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潮州音乐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0946987 上传时间:2024-05-1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潮州音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我的潮州音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我的潮州音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潮州音乐潮州音乐澄海职业技术学校许少歆潮州音乐澄海职业技术学校1一、分布区域发源于潮州市,流行于粤东、闽南、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以及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和世界潮人聚居的地方。一、分布区域发源于潮州市,流行于粤东、闽南、广州、上海、台2我的潮州音乐课件3我的潮州音乐课件4二、历史渊源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形成的具体年代,据目前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它的源可以追溯到唐、宋年代,其成熟、发展期可追溯到明、清年代。二、历史渊源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形成的具体年代,51、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较为昌盛的时期,中原文化的发展势必给潮州民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唐玄宗开元年间,全国十大州府兴建开元寺,潮州开元寺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潮州开元寺的兴建,进一步沟通了中原文化的传入,唐代的燕乐、法乐流入潮州,必然对潮州民间音乐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此外,唐代很多朝官左迁贬谪来潮,他们为潮州带来了不少外来音乐文化。明廖用贤尚友录卷四记载:隋协律郎(即最高音乐官)陈政晚年,于唐初入闽垦殖,其子陈元光精通音乐,因平盗有功,官封漳州镇抚,素以“乐、武治化”潮、泉二州著称。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愈受贬来潮,他本人酷爱音乐,更有其侄韩湘也精通音律,多才多艺,他们在潮州时间虽短而影响殊大。可见唐时中原音乐文化对潮州民间音乐的重要影响。韩昌黎文集中对有关唐代潮州民间祭神情况是这样描写:“吹击管鼓,侑香洁也”;“侑以音声,以谢神贶”;“躬斋洗,奏音声”。此可见当时在中原文化影响下潮州民间的音乐活动之一斑。1、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较为昌盛的时期,中原文化的发展62、宋代中原的文化广泛传入,促使潮州音乐文化更加繁荣。入宋以后,中原文化进一步南移,特别是宋室南渡之后,中原的衣冠、文物、音乐、民间的习俗等大量集粹于潮州,使潮州文化更为昌盛。例如当时民俗承袭中原古风,酬神祭祀、礼佛斋蘸、笙弦歌舞等活动在潮州民间蓬勃开展。饶宗颐先生在海外搜集到的永乐大典十三萧“潮”字号“潮州府”残卷中“学校”部分详细记述了宋代潮州祭孔“大成乐”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潮州的音乐活动。