传”相对,大概是“不贤者识小”之义,是一种谦词,犹言“稗传”。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有宋代王炎书小传18卷。“补传”就是补充前人的传注,如南宋范处义有诗补传。“集传”犹如后面所要讲到的“集注”,乃集合多家的传解,择善而从,如宋代苏辙、朱熹都著有诗集传。“小传”和“大传”相对,大概是“不贤者识小”之义,是一种谦词202、注说文解字:“注,灌也。”注的本义就是灌注。把解释古书也叫“注”,是其引申义。唐贾公彦仪礼士冠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说:“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2、注说文解字:“注,灌也。”注的本义就是灌注。把解释古21对经文加以注释,就象清除水道的阻塞,使水的灌注流通无有阻碍,故用“注”作为疏通文辞、解释经义的名称。传和注最初都是解释经书的,有人说“博释经义,传示后人”曰传,“约文敷陈,使经义著明”称注;也有人说“必亲承圣旨,或师儒相传”叫传,“直注己意”则称注。实际上,传、注二体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均为解释经义的一种体例,故后人将对经书的注释统称为“传注”。对经文加以注释,就象清除水道的阻塞,使水的灌注流通无有阻碍,22不过,传的起源要早于注。在西汉,解释经书者以“传”为名的居多。东汉至魏晋,“注”的体例广泛用于经书的注释,成为训释古书的通称,而以“传”为名者越来越少。汉代马融、王肃等为经书所做的注释,本来称为“传”,隋书经籍志则著录为“注”。注有时也写作“註”,不过没有“注”用得普遍。不过,传的起源要早于注。在西汉,解释经书者以“传”为名的居多233、训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玉裁解释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说释”就是说明和解释。“训”用作注释古书的名称和体式,是以通俗语言解释难懂文字的意思。3、训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玉裁解释说:“说教者,24训和诂、解、说等连用,称为“训诂”、“诂训”、“训解”、“训说”,意思都是训解、解释。东汉高诱注淮南子,除要略篇以外,其他各篇篇名之下皆加一“训”字,如天文训、精神训等,也是解释的意思。“训”和“注”亦可连用,晋代刘兆有周易训注。训和诂、解、说等连用,称为“训诂”、“诂训”、“训解”、“训254、诂“诂”,也作故。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可见,“诂”乃以当时语言解释古代语言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故即诂也。”汉书艺文志之诗类著录有鲁故25卷、齐后氏故20卷、毛诗故训传30卷。4、诂“诂”,也作故。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可见,“26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说:“故者,通其指义也。”可见,“故”也是解释疏通经义的意思。后世也有以“诂”为书名的,如清代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孙诒让的墨子间诂。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说:“故者,通其指义也。”27“诂”和“训”,若是笼统地说,都是解释之义;若细加区别,二者又略有不同,依照清代马瑞辰的说法:解释单音节词为诂,解释复音词为训;诂只解释字词的意义,训则连同修辞、表现手法也加以解说。(毛诗传笺通释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诂”和“训”,若是笼统地说,都是解释之义;28“故训”与“传说”,在解释古书方面同时存在,但也有不同。清人黄以周读汉书艺文志说:“汉儒注经,各守义例;故训传说,体裁不同。故训者,疏通其文义也;传说者,征引其事实也。故训之体,取法尔雅;传说之体,取法春秋传。”“故训”与“传说”,在解释古书方面同时存在,但也有不同。295、解“解”的本义是分解、分析。注释就是分析和解说古籍,所以注释也谓之解。解是分析词义、使正文更加明了的方式。管子一书中有牧民解、形势解。韩非子中的解老篇,是解释老子的第一篇文章。5、解“解”的本义是分解、分析。注释就是分析和解说古籍,所30汉人注书,常以“解”字与故、诂、谊等字连用,称为解故、解诂、解谊,如服虔有春秋左氏解谊、贾逵有左氏传解诂。后世也有单用“解”字为名的,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左氏解1卷、春秋经解16卷。我们现在常见到的“集解”这一名称,有两种含义:汉人注书,常以“解”字与故、诂、谊等字连用,称为解故、解诂、31一是汇集各家的注释为一书,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就是“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另一种,如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是“聚集经传,为之作解”。在杜预之前,春秋与左传是分离的,作为两部书分别流传,杜预才将左传按年附于春秋之后,一并为它们做了注,所以称为“集解”。一是汇集各家的注释为一书,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就是“集326、笺 说文解字:“笺,表识书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于书中有所表记之也。”“笺”作为经典注释的类型之一,始于东汉郑玄的毛诗笺。笺主要用以引申、注释经文或补充、订正前人的说解。6、笺 说文解字:“笺,表识书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33郑玄曾遍注群经,见于记载的有周易注、尚书注等,流传至今的有所谓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注。他解释诸经的著作几乎都称“注”,只有一种毛诗笺。郑玄注诗之所以叫“笺”,是因为诗已有毛亨的诂训传,郑玄的注既解释诗,也引申发挥毛亨的注释,正如郑玄自己在六艺论所说:郑玄曾遍注群经,见于记载的有周易注、尚书注等,流传至34“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可见,郑玄为诗作笺,虽也是解经,但主要目的在于订正与补充毛亨的“传”:对其讲得不清楚的地方,将其讲明白;对其讲得不对的地方,便提出自己的看法,予以纠正,以便容易识别。笺作为注释的一种方式,一般是既注正文,也注前人的解释。“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357、疏 说文解字:“疏,通也。”