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41312129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52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孟子及其政治主张。3、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孟子(约前孟子(约前372372一前一前289289),名轲,),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战国国时期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是儒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亚圣”,后世常,后世常以以“孔孟孔孟”并称。并称。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3 孟子是孟子及其孟子是孟子及其 弟子万章等著。弟子万章等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是儒家经典之一。争。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孟子 论语论语 大学大学中庸合成中庸合成“四书四书”。知知 孟子是孟子及其知4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性本善性本善:人性向善,人性本善。人性向善,人性本善。施仁政施仁政:是是对孔子对孔子“仁学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展。最早是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最早是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即指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即指仁慈的统治措施。仁慈的统治措施。行王道行王道:“王道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主张和平,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战争。民贵君轻民贵君轻: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想 孟子的思想5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gusypn夫夫f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1、七里之郭 6再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再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三里 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 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 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 矣。/再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71 1、天时天时不如不如地利地利,地利不如,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天时天时:指易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指易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地利:地理形势。地理形势。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朗读、释义、翻译课文朗读、释义、翻译课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天时:指易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朗读、释义、翻译课文翻译:8 2 2 2 2、三里之城三里之城三里之城三里之城,七里之七里之七里之七里之郭郭郭郭,环环环环而攻之而攻之而攻之而攻之而而而而不胜。不胜。不胜。不胜。夫夫夫夫环而环而环而环而攻之攻之攻之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必有得天时者矣必有得天时者矣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然而不胜者然而不胜者然而不胜者,是是是是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也。也。也。也。三里三里三里三里之之之之城城城城:方圆三里方圆三里方圆三里方圆三里的的的的内城。内城。内城。内城。郭郭郭郭:古义:外城。古义:外城。古义:外城。古义:外城。今义:姓今义:姓今义:姓今义:姓环环环环而攻之而攻之而攻之而攻之而而而而不胜:不胜:不胜: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环,围。而,表转折,却。环,围。而,表转折,却。环,围。而,表转折,却。夫夫夫夫环而攻之:环而攻之:环而攻之: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夫,句首发语词。夫,句首发语词。夫,句首发语词。是是是是:古义:这古义:这古义:这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今义:判断动词今义:判断动词今义:判断动词 译文;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译文;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到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到天气时令的战机,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气时令的战机,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天时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古义:外城。9 3 3 3 3、城城城城非不高也,非不高也,非不高也,非不高也,池池池池非不深也,非不深也,非不深也,非不深也,兵革兵革兵革兵革非不非不非不非不坚利坚利坚利坚利也,也,也,也,米粟米粟米粟米粟非不非不非不非不多多多多也;也;也;也;委委委委而而而而去去去去之之之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城城城:城墙城墙城墙城墙 池池池池:护城河。护城河。护城河。护城河。兵革兵革兵革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利坚利坚利:坚固锋利。坚固锋利。坚固锋利。坚固锋利。米粟米粟米粟米粟:泛指粮食。泛指粮食。泛指粮食。泛指粮食。多多多多:充足充足充足充足委而去之委而去之委而去之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弃城而逃:弃城而逃:弃城而逃。委委委委,古义:放弃。,古义:放弃。,古义:放弃。,古义:放弃。今义:委任今义:委任今义:委任今义:委任去去去去,古义:离开,古义:离开,古义:离开,古义:离开 。今义:到。今义:到。今义:到。今义:到去去去去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团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团结。结。城:城墙 池10 4 4 4 4、故曰,故曰,故曰,故曰,域域域域民不民不民不民不以以以以封疆之界,封疆之界,封疆之界,封疆之界,固国固国固国固国不以山溪不以山溪不以山溪不以山溪之险,之险,之险,之险,威威威威天下不以天下不以天下不以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革之利兵革之利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多助,失失失失道者寡助。道者寡助。道者寡助。道者寡助。寡助寡助寡助寡助之之之之 至至至至,亲戚亲戚亲戚亲戚 畔畔畔畔 之之之之;多助之至,;多助之至,;多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天下天下天下顺顺顺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故故故君君君君子子子子有不战有不战有不战有不战,战必胜矣。,战必胜矣。,战必胜矣。,战必胜矣。域域域域民不民不民不民不以以以以封疆之界:域封疆之界:域封疆之界:域封疆之界:域:古义:限制。古义:限制。古义:限制。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今义:地域今义:地域今义:地域 以以以以:凭,靠凭,靠凭,靠凭,靠。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固国固国固国固国:巩固国防。巩固国防。巩固国防。巩固国防。威威威威:震摄。震摄。震摄。震摄。兵革之利兵革之利兵革之利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武器的强大。,武器的强大。,武器的强大。寡助之至:寡助之至:寡助之至:寡助之至:之之之之,动词,到。,动词,到。,动词,到。,动词,到。至至至至,极点。,极点。,极点。,极点。亲戚畔之:亲戚畔之:亲戚畔之:亲戚畔之:亲戚亲戚亲戚亲戚 ,内外亲属内外亲属内外亲属内外亲属 畔畔畔畔,通,通,通,通“叛叛叛叛”,背叛。,背叛。,背叛。,背叛。天下顺之:天下顺之:天下顺之:天下顺之:顺顺顺顺,归顺,服从。,归顺,服从。,归顺,服从。,归顺,服从。故君子有不战:故君子有不战:故君子有不战:故君子有不战:故故故故,所以。,所以。,所以。,所以。有不战有不战有不战有不战,不战则已,不战则已,不战则已,不战则已 11 译文:所以说:译文: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阻,。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胜利。译文: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12本文选自孟子本文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的问题,指出民心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素,突出,突出“人和人和”在战争胜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孟子的“仁政仁政”思想。思想。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13朗读课文朗读课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论点: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朗读课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论点:天14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的?由此看来,由此看来,决定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分析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由此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15天时天时而而环环攻攻之之地利地利不如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攻城一方而言从进攻,攻城一方而言)攻城:攻城:守方守方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胜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16守城:守城:城城高高池深池深兵兵革革利利米粟多米粟多守方守方地利地利攻方攻方委而去之委而去之人和人和不如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守城一方而言从防御,守城一方而言)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米粟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17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运用了排比排比和和双重否定句式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磅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18讨论(第四段)1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论证,指出从反面论证,指出“城民城民”“固国固国”“威天下威天下”应当依靠应当依靠“人和人和”,再次强调,再次强调“地利地利”不足恃。