书中介绍:自宋以来,潮城孔庙每年于农历二月、八月上旬举行祭孔典礼,祭孔时奏一套完整的大成乐。所用乐器有编钟、编磬、琴(一弦至九弦共十张)、笙瑟、凤萧等。原来演奏“大成乐”时均由士子“执器登歌”,后因“岁月侵久,士失其传”,淳熙间(11741228年)改由民间乐工演奏。宋代潮州祭孔“大成乐”,其曲目之繁杂,演奏阵容之庞大,给予民间乐工的影响等,都充分表明中原音乐文化在潮州发展的规模及其对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上述记载中还可以看到,当时潮州已有一支颇具规模的民间乐工队伍,且有相当演奏水平。2、宋代中原的文化广泛传入,促使潮州音乐文化更加繁荣。73、明、清时代是我国戏剧、音乐发展的全盛时期,中原音乐文化对潮州音乐的发展起着极大促进作用。随着全国西秦、外江、正字、弋阳、昆腔诸多剧种及民间音乐传入潮州,大量的戏曲曲牌、吹奏乐牌子曲、锣鼓乐以及乐器、乐器演奏方法、演奏程式、演奏组合形式等入传,极大地丰富发展了潮州音乐。通过不断兼收并蓄,把远近、南北、雅俗的音乐因素汇集于一体,形成了今天这既具本地区独特艺术风格,又具有外来音乐文化痕迹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3、明、清时代是我国戏剧、音乐发展的全盛时期,中原音乐文化对8近期,从对潮州音乐特有的二四谱、潮州二弦、潮乐乐律以及弦诗乐大套乐曲等的专题研究,发现它与古代中原盛行的乐器、乐律、乐曲有着密切承传关系。例如,基于对潮州弦诗乐特有的传谱二四谱的分析,归结到与二四谱所表示的音位成对应关系的乐器即唐代流行的十三弦筝,二四谱可能是唐、宋时期伴唱弹词的筝谱。通过对潮州弦诗乐主奏乐器潮州二弦的构造及其演奏姿势的考究,发现它与唐、宋时期的奚琴及其演奏姿势有着相近之处,从中看到了它们间的承传变革关系。运用现代技术对潮州弦乐音律进行精确的分音计算,把它与古代盛行的王朴律(五代人王朴总结出来的一种乐律,音乐史上称王朴律)进行比较,发现有很多共同点,显示了它们相互间存在的一定联系。又如对潮州弦诗乐大套乐曲的曲式结构和演奏程式进行研究,发现它保存着唐、宋大曲的遗风。特别在大套弦乐曲的演奏中,先慢板后快“催”,接“拷拍”连“三板催”(俗称“三催三拍”)的演奏程式与唐、宋大曲的“散序 排遍入破虚催实催拍遍杀衮”的演奏程式基本类似。近期,从对潮州音乐特有的二四谱、潮州二弦、潮乐乐律以及弦诗乐9潮州音乐中的潮州大锣鼓,系脱胎于清末正字戏的唱腔锣鼓音乐。据 民间艺人所传:清咸丰年间,潮州镇台衙门有一吹鼓手叫欧细奴,因他在地方具有一定势力,退役后被许多外地来潮州演出的戏班请为“押班”(维持演出秩序,保障戏班人身安全的职事),城里演戏他必在场坐阵,因此熟悉很多外来剧种的曲牌、牌子曲和锣鼓点。后来,他被民间锣鼓馆聘为锣鼓师傅,为了使锣鼓馆在演奏上有所突破,他试把正字戏一些剧目的成套的曲牌(包括唱词)、牌子曲连同锣鼓点连缀起来传习民间。流传下来便成了今天的潮州大锣鼓。又如,潮州细乐这一乐种,相传是清末民初,潮州民间乐师洪沛臣(18661916)所传。洪平素酷爱音乐,因经常外出经商,到过全国及南洋群岛各地,从那里带来了许多外来音乐文化,在潮州传播,为潮州细乐独创一宗,所传合奏谱为后世潮州细乐所师承。潮州音乐中的潮州大锣鼓,系脱胎于清末正字戏的唱腔锣鼓音乐。据10潮州庙堂音乐中的“禅和板”乐曲,始传于清末,是开元寺可声大师把外来法曲与潮州民间小曲结合而创立,后经民间居士(非职业佛教徒)丘家祥在俗家佛教组织间传播。潮州庙堂音乐中的“禅和板”乐曲,始传于清末,是开元寺可声大师11三、主要内容与形式潮州音乐以内涵丰富、品种多样著称。从乐器的组合和演奏形式、演奏风格上,大致可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外江音乐等。