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虫媒传染病诊治课件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40971228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虫媒传染病诊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常见虫媒传染病诊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常见虫媒传染病诊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虫媒传染病的诊治北大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武敬1 1常见虫媒传染病的诊治北大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武敬1 主要内容疟疾登革热恙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2 2 主要内容疟疾2疟 疾(malaria)3 3疟 疾(malaria)3概述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4 4概述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病原学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5 5病原学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流行病学史传染源:患者及带疟原虫者传染源:患者及带疟原虫者传播途径:按蚊传播途径:按蚊易感性:普遍易感易感性:普遍易感流行特征:主要见于热带和亚热带,以夏秋季节流行特征:主要见于热带和亚热带,以夏秋季节 多见多见6 6流行病学史传染源:患者及带疟原虫者6临床表现疟疾发作的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疟疾发作的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寒战、发热发热和和出汗出汗3 3个连续阶段。个连续阶段。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可分为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可分为潜伏期潜伏期、前前驱期驱期、发作期发作期(发冷、发热、出汗)和(发冷、发热、出汗)和间歇期间歇期四四期。期。7 7临床表现疟疾发作的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3个临床表现潜伏期间日疟有长短潜伏期,短者为间日疟有长短潜伏期,短者为121230d30d,长者可,长者可达达1 1年左右:卵形疟和间日疟相仿:恶性疟为年左右:卵形疟和间日疟相仿:恶性疟为111116d16d,三日疟为,三日疟为181840d40d。前驱期初发患者发作前初发患者发作前3 34d4d常有疲乏、头痛、不适、畏常有疲乏、头痛、不适、畏寒和低热等。此期镜检多为阴性。寒和低热等。此期镜检多为阴性。8 8临床表现潜伏期8临床表现发作期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先后出现寒战、发热、出汗退热典型的疟疾发作先后出现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的周期性症状。但初发患者临床发作常不典型。的周期性症状。但初发患者临床发作常不典型。多次发作后可见贫血和脾大。多次发作后可见贫血和脾大。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为裂殖体和环状体。为裂殖体和环状体。为裂殖体和环状体。恶性疟多起病急,无寒战,出汗期不明显,且热恶性疟多起病急,无寒战,出汗期不明显,且热型不规则,持续高热,发热期往往长达型不规则,持续高热,发热期往往长达202036h36h以上,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较短。以上,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较短。9 9临床表现发作期9临床表现间歇期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镜检所见原虫间日疟以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镜检所见原虫间日疟以大滋养体为主,恶性疟可能在此期查不到疟原虫大滋养体为主,恶性疟可能在此期查不到疟原虫或查到个别环状体。或查到个别环状体。1010临床表现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并发症v常见的并发症有黑尿热、贫血、低血糖、肾功能常见的并发症有黑尿热、贫血、低血糖、肾功能不全、循环衰竭、肝功能异常、肺水肿、异常出不全、循环衰竭、肝功能异常、肺水肿、异常出血等。血等。1111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黑尿热、贫血、低血糖、肾功能不全、循环衰其他特殊类型脑型疟脑型疟先天性疟疾先天性疟疾输血后疟疾输血后疟疾1212其他特殊类型脑型疟12诊断诊断原则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果等,予以诊断。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I I)病原学诊断)病原学诊断 (II)(II)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 1313诊断诊断原则 13实验室诊断病原学诊断:厚薄血膜染色镜检病原学诊断:厚薄血膜染色镜检镜检疟原虫是确诊疟疾的最可靠的惟一方法镜检疟原虫是确诊疟疾的最可靠的惟一方法病原学检查就是直接在显微镜下镜检到疟原虫病原学检查就是直接在显微镜下镜检到疟原虫(小滋养体、大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小滋养体、大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以检查厚血膜为主,薄血膜主要用于虫种鉴别以检查厚血膜为主,薄血膜主要用于虫种鉴别适当的取血时间,一般是在患者适当的取血时间,一般是在患者发作数小时至十发作数小时至十余小时余小时1414实验室诊断病原学诊断:厚薄血膜染色镜检14厚薄血膜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将玻片划成三分,厚血膜应位于靠左侧处,薄血将玻片划成三分,厚血膜应位于靠左侧处,薄血膜从中间起至右格中部止。右端空格供记录姓名、膜从中间起至右格中部止。