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金属和盐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297957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5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的金属和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常用的金属和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常用的金属和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常用的金属和盐第六章 常用的金属和盐1本单元综合解说本单元综合解说 本章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通过本章常用的金属和盐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学习和探究,我们可以把第五章已学的酸、碱知识的知识进行完善,并与金属、盐的性质串连接网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从学科特点的角度看:通过金属和盐为载体,感受和体验化学是一门与人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学科,进一步展现化学的魅力,体现出化学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学科思想的角度看:通过本章学习能使学生体验许多化学思想,如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结构与性质等相互关系。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看: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进一步构建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实验、记录、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等能力。本单元综合解说 本章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通26.1奇光异彩的金属奇光异彩的金属(3-4课时课时)学习目标要求学习目标要求:1 1、了解金属的分类方法、了解金属的分类方法 2 2、知道金属的共同的物理性质和一些金属的特性、知道金属的共同的物理性质和一些金属的特性 3 3、能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并记住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并记住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掌握发生置换反掌握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并学会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应的条件,并学会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 5 5、知道氢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氢气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知道氢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氢气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重点和难点:1 1、金属的共性,和一些金属特征的应用、金属的共性,和一些金属特征的应用 2 2、探究金属活动性的实验设计、探究金属活动性的实验设计 3 3、对比实验中的科学思想及方法的理解、对比实验中的科学思想及方法的理解 4、氢气的化学性质、氢气实验室制取的原理和装置。氢气的化学性质、氢气实验室制取的原理和装置。5 5、置换反应的特征和置换反应的条件、置换反应的特征和置换反应的条件6.1奇光异彩的金属(3-4课时)学习目标要求:3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关于金属材料的学习,在认知领域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且学生已有关于金属的不少生活常识,学习难度不大。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通过课前布置作业的交流展示,使学生了解人类发现金属、认识金属、使用金属的历史。然后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开展学习,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常见金属分类、性能和用途,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得出金属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和各自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强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建议: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关于金属4 2 2、在金属和酸、盐的反应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在金属和酸、盐的反应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讨论的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观察、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自身的潜能,去探究、观察、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做中学,学中会”。本课题对教材上的一些内容作了适当本课题对教材上的一些内容作了适当 调整,把有关氢气的性质、调整,把有关氢气的性质、制取及用途放在第制取及用途放在第3 3或第或第4 4课时进行研究;同时在探究活动中重点课时进行研究;同时在探究活动中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而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观察、比较,而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2、在金属和酸、盐的反应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真正体5 3、通过氢气学习再一次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制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让学生感悟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工农业生产、科技紧密相连的学科。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法。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以学生学过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知识为突破口,主要采取讨论的形式,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比较异同中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氢气可燃性、还原性的性质实验中渗透“两纲”教育。3、通过氢气学习再一次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制取之6课例: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设计思路:有关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可以基于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性质探究的方法,但又有别于这些物质,它以制取氢气为基点展开研究,通过实验知道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激发学生继续究其原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但掌握了金属与酸反应的性质,而且发现了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并依据规律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整个过程中,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又提出问题,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质的飞跃。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教师要总结置换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课例: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设计思路:7教学目标:1、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掌握金属的一些重要化学性质。(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2、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能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3、熟悉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学会知识的应用。4、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增进合作、增强协作精神。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教学目标:1、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掌握金属的一些重要8教学流程:1、课题引入: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有差异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铁、镁与氧气的反应,Zn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2、过渡: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现在我们先来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有的在常温下反应,有的在高温下反应,有的不反应)。3、过渡: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可以从能否反应反应的激烈程度来探究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4、设问: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5、探究活动: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展示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教学流程:1、课题引入: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金属,这9 6、设问: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7、过渡:除了能用金属与酸是否反应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外,还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实验桌上提供Fe、Cu、Ag、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同学们可以参考刚才的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活动,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来探究。8、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9、设问:这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类型相同吗?如果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10、归纳:理解、掌握置换反应的特点和规律。6、设问: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1062 盐和盐和 肥料肥料(56课时课时)学习目的要求:学习目的要求:1、知道盐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2、会用焰色反应判断钠、钾元素的存在 3、了解盐的多种制法 4、认识一些常见的盐及其用途 5、了解什么是化肥 6、知道化肥的种类 7、从化学的角度理解化肥的性质和施肥注意点 8、学习疏理无机物的种类和相互关系重点和难点:1、盐的性质的归纳整理 2、从复习归纳的角度了解盐的多种制法 3、理解化肥的性质,理解施肥注意点 4、无机物的分类 5、疏理无机物相互转化关系 62 盐和 肥料(56课时)学习目的要求:11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本节“中和反应的产物盐”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通过分析和讨论把各种酸碱化学式的一部分进行移动,让学生通过酸碱的名称,推导出盐的名称,同时推理盐的分类。这个过程不十分困难,但却是既可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也能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中“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的过程。一种物质中所含有的酸碱名称,也可以分析其中酸或碱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常见的酸和碱”、感受“生活中的化学”。2、本节“焰色反应”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焰色反应的定义,知道焰色反应是金属元素特有的性质,是一种测定金属元素是否存在的方法,是物理变化。3、在本节“学生实验”的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只出现实验的要求和提示,显然,对学生的自主实验有一定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按实验要求:完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论等,并使之体会到,在初中化学结束前,自己可以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全过程,体会到化学学科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教学建议:1、本节“中和反应的产物盐”这部分内容,12 4、在本节“一些盐的用途”及“拓展视野”的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具体讲了一些盐的用途,有的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或是引导学生挖掘为什么有如此性质的原因,也可以拓展盐的更广泛用途。5、在教材中,“化肥”这部分内容写得比较简单,留给教师教学的空间就比较大,可以讲化肥的分类、化肥的作用、营养元素的含量、肥效的比较、化肥的合理使用和化肥的价格、肥效综合比较等。教材中内容列举有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化肥的价值。4、在本节“一些盐的用途”及“拓展视野”的这部分内容13课例:中和反应的产物盐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题的教学设计上注重“以旧引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假设推测新知识,为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的内容寻找“生长点”;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和分类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与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盐的组成对盐进行分类。2、识记一些常见的盐类水合物的化学式,掌握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的化学性质。3、掌握盐酸和硫酸的检验方法。4、由硫酸盐、盐酸盐检验方法的讨论,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其组成成分的关系。5、通过“引导探究”学习,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课例:中和反应的产物盐 教学设计思路:14教学流程:1、问题1:中和反应生成的盐,与我们生活中的盐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1)讨论罗列已知的关于盐的知识 (2)提出问题:还想知道了解关于盐哪些知识?2、问题2:盐是如何分类的?学生活动:盐分类方法的探究 (1)酸式盐与正盐 (2)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3、问题3:盐酸、硫酸的检验方法?学生活动:实验 4、问题4:盐是否也有通性呢?学生活动:(1)盐是否也有通性 (2)探究实验:硫酸盐、盐酸盐的检验教学流程:1、问题1:中和反应生成的盐,与我们生活中的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