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片《掠影·栖居》创作感悟分析研究—由田园情结回热谈城市宜居性影视编导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315549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片《掠影·栖居》创作感悟分析研究—由田园情结回热谈城市宜居性影视编导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实验片《掠影·栖居》创作感悟分析研究—由田园情结回热谈城市宜居性影视编导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实验片《掠影·栖居》创作感悟分析研究—由田园情结回热谈城市宜居性影视编导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片掠影栖居创作感悟分析研究由田园情结回热谈城市宜居性 内容摘要本论文是围绕毕业创作实验片掠影栖居的创作实践所得的观点与体会。当今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关注起心底共存的那份回归自然的情怀,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之间的天然分割和人为分割,二者的差距原本就是天渊之别的,我们要思考的最终还是得回到城市的宜居性上来。从国际、国内各类艺术展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关注,以及对于影像表达的接受,促生了我用影像去表现适宜人居的城市与田园的想法。在了解宜居城市的探索历程和宜居城市的内涵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从城市环境的美学角度讨论城市宜居性。从美学角度来说,城市的环境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统一体。具有美学价值的环境才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地。本人的毕业创作,实验片掠影栖居分为四段短片田园乡村、城市繁华、城市生活、窑湾古镇。两段体现当代城市人的生活,(包括城市文明、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商业服务、绿色开敞空间、住宅等等)一段为田园乡村生活一隅,一段是重建古镇的古朴风情。此次实践均是模拟第一视角的随拍,包括抖动的镜头,随行的画面,希望能够通过影像画面的语言,一窥当代人对田园生活愈发心向往之的情节根源,让观者跟随镜头的同时,感受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宜居的家园。关键词: 田园 城市 宜居 人文 美学 影像AbstractThis paper centers around my views and understanding acquired from the creation practice of my graduation creation, the experimental documentary film “GlimpseHabitation”.Today, more and more urbanites pay attention to their hidden affection to return to nature, but in the urbanization, there is a complet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riginally, because of the natural and man-made division, so which we should think about finally return to the livability of city.From kinds of international or domestic art exhibitions to daily life, peoples concern to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ir acceptation of photo-taking expression promoted me to use the image to show the livable cities and rural life proposition.On the base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livable citys exploration course and connot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city livability from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gle aesthetically. From aesthetics angles, the urban environment beauty is seen as an organic unity of beauty of nature, society and art. The environment has aesthetic value is indeed the peoples ideal nesting area. My graduation creation, the experimental documentary film “GlimpseHabitation”, has four shorts rural countryside、flourishing city、city life and kiln bay old town. Two shorts show a time city life (including the urban civilization、urban environment、urban transport、commercial service、green open space and residence), one short shows a fraction of the rural life, one short shows the old civilization of old town after reconstruction. These shorts are all taken in first person angle, including shaking shot and following pictures; it hoped that we can take a closer look to the root of peoples increasing yearning for rural life from the image language and make the spectators feel their livable home following the shot. Key words: Rural life, Urban, Livable, Human, Esthetics, Image.目 录绪 论1第一章 实验片掠影栖居创作设想 2第一节 当代人田园情结的回热 2第二节 “田园城市”宜居城市探索之滥觞 3第三节 作品表现形式的探索 3第二章 宜居城市发展关键词6第一节 关于宜居城市的探索6第二节 宜居城市的内涵6第三节 宜居城市环境的美学魅力7第三章 作品掠影栖居的创作体会10第一节 实验性影像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0第二节 影视画面的语言特性10第三节 具有美学价值的环境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地14结 语16致 谢17参考文献18绪 论本论文是围绕毕业创作实验片掠影栖居的创作实践所得的观点与体会。