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抗病性课件

上传人:91274****mpsvz 文档编号:240974750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的抗病性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1第一节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一、植物的抗病性:一、植物的抗病性:n抗抗病病性性是是植植物物与与其其病病原原生生物物在在长长期期的的协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n抗病性是相对的性状,普遍存在抗病性是相对的性状,普遍存在n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n定定义义:植植物物的的抗抗病病性性是是指指植植物物避避免免、中中止止或或阻阻滞滞病病原原物物侵侵入入与与扩扩展展,减减轻轻发发病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第一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一、植物的抗病性:2根据抗病性的强弱划分抗性为根据抗病性的强弱划分抗性为n免免疫疫完完全全抗抗病病,植植物物全全然然不不生生病病,不不表表现现任任何何症症状。状。n抗抗病病病病原原物物能能侵侵入入寄寄主主并并建建立立寄寄生生关关系系,虽虽然然生生病病,但是症状很轻,病原物被局限在较小范围。但是症状很轻,病原物被局限在较小范围。n耐耐病病(抗抗损损害害)寄寄主主遭遭受受病病原原物物侵侵染染后后,发发生生显显著著症症状状,但但是是对对产产量量和和品品质质无无多多大大影影响响,即即植植物物耐耐受受病害的能力。病害的能力。n避避病病(抗抗接接触触)从从时时间间、空空间间上上病病原原物物的的盛盛发发时时期期和和寄寄主主的的感感病病时时期期错错开开,而而不不被被病病原原菌菌感感染染,从从而而不发病。不发病。根据抗病性的强弱划分抗性为免疫完全抗病,植物全然不生病3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划分为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划分为n被动抗病性被动抗病性:植物先天具有的性状所决定植物先天具有的性状所决定n的抗病性的抗病性又分为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因素n主动抗病性主动抗病性: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是后天的也包括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因素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划分为被动抗病性:植物先天具有的性状所4二、植物抗性涉及的专业术语二、植物抗性涉及的专业术语1、垂直抗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垂直抗性(小种专化抗病性,主效基因抗性):主效基因抗性):寄寄主主的的抗抗病病性性可可以以仅仅仅仅针针对对病病原原物物群群体体中中的的少少数数几几个个特特定定小种,这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小种,这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即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效能较高,其主要缺点是易因病原物小种组成的变化而“丧失”。2、水平抗性(是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微效基因):、水平抗性(是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微效基因):寄寄主主的的抗抗病病性性是是针针对对病病原原物物整整个个群群体体的的一一类类抗抗病病性性,该该抗抗性无小种专化性性无小种专化性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二、植物抗性涉及的专业术语1、垂直抗性(小种专化抗病性,主5三、基因对基因学说三、基因对基因学说nFlor1942-1959年提出:年提出:n基基因因对对基基因因学学说说:认为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决定定抗抗病病性性的的基基因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决定定致致病病性性的的基基因因。反之,对应于病原物方面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n任何一方的有关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被鉴别出来(见下页事例)。n意义:可用以改进品种抗病基因型与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的鉴定方法;预测病原物新小种的出现;对于抗病性机制和植物与病原物共同进化理论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三、基因对基因学说Flor1942-1959年提出:6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应用实例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应用实例n日本用日本用7个已知稻瘟病生理小种来测定水稻个已知稻瘟病生理小种来测定水稻抗性,并分析基因型,发现了抗性,并分析基因型,发现了Pi-a,pPi-i,Pi-k,Pi-Z,Pi-ta等等13个垂直抗性基因。个垂直抗性基因。n如利用稻瘟病鉴别寄主:水稻珍龙如利用稻瘟病鉴别寄主:水稻珍龙13、东、东农农363、鉴、鉴77-43、Jelep、关东、关东51、合江、合江18、丽江新团黑谷一共、丽江新团黑谷一共7个品种测定云南稻个品种测定云南稻瘟病生理小种,发现瘟病生理小种,发现7个群,个群,24个小种。