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剪力墙设计步骤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313037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看剪力墙设计步骤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必看剪力墙设计步骤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必看剪力墙设计步骤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剪力墙结构设计步骤一、剪力墙结构布置高层第二章二、剪力墙的计算高层第五章三、剪力墙墙肢和连梁的设计(配筋)高层第7章(仅考虑毕业设计中的内容,三级以下剪力墙)剪力墙结构设计步骤一、剪力墙结构布置高层第二章1可可简化为平面计算的简化为平面计算的剪力墙分类剪力墙分类局部弯矩整体弯矩n随着开口的增加,变形逐渐由弯曲型过渡到剪切型n洞口不规则墙不能简化为杆件体系进行计算壁式框架可简化为平面计算的剪力墙分类局部弯矩整体弯矩随着开口的增加,2剪力墙的尺寸和各部分名称墙肢高度(悬臂梁跨度)墙肢厚度不小于160mm(截面宽度bw)连梁高度连梁宽度连梁跨度墙肢长度不大于8m(截面高度hw)联肢墙为墙段长度小开口墙为墙肢长度backback剪力墙的尺寸和各部分名称墙肢高度墙肢厚度连梁高度连梁宽度连梁3底部加强区(P.178)n塑性铰区:底部高度等于截面高度的范围n底部加强区(高规7.1.9):含塑性铰区在内。q底部加强区 max总高度/8,底层两层高n对加强区的特殊处理q适当提高抗剪承载力q对轴压比有较高的限值q特殊的构造措施n如果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则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起算层号中扣除了地下室。底部加强区(P.178)塑性铰区:底部高度等于截面高度的范围4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位的若干规定n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位的条件q刚度比要求:抗规6.1.14,地下室的抗侧刚度不小于上部结构刚度的2倍。q地下室顶板距离室外地坪高度不宜过大,宜小于地下室高度的1/3。q地下室外墙距离上部结构不宜过远(不大于40-50m)。n顶板构造要求:楼板不小于180mm,砼强度不小于C30。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n此时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中扣除了地下室。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位的若干规定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位的条件5截面设计原则和措施延性剪力墙n墙肢q1、强墙弱梁(破坏机制):连梁先于墙肢屈服(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联系梁同样要弱于剪力墙)q2、强剪弱弯:包括塑性铰区域在内任何区域均不能出现剪切破坏和锚固破坏。充分发挥抗拉钢筋的延性。q3、限制轴压比 q4、设置边缘构件 q5、尽可能出现大偏压;不能出现小偏拉。q6、剪力墙的破坏形态与剪跨比有关(中)高墙n连梁q1、强剪弱弯 连梁也同样要强剪弱弯q2、抗剪配筋 n配筋形式交叉斜筋n大配筋量q3、连梁尺寸截面设计原则和措施延性剪力墙墙肢6剪力墙结构设计概要n一、剪力墙结构布置概要q结构布置q尺寸和材料n二、剪力墙计算过程概要q组合弯矩计算值q强墙弱梁调整和强剪弱弯调整n三、剪力墙截面设计过程概要q墙肢截面设计q连梁截面设计q构造边缘构件(毕业设计中不考虑约束边缘构件)剪力墙结构设计概要一、剪力墙结构布置概要71.双向布置2.剪力墙布置成T型、L型、I型3.上下连续:贯穿全高、避免刚度突变。4.左右对称:可减少结构的扭转。5.避免错洞:洞口宜成列布置,成明确的联肢墙6.不宜太密:大开间 68m(宜采用),小开间34m7.独立墙段长度不能过长(总高度/墙段长度2)8.各墙肢长度宜均匀,不宜单墙段刚度过大一、剪力墙结构布置概要简单、规则、均匀、对称双向布置一、剪力墙结构布置概要简单、规则、均匀、对称8对楼盖的要求对楼盖的要求9剪力墙门窗洞到边缘的尺寸要求n上图中兰框中为门窗洞n距外纵墙600,距外横墙300,距内墙150。