注水于物仍不能通,因而要进一步疏浚水道以求畅通。“疏”作为注释的一种,也正是从这个意义引申而来的。前人虽然已对经典做了注释,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和其他原因,后人读起来仍有阻碍不通之处,需要进一步疏通,另加注释。7、疏 说文解字:“疏,通也。”注水于物仍不能通,因而要36“疏”既解释经文,疏通经义,又解释前人注释的内容。疏的基本体例是以一种注解为主,再采录其他有关的注释,如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就是以何晏的论语集解为主,而“于何集无妨者,亦引取为说,以示广闻也”。“疏”既解释经文,疏通经义,又解释前人注释的内容。37一般情况下疏和注要保持一致,即历来所说的“疏不破注”。故后世常常“注疏”连称,如尔雅注疏就是晋代郭璞注,宋邢昺疏。一般情况下疏和注要保持一致,即历来所说的“疏不破注”。故后世388、记 记与传同时兴起。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西汉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所谓礼,指的是士礼,也就是晋代以来人们所说的仪礼。8、记 记与传同时兴起。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孔子39先秦礼学家们在学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学习一些参考资料。这种参考资料叫作“记”,如有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记,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是后世学者记载经文所不具备的内容。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礼类有“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与皮锡瑞所说是一致的。先秦礼学家们在学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学习一些参考资料。这409、说“说”,是解说之义,起源很早,与传、记相辅而行,其主旨在于解说经文大义而不重视名物制度。它大多是孔子的弟子,即所谓七十子之徒所发挥的议论。正如皮锡瑞经学历史中所说:“弟子展转相授谓之说”。9、说“说”,是解说之义,起源很早,与传、记相辅而行,其主旨41西汉时,学者用“说”解经的很多,如诗有鲁说28卷,韩说41卷;论语有齐说29篇,鲁夏侯说21篇等。这些书后来基本上都亡佚了,书名俱见汉书艺文志。后世也有沿用“说”这个名称的,清代惠士奇撰有易说6卷、礼说14卷。西汉时,学者用“说”解经的很多,如诗有鲁说28卷,42“说”本来是解说经文、注释古书的一种体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明吴讷文章辨体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可见与注释、解说经文的“说”是一脉相承的。唐、宋时期,称之为“说”者,多带有一些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写一时的感触,或记自己的一得之见,题目可大可小,行文自由,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周敦颐爱莲说。“说”本来是解说经文、注释古书的一种体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4310、微、隐 微,义为精微、隐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司马贞索隐:“名铎氏微者,春秋有微婉之词故也。”10、微、隐 微,义为精微、隐微。44作为注释的一种,正如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所说,是“释其微指”,即发掘、阐发经文的幽隐之旨。汉书艺文志“春秋”类著录有左氏微张氏微,后世多以“发微”、“表微”、“显微”等名书,名称不一,意思相同。作为注释的一种,正如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所说,是“释其微指45由于隐与微同义,所以古书的注释,又有以隐为名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春秋推见至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李奇注曰:“隐犹微也。”隋书经籍志有谢氏礼记音义隐1卷、无名氏礼记音义隐7卷、说文音隐4卷。唐代司马贞为史记做注,名为史记索隐,自序说:“探求异闻,采据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号曰史记索隐。”可见,索隐与发微、表微等略同。由于隐与微同义,所以古书的注释,又有以隐为名的。史记司4611、章句“章句”作为古书注释的类型之一,出现也较早。汉书艺文志易类著录章句施、孟、梁丘氏各2篇。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说:“章句者,是经师在教授的时候,对于经书分其章节,断其句读,指括其文,敷畅其义的一种注释工作。”11、章句“章句”作为古书注释的类型之一,出现也较早。47流传至今的如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赵歧的孟子章句。就孟子章句而言,多在每句之后串讲句意,每篇之后,用“章指言”概括每篇的要旨。“章句”与传、注等体例的区别有二:一,繁简的不同。传、注一般比较简明扼要,只解释难点,易懂者则略而不释。流传至今的如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赵歧的孟子章句。就48章句除了解释难懂的字词之外,还串讲句意。优点是比较通俗易懂,缺点是比较繁琐,古人多瞧不起这种学问。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文心雕龙论说篇也说:“通人恶烦,羞学章句。”章句除了解释难懂的字词之外,还串讲句意。49二,章句的解释不离正文的原意,紧扣原文。有的传则与章句不同。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解诂上说:“古之为传异于章句,章句不离经而空发。传则有异,左氏事多离经,公羊、谷梁二传亦空记孔子生。”二,章句的解释不离正文的原意,紧扣原文。5012、正义 后汉书桓谭列传:“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这里的“正义”乃是正确的含义之义。作为注释古书的名称,则始于唐代初期。