三、主要内容与形式潮州音乐以内涵丰富、品种多样著称。从乐器的121、锣鼓乐。包括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笛套大锣鼓、苏锣鼓等。潮州大锣鼓是以击鼓为指挥的打击乐和管弦乐合奏形式。其中打击乐部分,利用各种不同音色、音阶的打击乐器,以丰富节奏变化和强烈对比与管弦乐旋律密切配合浑然一体,把乐曲表现得气势磅礴、动静相宜。司鼓者是全场指挥,鼓点密集均匀、轻重有致,或气势浩大、或文雅细腻,有时借鉴剑术的“挑”、“扬”、“拔”、“插”等动作,挺拔利索、手势多变。潮州大锣鼓的传统演奏分长行套(即路行套)和牌子套二种;长行套常见于节日喜庆和盛会游行场面,奏一些“长行鼓点”、“二板吹奏”、“三板锣鼓”;牌子套则由许多不同宫音系统的牌子曲连缀而成,成套曲目大多数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近代,潮州大锣鼓形成了以许裕兴、邱猴尚、陈松为代表的三大司鼓流派。许裕兴为武派,鼓法精,气势大,擅长奏武场锣鼓,如三关等。邱猴尚为文派,鼓点密而匀,文雅细腻,擅长奏慢鼓和文套,如抛鱼等。陈松为半文武派,司鼓动作挺拔利索,手势多变,擅长文武兼备的鼓套,如十八寡妇征西番等。1957年,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一曲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金质奖章。1、锣鼓乐。包括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笛套大锣鼓、苏锣鼓等13、潮州小锣鼓潮州小锣鼓是经过融汇、吸收潮剧锣鼓音乐而形成的一种锣鼓乐。运用了潮剧音乐习用的“介头”、“锣鼓点”,轻敲细击伴以管弦乐旋律,善于表现活泼、轻快的情绪。其中粉蝶采花一曲曾参加1956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获优秀节目奖;1957年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金质奖章。、潮州小锣鼓14、潮州苏锣鼓潮州苏锣鼓源于外江戏锣鼓,是潮州早期较为流行的一种锣鼓乐。它的打击乐器以苏锣、苏鼓为主,吸取了外江戏的“开台锣鼓”和一些“杂锦鼓点”,善于表现宽广、热烈等音乐气氛。它没有成套的传统曲目(少数为外江戏牌子曲),一般以它的特定打击乐器组合和较有特点的锣鼓点出现在许多传统大锣鼓套和创作的大锣鼓曲目中、潮州苏锣鼓152、笛套古乐笛套古乐主要流行于潮阳一带,以笛、管、笙、萧为主要乐器,大笛领奏,配以铜器打击乐,风格古朴、幽雅、清澈、明亮,具有宫廷音乐风味。有四大景、江儿落、八仙欢宴等代表性曲目。2、笛套古乐笛套古乐主要流行于潮阳一带,以笛、管、笙、萧为163、潮州弦诗乐潮州弦诗乐是潮州民间最古老而又最普及的音乐品种。演奏时以木板击节,以富有特色的潮州二弦为领奏,常伴以椰胡、秦琴、三弦、琵琶、笛子等,曲调纯朴典雅、优美动听。弦诗乐演奏形式灵活多变,故演奏乐器的件数可多可少,多则十数人参加、少则三五人不拘,是一种健康、有益的艺术活动和自我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丰富人们社会交往的好形式,因而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广泛流行。领奏乐器二弦发音高亢清亮,演奏时多用揉、按、滑弦润色,一音多韵,特别是演奏潮乐独特的“活五”调,利用“上滑”、“下滑”、“转滑”等指法把乐曲演奏得如歌如泣。潮州弦诗乐最具代表性的乐曲是“潮乐十大套”,每套乐曲都由“头板”、“拷拍”、“三板”三段连缀而成,每段六十八板(六十八小节),结构严谨,曲调优美。此外,还有流行的短小曲目不计其数。