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的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当今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关注起心底共存的那份回归自然的情怀,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之间的天然分割和人为分割,二者的差距原本就是天渊之别的,我们要思考的最终还是得回到城市的宜居性上来。从国际、国内各类艺术展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关注,以及对于影像表达的接受,促生了我用影像去表现适宜人居的城市与田园的想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研究非常活跃,比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新田园城市、新都市主义等理论的影响愈来愈大。卢杨著,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第2页在了解宜居城市的内涵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从城市环境的美学角度讨论城市宜居性。“从美学角度来说,城市的环境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统一体。”梁梅著,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7页具有美学价值的环境才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地。本人的毕业创作,实验片掠影栖居分为四段短片田园乡村、城市繁华、城市生活、窑湾古镇。两段体现当代城市人的生活,(包括城市文明、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商业服务、绿色开敞空间、住宅等等)一段为田园乡村生活一隅,一段是重建古镇的古朴风情。此次实践均是模拟第一视角的随拍,包括抖动的镜头,随行的画面,希望能够通过影像画面的语言,一窥当代人对田园生活愈发心向往之的情节根源,让观者跟随镜头的同时,感受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宜居的家园。第一章 实验片掠影栖居创作设想第一节 当代人田园情结的回热近年来,田园之风拂动着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市的喧嚣与繁杂,引发了人们的怀旧情结,回归自然成了现代都市人心底共存的一份情怀。“所谓情结,就是一组一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亦即具有相对自主性的一簇簇潜意识的心理丛。”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479页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即集体无意识。” 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它是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种族的文化心理积淀所凝结成的“原型”是产生情结的重要原因,它“在情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种族的文化心理遗传形式)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能把与之相关的经验吸附到周围,形成一个“情结。” 钟华丽,海子诗歌田园情结成因探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陶渊明是田园生活和田园文化最有力的倡导和实践者,他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荷锄带月”的怡然与悠闲生活,令无数人深深向往。稻麦青翠、炊烟袅袅、牧童归声、天抹微云面对着都市人无处安放的“田园情结”,让人思考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之间的天然分割和人为分割,二者的差距原本就是天渊之别的。而在现实中,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田园和大地的向往应该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李智伟,田园情结与游戏机制的狂欢“农场游戏”风靡的文化根源与现实依据探析,当代青年研究.2010(4),第2页都市中的人有“田园情结”有的仅仅是一种从众的心理,我们要思考的最终还是得回到城市的宜居性上来。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词,给我们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城市化的本质内涵一个很好的提示。第二节 “田园城市”宜居城市探索之滥觞对于宜居城市的探索开始于19世纪末,以工业革命为大背景,城市化进程第一次加速导致了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城市矛盾与问题加剧,城乡严重对立。“改善人居环境”成了全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城市生活条件,希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田园城市”理想模式的诞生,标致着“宜居城市”探索的萌芽。1898年,英国的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发表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他提出了一个构想,要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追求的目标就是把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与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相结合,通过建立一种“田园城市”来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田园城市的规模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即可:城市四周有永久性农业用地环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霍华德还在英国发起了“田园城市”运动,先后构建了伦敦外围的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国际城市规划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回归理性时代的到来,毫无疑问,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的研究还会不断深入。” 董晓峰 杨保军 刘理臣 高峰著,宜居城市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13页第三节 作品表现形式的探索近几十年,各国的国际艺术大展越办越兴旺,使现代艺术越来越易于冲破国界,输入国际传媒网络,为更广泛的人们所认识。在欧洲各国的“双年展”中,最具有权威性的当属“威尼斯国际双年展”。它自首届展览(1887年筹划,1895年正式首展)以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从1999年起,策展人由哈拉德塞曼来担当。这位意大利艺术家已有四十余年的艺术创作经历,曾先后组织过在西方艺坛卓有影响的开放性大展。塞曼曾在自己的声明里表示,这次展览没有主题,只有一个题目,即“人性的平台”,意即这是一个全景式地展示人们生存行为与经验的大舞台。