两洞间500mm剪力墙门窗洞到边缘的尺寸要求上图中兰框中为门窗洞10墙段和墙肢的长度洞口应设置成弱连梁(跨高比6)近似形成若干独立墙段(非墙肢)墙段和墙肢的长度洞口应设置成弱连梁(跨高比6)11剪力墙中的钢筋n竖向:端部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共同抗弯q端部钢筋类似梁上、下的纵向受力钢筋需经抗弯承载力验算获得q竖向分布钢筋按构造配筋同时也参与抗弯n水平:水平分布钢筋抗剪,需通过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确定。拉筋拉筋箍筋箍筋水平水平(横向横向)分布筋分布筋抗剪抗剪竖向分布筋竖向分布筋抗弯抗弯backback端部纵筋竖向抗弯边缘构件剪力墙中的钢筋竖向:端部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共同抗弯拉筋箍筋水12剪力墙中的钢筋n抗震要求不能单排配筋。厚度大时,中间素混凝土过后,可设三排甚至更多。n竖向分布钢筋象梁的腰筋,水平分布钢筋象柱的箍筋。但是计算结构承载力时要考虑分布钢筋。n墙端部有边缘构件,旨在提高端部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剪力墙中的钢筋抗震要求不能单排配筋。厚度大时,中间素混凝土过13剪力墙的两类边缘构件(P.189-191)n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翼墙、转角墙q约束边缘构件:三、四级剪力墙不需要设置q构造边缘构件:毕业设计中仅考虑此类构件n作用: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剪力墙的两类边缘构件(P.189-191)边缘构件:暗柱、端14剪力墙尺寸和材料墙肢最小厚度n160mm是最小的可能厚度.n电梯井墙肢厚度不宜小于160mmn剪力墙墙肢混凝土强度C20n每一个墙肢长度不大于8mn剪力墙墙肢钢筋:q分布筋、箍筋HRB235(I级)q其它HRB335(II级)h层高backback剪力墙尺寸和材料墙肢最小厚度160mm是最小的可能厚度.h15二、剪力墙计算过程概要1.各片剪力墙荷载的计算q竖向荷载按受荷面积(从属面积),无弯矩和剪力q水平荷载按等效抗弯刚度分配到各墙肢2.各片剪力墙在分得的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q整截面墙和整体小开口墙材料力学方法q联肢墙(双肢墙)连续化方法q壁式框架带刚域D值法3.内力组合:1.轴力和弯矩设计值:偏心受压构件,组合方法与框架柱相同2.剪力设计值:只考虑水平荷载产生的剪力4.调整获得内力设计值q墙肢:强剪弱弯调整(比较:框架柱需要进行强柱弱梁调整)q连梁:强墙弱梁调整、强剪弱弯调整。q边缘构件设计二、剪力墙计算过程概要各片剪力墙荷载的计算16剪力墙墙肢内力计算方法一览恒活风震轴力均布荷载按负荷面积分配结构计算结构计算弯矩00结构计算结构计算剪力00非抗震设计时计算抗震设计多遇地震n四种荷载分别计算对应的内力n以上“结构计算”指采用整体墙、联肢墙、壁式框架等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剪力墙墙肢内力计算方法一览恒活风震轴力均布荷载按负荷面积分配17剪力墙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n各片剪力墙单独计算。不考虑结构连续性和各结构单元及各剪力墙的协同工作。n墙肢轴力由竖向荷载引起,弯矩和剪力为零n竖向荷载:墙负荷范围内的永久和可变荷载q各层楼面荷载:三角形或梯形分布或集中荷载q剪力墙自重:均布荷载q注1:此方法与楼面传给梁的荷载计算方法类似q注2:本方法仅适用现浇楼盖q注3:联肢墙的墙肢受力,以洞口中线分界q注4:计算墙肢自重重力荷载时,要扣除门窗洞剪力墙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各片剪力墙单独计算。不考虑结构18水平荷载效应计算概要n整体墙(高层P.106):内力直接按静力计算;位移:q引入等效抗弯刚度考虑剪切变形后,采用悬臂梁公式q有洞口时,引入折算惯性矩和折算面积。n整体小开口墙:按静力计算的内力(弯矩剪力和轴力)按刚度等在墙肢中分配。n联肢墙:连续连杆法计算n壁式框架:用普通框架的D值法;有三点不同:1.需要用新公式计算梁柱的线刚度;2.需要用壁梁和壁柱的线刚度计算D值;3.