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0976754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1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虚词专题常见文言虚词专题中考总复习中考总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专题中考总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专题中考总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专题中考总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专题中考总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专常见文言虚词专1、用作一般代词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他们)、(他们)、“它它”(它们)、(它们)、“这件事这件事”。例:例:二世杀二世杀之之(他他)悉以咨悉以咨之之(他他们)2 2、用作指示代、用作指示代词(之(之+名名词)可以可以译为“这”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之械(械(这)一、用作代词一、用作代词愿终守愿终守之之(它它)故以怪故以怪之之(这件事件事)之之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之)例:例:二世杀之(他)二世杀之(他)悉以悉以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之)例:例:二世杀之(他)二世杀之(他)悉以悉以二、用作助词二、用作助词1 1、结构助词、结构助词 (定语定语+之之+中心语中心语)定语的标志定语的标志,可译为可译为“的的”。2 2、结构助构助词(宾语+之之+动词)提提宾标志志,无无实义,译时应省去。省去。例:例:燕雀安知鸿鹄燕雀安知鸿鹄之之志(志(助词,的助词,的)域民不以封疆域民不以封疆之之界(界(助词,的助词,的)例:例:宋何罪宋何罪之之有?(有?(无义,提宾标志无义,提宾标志)二、用作助词二、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结构助词(定语定语+之之+中心语中心语)2、结构助词、结构助词二、用作助词二、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结构助词(定语定语+之之+中心语中心语)2、结构助词、结构助词 3 3、结构助词、结构助词(主语(主语+之之+谓语)谓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无义,可不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无义,可不译。4 4、音、音节助助词。(时间词+之)之)或或(不及物(不及物动词+之)之),无,无实义,可不,可不译。不知太守不知太守之之乐其乐(乐其乐(无无义,取消句子独立,取消句子独立性性)公亦尝闻天子公亦尝闻天子之之怒乎(怒乎(无无义,取消句子独立,取消句子独立性性)顷顷之之,一狼径去(,一狼径去(无无义,凑音,凑音节)鸣鸣之之而不能通其义(而不能通其义(无无义,凑音,凑音节)3、结构助词(主语、结构助词(主语+之之+谓语)谓语)4、音节助词。(时间词、音节助词。(时间词+3、结构助词(主语、结构助词(主语+之之+谓语)谓语)4、音节助词。(时间词、音节助词。(时间词+三、用作动词 动词动词(主语(主语+之之+宾语)宾语)可译为:去、往。可译为:去、往。又间令吴广又间令吴广之之次所旁(次所旁(去,往去,往 )例:例:(陈涉)辍耕(陈涉)辍耕之之垄上(垄上(去,往去,往 )三、用作动词三、用作动词动词(主语动词(主语+之之+宾语)宾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三、用作动词三、用作动词动词(主语动词(主语+之之+宾语)宾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而而1、表示并列关系(主、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而+主主谓)(形)(形+而而+形)(形)(动+而而+动)相当于相当于“而且而且”、“又又”、“和和”或不或不译。例例:名微名微而而众寡(众寡(表并列表并列)望之蔚然望之蔚然而而深秀者(深秀者(表并列表并列)而而1、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而+主谓)(形主谓)(形+而而+形)(动形)(动+而而+而而1、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而+主谓)(形主谓)(形+而而+形)(动形)(动+而而+3、表示修、表示修饰关系(修关系(修饰语+而而+动词),),相当于相当于“着着”、“地地”等,或不等,或不译。例:例:夺夺而而杀尉(杀尉(表顺接表顺接)乃记之乃记之而而去(去(表顺接表顺接)2、表示承接关系(、表示承接关系(动词+而而+动词),相),相当于当于“而且而且”、“并且并且”、“就就”或不或不译。临溪临溪而而渔(渔(表修饰表修饰)佣者笑佣者笑而而应曰(应曰(表修饰表修饰)时时时时而而间进(间进(表修饰表修饰)3、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而+动词),相当于动词),相当于“着着”、“地地”等等3、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而+动词),相当于动词),相当于“着着”、“地地”等等4、表示、表示转折关系(句子折关系(句子+而而+句子),相句子),相当于当于“然而然而”、“可是可是”、“却却”。例:例:而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表转折)人不知人不知而而不愠(不愠(表转折表转折)4、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而而+句子),相当于句子),相当于“然而然而”、“可可4、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而而+句子),相当于句子),相当于“然而然而”、“可可 1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用、拿、把、按照”以以以以君为长者(君为长者(把把)寡人寡人以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用、拿)策之不策之不以以其道。(其道。