唐代距离汉代已有六七百年,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唐人已经不能全懂,有重新做注的必要。12、正义 后汉书桓谭列传:“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51当时儒家的著述颇多,各家学说不尽一致,人们往往无所适从,需要制定一种官方学说,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便下诏,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了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左传正义,即所谓五经正义。最初本名“义赞”,后才改用“正义”之名。当时儒家的著述颇多,各家学说不尽一致,人们往往无所适从,需要52“正义”以一种旧注为依据,如诗以郑玄的笺、左传以杜预的集解为依据而加以引申说明,但不能自立新说。正义最初与前面所讲的“疏”有同有异。两者的体例作用基本相同,均是既解释经文,又解释前人的传注,而且皆要与前人的注释保持一致,借守“疏不破注”的原则。“正义”以一种旧注为依据,如诗以郑玄的笺、左传以53在“正义”类著作中,“正义”内容之前常以“疏”字作标志,有人甚至将这种体例称为“义疏”,如清代学者郝懿行尔雅义疏、近人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疏一般由私人撰写,而正义最初是奉上命完成的,代表一种官方学说。后来这一差别消失,私人著述也有称为正义的,如清代焦循孟子正义、邵晋涵尔雅正义、孙诒让周礼正义。在“正义”类著作中,“正义”内容之前常以“疏”字作标志,有人5413、疏证“疏证”作为古书注释的名称,古代并不多见,一直到清代才比较通用。疏证的主要含义有二:一,是疏通证明,有分析辨别之义。如清代阎若琚的古文尚书疏证。作者以30余年之功写作此书,从伪古文尚书与其他古籍不合、与史书13、疏证“疏证”作为古书注释的名称,古代并不多见,一直到55体例不合、与古代典礼不合、与古代地理不合、与古代历法不合、与古史不合、与训诂不合、与义理不合等8个方面进行分析,列出证据128条,从而证明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是伪书。二,是会通古籍的义理,加以补充、校订、考证、解释。清代王念孙有广雅疏证、刘文淇等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如广雅疏证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体例不合、与古代典礼不合、与古代地理不合、与古代历法不合、与561、是校勘明刻本广雅和博雅音的讹误,恢复其隋唐以前的面目;2、是博考群书,探求原书每字义训的凭据;3、是以音同或音近之字相互比证,录求音义皆近之字的同源关系。1、是校勘明刻本广雅和博雅音的讹误,恢复其隋唐以前的5714、校注 校注,有的叫校释,名称不一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表示既有校勘,又有注释。有的注本,在名称上虽不标出“校注”、“校释”的字样,实际上也含有校勘和注释两方面的内容,如郑玄的毛诗笺、三礼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不过其中以注释为主,校勘所占的比重较少罢了。14、校注 校注,有的叫校释,名称不一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58有的则在书名上标出“校注”等字样,如元吴师道有战国策校注,校勘的比重明显增大。至于清代戴望的管子校正,则基本上是只校不注了。今人著作以校注、校释等为名者颇多,如袁珂山海经校注、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马叙伦老子校诂。有的则在书名上标出“校注”等字样,如元吴师道有战国策校注5915、订 说文解字:“订,平议也。”“平议”即评议。“订”又有核定、改正、订正之义,晋书荀崧传:“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注书称订,就是对所注之书以及前人的注释进行评议,纠正其中的错误。如清代钮树玉说文段注订、陈鳣有礼记集说参订,更多的是属于在理解、注释方面的错误。15、订 说文解字:“订,平议也。”“平议”即评议。“订6016、音义 在注疏中,既注释字的读音,又解释字的意义,二者并重的叫作“音义”。古人为通读某一部书而摘举其中的字词,注出其读音和意义,这是中国古书特有的一种体式。据记载,汉魏之际就已有这方面的书,如魏孙炎曾作尔雅音义。16、音义 在注疏中,既注释字的读音,又解释字的意义,二者并61晋宋以后,“音义”书便多了起来。一部书因师承关系不同,可以有几家为其注音,或兼释义,有的还照顾到字词的正误。这种书在传统在小学著作中独成一类,与一般的字书、韵书、训诂书体例不尽相同,所以称之为“音义书”,或者叫作“书音”。晋宋以后,“音义”书便多了起来。一部书因师承关系不同,可以有62魏晋至梁陈之间的音义书,均已亡佚无存。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包括了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等14部音义书,除注音释义外,还兼校勘。在唐代,史记、汉书也有音义,但也早已亡决。史部书中有唐代天宝年间何超所作的晋书音义,随晋书流传至今。魏晋至梁陈之间的音义书,均已亡佚无存。63佛教经典在北齐时也有人做音义。唐代,释玄应撰一切经音义25卷,释慧琳撰一切经音义100卷。二书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古音古义的重要参考资料。佛教经典在北齐时也有人做音义。唐代,释玄应撰一切经音义26417、直解直解是全用白话文或口语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如元许衡大学直解、中庸直解、贯云石孝经直解、明张居正书经直解、四书集注直解,今人陈子展有诗经直解和楚辞直解。17、直解直解是全用白话文或口语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如元许衡65古书注释类型,除上面所讲17种以外,还有释、诠、学、疑、原、补、举正、本义等多种,不一一赘述。古书注释类型,除上面所讲17种以外,还有释、诠、学、疑、原、66古典文献注释的内容1、注音为诗文中的难字、生僻字、通假字、有特殊读音的字、多音多义字注音,扫清阅读的障碍,有助于人们对文献的理解。古典文献注释的内容1、注音67如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陆德明音义:“悠音由。辗本亦作展,哲善反。”汉书高帝纪:“沛公西过高阳,郦食其为里监门。”颜师古引服虔注:郦食其“音历异基”。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借假字也。”