在演奏艺术上的不同发展形成了各种鲜明的演奏风格和流派。近代潮州弦诗乐分“儒家乐派”(有闲阶层音乐演奏者)和“棚顶乐派”(潮剧音乐职业演奏者)两大流派。“儒家乐派”以蔡戊子、郭忠、丁思益为代表,他们的演奏以多变的指法和多彩的即兴加花见长;“棚顶乐派”以王安明、杨广泉、胡昭等为代表,他们的演奏以严谨、典雅见长。3、潮州弦诗乐潮州弦诗乐是潮州民间最古老而又最普及的音乐品174.潮州细乐潮州细乐是以三弦、琵琶、古筝为主件的组合演奏,具有室内乐的演奏特点,历来多承袭儒家乐派的演奏方式,演奏技法严谨,演奏细腻,给人以韵味清醇、余音缭绕之感。传统细乐分为硬套、软套、活五和一般弦诗四种类型。潮州细乐演奏擅用滑揉技巧,音律的游移性及滑音的倾向性体现潮州细乐一音多韵的主要特色。其中三弦的铿锵、清脆,琵琶的华丽、飘逸,古筝的细腻、委婉,构成了潮州细乐的旋律美和音韵美。潮州细乐过去是潮州仕儒阶层的主要音乐活动形式(故也有雅乐或儒乐之称),深受群众欢迎。4.潮州细乐潮州细乐是以三弦、琵琶、古筝为主件的组合演奏,18我的潮州音乐课件195、庙堂音乐潮州庙堂音乐系从潮州民间礼佛课颂的法曲中,单独取其曲调部分而加以演奏或变奏的管弦乐、锣鼓乐演奏形式。潮州庙堂音乐曲调来自潮州释俗间流传的佛事法曲,其中分“香花板”、“禅和板”二种。“香花板”据说源自福建,其中夹杂着不少道教音乐。“禅和板”则是潮州独有的曲调。“禅和板”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结构既保持古风法乐的旧响,又夹杂不少潮州管弦乐的旋法。演奏时,伴以独特的“七星”鼓点,具有古朴、淡雅、清澈、华丽的独特风味。5、庙堂音乐潮州庙堂音乐系从潮州民间礼佛课颂的法曲中,单独206、外江音乐外江音乐也称汉调音乐(因外江戏后来改称为汉剧,而汉调又是广东汉剧曲调的简称)。来源于清代中后期传入潮州的外江戏,其发展中又与潮州锣鼓乐、弦诗乐和细乐互相渗透、吸收,但仍各自保持其不同的演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外江二弦为领奏,伴以其它乐器,曲调清澈华丽、韵味独特。外江音乐又分锣鼓乐、弦索乐和细乐三种形式,流传较广的有外江音乐四大套傍妆台、小桃红、柳摇金、华春兰。6、外江音乐21四、实物、曲目及文献资料等(一)、乐器潮州音乐的乐器分为铜属打击乐器、革属打击乐器、木属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弓弦乐器、弹拨乐器六大类别。四、实物、曲目及文献资料等(一)、乐器22我的潮州音乐课件231、铜属打击乐器:深波,直径80厘米左右,边高约15厘米的呈圆柱体高边锣。有固定音阶,以定音F或C较为多见。音量宏大,音色浑厚、深沉,是潮州锣鼓乐中别具特色的铜属低音打击乐器。苏锣,直径约85厘米,边高约3厘米的低边大锣,音色低沉,音量宏大。斗锣,直径约40厘米,边高约7厘米呈圆柱体小锣,音色铿锵粗犷,通常以两个,多则十六个同时敲击有强烈冲击感。曲锣,直径约40厘米,边高约7厘米,圆柱体小锣,定“C”音,音色清亮悦耳,主要用于潮剧舞台。亢锣,直径约20厘米,边高约1厘米的小锣,音色清脆,定音“E”。钦仔,直径约25厘米,边高约4厘米的小锣,锣中心有半球体凸起。定音“F”或“A”,音色纯美。月锣,直径约10厘米,边高约1厘米的小锣。用小竹片敲击,定音“C”,音色清脆明亮,余音短促。大钹、小钹,大钹直径约30厘米,小钹直径约20厘米。大钹音量较大,音色亮而散,定音“G”;小钹音量较小,音色清亮。铜钟,直径约5厘米的半球型小钟。常用于潮州锣鼓乐、弦乐曲和潮剧唱腔击板。锭子,由一个直径约15厘米,边高约1厘米的小锣嵌在带有手把的圈架中。定音“D”,音色清纯响亮,是潮州庙堂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吊铃,口径约15厘米,高约20厘米的铜铃,是潮州庙堂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鼓脚钹,直径约16厘米的小钹,较一般钹厚,钹脚(即钹脐)倚沿平底。