塞曼一以贯之的艺术思想,可借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说明:“我们是后身份时期的乐观主义者,在这个时期应考虑人类自身永恒的东西。”这些国际性的双年展所展示的绝大多数是属于所谓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即多数是装置艺术、摄像艺术和多媒体综合作品。视像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有两项大奖授予了阿尔巴尼亚的艺术家安里萨拉以及美国的年轻视像艺术家约翰皮尔逊,前者拍摄了一个在米兰大教堂外长凳上打盹的老人,后者则拍摄了一个神情焦虑的商人正在处理桌上成堆的文件,似乎不处理完毕就逃离不了他的办公室。这意味着这些后现代艺术已开始关注起芸芸众生的平凡生活,作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尽管琐细到人们不屑一顾,可是一旦经过艺术的提取,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性反映,“人性的平台”所展示的正是这种让观众的心灵与经验相通的理念。这些地域性的双年展近来都弘扬一种主题精神注重普通对象,展现平凡生活。我想,现代艺术的特征是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现代艺术品可以熔铸更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接近的事物与精神理念。 朱伯雄著,西方美术史十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82页我国上海的国际艺术双年展自1996年诞生以来也已办了多届,通过交流与对话取得了很多办展经验。2002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为“都市营造”,意在探讨迅速推进的都市化进程中,我国的新型城市建筑所带来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格局的急剧变化,思考都市与乡村、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等课题。2004年,第五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为“影像生存”,着力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为“快城快客”,这次把视点聚焦于城市及城市的主体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 图1、杨福东第五夜之二,影像装置,2010图片来源:图2、季铁男,生龙活虎计划(Dragon & Tiger Proposal),都市再生计划 / 录像图片来源:图3、杨福东录像作品图片来源: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关注,以及对于影像表达的接受,促生了我用影像去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与田园的想法。 图4、展厅效果图第二章 宜居城市发展关键词第一节 关于宜居城市的探索早期的城市,在传说和文献记载中,是文明的象征,是人间的伊甸园,是人们向往之地。宜居思想的渊源,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我国则源于先秦。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般被认为是研究城市宜居性的源头,书中雅各布首次对城市宜居性提出质疑及探索,呼吁人们创建一种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城市安全问题凸显、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使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城市宜居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促进了联合国人居环境事业的发展,形成人居议程,将改善人类栖息地当做联合国新时期关键使命,提高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地位。建设宜居城市,俨然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同理想。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研究非常活跃,比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新田园城市、新都市主义等理论的影响愈来愈大。2001年我国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使我国城市发展与国际接轨。全国许多城市都将“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宜居城市”的概念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第二节 宜居城市的内涵宜居城市,就是指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城市。对其内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公共安全度的城市。只有这样,城市居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充分享受丰富的现代城市生活,将城市视为自己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归宿。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生活便捷舒适的城市。经济持续繁荣,城市居民才能够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丰厚的收入,才能够保证宜居城市的物质设施建设。居住舒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良好,交通便捷,生态健康,也是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宜居城市,还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宜居城市应该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齐备各种文化设施,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有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卢杨著,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 图5掠影栖居城市繁华 图6掠影栖居城市生活(作品截图,作者:高源)第三节 宜居城市环境的美学魅力城市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从其完整意义上来看,城市是地理中枢,是经济组织,是制度过程,是社会活动的舞台是聚集统一体的美学符号。一方面它是普通家庭和经济活动的物质框架,另一方面它是更重要的活动和人类文化更高层次需要的展示环境。”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48页城市应该展示一个民族文明的最高美学特征。美籍芬兰裔建筑师和建筑学家埃里尔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特别的创造物、综合体、有机体、幽灵、复合机器无论用什么名字,它是人类所创造的具有特征和目的的一种艺术品。” (美)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王如松、胡聃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0页城市环境也与艺术一样具有审美功能。