如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陆德明音义:“悠音682、释义释义是注释古代文献的重要内容。所谓释义常见的情况有释词、串讲、通释三种情况:(1)释词。解释字义、词义。如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只注释了一个“子”字。2、释义释义是注释古代文献的重要内容。所谓释义常见的情况有释69又如周易乾九二:“见龙在田。”魏王弼注:“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解释了“龙”、“田”及整个句子。又如周易乾九二:“见龙在田。”魏王弼注:“出潜离隐,70(2)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就是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如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这种解释全句的方式,表面上虽然没有释词,实际上在串讲中,附带也释词,如以“事”释“贯”,以“顾眷”释“顾”。(2)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就是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71又如楚辞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王逸章句:“言万民察天命而生,各有所乐,或乐谄佞,或乐贪淫,我独好修正直以为常行也。”又如楚辞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王逸72(3)通释。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如诗经小雅采薇共六章,卒章郑笺:“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解释各章的大意。汉赵岐孟子章句在每章之后都有“章指”,以解释全章的大意,如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使原文的意思更加明显。(3)通释。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如诗经小雅采薇共六73通释的内容,除了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外,还可以对作者的情况、原文所涉及的背景写作的过程等进行一个总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把握整个篇章的意思。如尚书周书金滕孔传:“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说明周公创作金滕的原因;通释的内容,除了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外,还可以对作者的情况、原74诗经曲风七月的小序对全诗解题:“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文献学原理 第九讲 文献注释与翻译上课件75在楚辞离骚正文前,王逸章句有370字的解说,从“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到“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其中,有屈原生平的简要介绍、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离骚篇题的意思、离骚的创作特点以及人们对屈原和离骚的评价等内容,对于人们了解屈原及其离骚大有好处。在楚辞离骚正文前,王逸章句有370字的解说,从“离763、阐述语法古籍注释常阐述语法,有的阐述词法,有的阐述句法。如诗经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毛传:“于嗟,叹辞。”阐述的是虚词“于嗟”的意思与用法。3、阐述语法古籍注释常阐述语法,有的阐述词法,有的阐述句法。77又如,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公羊传:“门于巢卒者何?入门乎巢而卒也。入门乎巢而卒者何?入巢之门而卒也。”以“入门”解“门”,名词用作动词,是解释实词的活用。又如,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公78再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晋杜预注:“已死夏生,白骨更肉。”杜预的注释使读者体会到“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只如使动,意思是指死者复生;“肉骨”也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肉”字是名词用于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再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794、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赋和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方法。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相较而言,兴的手法要深婉一些,所以,毛传特意把它标明,4、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赋和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方法。80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兴也。”两首诗都是情诗,用自然界的事物来烘托感情,从结构来看,前例用河边小鸟和鸣欢唱开头,再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例用桃花繁盛灼灼鲜红开头,再歌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确能加深读者对诗的理解。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81古诗文使用的修辞手段很多,诸如稽古、引经、代称、倒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等,在注释中常常见到。