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317607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5.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 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 课 流 程教 材 分 析1教 学 过 程5学 情 分 析2教 法 学 法4教 学 目 标3说课流程教材分析1教学过程5学情分析2教法学法4教学目标3教 材 分 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课标要求课标解读通过让学生了解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崛起,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课标要教 材 地 位 与 作 用本课是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介绍了辽宋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课内容介绍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的一系列少数民族如辽、西夏等政权和北宋政权并立存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有和有战,各民族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融合。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上承北宋的政治下启金与南宋的对峙,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 材 分 析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课是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介绍了辽宋金元时期学 情 分 析知识背景:初一的学生听过杨家将的故事,对于“北宋”“契丹”“西夏”有一定的概念,但并不能从历史角度了解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状况与国家关系走向。如何从史实出发去重新解读他们之间的力量的此消彼长十分重要。能力背景:初一学生正处在1213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问题的抽象能力,但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思考问题缺乏深度。在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的背景过程时,我将通过文字史料研读,地图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知识背景:初一的学生听过杨家将的故事,对于“北宋教 学 目 标知 识 与 能 力1.知道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2.了解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3.正确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2.过 程 与 方 法1.通过地图的演示,从时间和空间上强化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的认知;2.通过列表与归纳,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及相互的关系;3.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的理解。教 学 目 标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的演示,从时间和空间上强化学生对辽、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民族和战的历史,正确认知战争与和平是民族交融的两种不同形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2.通过讲述人物故事,体现家国情怀。教 学 目 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民族和战的历史,正确认知战争与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地图动态演示、时间轴的设立,展示辽与北宋的对峙局面;通过表格梳理,再现不同时期辽与北宋和战的复杂关系;通过史料研读,了解辽与北宋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来突出我的重点;重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关系。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史料研读、图片展示、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交融与发展,通过解读澶渊之盟及宋夏和约的历史影响通过来突破难点。难点:正确理解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发展。教 学 目 标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地图动态演示、时间轴的设立,展示辽与北宋教 法 与 学 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学习指导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法与学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学习指导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教 学 过 程新课导入916年 辽的建立960年 北宋的建立1038年 西夏的建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916年辽的建立960年北宋的建立1038年与学生一起填写表格,初步形成政权并立的概念政权名称民族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辽辽耶律阿保机契丹族上京临潢府北宋960年赵匡胤汉族东京西夏1038年元 昊党项族兴庆府新课讲授一、辽、西夏的崛起916年与学生一起填写表格,初步形成政权并立的概念政权名称民族建立者(1)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2)西夏: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辽和西夏是怎样崛起和强大的?(1)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2)西夏:仿效唐宋制度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什么是燕云十六州?辽太宗怎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最终的命运又如何?思考与讨论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什么是燕云十六州?辽太宗怎样占领了燕和战宋太祖晚期宋太宗辽宋真宗(澶渊之盟以后)宋真宗辽不同历史时期,北宋与辽的和战关系和战宋太祖晚期宋太宗辽宋真宗(澶渊之盟以后)宋真宗辽不同1.时间:2.交战双方3.交战地点:4.关键人物5.战争结果: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课文和下图,完成下面的战争报告吧!攻方:守方:1004年辽北宋澶州(古称澶渊)寇准宋真宗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3.澶渊之战1.时间:2.交战双方3.交战地点:4.关键人物5.战争结果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小小辩论家: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他他们们都都说说的的对对,只是看,只是看问题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的角度不同而已。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1.对北宋政府而言:2.对社会经济而言:3.对于民众生活而言: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播放杨家将的片段视频,讲述杨家将的故事。播放杨家将的片段视频,讲述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杨家将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赞颂。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杨家将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赞颂。播放杨家将的片段视频,讲述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战争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宋夏边界贸易兴旺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自主学习:宋夏关系战争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元昊向宋称西夏货币北宋货币辽 货币探究与思考: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三、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三、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西夏货币北宋货币辽货币探究与思考: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拜寺沟方塔(西夏 今宁夏贺兰)大明塔(辽 今内蒙古宁城)开宝寺塔(北宋 今河南开封)探究与思考: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三、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三、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拜寺沟方塔(西夏今宁夏贺兰)大明塔(辽今内蒙古宁城)开宝寺塔课 堂 练 习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B)A.辽和西夏B.北宋和辽C.北宋和西夏D.北宋和吐蕃课堂练习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B)A.辽和西夏B板 书 设 计第 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辽与西夏的崛起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三、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1.辽的崛起2.西夏的崛起1.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板书设计第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辽与西夏的崛起二、辽谢谢指导!谢谢指导!、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解答并导入新课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第一部分:第一次工业革命设疑简要解释何为工业革命之后,提出“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的条件有哪些”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该部分内容,并勾画重点。(板书问题)解惑从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解答上一问题,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句加以辅助解释。(分点板书答案)启发勾画课本提到的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等发明创造,展示课前准备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工业革命时期的其他发明。设问工业革命最初从哪个产业兴起以及兴起原因。过渡到对工业革命概况的讲解。解答学生回答产业,老师分析原因推演由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推演出机器技术和交通运输的技术革新,讲解工业革命概况。小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工业革命开始,1885 年瓦特蒸汽机问世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第二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电的应用1.阅读教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思考提示:(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2)经济上: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3)自然科学: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认识电力的发明和运用过程。、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