需要进一步修正反弯点高度和梁柱刚度比注:抗震教材中P.168180给出了框架剪力墙结构水平荷载内力计算的全过程。水平荷载效应计算概要整体墙(高层P.106):内力直接按静力19剪力墙分类和计算方法剪力墙分类和计算方法20整体小开口墙的内力计算公式n整体小开口墙的墙肢弯矩由整体弯矩和局部弯矩组成1、墙肢弯矩 2、墙肢轴力 3、墙肢剪力,按墙肢截面积和惯性矩的平均值进行分配 :外荷载对于剪力墙截面的总剪力。整体小开口墙的内力计算公式整体小开口墙的墙肢弯矩由整体弯矩和21连续连杆法计算步骤n设有k个连梁(k+1个墙肢,双肢墙k=1)。n设置x坐标系原点:原点在顶层,方向向下。n1、计算各种参数q1、几何参数:各墙肢、连梁的截面面积和惯性矩;q2、刚度参数:墙梁刚度比、连梁和墙肢等效刚度q3、影响系数:轴向变形影响系数、剪切影响系数等q4、整体系数:和1n2、(利用1)计算连杆约束弯矩m()n3、(利用2)计算连梁剪力和弯矩 P.76n4、(利用1和3)计算墙肢中的内力和位移P.76连续连杆法计算步骤设有k个连梁(k+1个墙肢,双肢墙k=22内力设计值选取(高层7.2.1节)n两种组合:有、无地震作用n内力设计值:组合最不利内力或调整后的内力n控制截面:q墙底截面:弯矩最大,底部加强区(高度截面高度)q尺寸(厚度)改变处截面q材料改变的截面(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或钢筋配筋)n强剪弱弯调整:增加剪力的组合设计值。n强墙弱梁调整:减小连梁弯矩设计值。内力设计值选取(高层7.2.1节)两种组合:有、无地震作用23抗震要求的调整组合以后n基本思想:获得内力的组合值以后,再根据强剪弱弯,强柱(墙)弱梁等要求得到调整后的内力设计值用于设计。n剪力墙要求的调整q墙肢:强剪弱弯调整q连梁:强墙弱梁(降低连梁弯矩)强剪弱弯调整n框架要求的调整(比较)q框架柱:强柱弱梁(降低柱弯矩)强剪弱弯调整q框架梁:强剪弱弯调整(梁和柱均需要调整)backback抗震要求的调整组合以后基本思想:获得内力的组合值以后,再根24强剪弱弯调整:增加剪力的组合设计值n乘以放大系数以后,剪力设计值已经增大了。夸大了困难,增加了安全性。n弯矩并没有增大,间接实现了强剪弱弯。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最不利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底部加强部位墙肢的剪力设计值墙肢剪力放大系数(一、二、三、四级分别为1.6,1.4,1.2,1.0)强剪弱弯调整:增加剪力的组合设计值乘以放大系数以后,剪力设计25三、剪力墙截面设计过程概要1.已知墙肢、连梁内力设计值(组合、调整后的结果)。2.按轴压比校核墙肢截面尺寸和混凝土等级。q最后还要验算墙肢剪压比(7-20),连梁剪压比(7-26)q验算轴压比(表7-3)。确定是否应设置边缘构件。q根据构造要求初定两种分布钢筋的层数、直径和间距。3.判断墙肢属于大(小)偏心受压(7-1)。4.”正截面”设计:确定端部纵筋截面面积(定钢筋数与直径)5.斜截面设计:用初选水平分布钢筋验算抗剪承载力(7-18)6.对约束边缘构件计算确定体积配箍率(7-22)。7.连梁设计q连梁抗弯计算决定主筋(7-24)q连梁抗剪计算决定箍筋配筋(7-25)三、剪力墙截面设计过程概要已知墙肢、连梁内力设计值(组合、调26轴压比限值 n=N/fc An轴压比过大则剪力墙的延性会过小或消失。n需要限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轴压比。由于剪力墙是片状的,受力性能不如柱,所以其轴压比限值要比柱严格。n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需满足要求(因为地震作用组合中采用重力荷载代表值)n在轴压比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对一、二级剪力墙还需要设置约束边缘构件。轴压比 n=N/fcA一级(9度)一级(7,8度)二级墙肢轴压比限值0.40.50.6需设约束边缘构件限值0.10.20.3backback轴压比限值 n=N/fc A轴压比过大则剪力墙的27墙肢的剪压比n墙肢截面需满足以上剪压比要求。n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应该提高截面面积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墙肢的剪压比墙肢截面需满足以上剪压比要求。28墙肢设计的内容确定配筋和构造n设计中将竖向、水平分布筋功能分开考虑:q竖向分布筋抗弯;水平分布筋抗剪。