东汉王逸在楚辞离骚经章句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古诗文使用的修辞手段很多,诸如稽古、引经、代称、倒置、隐喻、82又楚辞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王逸章句“纫,索也。兰,香革也。秋而芳佩饰也,所以象德。”这些都是解释诗的比喻手法。又如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又楚辞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王逸章句“纫,索也。兰,83诗经邶风旄丘:“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孔颖达疏:“言我何其久处于此也,必以卫有仁义之道与我。何其久留于此也,必以卫有功德与我。言与、言以者,互文。”这些都是说明修辞手段的。诗经邶风旄丘:“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84释典故是注释中最常见的,有的作品几乎句句用典,注明典故便成了学者们注解的首要任务。如晋左思咏史:“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李善引史记注曰:“荆轲之燕,与屠狗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释典故是注释中最常见的,有的作品几乎句句用典,注明典故便成了855、阐释其他文化知识古书注释涉及的面很广,举凡历史古书注释涉及的面很广,举凡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婚姻家族、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婚姻家族、人物称谓、天文历法、地理区划、教育称谓、天文历法、地理区划、教育科举、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礼俗科举、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礼俗宗教、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只要宗教、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只要影响着人们对古书理解的地方,都影响着人们对古书理解的地方,都有或详或略的解释。有或详或略的解释。5、阐释其他文化知识古书注释涉及的面很广,举凡历史事件、典章86左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晋杜预注:“假摄君位,不修即位之礼。”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毛传:“百两,百乘也。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这二例都是解释典章制度。左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87左传左传桓公十八年:桓公十八年:“周公欲弑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晋杜预注:“庄王,桓王太子。王子克,庄王弟子仪。辛伯,周大夫。”对历史人物作了相应的说明。诗经诗经大东:大东:“维天有汉,监亦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有光。”毛传:“汉,天河也。”解释的是天文方面的知识,汉即河汉。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88有的在考核史书时增补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时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有的在考核史书时增补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如三国志魏书武帝89有的对地理知识进行注释,如郦道元注水经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云: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隠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絶,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緑潭,迴清倒影,絶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传響,哀轉久絶。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有的对地理知识进行注释,如郦道元注水经江水“又东过巫县90有的注释往往侧重在阐明哲理上,如庄子文字深奥,但晋郭象注与唐成玄英疏的重点却不放在字句的解释上,而用很多笔墨解释老庄哲理。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郭象注:“二虫,谓鹏、蜩也。对大于小,所以均异趣也。夫趣之所以异,岂知异而异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自然耳,不为也,此逍遥之大意。”有的注释往往侧重在阐明哲理上,如庄子文字深奥,但晋郭象注91成玄英疏:“且大鹏抟风九万,小鸟决起榆枋,虽复远近不同,适性均也。咸不知道里之远近,各取足而自胜。天机自张,不知所以。既无意于高卑,岂有情于优劣。逍遥之致,其在兹乎!”以上五个方面,仅是常见之例,随着文献内容的不同,所需注释的更多更复杂,也更具综合性。成玄英疏:“且大鹏抟风九万,小鸟决起榆枋,虽复远近不同,适性92古书注释的书例古书注释的书例93要读懂古书的注释,我们对注释的体例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要看十三经注疏,就要弄清哪些是正文,哪些是注,哪些是疏,哪些是释文。举诗经秦风蒹葭为例,大字“蒹葭,刺襄公也固其国焉”,是解释本篇主题的“小序”,郑玄以为是子夏、毛公作。从“蒹葭苍苍”到“宛在水中央”的大字是蒹葭一诗的正文。要读懂古书的注释,我们对注释的体例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要94大字正文之后的双行小字中,开始的注文是毛传,如:“兴也。蒹,薕;葭,芦也国家待礼然后兴”。“笺云”后面的注文,是郑笺,如:“蒹葭在众草之中以教之则服”。“o”后面的“薕,音廉”,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或注文的注音。大字正文之后的双行小字中,开始的注文是毛传,如:“兴也。蒹,95在一个注文或几个注文之后,有一个大“疏”字。“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疏的原文很长,这里只选一部分。