个小种。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应用实例日本用7个已知稻瘟病生理小种来测定水7第二第二节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n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同特点的生理变化。如侵染初期的共同特点的生理变化。如侵染初期的细胞膜细胞膜透性改变透性改变和和电解质渗漏;电解质渗漏;n继而出现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核酸和蛋白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生理质、酚类物质、水分生理以及其它方面的变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化。n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病原物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的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第二节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8一、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n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一个重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反应。要的早期反应。但这个反应并不是特异性的。但这个反应并不是特异性的。n病植物呼吸作用的增强主要发生在病原物定植的病植物呼吸作用的增强主要发生在病原物定植的组织及其邻近部位。组织及其邻近部位。n此此外外,病病株株内内葡葡萄萄糖糖降降解解为为丙丙酮酮酸酸的的主主要要代代谢谢途途径径是是磷磷酸酸戊戊糖糖途途径径,因因而而葡葡糖糖6磷磷酸酸脱脱氢氢酶酶和和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活性增强磷酸葡糖酸脱氢酶活性增强。n健康植物中葡萄糖降解的主要途径是糖酵解,健康植物中葡萄糖降解的主要途径是糖酵解,一、呼吸作用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一个重要的早9n关于病组织中呼吸作用增强的原因,还缺乏一致关于病组织中呼吸作用增强的原因,还缺乏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它涉及到寄主组织中生物合成的看法。一般认为它涉及到寄主组织中生物合成的加速、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解偶联作用、末端氧的加速、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解偶联作用、末端氧化酶系统的变化以及线粒体结构的破坏等复杂的化酶系统的变化以及线粒体结构的破坏等复杂的机制。机制。关于病组织中呼吸作用增强的原因,还缺乏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它10二、光合作用二、光合作用n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最主要的生理功能n、病原物的侵染破坏了绿色组织,减少了光合作、病原物的侵染破坏了绿色组织,减少了光合作用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花叶、叶斑、叶枯死或用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花叶、叶斑、叶枯死或脱落)。脱落)。n叶面被破坏的程度常常用来估计叶斑病和叶枯病的叶面被破坏的程度常常用来估计叶斑病和叶枯病的病害损失程度。病害损失程度。n、影响光合产物的转移(由于淀粉酶活性下降或、影响光合产物的转移(由于淀粉酶活性下降或光合产物输出受阻,使得病组织内的有机物容易积光合产物输出受阻,使得病组织内的有机物容易积累)。累)。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最主要的生理功能11三、核酸和蛋白质三、核酸和蛋白质n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核酸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核酸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化。主要是RNA变化明化明显,DNA变化化较小。小。n例如病原真菌侵染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例如病原真菌侵染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和核仁变大,核和核仁变大,RNA总量增加,侵染的中后期总量增加,侵染的中后期细胞核和核仁变小,细胞核和核仁变小,RNA总量下降。总量下降。n较小,只在发病后期才有所下降。较小,只在发病后期才有所下降。三、核酸和蛋白质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核酸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2植植物物受受病病毒毒侵侵染染后后常常导导致致寄寄主主蛋蛋白白的的变变向向合合成成,以以满满足病毒外壳蛋白大量合成的需要。足病毒外壳蛋白大量合成的需要。在在病病原原真真菌菌侵侵染染的的早早期期,病病株株总总氮氮量量和和蛋蛋白白质质含含量量增增高高,在在侵侵染染后后期期病病组组织织内内蛋蛋白白水水解解酶酶活活性性提提高高,蛋蛋白白质质降降解解,总总氮氮量量下下降降,但但游游离离氨氨基基酸酸的的含含量量明明显显增增高高。受受到到病病原原菌菌浸浸染染后后,抗抗病病寄寄主主和和感感病病寄寄主主中中蛋蛋白白质质合合成成能能力力有有明明显显不不同同。病病毒毒、细细菌菌和和真真菌菌侵侵染染能能诱诱导导寄寄主主产产生生一一类类特特殊殊的的蛋蛋白白质质,即即病病程程相相关关蛋白,据认为这种蛋白可能与抗病性表达有关。