(按照按照)一、用作介词一、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用、拿、把、按照”以以以以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用、拿、把、按照”以以以以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因为因为”以以中有足乐者(中有足乐者(因为因为)例:例:不不以以物喜,不物喜,不以以己悲。(己悲。(因为因为)2 2、表示凭借,、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靠”君君以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五十里之地存者(凭、靠凭、靠)固国不固国不以以山溪之险山溪之险(凭、靠凭、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因为”以中有足乐以中有足乐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因为”以中有足乐以中有足乐二、用作连词二、用作连词 1 1、表示目的,译为、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来、用来”2 2、表、表结果,果,译为“以致以致”3 3、相当于相当于“而而”例:例:以以光先帝遗德(来)光先帝遗德(来)例:例: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例:计日例:计日以以还(相当于还(相当于“而而”)二、用作连词二、用作连词1、表示目的,译为、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来、用来”2、表结果,译、表结果,译二、用作连词二、用作连词1、表示目的,译为、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来、用来”2、表结果,译、表结果,译三、动词三、动词例:例:作作动词,译为“以以为、认为”臣臣以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认为认为)三、动词例:作动词,译为三、动词例: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以为、认为”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三、动词例:作动词,译为三、动词例: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以为、认为”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1、扶苏以数谏故、扶苏以数谏故()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以塞忠谏之路也、以塞忠谏之路也()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6、策之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以光先帝遗德、以光先帝遗德()9、因以为号焉、因以为号焉()10、以其境过清、以其境过清()因为因为靠靠把把以致以致“而而”按照按照认为认为来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作连词作连词;来、以致、而;来、以致、而作动词:以为、认为作动词:以为、认为因为因为把把1、扶苏以数谏故、扶苏以数谏故(1、扶苏以数谏故、扶苏以数谏故(例:例:曹操比曹操比于于袁绍(袁绍(与与)每自比每自比于于管仲、乐毅(管仲、乐毅(跟跟)1 1、引出对象,译为、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对、对于、向”例;例;万钟万钟于于我何加焉我何加焉(对,对于对,对于)未尝不叹息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于桓、灵也(桓、灵也(对对)胡不见我胡不见我于于上(上(向向)2 2、相当于、相当于“与与”,也译为:,也译为:“跟、同跟、同”3 3、引出原因,译为、引出原因,译为“由于由于”例:然后知生例:然后知生于于忧患而死忧患而死于于安乐也(安乐也(由于由于)于于例:例:曹操比于袁绍(与)曹操比于袁绍(与)1、引出对象,译为、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对、对于、向例:例:曹操比于袁绍(与)曹操比于袁绍(与)1、引出对象,译为、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对、对于、向5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译为“比比”,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胜过胜过”例:例:骈死骈死于于槽枥之间槽枥之间(在在)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于秦川。(秦川。(从从)箕畚箕畚运运于于渤海之尾(渤海之尾(到到)不求闻达不求闻达于于诸侯(诸侯(在在)4 4、引出、引出处所、所、时间、范、范围,可,可译为“在、从、到在、从、到”例:皆以美例:皆以美于于徐公。(徐公。(比、胜过比、胜过)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比”,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比”,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1.用作人称代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他(她)的他(她)的”“他他们”“他他们的的”“它它”“它它们”“它它们的的”。如:。如: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善者而从之,其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善者而改之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其一端一端屠大窘,恐前后受屠大窘,恐前后受其其敌其其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2.“其其”用用作作指指示示代代词,译为“那那”、“那那个个”、“那那些些”、“这”、“这种种”等。如:等。如:其其人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核舟记)复前行,欲复前行,欲穷其其林(林(桃花源桃花源记)专其其利三世也(利三世也(捕蛇者捕蛇者说)2.“其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那个那个”、“那些那些”2.