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o”前面先略引被疏的文字,(如“蒹葭至中央”),然后再疏。疏完再引再疏,中间又用“o”隔开。在一个注文或几个注文之后,有一个大“疏”字。“疏”字以下才是96古书注释的术语注释的术语很多,清阮元经籍纂诂凡例中作过一些概括和归纳,这里介绍一些常见的术语:(1)音某。音某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就是用一个比较容易认的字来标注与它同音的字,属于直音法。例如:古书注释的术语注释的术语很多,清阮元经籍纂诂凡例中作过97易坤卦:“君子有攸拄。”陆德明音义:“攸,音由,所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尝有栎阳逮。”张守节正义:“栎音药。逮音代。”列子周穆王:“穆王乃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垩之色无遗巧焉。”张湛注:“赭音者,赤色。垩音恶,白土也。”易坤卦:“君子有攸拄。”陆德明音义:“攸,音由,所98(2)反、切、反切。注音中的反切法,是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成被注字的音。由于古今字音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有时并不能得出正确的渎音,但古注中常常用它注音。(2)反、切、反切。99例如,尚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合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陆德明注:“惕,他历反。”在这里,“他”(t)的声母是t,而“历”(l)的韵母及声调是,把t和合起来,正好是“惕”的读音t。例如,尚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合德,不惕予一人,100楚辞离骚:“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蒋骥注:“啾,即由切。”汉书高帝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道遗亡。自度比至皆亡之。”颜师古注:“度,音徒各反。比,音必寐反。他皆类此。”楚辞离骚:“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101(3)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也是用来指注音的。如:周礼天官大宰:“六曰主,以利得民。”郑玄注:“利,读如上思利民之利。”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洪兴祖补注:“霾,读若埋。”(3)读若、读如。102(4)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是本字,泮是借字。礼记曲礼:“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郑玄注:“此衡谓与心平。绥,读曰妥。妥之谓下于心。”(4)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103(5)如字。这个术语涉及到多音字的问题。一字有多音,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叫如字。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陆德明注:“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根反,下如字。”(5)如字。104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厌恶的“恶”,第二个“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凶恶的“恶”;第一个“好”字读爱好的“好”,第二个“好”宇读它本来的音,即美好的“好”。杜甫潼关吏:“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清仇兆鳌注:射,“如字,不音夜”。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与词性的不同。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厌恶的“恶”,第二个“恶”字要读它本105(6)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用来释义,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的关系,或是同音,或是音近,或是双声叠韵。这种注释的方法,称为声训或音训。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6)之言、之为言。106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荀子修身篇:“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倞注:“先谓首唱也”,“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之。”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07(7)曰、为、谓之。这组术语,常用宋解释名物制度,并且常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它们的后面。(7)曰、为、谓之。108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109司马相如上林赋:“发仓廪以救贫穷,补不足。”李善注引蔡邕月令章句:“谷藏曰仓,米藏曰廪。”。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王逸注:“十二亩曰畹”,“二百四十步为亩”,“五十亩为畦也。”司马相如上林赋:“发仓廪以救贫穷,补不足。”110战国策秦二秦宣大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南宋鲍彪本:“以人从葬曰殉。”战国策秦二秦宣大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111(8)谓。“谓”和“谓之”的区别是明显的。前面说过,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它的后面,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它的前面。