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

上传人:vosvybf****vycfil... 文档编号:241304456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7.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1目录目录影响因影响因素素衡量标衡量标准准哪些特哪些特点点是什么是什么目录影响因素衡量标准哪些特点是什么2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3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4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5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6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7培养社会情感培养社会情感8通过共情,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共情,学会换位思考9提高对自我的认识提高对自我的认识10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11如何处理冲突的能力如何处理冲突的能力12促进对社会角色的认知促进对社会角色的认知13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14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技能1 1促进学前儿童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学前儿童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2 2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情感3 3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4 4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5 5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角色的认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角色的认知6 6提高学前儿童处理冲突的能力提高学前儿童处理冲突的能力7 7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8 8社会性教育的功能(个体层面)社会性教育的功能(个体层面)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技能1促进学前儿童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15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接受某个社会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目标传递人类知识、延续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社会性教育的功能(社会层面)社会性教育的功能(社会层面)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接受某个社会共同的社16生活化17潜移默化18游戏性19123综合生活性、渗透性潜移默化性游戏性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特点123综合生活性、渗透性潜移默化性游戏性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20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2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22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23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2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具体内容自我意识: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社会认知:对自我以及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社会情感: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社会行为技能:在与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社会适应:能逐渐学会适应、接受新环境道德品质: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体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具体内容25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26学前期独生子女学前期独生子女学前期独生子女27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狭义广义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感情关系依恋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28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感情联系的一种倾向。他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链接、纽带或持久的关系。依恋的发展29(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1、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个月前)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302、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明显减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明显减少。2、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31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32婴儿依恋的类型 尽管所有的婴儿都存在依恋行为,但由于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婴儿依恋的类型331.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者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被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的儿童比较少。1.回避型依恋342.安全性的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2.安全性的依恋353.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有些发怒。3.反抗型36(三)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呢?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良好的身体接触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三)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呢?37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民主型2.专制型3.放任型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38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婚姻关系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出生次序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39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6个月时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同伴之间的交往,这是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物体中心阶段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40(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从3岁开始的。3岁左右,幼儿常常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41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42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一)外表(二)社交技能另外还有:是否有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43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一)被忽视型的儿童(二)被排斥型的儿童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44怎样帮助问题儿童交友?首先,要是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怎样帮助问题儿童交友?45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6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47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男女儿童通过对同姓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48学前儿童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学前儿童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49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1422个月的儿童中,男孩更喜欢卡车和小汽车,而女孩更喜欢布娃娃和柔软的玩具。(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游戏中性别差异更加明显;男孩更喜欢和男孩玩,女孩更喜欢和女孩玩;6岁男孩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观察力男孩优于女孩。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50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性激素(荷尔蒙)(二)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着;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对孩子的性别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51男女双性化与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男女双性化与教育52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53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日益流行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54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女孩。可能因此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材;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社交圈中也不受欢迎。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55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建议: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建议:1、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2、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3、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4、顺其自然5、避免走向极端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56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等。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7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移情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58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1)移情促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2)移情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59(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够理解隐蔽线索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的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60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家庭教育因素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不断用积极暗示,引导孩子去理解父母亲的心理感受,逐渐让孩子形成主动去考虑父母的心情,进而形成稳定的移情能力。同伴交往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6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三)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62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环境、电视媒介(二)儿童日常生活环境 家庭、同伴(三)移情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6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64攻击性行为的种类言语攻击与生理性攻击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可接受的攻击与不可接受的攻击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攻击性行为的种类65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攻击;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66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父母的惩罚(二)榜样(三)强化(四)挫折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67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二)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 中可能存在两极化现象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68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一)任性(二)依赖性强(三)自私(四)不合群(五)胆小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69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原因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二)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溺爱、过分保护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70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一)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 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让孩子懂得行为的界限 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71学前儿童社会化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化的特点:1 1、遗传素质为基础;、遗传素质为基础;2 2、儿童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儿童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 3 3、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 4、终身化的过程、终身化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化的特点:72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幼儿园的影响幼儿园的影响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幼儿园的影响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73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课件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