“其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那个那个”、“那些那些”3、“其其”用作副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猜度、反问、愿望、愿望等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气词配合,配合,可可译为“大概大概”“”“或或许”“”“恐怕恐怕”“”“难道道”等,或不等,或不译。如:。如:其其真无真无马邪?邪?其其真不知真不知马也。也。(前一个(前一个“其其”可可译作作“难道道”,后一个后一个“其其”可可译为“恐怕恐怕”)马说3、“其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3、“其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解解释句中句中“其其”的意的意义和用法:和用法:1.百姓多百姓多闻其其贤(代(代词,代扶,代扶苏)2.殚其其地之出(代地之出(代词,他,他们的)的)3.安求安求其其能千里也能千里也(代(代词,它),它)4.刻唐刻唐贤今人今人诗赋于于其其上(代它的)上(代它的)5.专其其利三世也利三世也(代(代词,这种)种)6.其其如土石何(副如土石何(副词,加,加强反反问语气)气)典型例题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解释句中“其其”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解释句中“其其”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解释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其”的意义和用的意义和用(一)(一)“为”用作介用作介词,读作作“wi”。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表示动作行作行为的的对象,可象,可译作作“向向”“”“对”“”“给”等。如:等。如: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道也(桃花源桃花源记)此人一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具言所闻(桃花源桃花源记)为为(一)(一)“为为”用作介词,读作用作介词,读作“w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为(一)(一)“为为”用作介词,读作用作介词,读作“w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为2.表示表示动作、行作、行为的目的,的目的,可可译作作“为着着”“为了了”。如:。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我所欲也)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着”“为为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着”“为为3.表示被表示被动,译作作“被被”。如:。如:二虫尽二虫尽为所吞所吞茅屋茅屋为秋秋风所破歌所破歌士卒多士卒多为用者用者梅花梅花为寒气所勒寒气所勒3.表示被动,译作表示被动,译作“被被”。如:。如:3.表示被动,译作表示被动,译作“被被”。如:。如:3.表表(二)(二)“为”用作用作动词,读作作“wi”。1.可作判断可作判断动词,译作作“是是”。如: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坡(核舟核舟记)知之知之为为知之知之(论语八八则)此不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两小儿儿辩日日)若若为佣耕(佣耕(陈涉世家涉世家)(二)(二)“为为”用作动词用作动词,读作,读作“wi”。(二)(二)“为为”用作动词用作动词,读作,读作“wi”。2.“为”也可作一般也可作一般动词:如:如:为坛而盟(筑)而盟(筑)陈涉世家涉世家 以以丛丛草草为为林林(当作,作(当作,作为)幼幼时记趣趣 为人五(雕刻)人五(雕刻)核舟核舟记2.“为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也可作一般动词:如:2.“为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也可作一般动词:如:2.“为为”也可作一也可作一(三)(三)“为”用作名用作名词,如:,如:或异二者之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指心理活动)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三)“为为”用作名词,如:用作名词,如:(三)(三)“为为”用作名词,如:用作名词,如:(三)(三)“为为”用用1.焉焉”用作疑用作疑问代代词,可,可译为“哪里哪里”。如:。如:且且焉焉置土石(置土石(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割割鸡焉焉用牛刀(用牛刀(论语)未知生,未知生,焉焉知死(知死(论语)焉焉1.焉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哪里”。如:焉。如:焉1.焉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哪里”。如:焉。如:焉 2.“焉焉”用作句末用作句末语气助气助词,可可译为“呢呢”。如:。如:肉食者肉食者谋之,又何之,又何间焉焉?(疑疑问语气气)曹曹刿论战 寒暑易寒暑易节,始一反,始一反焉焉。(。(肯定肯定语气气)愚公移山愚公移山2.“焉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呢”。如:。如:2.“焉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呢”。如:。如:23.“焉焉”用作代用作代词,相当于,相当于“之之”。如。如:以俟夫以俟夫观人人风者得者得焉焉。捕蛇者捕蛇者说(它,代(它,代这篇文章)篇文章)时而献而献焉焉。捕蛇者捕蛇者说(它,代蛇)(它,代蛇)3.“焉焉”用作代词,相当于用作代词,相当于“之之”。如:。如:3.“焉焉”用作代词,相当于用作代词,相当于“之之”。如:。如:4.“焉焉”用作兼用作兼词,用于,用于动词、形容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的作用,相当于“从从这里里”“”“在在那里那里”。如:。如:不复出不复出焉焉(桃花源桃花源记)夫大国,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也,惧有伏焉焉(曹判曹判论战)。)。4.“焉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4.