“谓”这个术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指的是”。(8)谓。112左传僖公三十年:“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杜预注:“请击秦也。夫人谓秦穆公。”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班固封燕然山铭:“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李善注:“刊石,削石,即谓立铭也。”左传僖公三十年:“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113“谓”有时还用来串讲句意,与下面所述的“言”相同。例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郑笺:“零,落也。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谓”有时还用来串讲句意,与下面所述的“言”相同。例如:114(9)言。“言”这个术语,常用来串讲词语、句意或通释全章全篇的大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的是”。例如: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可以塞洪水也。”(9)言。115庄子逍遥游第一:王先谦注:“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李善注:“言鱼鸟咸得其所,而己独违其性也。”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李善注:“言事无高玩,而情之所赏,即以为美。此理幽昧,谁能分别乎?”庄子逍遥游第一:王先谦注:“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116(10)貌。“貌”这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解释那些表示某种状态或某种性质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10)貌。117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王逸注:“婉婉,龙貌。”陆机文赋:“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李善注:“懔懔,危惧貌;眇眇,高远貌。怀霜、临云,言高洁也。”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118(12)某,某;某,某也。这一组是最常见的注释格式。它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释其义。这种格式,注释的内容很广,单词、词组、句子、实词、虚词、名物、制度,都可用这种格式注解。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郑玄注:“建,立也。”(12)某,某;某,某也。119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朱熹注:“呦呦,声之和也。苹,籁箫也,青色,白茎如筋。我,主人也。宾,所燕之客,或本国之臣,或诸侯之使也。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王逸章句:“羌,楚人语词也。”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120古籍新注的体式 我们今天为古籍做注,前人所采用的体式,不能完全放弃不用,有些仍然要沿用。但是,今天的读者对象不同了,读者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又不能拘泥于前人的体式,要有适应今天读者的新体式。古籍新注的体式 我们今天为古籍做注,前人所采用的体式,不能完121一、选注本 选注本一般说来多是普及性的,供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提高文化素质,了解古籍中的精华之用。这类选注本大体上可以分作四种类型:1从某部分量较重、内容较多的古籍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加以注释,如王伯祥的史记选、马茂元的楚辞选等。一、选注本 选注本一般说来多是普及性的,供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1222某一作家的作品选。既可以选某一作家各种体裁的作品,如将其散文、诗、赋或词等有代表性的篇章均适当选录,也可以选其某一种体裁的作品。前者如周振甫的李商隐选集、周汝昌的杨万里选集;后者如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也可以两个或多个作家合出选集,如王达津的王维孟浩然选集,曾枣庄的三苏选集等。2某一作家的作品选。既可以选某一作家各种体裁的作品,如将其1233历代或断代某一体裁的选注本。如清代沈德潜所编古诗源,收录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700余首,并加了简单的注释。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收录先秦至清末的散文作品200余篇。断代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唐诗选、胡云翼的宋词选等。也有的涉及两个或三四个朝代,如高步瀛的唐宋文举要、夏承焘等的金元明清词选等。3历代或断代某一体裁的选注本。如清代沈德潜所编古诗源,1244专题性作品选。专收涉及某一内容、某一主题的作品。如历代爱情诗选、历代山水诗选等。由于选注本多是普及性的,除了注释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用现代汉语加以翻译。如余冠英的诗经选、周振甫的文心雕龙选译等,都是既有注释,又有译文。4专题性作品选。专收涉及某一内容、某一主题的作品。如历代125二、全注全译本 需要进行全注全译的,应该选择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各个专业的人都需要接触的古书。今注今译的目的,是为了普及,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全注全译本大致有两种情况:二、全注全译本 需要进行全注全译的,应该选择那些在中国历史上1261注释、翻译均比较通俗的,主要是供普及用的,如中华书局1977年版出的孙子兵法新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的吕氏春秋译注。