蛋白,据认为这种蛋白可能与抗病性表达有关。感染植物后,病毒感染植物后,病毒RNA含量增高,而寄主含量增高,而寄主RNA减少,尤其是叶绿体减少,尤其是叶绿体rRNA合成受阻,故表合成受阻,故表现黄化症状现黄化症状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寄主和感病寄主中蛋白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寄主和感病寄主中蛋白质合成能力有明显不同。质合成能力有明显不同。病毒、细菌和真菌侵染能诱导寄主产生一类特殊病毒、细菌和真菌侵染能诱导寄主产生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即病程相关蛋白,据认为这种蛋白可的蛋白质,即病程相关蛋白,据认为这种蛋白可能与抗病性表达有关。能与抗病性表达有关。植物受病毒侵染后常导致寄主蛋白的变向合成,以满足病毒外壳蛋白13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n酚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酚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n、植物受到病原菌侵染后,酚类物质和一系酚类、植物受到病原菌侵染后,酚类物质和一系酚类氧化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植物的抗氧化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植物的抗病机制有密切关系。病机制有密切关系。n、一般而言,病原物侵染使得与酚类代谢相关酶一般而言,病原物侵染使得与酚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的活性增强,其中最常见的有苯丙氨酸解氨酶其中最常见的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以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最重要以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最重要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酚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14n、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醌的积累是植物醌的积累是植物对病原菌侵染和损伤的非专化性反应。对病原菌侵染和损伤的非专化性反应。n醌类物质比酚类对病原菌的毒性高,能钝化醌类物质比酚类对病原菌的毒性高,能钝化病原菌的蛋白质、酶和核酸。病原菌的蛋白质、酶和核酸。n病植物体内积累的酚类前体物质经一系列生病植物体内积累的酚类前体物质经一系列生化反应后可形成植物保卫素和木质素,发挥化反应后可形成植物保卫素和木质素,发挥重要的抗病作用。重要的抗病作用。、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醌的积累是植物对病原菌侵染和损伤的15五、水分生理五、水分生理n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分的蒸腾,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不同而异。依病害种类不同而异。n、麦类作用感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麦类作用感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失。增强,水分大量散失。n、有些病害能明显抑制气孔开放,叶片、有些病害能明显抑制气孔开放,叶片水分蒸腾减少,从而造成病组织中毒素或水分蒸腾减少,从而造成病组织中毒素或乙烯等有害物质积累。乙烯等有害物质积累。五、水分生理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16n、多多种种病病原原物物侵侵染染引引起起的的根根腐腐病病和和维维管管束束病病害害显显著著降降低低根根系系吸吸水水能能力力,阻阻滞滞导导管管液液流流上升。上升。n原原因因是是:病病菌菌菌菌体体堵堵塞塞,病病菌菌产产生生多多糖糖或或毒毒素素等等。或或者者是是植植物物为为防防止止病病菌菌扩扩展展而而形形成成了了侵填体或胶质等物质。侵填体或胶质等物质。、多种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根腐病和维管束病害显著降低根系吸水能17n镰刀菌酸镰刀菌酸(fusaricacid)是一种致萎毒素,它能损害是一种致萎毒素,它能损害质膜,引起细胞膜渗透性改变,电解质漏失,细胞质膜,引起细胞膜渗透性改变,电解质漏失,细胞质离子平衡被破坏等一系列生理变化,造成病株水质离子平衡被破坏等一系列生理变化,造成病株水分失调而萎蔫。分失调而萎蔫。n番茄尖镰孢侵染番茄后,病株水分和矿物盐在木质番茄尖镰孢侵染番茄后,病株水分和矿物盐在木质部导管中流动的速度只有健株的十分之一。部导管中流动的速度只有健株的十分之一。n番茄黄萎病病株茎内液流上升速度较健株小番茄黄萎病病株茎内液流上升速度较健株小200倍。倍。镰刀菌酸(fusaricacid)是一种致萎毒素,它能损害18六、细胞和组织的坏死六、细胞和组织的坏死n病原物分泌的酶类、毒素能使细胞坏病原物分泌的酶类、毒素能使细胞坏死,组织崩溃。死,组织崩溃。n如欧氏杆菌属的细菌分泌的果胶酶引如欧氏杆菌属的细菌分泌的果胶酶引起大白菜软腐,马铃薯晚疫病引起叶起大白菜软腐,马铃薯晚疫病引起叶片坏死。片坏死。六、细胞和组织的坏死病原物分泌的酶类、毒素能使细胞坏死,组织19抗病和感病的品种的病原物侵染后,抗病和感病的品种的病原物侵染后,生理生化变化是不同的。生理生化变化是不同的。从而为研究从而为研究植物的抗性生理提供了依据。植物的抗性生理提供了依据。植物的抗病性课件20第三节第三节植物的抗病机制植物的抗病机制n植物在与病原物长期的共同演化过程中,针对病植物在与病原物长期的共同演化过程中,针对病原物的多种致病手段,发展了复杂的抗病机制。原物的多种致病手段,发展了复杂的抗病机制。