“焉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常见文言虚词专题常见文言虚词专题中考总复习中考总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专题中考总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专题中考总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专题中考总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专题中考总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专常见文言虚词专1、用作一般代词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他们)、(他们)、“它它”(它们)、(它们)、“这件事这件事”。例:例:二世杀二世杀之之(他他)悉以咨悉以咨之之(他他们)2 2、用作指示代、用作指示代词(之(之+名名词)可以可以译为“这”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之械(械(这)一、用作代词一、用作代词愿终守愿终守之之(它它)故以怪故以怪之之(这件事件事)之之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之)例:例:二世杀之(他)二世杀之(他)悉以悉以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之)例:例:二世杀之(他)二世杀之(他)悉以悉以二、用作助词二、用作助词1 1、结构助词、结构助词 (定语定语+之之+中心语中心语)定语的标志定语的标志,可译为可译为“的的”。2 2、结构助构助词(宾语+之之+动词)提提宾标志志,无无实义,译时应省去。省去。例:例:燕雀安知鸿鹄燕雀安知鸿鹄之之志(志(助词,的助词,的)域民不以封疆域民不以封疆之之界(界(助词,的助词,的)例:例:宋何罪宋何罪之之有?(有?(无义,提宾标志无义,提宾标志)二、用作助词二、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结构助词(定语定语+之之+中心语中心语)2、结构助词、结构助词二、用作助词二、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结构助词(定语定语+之之+中心语中心语)2、结构助词、结构助词 3 3、结构助词、结构助词(主语(主语+之之+谓语)谓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无义,可不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无义,可不译。4 4、音、音节助助词。(时间词+之)之)或或(不及物(不及物动词+之)之),无,无实义,可不,可不译。不知太守不知太守之之乐其乐(乐其乐(无无义,取消句子独立,取消句子独立性性)公亦尝闻天子公亦尝闻天子之之怒乎(怒乎(无无义,取消句子独立,取消句子独立性性)顷顷之之,一狼径去(,一狼径去(无无义,凑音,凑音节)鸣鸣之之而不能通其义(而不能通其义(无无义,凑音,凑音节)3、结构助词(主语、结构助词(主语+之之+谓语)谓语)4、音节助词。(时间词、音节助词。(时间词+3、结构助词(主语、结构助词(主语+之之+谓语)谓语)4、音节助词。(时间词、音节助词。(时间词+三、用作动词 动词动词(主语(主语+之之+宾语)宾语)可译为:去、往。可译为:去、往。又间令吴广又间令吴广之之次所旁(次所旁(去,往去,往 )例:例:(陈涉)辍耕(陈涉)辍耕之之垄上(垄上(去,往去,往 )三、用作动词三、用作动词动词(主语动词(主语+之之+宾语)宾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三、用作动词三、用作动词动词(主语动词(主语+之之+宾语)宾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而而1、表示并列关系(主、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而+主主谓)(形)(形+而而+形)(形)(动+而而+动)相当于相当于“而且而且”、“又又”、“和和”或不或不译。例例:名微名微而而众寡(众寡(表并列表并列)望之蔚然望之蔚然而而深秀者(深秀者(表并列表并列)而而1、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而+主谓)(形主谓)(形+而而+形)(动形)(动+而而+而而1、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而+主谓)(形主谓)(形+而而+形)(动形)(动+而而+3、表示修、表示修饰关系(修关系(修饰语+而而+动词),),相当于相当于“着着”、“地地”等,或不等,或不译。例:例:夺夺而而杀尉(杀尉(表顺接表顺接)乃记之乃记之而而去(去(表顺接表顺接)2、表示承接关系(、表示承接关系(动词+而而+动词),相),相当于当于“而且而且”、“并且并且”、“就就”或不或不译。临溪临溪而而渔(渔(表修饰表修饰)佣者笑佣者笑而而应曰(应曰(表修饰表修饰)时时时时而而间进(间进(表修饰表修饰)3、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而+动词),相当于动词),相当于“着着”、“地地”等等3、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而+动词),相当于动词),相当于“着着”、“地地”等等4、表示、表示转折关系(句子折关系(句子+而而+句子),相句子),相当于当于“然而然而”、“可是可是”、“却却”。例:例:而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表转折)人不知人不知而而不愠(不愠(表转折表转折)4、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而而+句子),相当于句子),相当于“然而然而”、“可可4、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而而+句子),相当于句子),相当于“然而然而”、“可可 1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用、拿、把、按照”以以以以君为长者(君为长者(把把)寡人寡人以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用、拿)策之不策之不以以其道。(其道。(按照按照)一、用作介词一、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用、拿、把、按照”以以以以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用、拿、把、按照”以以以以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因为因为”以以中有足乐者(中有足乐者(因为因为)例:例:不不以以物喜,不物喜,不以以己悲。