右端空格供记录姓名、编号或贴标签编号或贴标签厚血膜:血量为厚血膜:血量为5 5立方毫米左右(一小滴),自内立方毫米左右(一小滴),自内向外回转扩大,涂成直径向外回转扩大,涂成直径0.8-1.00.8-1.0厘米大小厘米大小,厚薄均厚薄均匀血膜匀血膜薄血膜:血量只需薄血膜:血量只需0.5-1.00.5-1.0立方毫米左右立方毫米左右(约半颗粒约半颗粒大小),涂成舌状,长约大小),涂成舌状,长约3 3厘米,宽约厘米,宽约2 2厘米厘米1515厚薄血膜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将玻片划成三分,厚血膜应位于靠左侧处治疗 抗疟原虫治疗:常用抗疟原虫治疗:常用氯喹氯喹+伯氨喹伯氨喹 1.1.控制现症发作:首选氯喹,可杀控制现症发作:首选氯喹,可杀RBCRBC内各期疟原内各期疟原虫虫(青蒿素青蒿素 及其衍生物、磷酸咯萘啶、哌喹、盐及其衍生物、磷酸咯萘啶、哌喹、盐酸氨氛喹啉、盐酸甲氟喹、其它)酸氨氛喹啉、盐酸甲氟喹、其它)2.2.防止复发和传播:伯氨喹对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防止复发和传播:伯氨喹对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有杀灭作用,对配子体有杀灭作用。子有杀灭作用,对配子体有杀灭作用。3.3.用于预防:乙胺嘧啶,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裂殖用于预防:乙胺嘧啶,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裂殖体。体。4.4.脑型疟疾发作治疗:可选用青蒿琥酯、氯喹、奎脑型疟疾发作治疗:可选用青蒿琥酯、氯喹、奎宁、磷酸咯萘啶。宁、磷酸咯萘啶。1616治疗 抗疟原虫治疗:常用氯喹+伯氨喹16预防 1.1.控制传染源:根治患者(氯喹控制传染源:根治患者(氯喹+伯氨喹);治疗伯氨喹);治疗带虫者(乙胺嘧啶带虫者(乙胺嘧啶+伯氨喹)伯氨喹)2.2.切断传播途径:灭蚊、防蚊。血液严格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灭蚊、防蚊。血液严格管理。3.3.保护易感者:保护易感者:预防性服药:适用于高疟区健康人及外来人预防性服药:适用于高疟区健康人及外来人群,可选用氯喹、耐氯喹者选用甲氟喹、乙胺嘧群,可选用氯喹、耐氯喹者选用甲氟喹、乙胺嘧啶或多西环素。啶或多西环素。疫苗:由于疟原虫抗原性的多样性,给研制疫苗:由于疟原虫抗原性的多样性,给研制疫苗带来很大的困难。疫苗带来很大的困难。1717预防 1.控制传染源:根治患者(氯喹+伯氨喹);治疗带虫者(登 革 热(Dengue fever)1818登 革 热(Dengue fever)18概述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伊蚊传播伊蚊传播伊蚊传播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突起发热、骨关节肌肉痛、疲乏、皮临床特征:突起发热、骨关节肌肉痛、疲乏、皮临床特征:突起发热、骨关节肌肉痛、疲乏、皮临床特征:突起发热、骨关节肌肉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 临床根据表现分为典型、轻型、重型临床根据表现分为典型、轻型、重型临床根据表现分为典型、轻型、重型临床根据表现分为典型、轻型、重型1919概述登革病毒引起19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伊蚊伊蚊伊蚊伊蚊易感性:易感性:易感性:易感性:新流行区:均易感新流行区:均易感新流行区:均易感新流行区:均易感 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 感染后免疫力:感染后免疫力:感染后免疫力:感染后免疫力:同型:长期同型:长期同型:长期同型:长期 其它型:短期交叉保护性免疫其它型:短期交叉保护性免疫其它型:短期交叉保护性免疫其它型:短期交叉保护性免疫2020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20流行特征:流行特征:流行特征:流行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地理分布地理分布-地区性地区性地区性地区性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季节性季节性季节性季节性夏秋、雨季,夏秋、雨季,夏秋、雨季,夏秋、雨季,510510月月月月一定流行方式一定流行方式一定流行方式一定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由市镇向农村蔓延;由市镇向农村蔓延;由市镇向农村蔓延;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周期性周期性周期性周期性 2121流行特征:地理分布-地区性 21临床表现潜伏期:潜伏期:潜伏期:潜伏期:4 48 8天天天天 典型:典型:典型:典型:1.1.发热:发热:发热:发热:急起急起急起急起 (80%80%)高热高热高热高热 39 394141 短程短程短程短程 2 27 7天天天天 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 12 2天,再发热天,再发热天,再发热天,再发热。2222临床表现潜伏期:48天 22伴发毒血症状:伴发毒血症状:骨、关节、头、肌肉痛骨、关节、头、肌肉痛骨、关节、头、肌肉痛骨、关节、头、肌肉痛 程度重,又叫断骨热(程度重,又叫断骨热(程度重,又叫断骨热(程度重,又叫断骨热(breakbone fever)breakbone fever)发热后出现,可持续数周发热后出现,可持续数周发热后出现,可持续数周发热后出现,可持续数周 四肢,关节及脊背四肢,关节及脊背四肢,关节及脊背四肢,关节及脊背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颜面、颈、胸背充血颜面、颈、胸背充血颜面、颈、胸背充血颜面、颈、胸背充血2323伴发毒血症状:骨、关节、头、肌肉痛23临床表现2.2.皮疹皮疹皮疹皮疹多型性、阶段性多型性、阶段性多型性、阶段性多型性、阶段性 早期:早期:早期:早期:皮肤充血皮肤充血皮肤充血皮肤充血第第第第3 36 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 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 持续持续持续持续3 34 4天,不脱屑天,不脱屑天,不脱屑天,不脱屑血小板过低:血小板过低:血小板过低:血小板过低:瘀点瘀点瘀点瘀点3.3.出血:出血:出血:出血:5 58 8病日,病日,病日,病日,25%25%50%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4.4.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肝肿大。2424临床表现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24252525262626临床表现轻轻型型:低低热热,疼疼痛痛轻轻,皮皮疹疹少少,淋淋巴巴结结肿肿大,病程短,常被忽视。大,病程短,常被忽视。