q竖向分布钢筋同样有抗剪作用,这里作为安全储备。间接实现强剪弱弯。n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确定端部钢筋面积q按柱纵筋计算类似方法(对称形、截面形状)。不同点:n按配筋率等构造要求给定竖向分布钢筋面积n端部钢筋计算时,需在减去竖向分布钢筋的抵抗弯矩。n需考虑边缘构件的配筋率构造要求(计算时不计边缘构件)n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确认水平分布钢筋面积q强剪弱弯调整,然后验证水平分布钢筋满足要求n墙肢的构造要求墙肢设计的内容确定配筋和构造设计中将竖向、水平分布筋功能分29大偏压对称配筋计算分别为受拉区端部钢筋、受压区端部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已知已知:内力设计值N,M,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c竖向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Asw和抗拉强度设计值fyw端部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求得求得名义受压区高度:端部钢筋端部钢筋端部钢筋抵抗弯矩:墙肢弯矩设计值小于截面抵抗弯矩设计表达式:1分布钢筋分布钢筋抵抗弯矩:2端部钢筋总面积:3分布钢筋按构造配筋竖向分布钢筋总截面面积竖向分布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端部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大偏压对称配筋计算分别为受拉区端部钢筋、受压区已知:内力设计30斜截面验算 确认按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面积和间距满足要求墙肢腹板厚度腹板有效高度水平分布水平分布钢筋总面积钢筋总面积水平分布钢筋间距砼抗拉强度设计值无地震作用组合有地震作用组合backback斜截面验算 确认按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面积和间距满足要31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间距要求n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度的1/10(粘结力要求)backback按此处的构造要求初定两者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间距要求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度的1/32构造边缘构件P.191n设置要求:三、四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需设置边缘构件。n构造边缘构件的尺寸见上图。其中面积Ac是配筋的依据。n底部加强部位用箍筋,其它部位用拉筋,转角处宜用箍筋n非抗震设计时,墙端也要设置至少4根纵向钢筋,并配拉筋。n暗柱及短柱的纵向钢筋的搭接和锚固要求与框架柱相同。构造边缘构件P.191设置要求:三、四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需33构造边缘构件配筋n配筋需要满足下表(最低要求)。n下表是初定端部钢筋的依据之一。n需通过计算使之满足承载力要求(它们是端部钢筋)。Ac构造边缘构件配筋配筋需要满足下表(最低要求)。Ac34构造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构造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35连梁设计过程n验算剪压比限值,确认截面尺寸和材料n强墙弱梁调整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进行q结构计算前低连梁刚度,实现了强墙弱梁。q结构计算后,弯矩组合值乘以折减系数(不小于0.8)n强剪弱弯调整得到剪力的设计值n连梁抗弯设计受力钢筋n连梁抗剪设计箍筋(全长加密)n注意:主筋、箍筋均需满足构造要求。连梁设计过程验算剪压比限值,确认截面尺寸和材料36连梁跨高比的相关问题n跨高比增加,连梁中的剪切变形所占比例增加q跨高比=0.5时,剪切变形占连梁变形的90%以上q跨高比=5时,剪切变形占连梁变形的10%.n按跨高比对连梁设计方法的影响q当跨高比小于2.5时,按连梁设计 q当跨高比大于5时,按框架梁设计q当跨高比在2.5 5之间时,酌情考虑。