(己悲。(因为因为)2 2、表示凭借,、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靠”君君以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五十里之地存者(凭、靠凭、靠)固国不固国不以以山溪之险山溪之险(凭、靠凭、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因为”以中有足乐以中有足乐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因为”以中有足乐以中有足乐二、用作连词二、用作连词 1 1、表示目的,译为、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来、用来”2 2、表、表结果,果,译为“以致以致”3 3、相当于相当于“而而”例:例:以以光先帝遗德(来)光先帝遗德(来)例:例: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例:计日例:计日以以还(相当于还(相当于“而而”)二、用作连词二、用作连词1、表示目的,译为、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来、用来”2、表结果,译、表结果,译二、用作连词二、用作连词1、表示目的,译为、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来、用来”2、表结果,译、表结果,译三、动词三、动词例:例:作作动词,译为“以以为、认为”臣臣以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认为认为)三、动词例:作动词,译为三、动词例: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以为、认为”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三、动词例:作动词,译为三、动词例: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以为、认为”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1、扶苏以数谏故、扶苏以数谏故()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以塞忠谏之路也、以塞忠谏之路也()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6、策之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以光先帝遗德、以光先帝遗德()9、因以为号焉、因以为号焉()10、以其境过清、以其境过清()因为因为靠靠把把以致以致“而而”按照按照认为认为来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作连词作连词;来、以致、而;来、以致、而作动词:以为、认为作动词:以为、认为因为因为把把1、扶苏以数谏故、扶苏以数谏故(1、扶苏以数谏故、扶苏以数谏故(例:例:曹操比曹操比于于袁绍(袁绍(与与)每自比每自比于于管仲、乐毅(管仲、乐毅(跟跟)1 1、引出对象,译为、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对、对于、向”例;例;万钟万钟于于我何加焉我何加焉(对,对于对,对于)未尝不叹息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于桓、灵也(桓、灵也(对对)胡不见我胡不见我于于上(上(向向)2 2、相当于、相当于“与与”,也译为:,也译为:“跟、同跟、同”3 3、引出原因,译为、引出原因,译为“由于由于”例:然后知生例:然后知生于于忧患而死忧患而死于于安乐也(安乐也(由于由于)于于例:例:曹操比于袁绍(与)曹操比于袁绍(与)1、引出对象,译为、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对、对于、向例:例:曹操比于袁绍(与)曹操比于袁绍(与)1、引出对象,译为、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对、对于、向5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译为“比比”,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胜过胜过”例:例:骈死骈死于于槽枥之间槽枥之间(在在)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于秦川。(秦川。(从从)箕畚箕畚运运于于渤海之尾(渤海之尾(到到)不求闻达不求闻达于于诸侯(诸侯(在在)4 4、引出、引出处所、所、时间、范、范围,可,可译为“在、从、到在、从、到”例:皆以美例:皆以美于于徐公。(徐公。(比、胜过比、胜过)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比”,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比”,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1.用作人称代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他(她)的他(她)的”“他他们”“他他们的的”“它它”“它它们”“它它们的的”。如:。如: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善者而从之,其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善者而改之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其一端一端屠大窘,恐前后受屠大窘,恐前后受其其敌其其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2.“其其”用用作作指指示示代代词,译为“那那”、“那那个个”、“那那些些”、“这”、“这种种”等。如:等。如:其其人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核舟记)复前行,欲复前行,欲穷其其林(林(桃花源桃花源记)专其其利三世也(利三世也(捕蛇者捕蛇者说)2.“其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那个那个”、“那些那些”2.