这些书的注释,一般只注释字、词的意义,不说明依据,即一般不做考证,难懂的句子还多进行串讲。这种本子亦颇显译注者的功力,不可等闲视之。1注释、翻译均比较通俗的,主要是供普及用的,如中华书局191272除翻译外,注释搜集的资料比较丰富,学术性比较强。这种本子,在注释中往往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自己的注释是正确的,必要时,对一些问题还要进行考证,对旧注或传统的说法进行驳难,提出自己的新见。这种译注本可以说是普及性与学术性兼备,如杨柳桥的荀子诂译、张觉的韩非子全译。有的还进行“校译”,即除译文以外,注释部分的重点放在说明校勘依据方面,如袁珂的山海经校译。2除翻译外,注释搜集的资料比较丰富,学术性比较强。这种本子128三、补注本这种补注,一般是以一家旧注为主,再搜集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补充。做补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已有的成果不多,要靠自己来补充。较早做补注的如宋朝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其补注的对象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三、补注本这种补注,一般是以一家旧注为主,再搜集资料提出自己129楚辞补注先列王逸原注,然后是洪氏的补注,逐条疏通证明,皆以“补曰”二字以别之,使其与原文不相混杂。到清代,做补注者已经趋多,如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王先谦汉书补注、释名疏证补。释名疏证补是以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为主,适当搜集后人研究成果,加上毕氏自己的见解编著而成。楚辞补注先列王逸原注,然后是洪氏的补注,逐条疏通证明,皆130四、集注集释本 这种注释,就是要汇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名称可以用“集释”、“集注”、“集解”,也可以叫“汇考”,有的叫“校注”、“校释”,实质上也是汇注形式的。做这种集注的前提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四、集注集释本 这种注释,就是要汇集前人的研究成果,131清代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经部书和子部书,成果最多,如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清儒新疏,虽然没有取名“集注”、“集解”,但都有汇集已有成果的意味。清代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经部书和子部书,成果最多132子部书,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等。史部书,有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卢弼三国志集解。今天,学术研究很需要这种汇集已有成果的注本,因为很多古籍有研究成果而还没有人做过集注。子部书,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133做集注集释工作,要注意这样两点:第一、集注集释既然是汇集已有的研究成果,首先要对已有的成果进行系统调查,做到心中有数。不管是比较系统的资料,还是零星的成果,都要了解。这既需要有传统的目录学知识,也要有现代的情报意识,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做集注集释工作,要注意这样两点:134第二,不要简单地认为集注集释是已有材料的堆砌,不需要什么学术水平。虽然是集注集释,但对已有的资料,不可能不加区分地完全包揽进来,必然要有所选择,在决定取舍的过程中,就体现着一个人的眼力与水平。更何况,在对一个问题存在着多种看法、对一个字词有着多种解释的时候,更要求注者作出判断,拿出见解来。因此集注也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第二,不要简单地认为集注集释是已有材料的堆砌,不需要什么学术135五、文学作品集笺注本 清代学者在注释整理经、史、子三部典籍的同时,对集部书同样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如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王琦的李太白全集、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等,都是很有名的注本。五、文学作品集笺注本 清代学者在注释整理经、史、子三部典籍的136今天,仍然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既可以汇集已有成果,做集注集解,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做些笺注工作,可以仿照文选李善注,把注释的重点放在典故出处方面,同时对人名、地名、难解的字词也加以解释。在做这些工作之前须先搜集众本进行校勘。如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等,均为该作家集子的最好版本。今天,仍然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既可以汇集已有成果,做集注集解137同时,还可以搜集历代诗话、笔记及其他著作中对其作品的评论,分置于每篇作品之下,以供从文学角度研究和欣赏之用,如徐北文主编的李清照全集评注,作品之后专有“集评”一项,汇集自宋代至今关于作品的评论,资料颇丰。此外,我国历代学者在文献目录学方面有不少著述,有待于注释整理。大致说来,有这样几项工作可以做:同时,还可以搜集历代诗话、笔记及其他著作中对其作品的评论,分1381汇集、注释历代书目大序、小序。我国古代的书目从体制上说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部下有大序、类下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另一种是有小序而无解题者;第三种是小序、解题皆无,只著录书名者,在这类书目之前仍冠有一篇总序。这些总序及大小序,是研究文献目录学、研究中国学术史的宝贵资料。除汉书艺文志以外,其他书目的注释工作,前人涉及的还不多。1汇集、注释历代书目大序、小序。我国古代的书目从体制上说有1392汇集注释古书序跋。序跋是了解一部古籍及其著者的有效途径,其中有许多宝贵的学术资料,对于增加人们的版本目录学知识,开阔人们的知识视野甚有益处。对其进行研究,也是文献学的内容之一。因此,选择历代有代表性的古书序跋汇集成书,并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