n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的本质,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第三节植物的抗病机制植物在与病原物长期的共同演化过程中21n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则可划分为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则可划分为形态的、形态的、机能的机能的和和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抗病因素(即物理抗的抗病因素(即物理抗病性因素)以及病性因素)以及生理的生理的和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的因素的因素(即化学抗病性因素)。(即化学抗病性因素)。n事实上,植物抗病性是多种被动和主动抗事实上,植物抗病性是多种被动和主动抗病性因素共同或相继作用的结果,所涉及病性因素共同或相继作用的结果,所涉及的抗病性因素越多,抗病性强度就越高、的抗病性因素越多,抗病性强度就越高、越稳定而持久越稳定而持久。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则可划分为形态的、机能的和组织结构的抗病因22一、植物固有的物理抗性(被动抗一、植物固有的物理抗性(被动抗性)性)1、抗接触:、抗接触:n植物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多的比少的减少受植物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多的比少的减少受病机会。病机会。即形态抗病:即形态抗病:n植株直立的比株形散开的减少受病机会。植株直立的比株形散开的减少受病机会。n表皮毛多的比表皮毛少的减少受病机会。表皮毛多的比表皮毛少的减少受病机会。n闭颖受粉的减少受病机会。闭颖受粉的减少受病机会。n早熟的品种可以少受后期叶锈病、杆锈病的危害早熟的品种可以少受后期叶锈病、杆锈病的危害(避病避病)。)。一、植物固有的物理抗性(被动抗性)1、抗接触:232、抗侵入、抗侵入表皮结构表皮结构(细胞壁钙化或硅化程度);(细胞壁钙化或硅化程度);侵入位点;导管数量;侵入位点;导管数量;角质层的厚薄;木栓质、愈伤层和愈伤速度角质层的厚薄;木栓质、愈伤层和愈伤速度;气孔的多少和结构以及其他自然孔口的结构气孔的多少和结构以及其他自然孔口的结构;3、抗扩展、抗扩展木质素的积累;纤维素;木本植物中的胶质、木质素的积累;纤维素;木本植物中的胶质、树脂和单宁类似物的沉积等与抗扩展有关系。树脂和单宁类似物的沉积等与抗扩展有关系。可影响潜育期的长短;病斑数量的多少;病斑可影响潜育期的长短;病斑数量的多少;病斑的大小,病斑扩展的速度;的大小,病斑扩展的速度;产孢量的大小。产孢量的大小。2、抗侵入24植物的抗病性课件25二、植物固有的化学抗性(被动抗二、植物固有的化学抗性(被动抗性性1、直接的毒害作用、直接的毒害作用n酚类化合物(邻苯二酚、原儿茶酸);n皂角苷类(燕麦素抑制小麦全蚀病菌n;大麦素、;番茄碱、茄碱等)n不饱和内酯n葱油和大蒜素;芥子油(十字花科);n植物根部分泌的某些糖和氨基酸对病原物有抑制作用;二、植物固有的化学抗性(被动抗性1、直接的毒害作用262、间接的毒害作用、间接的毒害作用n有些植物的分泌物能刺激叶围和根围拮抗生物的生长,有些植物的分泌物能刺激叶围和根围拮抗生物的生长,从而对病原物产生间接的影响。从而对病原物产生间接的影响。n菊科叶片刺激产生的细菌能产生抑制灰霉菌的孢子萌菊科叶片刺激产生的细菌能产生抑制灰霉菌的孢子萌发的物质;发的物质;n植物表面的腐生菌由于对营养的竞争而抑制病原物的植物表面的腐生菌由于对营养的竞争而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和发育。n破坏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如植物中的酚类化合物,单破坏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如植物中的酚类化合物,单宁和蛋白质能抑制病原物分泌的细胞壁降解相关酶类。宁和蛋白质能抑制病原物分泌的细胞壁降解相关酶类。n植物组织中含有的病原物所需的营养较少,可以抗扩植物组织中含有的病原物所需的营养较少,可以抗扩展。展。2、间接的毒害作用27三、诱发的结构(物理)抗性三、诱发的结构(物理)抗性n细胞壁加厚(乳突的产生、木质素积细胞壁加厚(乳突的产生、木质素积累、酚类沉积)累、酚类沉积)n木栓化(木栓质积累)木栓化(木栓质积累)n侵填体的形成(凝胶物质的形成;维侵填体的形成(凝胶物质的形成;维管束内)管束内)n离层的形成(叶穿孔)离层的形成(叶穿孔)三、诱发的结构(物理)抗性细胞壁加厚(乳突的产生、木质素积累28植物的抗病性课件29植物的抗病性课件30植物的抗病性课件31植物的抗病性课件32四、诱发的化学抗性n过敏性坏死反应: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的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的侵染表现出来的高度敏感现象侵染表现出来的高度敏感现象。n植物抗毒素植物抗毒素(植保素)的产生。(植保素)的产生。是植物受是植物受到侵染或其他刺激后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到侵染或其他刺激后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的抗菌性次生代谢物质。量的抗菌性次生代谢物质。是一种诱导产物。是一种诱导产物。n对病菌毒素的降解和转化能力;对病菌毒素的降解和转化能力;四、诱发的化学抗性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的侵染33抗毒素(植物保卫素抗毒素(植物保卫素):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植物保卫素对真菌的毒性较强。抗毒素(植物保卫素):34抗毒素的种类抗毒素的种类n现在已知现在已知21科科100种以上的植物产生植物保卫素,种以上的植物产生植物保卫素,豆科、茄科、锦葵科、菊科和旋花科植物产生的豆科、茄科、锦葵科、菊科和旋花科植物产生的植物保卫素最多。植物保卫素最多。90多种植物保卫素的化学结构多种植物保卫素的化学结构已被确定,其中多数为类异黄酮和类萜化合物。已被确定,其中多数为类异黄酮和类萜化合物。