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把不足恃。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得道者”与与“失道者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主旨。有很强的说服力。2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 3、“人和人和”的实质是什么?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在于“得道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和拥护。4 4、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对比论证5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总结全文,深化主旨深化主旨讨论(第四段)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论证,19天时天时不如不如地利,地利,地利不如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攻方失利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失利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域民域民 固国固国 威天下威天下战争战争治国治国(城高兵利粮足不守城高兵利粮足不守)举例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中心中心论点论点结论结论主旨:主旨:(城城小小环而攻之不胜环而攻之不胜)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论据论据道理道理论证论证施行施行仁政仁政需要人和需要人和实实质质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寡助顺畔顺攻畔战必胜得道得道事实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道理论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失利地利不20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论证观点论证观点:战争战争“三里之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七里之郭”进攻进攻 “不胜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防御 “去之去之”-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类推类推)域民域民固国固国威天下威天下-治国治国需要需要“人和人和”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寡助本文论证思路:本文论证思路:总总分分总总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点拨归纳本文论证思路21讨论: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讨论: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得道道”),这样才能),这样才能“多助多助”,众,众人才会归顺,而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天下顺之”,“战必胜矣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治理好。讨论: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2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这篇文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文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道”的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孟子提出的孟子提出的“人和人和”,是他的,是他的“仁义仁义”、“非攻非攻”思想体系的一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2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第。第1段,开门见山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提出中心论点,接着2、3段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段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突出了“人和人和”的重要;第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人和”,必,必先要先要“得道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人和”这一中心,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环环相扣,逐层推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24巩固新知,当堂训练(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2分钟左右)分钟左右)1、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 ,_。_,_.以天下之所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2)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_ 。(3)对对“域域“固固”“威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疆域疆域 固定固定 震慑震慑 B区域区域 固守固守 威吓威吓 C限制限制 巩固巩固 震慑震慑 D限制限制 巩固巩固 威逼威逼 多助之至多助之至寡助之至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天下顺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2分钟左右)多助之至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5(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正确的翻译是()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5)作者认为作者认为“战必胜矣战必胜矣”的原因是(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AC(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261、作者孟子,战国人,是孔子以后、作者孟子,战国人,是孔子以后_思想的代思想的代表人物。表人物。2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A、域民域民/不以不以/封疆之界,固封疆之界,固/国国/不以不以/山溪之山溪之/险,险,威威/天下不以天下不以/兵革之兵革之/利。利。B、域民不域民不/以封疆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下不以/兵革之利。兵革之利。C、域民域民/不以不以/封疆之界,固国封疆之界,固国/不以不以/山溪之险,威山溪之险,威天下天下/不以不以/兵革之利。兵革之利。D、域域/民不以民不以/封疆封疆/之界,固之界,固/国不以国不以/山溪山溪/之险,之险,威威/天下不以天下不以/兵革兵革/之利。之利。儒家儒家C1、作者孟子,战国人,是孔子以后_思想的代表人物273、对、对“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是理解正确的是()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C、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D、能施行、能施行“仁政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4、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线,管理百姓。、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线,管理百姓。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震慑天下。DA3、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是()DA281、文中加点的、文中加点的“池池”的意思是的意思是_,“君子君子”在文中的同义词是在文中的同义词是_。2、“委而去之委而去之”正确的译句是(正确的译句是()A、委托人到那里去。、委托人到那里去。B、丢下城池逃走。、丢下城池逃走。C、委派人离开那里。、委派人离开那里。D、放弃、放弃(这里这里)到那儿去。到那儿去。3、下面几个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正确的是(、下面几个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正确的是()A、环、环/而攻之而攻之/而不胜而不胜B、城非、城非/不高也不高也C、是天时、是天时/不如不如/地利也地利也D、故、故/君子君子/有不战,战有不战,战/必胜矣必胜矣BD 1、文中加点的“池”的意思是_,BD 294、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 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 的政治思想。5、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句是_。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_。人和民贵君轻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实行实行“仁政仁政”的重要性)的重要性)4、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 从中30反馈练习(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年佛山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31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CB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CB32孟子语录: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穷不失义33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Failure Is Great,So DonT Give Up,Stick To The End结束语34感谢聆听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感谢聆听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