重重型型:早早期期类类似似典典型型登登革革热热,35天天后后突突然加重,出现:脑膜脑炎,严重出血然加重,出现:脑膜脑炎,严重出血2727临床表现轻型:低热,疼痛轻,皮疹少,淋巴结肿大,病程短,常282828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 非流行区:有无流行区旅游史非流行区:有无流行区旅游史非流行区:有无流行区旅游史非流行区:有无流行区旅游史临临临临床床床床特特特特征征征征:起起起起病病病病急急急急,高高高高热热热热,全全全全身身身身疼疼疼疼痛痛痛痛,皮皮皮皮疹疹疹疹,出出出出血,淋巴结肿大。血,淋巴结肿大。血,淋巴结肿大。血,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WBCWBC、PLTPLT 血清学:血清学:血清学:血清学:临床诊断临床诊断临床诊断临床诊断 病毒分离:感染血清型病毒分离:感染血清型病毒分离:感染血清型病毒分离:感染血清型2929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29治疗1.1.一般治疗:隔离完全退热。休息一般治疗:隔离完全退热。休息一般治疗:隔离完全退热。休息一般治疗:隔离完全退热。休息2.2.监测:血压、尿量、血小板、血球容积等。至监测:血压、尿量、血小板、血球容积等。至监测:血压、尿量、血小板、血球容积等。至监测:血压、尿量、血小板、血球容积等。至退热后退热后退热后退热后24244848小时小时小时小时3.3.抗病毒:利巴韦林抗病毒:利巴韦林抗病毒:利巴韦林抗病毒:利巴韦林3030治疗1.一般治疗:隔离完全退热。休息30预防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 不足以控制不足以控制不足以控制不足以控制 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防蚊、灭蚊 预防接种:疫苗在试验阶段预防接种:疫苗在试验阶段预防接种:疫苗在试验阶段预防接种:疫苗在试验阶段3131预防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31恙 虫 病(Tsutsugamushi Disease)3232恙 虫 病(Tsutsugamushi Disease概述 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焦痂或溃疡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3333概述 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流行病学传染源:鼠类。传染源:鼠类。传染源:鼠类。传染源:鼠类。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恙螨叮咬。恙螨叮咬。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及青壮年发病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及青壮年发病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及青壮年发病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及青壮年发病率高,多发于夏秋季节,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及我率高,多发于夏秋季节,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及我率高,多发于夏秋季节,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及我率高,多发于夏秋季节,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及我国东南地区多见。国东南地区多见。国东南地区多见。国东南地区多见。3434流行病学传染源:鼠类。34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濳伏期:濳伏期:421天,一般天,一般1014天天急起高热、伴寒战,体温于12日内达3941,多呈弛张热型;剧烈头痛、烦燥不安、失眠、头晕、耳鸣、听力减退;可有幻视或幻听;3535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濳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35临床表现(常见体征)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肝脾大皮疹皮疹焦痂与溃疡焦痂与溃疡焦痂与溃疡焦痂与溃疡相对缓脉相对缓脉A.发生率发生率:见于见于 36.998%患者患者B.外外 观观:圆形或椭圆形圆形或椭圆形 C.直直 径径:315mmD.形形 态态:表面焦黑色痂皮表面焦黑色痂皮,基底部肉基底部肉芽创面芽创面E.边边 缘缘:稍隆起稍隆起 周围有红晕周围有红晕F.数数 目目:1个个 个别个别23个个G.好发部位好发部位:潮湿潮湿 气味浓气味浓 隐秘隐秘3636临床表现(常见体征)A.发生率:见于 36.998%患373737实验室检查血血 象象:WBC 或正常或正常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外斐反应外斐反应 抗抗 OXk阳性阳性 滴度滴度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以上有诊断意义病原体分离:病原体分离:小白鼠腹腔内接种小白鼠腹腔内接种 3838实验室检查血 象:WBC 或正常38诊断流行病学资料:野外活动史流行病学资料:野外活动史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焦痂或潰疡焦痂或潰疡 淋巴结肿大,皮淋巴结肿大,皮 疹疹 肝脾肿大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外斐反应阳性实验室检查:外斐反应阳性 病原体分离病原体分离3939诊断流行病学资料:野外活动史39治疗氯霉素(或四环素):氯霉素(或四环素):成人成人2g/d 儿童儿童2540mg/(kgd)4次分服次分服 退热后剂量减半,再用退热后剂量减半,再用710天天强力霉素:强力霉素:0.2g/d,连服,连服57天天4040治疗氯霉素(或四环素):40预防消灭传染源:灭鼠消灭传染源:灭鼠 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4141预防消灭传染源:灭鼠41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iphalitits B)4242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iphalitit概述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4343概述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源: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猪饲养广而种群更新快。自然界构成猪猪蚊蚊猪猪的传播环节。