nPKPM中允许设计人员设定把连梁转换撑框架梁的跨高比。例如可以选择3跨高比大于3就按框架梁设计n注意:双肢墙的连梁一旦被按框架梁设计,则这个双肢墙就实际上是两个整体墙了。因此结构的内力、位移周期等都会发生改变。n跨高比不大于2时,宜设置交叉暗撑n跨高比不大于1时,应设置交叉暗撑连梁跨高比的相关问题跨高比增加,连梁中的剪切变形所占比例增加37连梁剪压比限值验算(避免斜压破坏)比较墙肢剪压比限制要求(下页)无地震作用组合时有地震作用组合时:n这里在已知剪力设计值后验算是否满足剪压比的要求,不能满足时,需要调整尺寸。调整方法:q1.减小连梁的截面高度。q2.降低连梁刚度的调幅可降低Vb,致使上式满足。q3.大震时认为连梁不参与工作假定为铰接连杆。深梁跨高比大于5为一般梁连梁剪压比限值验算(避免斜压破坏)比较墙肢剪压比限制要求38墙肢的剪压比n墙肢截面需满足以上剪压比要求。n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应该提高截面面积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墙肢的剪压比墙肢截面需满足以上剪压比要求。39连梁的强墙弱梁调整n1、刚度调整-计算前调整:n原理:按刚度分配使得刚度小的构件内力减小。n目的:通过降低连梁刚度,减小弯矩和剪力的设计值。n方法:q6、7度时折减系数不小于0.7;q8、9度时折减系数不小于0.5。n给出一个下限的原因是:连梁能够有足够的承载力承受竖向荷载。n2、折减组合设计值-组合后调整(略)连梁的强墙弱梁调整1、刚度调整-计算前调整:40连梁的强剪弱弯调整纯弯曲时:即:考虑强剪弱弯:再考虑重力荷载引起的的剪力:n经过刚度调整后,弯矩已比较小了实现了强墙弱梁n在获得最不利组合弯矩以后,按上式获得的剪力作为剪力设计值。实现强剪弱弯。n至此已经获得了正截面和斜截面的全部内力设计值(弯矩和剪力)乘以连梁剪力增大系数一、二、三、四级1.3 1.2 1.1 1.0连梁净跨连梁的强剪弱弯调整纯弯曲时:即:考虑强剪弱弯:再考虑重力荷载41连梁受弯承载力验算n利用上式得到连梁主筋的面积。然后查表可得到钢筋的数量与直径。连梁弯矩设计值上下受力钢筋重心的距离受力钢筋面积受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连梁受弯承载力验算利用上式得到连梁主筋的面积。然后查表可得到42连梁受剪承载力验算砼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连梁截面宽度连梁截面有效高度箍筋全部截面面积箍筋间距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抗震设计跨高比大于2.5时:跨高比不大于2.5时连梁受剪承载力验算砼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连梁截面宽度连梁截面有43连梁箍筋构造要求连梁箍筋构造要求44连梁配筋构造要求强制性条文连梁配筋构造要求强制性条文45连梁配筋构造连梁配筋构造46门洞连梁的配筋构造n其中laE为抗震要求的最小锚固长度nlaE1.15 la(一、二级);laE1.05 la(三级);laE1.0 la(四级)门洞连梁的配筋构造其中laE为抗震要求的最小锚固长度47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锚固和连接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锚固和连接48剪力墙水平钢筋锚固剪力墙水平钢筋锚固49楼板与墙肢连接部位配筋构造楼板与墙肢连接部位配筋构造50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构造搭接n墙内纵筋在顶层处应锚入楼板或梁内45d。n水平和竖向钢筋的搭接,在同一截面内不得超过同向钢筋的50%(最多一半钢筋在同一位置搭接)。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构造搭接墙内纵筋在顶层处应锚入楼板或梁内51墙肢和连梁的洞口补强配筋构造墙肢和连梁的洞口补强配筋构造52洞口补强和错洞墙洞口配筋构造洞口补强和错洞墙洞口配筋构造53附PKPM设计的若干边缘构件附PKPM设计的若干边缘构件54端柱端柱55端柱端柱56端柱端柱57端柱端柱58端柱端柱59翼墙翼墙60翼墙翼墙61转角墙转角墙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