发音清亮,响而不散。常用于潮州庙堂音乐击节、加花。1、铜属打击乐器:深波,直径80厘米左右,边高约15厘242、革属打击乐器大鼓,呈圆台体,鼓面直径约50厘米,底直径约35厘米,高约50厘米,上下均蒙牛皮,是潮州大锣鼓主要打击乐器。低音大鼓,呈圆柱体,上下直径均约60厘米,高约55厘米,仅鼓面裱皮。大鼓音量大,音色浓重,低沉。中鼓,直径约30厘米,高15厘米的圆柱体。苏鼓,呈圆台体,鼓面直径约20厘米,底直径月10厘米,高20厘米左右。音量较小,音色清脆坚实。哲鼓,呈近似球体,上下直径及高均为12厘米左右。常用于潮州苏锣鼓,潮州外江乐及潮剧打击乐。经鼓,呈圆柱体,上下直径约40厘米,高约45厘米,两面均蒙牛皮,是潮州庙堂音乐的指挥打击乐器。2、革属打击乐器大鼓,呈圆台体,鼓面直径约50厘米,底直25我的潮州音乐课件263、木属打击乐器木板,由三片长约25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1厘米的乌木制成,其中二片紧扎一起,用红绸把它和另外一片串起来。其发音坚实、响亮,是潮州弦诗乐、潮州锣鼓乐、潮剧音乐的击节乐器。辅板、大板,辅板由长12厘米,宽、高各约4厘米的长方体坚实木料制成,中挖条形小空隙。用小木槌敲击,音色高亢、清亮,用于乐曲击眼和潮剧科介。大板长约24厘米、宽约10厘米、高约8厘米的质地较松的木料制成,音色低沉、浑厚。常用于乐曲的击板和潮剧科介。过山板,也称外江板,基本构造及敲奏方法与木板同。由三片长约26厘米,宽约6厘米,厚约1厘米的檀香木或竹片制成。音色较木板低而浑厚,常用于潮州外江乐的击板,潮州大锣鼓演奏有时也兼用。木鱼,即寺庙中日常诵经用于击节的木鱼。用于潮州庙堂音乐击板。3、木属打击乐器木板,由三片长约25厘米,宽约5厘米,厚274、吹管乐器大、小唢呐,大唢呐杆长约30厘米,小唢呐杆长约20厘米,乌木制成,哨片均为麦杆。大唢呐音色淳厚柔美,小唢呐音色明亮请丽,是潮州锣鼓乐和潮剧音乐富有特色的领奏乐器。横笛,长约80厘米,外径约3厘米的二十八节横吹笛,是潮州大锣鼓主要吹奏乐器。箫仔,又称笛仔,长约45厘米,外径1.5厘米,一般为“C”调,音色高亢清悠,是潮州弦诗约和潮剧唱腔伴奏中富有特色的吹奏乐器。洞箫,长约80厘米,外径约3.5厘米。音色浑厚、低沉、柔和,常用于潮州弦诗乐、潮州锣鼓乐和潮剧伴乐。号头,由三节套管连接,可伸缩,拉满时全长约120厘米,号嘴与号身相连。音阶由吹奏者用气粗细控制,音域“GE”。音色昂扬、嘶鸣,常用于潮州大锣鼓牌子套和潮剧音乐中,渲染打斗和激烈场面的气氛。4、吹管乐器大、小唢呐,大唢呐杆长约30厘米,小唢呐杆长28我的潮州音乐课件29我的潮州音乐课件30我的潮州音乐课件315、弓弦乐器二弦,弦筒长约15厘米,外径约69厘米,壁厚约2厘米,乌木制成,并蒙上蛇皮。定弦“C”“F”调,音色高亢明亮,是潮州弦诗乐独具特色的领奏乐器。外江二弦,造型与二弦同,但杆短琴筒小。筒长约10厘米,外径约57厘米,壁厚约1.5厘米,乌木制成,并蒙上蛇皮,弦杆与弦弓较二弦短。五度定弦音色尖高,是潮州外江乐领奏乐器。椰胡,由半球形椰子壳盖上桐板制成,弦码用壳。原弦筒用胡,习惯又称胡弦。定弦“F”“C”调,音色纯厚、柔和,是潮州民间音乐特有的乐器。提胡,筒呈六角,蒙以蛇皮,音色与广东高胡接近。定弦“C”“G”调,演奏时多用高音区域,富有特色。常用于潮州弦诗乐和潮剧伴乐。大“怕”,形似椰胡,形体比椰胡大。弦筒呈半球状,松质木料制成。定弦“F”“C”调,音色低沉,是原潮州民间音乐低音乐器。5、弓弦乐器二弦,弦筒长约15厘米,外径约69厘米,壁32我的潮州音乐课件33我的潮州音乐课件34我的潮州音乐课件356、弹拨乐器小三弦、大三弦,小三弦琴筒长约16厘米,宽约12厘米,厚约8厘米,用乌木制成。