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4444流行病学传染源: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库蚊、伊蚊、按蚊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以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蚊虫感染后并不发病,但可终身带病毒。4545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流行病学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4646流行病学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感染后出现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乙脑主要分布在亚洲。在我国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的地区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4747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乙脑主要分布在亚洲。47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典型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4848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48临床表现初期:病程第13天,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极期: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4949临床表现初期:病程第13天,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临床表现极期:病程第极期:病程第4 410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全身毒血症状及及脑部损害症状脑部损害症状。(1 1)高热:体温高热:体温39394040以上,可持续数天。以上,可持续数天。(2 2)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如嗜睡、昏迷。嗜睡常为乙脑早期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特异性的表现。(3 3)惊厥或抽搐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4 4)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同时,可同时合并有外周性呼吸衰竭。合并有外周性呼吸衰竭。(5 5)脑膜刺激征:脑膜刺激征:(6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5050临床表现极期: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临床表现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在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在2 25 5天降至正常,昏迷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转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滞阶段呆滞阶段”,以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以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常。常。后遗症期: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后遗症期: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 6个月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约5 520%20%。以。以失语失语、瘫痪瘫痪及及精神失常精神失常最为多见。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5151临床表现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1.血RT:WBC10WBC10301030109 9/L/L,N80%N80%以上以上 2.2.脑脊液检查:外观澄清或微混,脑脊液检查:外观澄清或微混,WBCWBC多数在多数在50500106/L之间,在病初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之间,在病初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以后逐渐以淋巴细胞为多。蛋白稍增加,糖定量以后逐渐以淋巴细胞为多。蛋白稍增加,糖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3.血清学检查:可测定血清学检查:可测定IgMIgM抗体,双份血清效价增抗体,双份血清效价增长长4 4倍以上可确诊。倍以上可确诊。4.4.病毒分离病毒分离5252诊断流行病学史52治疗一般治疗:病室应安静,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防止发生褥疮。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给予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5353治疗一般治疗:病室应安静,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53治疗对症治疗 1降温:使室温控制在30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亦可采用亚冬眠疗法。2.抗惊厥或抽搐 3.治疗呼吸衰竭5454治疗对症治疗54预防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隔离患者,加强家畜管理。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3、预防接种:应在流行前1个月完成,重点是10岁以下儿童及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5555预防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隔离患者,加强家畜管理。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