n常见的抗毒素:豌豆素常见的抗毒素:豌豆素(pisatin)、菜豆素、菜豆素(phaseollin)、基维酮、基维酮(kievitone),大豆素,大豆素(glyceollin)等。日齐素等。日齐素(rishitin)、块茎防疫、块茎防疫素素(phytuberin),甜椒醇,甜椒醇(capsidiol)等。等。抗毒素的种类现在已知21科100种以上的植物产生植物保卫素,35五、植物耐病和避病的机制n避病(抗接触特性):植物因不能接触或减少接触病原物而不发病或减少发病的现象。n包括“时间避病”和“空间避病”。n人类可通过合理调节播种期、培育形态和机能不利于病原物接触的品种来实现避病。n耐病(抗损害特性):有些植物品种当病害严重程度与感病品种相同时,其产量和品质损失较轻。n可能与品种的生理调节和补偿能力强有关。五、植物耐病和避病的机制避病(抗接触特性):植物因不能接触或36六、诱发抗病性(诱导抗病性)n是植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物理因子处理后而产生的抗病性。也称“获得抗病性”,是抗再侵染的特性。n最早发现于病毒近缘株系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n这种抗病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种类、不同类群或其他物理、化学因子的刺激都可以诱发产生。n诱发抗病性包括:局部诱发抗病性和系统诱发抗病性。n其机理可能有:占位效应;诱导植物保卫素产生和积累;n可利用这种机理,施用外源性化学物质诱导植物产生这种抗病性。六、诱发抗病性(诱导抗病性)是植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物理37植物抗性的变异植物抗性的变异n植物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植物本身,植物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植物本身,如病如病原物的变化、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抗性可以增强,原物的变化、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抗性可以增强,或减弱,或减弱,甚至完全消失。甚至完全消失。1、植物的发育阶段不同,抗性不同。、植物的发育阶段不同,抗性不同。2、寄主的生活能力的影响,抗性不同。、寄主的生活能力的影响,抗性不同。3、寄主的营养条件的不同,抗性不同。、寄主的营养条件的不同,抗性不同。4、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不同,抗性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不同,抗性不同。植物抗性的变异植物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植物本身,如病原38六、抗性的利用六、抗性的利用n利用植物抗性来防病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根本。利用植物抗性来防病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根本。具具体方法有:体方法有:1.品种免疫(利用抗病品种):需要育种、推广等。品种免疫(利用抗病品种):需要育种、推广等。2.栽培免疫:通过栽培措施以强化植物抗性的体现。栽培免疫:通过栽培措施以强化植物抗性的体现。3.化学免疫:使用化学物质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化学免疫:使用化学物质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如如NS83增抗剂施于烟草和番茄,可以增强抗增抗剂施于烟草和番茄,可以增强抗CMV的能力。的能力。六、抗性的利用利用植物抗性来防病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根本。具体39小小结结n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n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利用不同的标准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小结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40n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区分为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区分为主动抗病性主动抗病性和和被动抗病性被动抗病性n根据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有无特异性相互作用,可根据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有无特异性相互作用,可区分为区分为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和和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n根据抗病性的遗传方式,可区分为根据抗病性的遗传方式,可区分为主效基因抗病性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和微效微效基因抗病性;基因抗病性;n根据抗病性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又可区分为根据抗病性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又可区分为抗接触抗接触(避避病病)、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失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失(耐病耐病)和抗再侵染。和抗再侵染。