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修订版课件

上传人:Xgjmqtw****nqtwad... 文档编号:241311051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7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修订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修订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修订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丁肇中执教者:内江六中执教者:内江六中 刘霞刘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执教者:内江六中 1温水煮青蛙效应实践是检验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的唯一标准温水煮青蛙效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致知知在在格物格物。大学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3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致知:获得知识。:获得知识。诚意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正心:端正心思。:端正心思。修身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齐家:整齐家政。:整齐家政。治国治国:管理国家。:管理国家。平天下平天下:平定四方叛乱(实现祖国统一)。:平定四方叛乱(实现祖国统一)。大学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中提出的八条目: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4应应有有格格物物致致知知精精神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丁肇中丁肇中简简介介 丁肇中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市。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粒子”,使粒,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6议论议论文文三要素三要素论点论点论据论据论证论证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即摆事实、讲过程和方法(即摆事实、讲道理)道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7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道理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常常见见的的论论证证方方法法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8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引论引论本论本论结论结论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结构议论文结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9丁丁肇肇中中 朱朱熹熹中中庸庸 论论语语儒儒家家 彷徨彷徨 yngx肇事肇事字字词词注音:注音:zholnrPng hung丁肇中 朱熹yngx肇事10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点找出文章的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思路写作思路初读课文11课文结构课文结构论论点点:应应有有格格物物致致知知精精神神引论引论(1):提出论题):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样学习自然科学。本论本论(2-12)分析问题分析问题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教育的弊端(3-5)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实验精神的重要性(6-12)结论结论(13):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揭示意义,提出揭示意义,提出希望,使实验精神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希望,使实验精神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2)课文结构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引论(1):提出论题中国学12细读课文细读课文研讨文章的论证方法研讨文章的论证方法细读课文研讨文章的论证方法13(1)(1)引用古语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同学们把表格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完整(括号内为应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完整(括号内为应填内容)填内容)(3)(3)运用对比论证运用对比论证: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的真正意义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对比。(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14 王阳明王阳明“格格”竹苦思头痛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失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帮助 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中国学生偏15总结课文总结课文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事例为论据,针对传统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事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不愿意动手的现象,论教育下的中国学生不愿意动手的现象,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界有所贡献。总结课文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16拓展练习拓展练习1、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这一论点。论据一: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更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论据二: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论据三:巴尔扎克每天坚持用十六七个小时写作,不肯有丝毫懈怠,一生留下了94部小说。提取观点:提取观点:做事应该有恒心。做事应该有恒心。拓展练习1、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明的17拓展练习拓展练习 2、作者说:、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谈就可求到的。”请你为这句话补充请你为这句话补充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拓展练习 2、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18 意大利科学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略为了驳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在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铁球的实验,证同、重量不同的铁球的实验,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的结论。的结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19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竺可桢,从事气象工作之日起,每天都要从事气象工作之日起,每天都要亲自到室外观测气侯,进行记录,亲自到室外观测气侯,进行记录,数十年如一日。直到临终的前一数十年如一日。直到临终的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手在病榻上记天,他还用颤抖的手在病榻上记下当天的气温,由于不能亲自到下当天的气温,由于不能亲自到户外测量,依据的是气象局的报户外测量,依据的是气象局的报告,所以在记录上注上告,所以在记录上注上“局报局报”二二字。他毕生积累了字。他毕生积累了40多本气象日多本气象日记,这不仅是他探索我国气象规记,这不仅是他探索我国气象规律的第一手素材,还是他取得成律的第一手素材,还是他取得成就的要基。就的要基。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从事气象工作之日起20分享交流分享交流 说说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说说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分享交流 说说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21实实践出真知:践出真知: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刘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后汉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陆游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毛泽东实践出真知: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2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修订版课件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