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阅读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320125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55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科普文阅读考纲阐释见 P7980“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对考试大纲的具体阐释”。高考演练(2015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说不尽的萤火虫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 LED 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 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 LED 生产中。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20 世纪 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 年第 13 期)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 LED 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起到节能的作用。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监测。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解析:C 项张冠李戴,原文第四段为“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E 项偷换概念,原文最后一段为“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答案:CE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解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主要对应文中的第五段和第七段,“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也不会迁往别处”。然后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保护”“注意”“习性”,对筛选的信息进行整合。答案: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多不喜迁徙。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意思对即可)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答时注意结合文中的总体内容,首先答出萤火虫在文化方面所承载的作用,主要从文章前五段提炼;然后答出萤火虫在自然方面所表现出的生命哲理,主要从最后两段内容中概括。答案: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知识储备】一、科普文的含义及特点(一)科普文的含义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科普文具有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它的适用面很广,既有“小题大做”的,也有“大题小做”的。它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科普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但高考考查的却不是对科学知识的阐释,而是语文学科的能力。考生只要具备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科普文阅读同样是可以把握的。(二)科普文的主要特点1.知识性科普文是以介绍、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科普文所介绍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例如,沈致远的说数,介绍了数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科学智慧在开拓人类知识领域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叶永烈的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对神奇的超低温现象作了生动的描述,展示了科学在探究自然奥秘,利国利民方面的无穷魅力;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审视了化学药品滥用对人类的危害,批评了人类主宰万物的傲慢心态;刘易斯托马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说明动物界和人类一样,存在着美妙的超功利的音乐,启发人们纠正人类傲视生命万物的思想;比尔盖茨的足不出户知天下,通过对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展示了科学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方面的美好前景。2.趣味性科普文跟科学论文不同,它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普及科学知识,其读者大多是缺乏科学知识的普通群众。为了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达到普及的目的,科普文应该具有趣味性。例如,沈致远的说数,作者用诗歌形式“说数”,说得很有魅力,既准确地表达了数学思想,又富有趣味。再如,叶永烈的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在“奇妙的现象”一节,作者这样描述氦在超低温下的奇妙现象:“奇怪的是,氦本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在超低温下会变成无色液体,而这种液体竟是会爬的液体!比如,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小杯里盛着液态氦,当温度降低到270.96 以下时,小杯里的液态氦会自动沿着杯壁爬出去,流到大杯中,直到大、小杯里的液面相平为止!”这里作者用拟人手法描述液态氦的异常现象,传递给读者既准确又奇妙的信息。3.通俗性科普文是一种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它担负着向社会各阶层推广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即使是比较高深的知识,也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否则,读者就会难以理解,达不到普及推广的目的。可见,通俗性也是科普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刘易斯托马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说明大多数动物都能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时,先列举了白蚁的“头部敲击地面”和“上颚的颤动”的声音;再说“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除了“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外,“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这样就把抽象深奥的生物学原理阐述得形象通俗、具体可感。4.说明方法多样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考点一科普文的语言解题指津语言类解题思路1.科普文语言品析分“两点”(1)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2)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性、情感、趣味性等各方面品味鉴赏。科普文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如典题示例第句画线句。2.答题模板明确题干(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还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还是“体会语言的严谨性”)结合文中的例子分析。典题示例(2015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概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样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 Pr 对 Pfr 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_剖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句子的语言特色。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以第句为例,首先,把种子的发芽行为比作人类的分娩,形象贴切;然后,把种子合适的发芽条件说成是种子的主动选择,生动形象。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考点二科普文的标题解题指津标题类解题思路1.科普文标题“三关注”(1)关注标题的关键词,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时一定要把它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2)关注标题本身所用的表达技巧,如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或者化用歌词、古诗等。(3)关注读者的接受性,如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等。如典题示例将“冰激凌”与“国际化学大赛”放在一起,出人意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答题步骤(1)指出某种特色。(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该特色在文中的表现。(3)立足文体特征,分析该特色的表达效果。