从美学层面探讨城市环境关注城市的宜居性,即一个城市是否适合人居住。城市环境在美学上的意义,与居住者对城市环境的认同感及归宿感有关。从美学角度来说,城市的环境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统一体。自然美是城市中的自然山川、植被、动物等自然物的美,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环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既可以为城市居民带来必需的物质环境,也可以使城市居民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感悟人生。社会美是社会现实所呈现的美,它表现在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中,也凝结在建筑、环境设施等物质产品中。城市的社会美往往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凝练,从城市中的遗迹呈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特质。艺术美是人们塑造环境美的实践、成果。在人工塑造的城市环境中,艺术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者的融合,形成了城市环境中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的统一。城市环境的美可以形成某种氛围、情调、韵律,让人们在其中感受、体验,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图7、苏州评弹表演图片来源: 图8、9 掠影栖居窑湾古镇(作品截图,作者:高源)美好的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能够持久地吸引人、让人精神有所依托的重要原因。同时,城市的环境特色以及它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氛围,也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在日常的物质生活中,人们对于周围的事物不仅会采取功利的态度,也会超越直接的物质需求而采取审美的态度。这就使得城市环境不但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空间,也会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空间和审美的对象。对于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所体现的审美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建构良好的城市环境美学判断标准和创造出更美好、更符合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梁梅著,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7页第三章 作品掠影栖居的创作体会第一节 实验性影像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实验影像,通常是指制作方式和拍摄风格与所谓主流的记录片和商业片有所不同,甚至对立的影像短片。其核心就是创新思维的应用。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实验电影(experimental film)是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非商业性电影。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期是其萌芽期。这种电影大多是短片,没有传统的、完整叙事的故事情节,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表现风格最为多见,被普遍认可为有声电影时代的先锋派电影。二战以后,虽然中心仍然在美国,但在欧洲许多国家逐渐兴起拍摄实验电影的活动。从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末,美国实验电影分化,形成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大阵营。作为其延续及发展,在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美国新电影,五十年代末期出现了地下电影。六十年代中期,地下电影影响至西欧,之后人们就开始普遍将这类电影称之为“地下电影”。而从七十年代起,蓬勃发展的观念艺术又更近一步地冲击了实验电影。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验影像艺术受到了各类大型国际电影节的关注。显然,实验影像艺术已经逐渐跻身于现代艺术世界之林,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艺术类别。当今,国际上对举办中国实验影像艺术展表现出愈发浓厚的兴趣,我国的许多实验影像艺术作品开始活跃在各国的媒体艺术节上。当代的实验影像作品,依目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内容主要就是形式语言和思想观念两方面,多数以短片形式呈现,不过分追求某件具体作品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第二节 影视画面的语言特性影视是“看”的视觉艺术。其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其视像性,而这无疑要归结到影视画面方面。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无论时间长度、内容容量如何,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画面够成的,画面是影视创作中造型的首要追求。影视画面以银幕(屏)为载体,银幕(屏)的平面结构使得影视画面成为一种平面造型艺术,而现实生活的空间形态却是三维的,那么如何在平面上创造现实的三度空间呢?一、利用观者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营造出三维空间的立体感(一)向远处延伸画面中斜向排列的物体,显示画面的纵深感。 图10、掠影栖居乡村田园 图11、掠影栖居窑湾古镇(作品截图,作者:高源)(二)利用光所产生的影调层次形成远近透视及空间层次。 图12、掠影栖居城市繁华 图13、掠影栖居窑湾古镇(作品截图,作者:高源)(三)通过物体的位置关系、前后景的设置形成纵深感。 图12、13 掠影栖居窑湾古镇(作品截图,作者:高源)如图,以窗格为前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窗格之外,从而透过窗格欣赏后面深处的房屋,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觉,增强了画面纵深感;同时使得欣赏成为一种渐进式、发现式的审美过程,比一览无余更有回味。二、通过运动物体的轨迹形成纵深感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这些可以给人以纵向的空间感。 图14、15、16、17 掠影栖居城市生活(作品截图,作者:高源)三、通过调度摄像机营造空间纵深感通过摄像机的推、拉、摇、移、跟,会带来空间位置和景别的变化,继而营造强烈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四、影视画面的框架结构(一)框架间隔画面内外,是创作者筛选画面、组成画面形象结构的基础;同时,画面中构图的和谐与不和谐、平整或者倾斜都会影响欣赏者的观感。(二)形成景别。