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1312126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0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农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循环农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循环农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农业主讲人:朱志明2015.61循环农业主讲人:朱志明1循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其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通过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生产中每一个物质环节,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活环境优美,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一、循环农业的概念2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1、国内现状国内早在20 世纪80、90 年代循环型农业雏形己经形成,循环型农业理论也有初步研究进展。张元浩(1985)较早地提出了“循环农业”一词,主要从农业生产过程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定义了循环农业。21 世纪以来,随着循环经济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循环型农业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但国内仍然未对循环型农业的概念做出公认统一的定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1、国内现状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在国内可供查阅到的正式文献中,较早提出“循环农业”的见于陈德敏、王文献(2002)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文章指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以我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我国的循环农业”,但是其并没有对循环农业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郭铁民、王永龙(2004)认为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是以绿色GDP 核算体系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2004 年,周震峰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循环型社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障。2005 年,宣亚南等进一步认为,“循环型农业”的实质就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这不仅要求农业与工业和三产形成基于全社会的大循环,更要把农业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或产成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尹昌斌等(2006)指出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条延伸和资源节约。尹昌斌等(2008)进一步指出循环农业的概念经历了循环型农业、循环节约型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最终演变为循环农业。4 在国内可供查阅到的正式文献中,较早提出“循环农业”的2、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09 年有机农业的兴起,当时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King 在考察中国农业后,于1911年写成了四千年的农民一书,总结了中国农业始终兴盛不衰的经验(陈红兵,2007)。1935 年,有机农业的奠基人英国的霍华德爵士出版了农业盛典一书,论述了土壤健康与植物、动物健康的关系。1940 年,美国的罗代尔受霍华德的影响,开始了有机园艺的研究和实践,并于1942 年出版了有机园艺一书(Coleman,1989)。1970 年,美国学者威廉姆奥尔布雷克特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纳入了有机农业的生产系统之中,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Coleman,1989)52、国外研究进展5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将其作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二是提倡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三是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四是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废物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五是在农村地区实现“清洁”生活和节约型生活方式,倡导现代生活文明。三、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6 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具体体现在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遵循“4”原则,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回收原则。循环农业的发展机理主要表现为:传统农业是一种具有“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排放”的单程线性结构型经济,其显著特征是“两高一低”,即资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低。循环农业发展了“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的理念,通过建立“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两低一高”,即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低、物质能量利用高。四、循环农业发展机理7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遵循“4”原则,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回收原885.1农业清洁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源于工业清洁生产的思想,即把染预防的综合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加工和消费中,该模式侧重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调控以及外部物质的施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环境污染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一是绿色农用品的研制开发和施用技术的改进;二是农业生产管理,主要包括轮作制度的改善和种植结构调整等内容;三是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整治,包括维护灌溉设施、修筑堤坝、提高土壤肥力等。该模式广泛适用于种植业,在养殖业和林业中也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但由于该模式对技术条件要求较高,而多项清洁产生技术在国内仍然处于研究试用阶段,故该模式的发展应当在研究中逐步完善。五、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95.1农业清洁生产模式五、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95.2 有机食品开发模式该模式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目标,将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和生态工程三大技术应用到有机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由于有机食品开发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故在进行有机农产品种植之初,需要对整个区域的环境背景值进行调查与评价,利用评价结果确定环境背景值是否符合种植有机农产品的条件。在有机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应重点做好改良土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农产品收获和加工过程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进行,产生的副产物和废物利用资源化技术加工处理后成为农业所需的肥料,为有机农产品的持续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该模式适宜于在环境背景值较好的农村地区先行尝试发展,待其它农村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且环境状况符合开发有机食品的条件时,也可考虑采用该模式。105.2 有机食品开发模式105.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该模式以秸秆综合处理为中心,充分利用多种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使秸秆在农业系统内部被全部消化,而不对外部环境造成任何不利影响。通过高温堆肥、生化快速腐熟等技术使秸秆转化为农田所需的肥料,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秸秆气化产生的秸秆气可以作为农户的生活燃料;稻草、麦秆、玉米芯、棉籽壳等秸秆是培养实用菌的良好基质,加工处理后的秸秆可以成为较高营养价值的饲料,降低畜禽养殖生产成本。该模式适宜于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但考虑到实用菌培养等秸秆利用方式受气候等条件的限制,而且秸秆资源化技术在不断发展,该模式在组合方式上灵活多变,以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115.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115.4 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该模式以根本解决畜禽粪便污染和增加效益为目标,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和生态工程的方法,使畜禽粪便转化为养殖业内部或种植业的原料或能源,实现养殖粪便的潜在经济价值,同时实现养殖废物零排放。首先将畜禽养殖粪尿固液分离,固态粪便作为高效农家肥可直接出售给附近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户,也可加工成商品肥料后出售。畜禽尿和冲洗水等高浓度有机废水被送到厌氧发酵设备,主要产物为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部分既可用作生活燃料,也可发电为饲料加工和养殖场照明提供能源。沼液和沼渣经过简单处理后可直接出售给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户。厌氧处理后的出水可作为养殖场冲洗水循环使用。该模式适宜于在养殖场和无公害种植基地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推广,既可以在大型畜禽养殖场单独发展,也可以多家小型养殖场联合发展,组合方式可以因地制宜的加以选择。另外,由于该模式能够实现养殖废水的多级循环利用,在水资源短缺的农村地区发展养殖业极具推广价值。125.4 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125.5 农村生活污水零排放模式该模式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零排放为目标,借鉴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并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采用生态型、高稳定性、较低投入、少维护的绿色环保工艺。该模式可以采用厌氧生物滤池和地下渗滤连用工艺,在机理上可实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重功能的相互组合,通过水力负荷在厌氧生物滤池系统与地下渗滤系统之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运行工艺的最优化。