两面蒙蛇皮,定弦“F”“C”“F”,音色尖高,坚实。用于潮州民间音乐各演奏形式和潮剧伴乐,是潮州细乐特有乐器。大三弦琴筒较小三弦大,呈长方体,用红木制成。定弦“F”“C”“F”,音色浑圆、纯朴。琵琶,传统用四相十三品,定弦“C”“F”“G”“C”调。广泛用于潮州民间音乐各演奏形式。筝,传统多用十六弦,定弦“C”“C”调,是潮州细乐主要乐器。梅花“秦”,琴筒呈梅花状,直径约25厘米,厚约5厘米,两弦、十一品,定弦“G”“C”。音色清亮,常用于潮州民间音乐各演奏形式,是潮州民间音乐古老乐器之一,由于音量较小和演奏简单。扬琴,传统扬琴又称“省琴”,状若蝶形,二梯八架线,铜弦,系近代从广东音乐引进乐器。现使用的与其他乐种扬琴同。是潮州民间音乐各演奏形式的主要乐器,俗称“弦胆”。6、弹拨乐器小三弦、大三弦,小三弦琴筒长约16厘米,宽约36我的潮州音乐课件37我的潮州音乐课件38归纳归纳39(二)乐谱潮州民间音乐的传谱,使用二四谱、工尺谱和简谱三种。过去除弦诗乐和细乐使用二四谱外,其他如锣鼓乐、外江乐、庙堂音乐等都使用工尺谱,现在又一概使用简谱。二四谱是潮州民间音乐独有的而又最古老的谱式,它以潮州方言读音为唱名,以点板形式标明节奏。据一些音乐研究专家认定,它的源是一种既表示音序又表示唱名的古代筝乐的音位谱。它与工尺谱、简谱对照如下:(二)乐谱潮州民间音乐的传谱,使用二四谱、工尺谱和简谱三种40我的潮州音乐课件41其中“三”、“六”二音随本身音程的改变,有“轻三”、“重三”二音(即6、7)之分;又有“轻六”、“重六”(即3、4)二音之分。轻、重的区别,有些人认为是指演奏中按弦,轻按即保持原位音,重按则增大音程;也有些人认为是读谱时的轻读或重读,轻读声调低点而重读则声调高点。我的潮州音乐课件4220世纪30-50年代揭阳潮州音乐谱20世纪30-50年代揭阳潮州音乐谱43其他乐谱介绍其他乐谱介绍44工尺谱、简谱对照工尺谱、简谱对照45我的潮州音乐课件46我的潮州音乐课件47谱例谱例48我的潮州音乐课件49我的潮州音乐课件50(三)乐曲潮州音乐流传的传统曲目有:抛鱼、掷钗、薛刚祭坟等18套,潮州大锣鼓曲目;寒鸦戏水、昭君怨、平沙落雁等潮州弦乐10大套;田头配、素阁、红梅头等短小乐曲300余首;南海赞、金莲三叠、乌飞兔走等庙堂音乐100余首;细乐劲套12首,软套6首,共600余首。解放后改编整理了抛网捕鱼、双咬鹅、等音乐精品,还创作了一批既有传统的深厚韵味又有时代气息的佳作,如潮州大锣鼓山野新歌、欢庆胜利等。(三)乐曲潮州音乐流传的传统曲目有:抛鱼、掷钗、51五、现状1、“文革”期间潮州音乐的传承遭受严重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音乐资料被焚毁,音乐团体被解散,人员转行、人才流失。2、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民间艺人逐渐减少,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制约了潮州音乐的生存和传播。3、当前,由于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和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随着价值取向的改变,追求时尚娱乐方式,对欣赏、传承潮州音乐散失热情,艺术人才后继乏人。4、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对潮州音乐专项活动经费投入较少,对潮州音乐队伍建设,演奏水平提高、艺术资料整理、人才培训支持力度不足,制约着潮乐的传承和发展。五、现状1、“文革”期间潮州音乐的传承遭受严重的冲击,许多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