典题示例(2014 年福建泉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李斐然在过去 50 年里,坦桑尼亚人彭巴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尽管他只是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退休管理员,但寄信人还是像追求国际巨星一样锲而不舍。有时候,彭巴只不过去树林里溜达了一趟,回来一看,信箱又多了 40 封信。几乎所有这些来信,说的都是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到底为什么热水结冰比冷水快?为了解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有近 200 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2012 年6 月悬赏1000 英镑,向全世界征集“最站得住脚的答案”。最后,他们从 22 000 封解答邮件中选出 11份,进入最终环节。入选的其中一封来自大学生吴家伟和陈泊翌。这场悬赏 1000 英镑的世界级化学竞赛,起因是彭巴贪吃冰激凌。1963 年夏天,正上初中的彭巴打算给自己做冰激凌吃,办法很简单,往煮热的牛奶里拌些糖,晾凉后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可当他还在煮牛奶的时候,他的同学在旁边一个劲往冰箱塞东西。眼看着冰箱就快放不下了,虽然家里大人天天唠叨“不准把热东西放进冰箱”,为了冰激凌,他一咬牙,把滚烫的牛奶塞了进去。一个半小时以后,彭巴发现,自己的冰激凌反而比同学用冷水调制的先冻好了,热水结冰竟然比冷水快。事实上,这个现象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就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过。后来,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在著作里记载过这个现象。身为 90 后的陈泊翌,也在外婆家的冰箱里发现过这个现象,可他和吴家伟翻遍了科普书,都没能找到答案。“这个效应发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它不是个只有行家才见得到的稀罕事。不管是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演员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对它感兴趣。”负责彭巴比赛的负责人埃德温雷沃斯特说。可是,彭巴却曾经因为提出这个问题受尽了嘲讽。只有偶然到访学校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伯恩教授没有轻视这个非洲孩子的话。奥斯伯恩重做了彭巴的实验,并邀请这个中学生跟他一起撰写论文,向学术界公布这一发现。现在,再也没有人会笑话皮肤黝黑的彭巴关心“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件事了,因为这一现象已经被化学家命名为“彭巴效应”。“没有任何一份答案会被草草否定。我们相信,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同样可以为科学难题提供创意,这不就是小彭巴给我们上的一课吗?”埃德温说。2.2 万份解题邮件中既有英文答案,也有中文和土耳其语答案。而评选标准不仅要求答案准确科学,还要有趣生动,让每个不懂化学的人都能看得懂。直到现在,埃德温还能清楚地列举出参赛答案里的一些细节有 38 个参赛者将水分子比喻成“企鹅”,还有一个人把它想象成“啤酒机”;参赛者里有刚满 5 岁的小女孩和她 11 岁的哥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退休教授、生活在纽约的家庭主妇、土耳其的渔夫、推销房地产的营销员、做冰激凌的师傅相比严谨的实验论证,吴家伟和陈泊翌的小短片简陋多了。他们的短片是用老相机拍摄的,最后用免费的剪辑软件添上字幕。他们还一直担心:“老外会不会听不懂我们的破英文啊?”就在他们快要忘记自己参加过彭巴比赛的时候,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给他们寄来了回信,通知他们入选最终环节,还邀请他们到伦敦参加颁奖典礼。最终,评委会宣布,能够最准确有力回答彭巴疑问的答案是尼古拉布莱格威客提出的“过冷现象”。虽然落选,但有没有奖金对于两个小伙子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吴家伟对未来抱有信心:“在我看来,这场比赛还没结束,过冷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要说它就是彭巴之谜的终点我认为言之过早,真正的答案应该还能更纯粹、更干净漂亮。”结束了伦敦之行,听了那些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答案后,彭巴也早早买好了回家的飞机票。在那里,他可能还会继续面对每天塞满信封的邮箱。(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本文以“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_剖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标题的能力。对于文章以“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为标题的作用的说明,应当结合文章内容和艺术效果两个角度来分析。文章所报道的国际化学大赛是由“热水结冰比冷水快”(即“彭巴效应”)这一化学现象引起的,而彭巴发现这种现象又是由一碗冰激凌引发,可见,标题可以起到点明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再从艺术效果上来看,“冰激凌”与“国际化学大赛”原本两不搭界,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自然可以收到出人意料之效了。答案: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冰激凌”与“国际化学大赛”的关系。将“冰激凌”与“国际化学大赛”放在一起,出人意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012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古怪的重水叶永烈1942 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 9 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 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 立方米重水要比 1 立方米普通水重 105.6 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 0 结冰,在 100 沸腾。然而,重水却在 3.8 结冰,在 101.42 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 4 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 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 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 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 1 个氧原子和2 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 50 吨水里大约只含有 7.5 公斤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 1 公斤重水比熔炼 1 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 3 倍。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误区 1:只考虑“内容”,不考虑“结构”示例: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_误答:本文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是为了突出该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价值及其神秘性。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能力,重点考查考生对第段文字在文中重要作用的理解。答题时,考生既要考虑到该段文字在文章内容方面点题明旨的作用,也要兼顾它作为文章开头段落在结构方面的引领作用。上述“误答”只考虑到该段文字在内容方面的作用,而未能考虑其在篇章结构方面的引领作用,回答不够全面、完整。正解: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误区 2:“筛选”不准确,“整合”不到位示例: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_误答: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即文章第段,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句子,最后将这些句子加以归纳与整合。上述“误答”对有关信息的“筛选”不够准确,也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正解: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误区 3:只作抽象概括,不作具体分析示例:第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_误答: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准确得体。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既要注意科普文基本的语言特点,又要注意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与此同时,在对语言特点作了抽象概括之后,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上述“误答”只有抽象概括,没有具体分析。p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pStudyConstantly,AndYouWillKnowEverything.TheMoreYouKnow,TheMorePowerfulYouWillBe学习总结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Failure Is Great,So DonT Give Up,Stick To The End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