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区分为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41n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诸如细胞膜透性改变、电解质渗漏、变化,诸如细胞膜透性改变、电解质渗漏、关键酶活性改变、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核关键酶活性改变、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核酸、蛋白质、酚类物质以及水分生理诸方面酸、蛋白质、酚类物质以及水分生理诸方面的变化等等。的变化等等。n抗病植物与感病植物在以上诸方面的变化模抗病植物与感病植物在以上诸方面的变化模式明显不同,植物抗病性有着复杂的机制。式明显不同,植物抗病性有着复杂的机制。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诸如细胞膜透性改42n植物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植物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既有先天具有的被动抗既有先天具有的被动抗病性因素,又有病原物侵梁后表达的主动抗病性因病性因素,又有病原物侵梁后表达的主动抗病性因素素,既有形态的、机能的或组织结构的因素,即物既有形态的、机能的或组织结构的因素,即物理抗病性因素,又有生理的和生物化学的因素,即理抗病性因素,又有生理的和生物化学的因素,即化学抗病性因素。化学抗病性因素。n植物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是指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植物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是指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与扩展。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与扩展。植物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既有先天具有的被动抗病性因素,又有病43植物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则包括植物含有的天然抗植物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则包括植物含有的天然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酶活性的物质,以及缺乏病原物菌物质,抑制病原菌酶活性的物质,以及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要成分等。寄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要成分等。植物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主要是指病原物侵染所引植物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主要是指病原物侵染所引起的亚细胞、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形态结构改变,这些起的亚细胞、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形态结构改变,这些改变限制了病原物侵染。其中研究较多的有植物细胞改变限制了病原物侵染。其中研究较多的有植物细胞壁的木质化作用、木栓化作用。因酚类物质和钙离子壁的木质化作用、木栓化作用。因酚类物质和钙离子沉积而产生细胞壁类似物质,离层形成和导管阻塞等。沉积而产生细胞壁类似物质,离层形成和导管阻塞等。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对病原菌毒素的降解作用等。保卫素形成和对病原菌毒素的降解作用等。植物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则包括植物含有的天然抗菌物质,抑制病44v植物避病植物避病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v植物耐病植物耐病则可能是由于其生理调节能力和补偿能力则可能是由于其生理调节能力和补偿能力较强所致。较强所致。v植物的诱发抗病性植物的诱发抗病性是植物经微生物预先接种后或用是植物经微生物预先接种后或用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是一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是一类针对病原物再侵染的抗病性。类针对病原物再侵染的抗病性。v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揭示抗病性的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揭示抗病性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植物避病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45本章重点本章重点n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植物抗病性的概念;n抗病性的类型,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抗病性的类型,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n抗病性的机制;抗病性的机制;n诱发抗病性讲机理;诱发抗病性讲机理;n合理利用抗病性与病害控制的关系。合理利用抗病性与病害控制的关系。本章重点植物抗病性的概念;46参考文献n植物病理学报,():n植物病理学报,():n植物病理学报,():n植物病理学报,():nn菌物学报,():参考文献植物病理学报,():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