“其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那个那个”、“那些那些”3、“其其”用作副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猜度、反问、愿望、愿望等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气词配合,配合,可可译为“大概大概”“”“或或许”“”“恐怕恐怕”“”“难道道”等,或不等,或不译。如:。如:其其真无真无马邪?邪?其其真不知真不知马也。也。(前一个(前一个“其其”可可译作作“难道道”,后一个后一个“其其”可可译为“恐怕恐怕”)马说3、“其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3、“其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解解释句中句中“其其”的意的意义和用法:和用法:1.百姓多百姓多闻其其贤(代(代词,代扶,代扶苏)2.殚其其地之出(代地之出(代词,他,他们的)的)3.安求安求其其能千里也能千里也(代(代词,它),它)4.刻唐刻唐贤今人今人诗赋于于其其上(代它的)上(代它的)5.专其其利三世也利三世也(代(代词,这种)种)6.其其如土石何(副如土石何(副词,加,加强反反问语气)气)典型例题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解释句中“其其”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解释句中“其其”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解释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其”的意义和用的意义和用(一)(一)“为”用作介用作介词,读作作“wi”。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表示动作行作行为的的对象,可象,可译作作“向向”“”“对”“”“给”等。如:等。如: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道也(桃花源桃花源记)此人一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具言所闻(桃花源桃花源记)为为(一)(一)“为为”用作介词,读作用作介词,读作“w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为(一)(一)“为为”用作介词,读作用作介词,读作“w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为2.表示表示动作、行作、行为的目的,的目的,可可译作作“为着着”“为了了”。如:。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我所欲也)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着”“为为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着”“为为3.表示被表示被动,译作作“被被”。如:。如:二虫尽二虫尽为所吞所吞茅屋茅屋为秋秋风所破歌所破歌士卒多士卒多为用者用者梅花梅花为寒气所勒寒气所勒3.表示被动,译作表示被动,译作“被被”。如:。如:3.表示被动,译作表示被动,译作“被被”。如:。如:3.表表(二)(二)“为”用作用作动词,读作作“wi”。1.可作判断可作判断动词,译作作“是是”。如: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坡(核舟核舟记)知之知之为为知之知之(论语八八则)此不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两小儿儿辩日日)若若为佣耕(佣耕(陈涉世家涉世家)(二)(二)“为为”用作动词用作动词,读作,读作“wi”。(二)(二)“为为”用作动词用作动词,读作,读作“wi”。2.“为”也可作一般也可作一般动词:如:如:为坛而盟(筑)而盟(筑)陈涉世家涉世家 以以丛丛草草为为林林(当作,作(当作,作为)幼幼时记趣趣 为人五(雕刻)人五(雕刻)核舟核舟记2.“为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也可作一般动词:如:2.“为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也可作一般动词:如:2.“为为”也可作一也可作一(三)(三)“为”用作名用作名词,如:,如:或异二者之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指心理活动)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三)“为为”用作名词,如:用作名词,如:(三)(三)“为为”用作名词,如:用作名词,如:(三)(三)“为为”用用1.焉焉”用作疑用作疑问代代词,可,可译为“哪里哪里”。如:。如:且且焉焉置土石(置土石(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割割鸡焉焉用牛刀(用牛刀(论语)未知生,未知生,焉焉知死(知死(论语)焉焉1.焉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哪里”。如:焉。如:焉1.焉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哪里”。如:焉。如:焉 2.“焉焉”用作句末用作句末语气助气助词,可可译为“呢呢”。如:。如:肉食者肉食者谋之,又何之,又何间焉焉?(疑疑问语气气)曹曹刿论战 寒暑易寒暑易节,始一反,始一反焉焉。(。(肯定肯定语气气)愚公移山愚公移山2.“焉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呢”。如:。如:2.“焉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呢”。如:。如:23.“焉焉”用作代用作代词,相当于,相当于“之之”。如。如:以俟夫以俟夫观人人风者得者得焉焉。捕蛇者捕蛇者说(它,代(它,代这篇文章)篇文章)时而献而献焉焉。捕蛇者捕蛇者说(它,代蛇)(它,代蛇)3.“焉焉”用作代词,相当于用作代词,相当于“之之”。如:。如:3.“焉焉”用作代词,相当于用作代词,相当于“之之”。如:。如:4.“焉焉”用作兼用作兼词,用于,用于动词、形容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的作用,相当于“从从这里里”“”“在在那里那里”。如:。如:不复出不复出焉焉(桃花源桃花源记)夫大国,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也,惧有伏焉焉(曹判曹判论战)。)。4.“焉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4.“焉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