运用画框,摄影师可以自由地进行推、拉、摇、移、跟等运动,而这些运动的自由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个限制就是画框。摄影师将最重要的物体拍摄下来,以画框来确认物体的具体呈现形式是与画框边沿呈平行状态,还是呈相交状态。(三)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或者事件,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运动轨迹。摄像师要以画框作为基点,对物体是否平衡、是否稳定、是否对称以及静止与运动等关系进行处理,“而所有这些处理都会形成一种现实生活中的相应物体不具备的内在张力”。 高明珍著,影视画面语言,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0页 图18、掠影栖居乡村田园 图19、掠影栖居城市繁华(作品截图,作者:高源) 图20、掠影栖居城市生活 图21、掠影栖居窑湾古镇(作品截图,作者:高源)第三节 具有美学价值的环境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地英国著名的城市环境设计师和理论家鲍尔在他的城市的发展过程一书中写道:“在一个强调物质收益而轻视美观的社会里,有关美学方面的问题肯定要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所以,除非我们坚决重申美观的重要性,否则我们城市建设的外观上将显得非常庸俗平凡。由于人终究不是单靠面包生活的,由于城市美观对人的健康和幸福也是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我们将会失败。” (英)W.鲍尔,倪文彦译,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4月鲍尔甚至把美学价值放在了经济功能的前面,强调了美学价值在环境设计中的突出地位。对于幸福感的调查已经证明,并不是物质的富裕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恰恰是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的美感、和谐感、舒适感,以及人际关系的和睦感才能够给人幸福感。刘易斯芒福德曾盛赞“欧洲中世纪城市给人在视觉、听觉等方面所带来的美感”,他认为“中世纪的城镇不仅是一个生意盎然的社会综合体,”而且也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生物环境,自然界的声音到处与人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城镇的每一部分,从城墙开始,都是作为一件美术品来制作的。无论是教堂还是普通的住宅,它们的雕像、粉墙、梁托、三联图画都装饰得非常美。也许那时还没有美学学科,但美的果实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也在城市环境中有意识地追求美。他写道:“生命就在这五官感觉的扩大中兴旺生长。没有这些感觉,脉搏会放慢,肌肉会松弛,心境会缺乏信心,视觉和触觉也会逐渐丧失细致的分辨力。也许生活的意志都会消沉下去。让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受饿,正像不让人进食,让胃受饿一样,同样会招致死亡。中世纪的饮食虽然粗淡不丰,甚至那些贪图享受、毫无节制的人也享受不到多少肉体方面的舒适,然而那时即使最贫困或是最彻底的禁欲主义者,也不会对周围的美视而不见。城镇本身就是一件不断展现着的艺术品,而市民们节日穿着的五彩缤纷的服装就像鲜花盛开的花园。”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319页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凯文林奇也强调:“事实上,人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功能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91页无论是理论家还是思想家都认识到了城市环境的美对城市居民的重要性。图22、人们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绿地休闲散步图片来源:人类本能地渴望秩序和美。人类可以用沉迷的目光流连于起伏的山峦所构成的优美的轮廓线,欣赏一棵遒劲的松树经过时间和风雪所形成的壮观的形态,对着一泓清澈的流水享受自然的宁静。为了创造理想的生存环境所做的努力理应体现在所有城市环境设计的思想和目标中。梁梅著,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9页城市环境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家园,是人文与物化的环境,我们有理由期望我们自己创造的环境是一个可以舒适栖居的家园,一个宜居的城市,能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图22、展厅背景设计图结 语如果说有一个当代人共同最向往的“明日的城市”,则非“宜居城市”莫属。宜居城市不仅能够让人类生存,能够满足物质的要求,而且还要让人住得愉快,有幸福感、家园感、归宿感。今天,宜居城市不只是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意义上的,而且也包含人文资源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和适于居住的标准。我们期待着城市向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刘易斯芒福德未来城市的理想:“就是创造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区域和结构,这个结构是为使人能熟悉他更深的自己和更大的世界而设计的,具有人类教养功能和爱的形象”。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584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宜居的城市,诗意地栖居!参考文献1. 卢杨.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2. 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李智伟.田园情结与游戏机制的狂欢“农场游戏”风靡的文化根源与现实依据探析.当代青年研究.2010(4)4. 董晓峰 杨保军 刘理臣 高峰.宜居城市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 朱伯雄.西方美术史十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3826. 7. 高明珍/影视画面语言/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8.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799. 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10. 钟华丽海子诗歌田园情结成因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11.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 (美)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王如松、胡聃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3.(英)W.鲍尔,倪文彦译,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4月14. 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