收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先经过格栅取出较大悬浮物质送入集水池,调节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再进入到厌氧生物滤池和砂滤池,大部分有机物被降解,出水经过地下渗滤系统后送入回用水池,可以用于生活区的景观用水。砂滤池产生的大量污泥运用堆肥的方法经过简单发酵后加工成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广大农村地区均可采用该模式,尤其在干旱或半干旱等水资源短缺地区更具推广价值。135.5 农村生活污水零排放模式135.6 多产业耦合模式该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农业内循环,主要由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加工业四大产业构成,通过合理调整内部产业结构,使农业资源在四大产业之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运用产业生态学的横向耦合原则,通过各产业废物交换的方式形成稳定的农业内部循环体系,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可以是两个产业之间的简单耦合,也可以由多个产业进行复杂耦合。在此基础上,突破农业内部产业的限制,促进多产业联合共生。首先,农业为工业生产和以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提供原材料,而工业和第三产业则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和各种服务;其次,作为农业废弃物的下游分解者,资源再生产业将其转化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后返还到农业生产过程;再次,食品消费主要来自农业生产,而消费产生的有机垃圾等固体废物和生活污水能够转变成为良好的农业资源,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最终形成以农为主体的新型资源循环体系。145.6 多产业耦合模式1415156.1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 我国的循环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者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意识淡薄,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直接经济效益,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也不够,使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流失,而最终形成循环农业是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误区。六、我国发展中存在问题16六、我国发展中存在问题166.2政策少、资金缺当前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和法律法少,缺乏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治理污染,综合利用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有较多资金的投入。目前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认识不到位等原因,还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支持和发展循环农业。6.3理论实践刚起步、对路技术少我国的循环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成熟对的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少,发展规模小,在农业中的比重较小。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依托,不断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在强调和实施3原则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农业生产领域、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需要有多种对路的技术,但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成熟对路的技术更少,还不能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176.2政策少、资金缺176.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差、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存在着接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的现象,而且市场适应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易受传统观念和现有条件束缚,往往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忽视市场的需求,盲目生产,由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生产效率较低,制约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186.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差、组织化程度低187.1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途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全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农业产业与农村消费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整体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遵循“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以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产业化过程的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活清洁消费为切入点,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范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七、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战略与措施197.1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途径七、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战略与措施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实行节约化利用,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农业投入利用效率为切入点,从节水、节地、节能、节肥、节药、节劳等方面赋予传统型农业新的成本节约理念,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资源化利用。除传统的沼气利用外,尤其要探索生物质能、微生物资源、畜禽粪便最经济利用的新思路,进行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开发。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条,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是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切入点。20 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实行节约化利用,以提升水资源、土地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通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清洁化”消费,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推动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21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7.2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1研究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应在制定“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同时,研究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同时提出未来五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要编制节水、节地、节肥、节劳、节本与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227.2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222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布局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农业的区域布局,建构区域循环农业体系。开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区域布局,建立发展循环农业所要求的适度经营规模和产业聚集,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原材料”基地。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为生活垃圾处理,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232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布局233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集成体系建设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通过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农业“制造化”,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空间的技术集成与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和农村生活消费绿色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243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集成体系建设244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生物质能的综合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在全国建设若干个示范工程,探索循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不同区域类型的农业资源利用新方式,促进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到基层和农村社会的日常生活。254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工程255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循环农业创造良的政策环境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应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亟待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应尽快启动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从税收、金融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制定循环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制订并颁布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制订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把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节约型农村社会依法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265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循环农业创造良的政策环境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