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岗位对接课件

上传人:3626209****147198... 文档编号:240929682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6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岗位对接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课程与岗位对接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课程与岗位对接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岗课对接”与课程改革主讲: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郭福琴1 1.“岗课对接”与课程改革主讲: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1.讲座内容岗课对接的基本内涵岗课对接的意义及作用 岗课对接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学改革中如何进行岗课对接2 2.讲座内容岗课对接的基本内涵岗课对接的意义及作用 岗课对接一、“岗课对接”基本内涵(一)“岗课对接”的理论依据 200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职业技能教育建议修订方案中,根据终生教育思想和全面教育功能,提出对职业技能准备教育的要求是:“使受教育者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于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可以在一生中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这一教育要求包括二个内容:3 3.一、“岗课对接”基本内涵(一)“岗课对接”的理论依据3.(1)高职教育必须以岗位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包括多个初始岗位的就业能力,岗位转换能力,达到毕业即可就业,上岗即可操作,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2)高职专业课程必须对接实际工作岗位,课程教学要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要以熟悉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和岗位仿真模拟教学。4 4.(1)高职教育必须以岗位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二)“岗课对接”的基本内容 岗课对接,即将实际工作岗位环境转换为教学环境,将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技能、工作规范等转换为教学内容,设计一门或多门课程,在仿真环境下,开展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历经了年姜大元教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到戴士弘教授的“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都是立足于如何围绕职业教育怎样进行课程教学进行的研究,到2012年,有专家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岗课对接”5 5.(二)“岗课对接”的基本内容5.1、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 岗位工作任务即某一岗位日常要处理的工作事项,岗课对接就是将岗位任务及工作事项转换为课程的学习内容。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些工作任务,学习这些工作任务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为将来从事这一岗位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与技能准备。在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时,可先将该岗位的所有工作事项按照类型进行分类,以类型为标志设计教学项目。6 6.1、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6.2、岗位工作流程的对接 岗位工作流程的对接,就是要将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工作流程或业务办理流程对接转换为课程或教材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单位一线岗位工作人员,从事岗位工作时,可能事先并没有构建工作流程,而是按其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进行操作。我们在对接工作流程时,需将岗位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操作习惯按流程管理原理进行理论化,使其转换为可描述的工作流程,再对接到课程内容或教材中去。7 7.2、岗位工作流程的对接7.3、岗位工作技术技能的对接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即工作过程中所要运用和掌握的方法与技巧,一项工作任务中所含的这种方法与技巧可能很多,有常用的、基本的、关键性的,也有不常用的、简单的、无关紧要的。我们在对接转换岗位工作技能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及其对应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而有所选择,要着重于基本技能,要突出关键技能;对那些简单的、非关键性的方法或技巧可通过基础知识来描述,或在操作流程中予以描述。8 8.3、岗位工作技术技能的对接8.4、岗位工作规范的对接岗位工作规范即行业规范,它涉及到人员管理、业务操作、质量考核等各个方面,如企业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规范就有企业会计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发票管理制度、会计档案制度等。岗位工作规范是岗位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是从事实际工作中不可缺失的。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中,岗位工作规范也是岗位对接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接转换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作为基础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工作流程、工作技能一同构成该项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二是将其融入到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技能中一并阐述。9 9.4、岗位工作规范的对接9.二、“岗位对接”对高职教改的重要意义(一)“岗位对接”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这个专业的教育与教学目标,它既规定了这个专业应培养的是什么层次、何种规格、具备何种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在总体上限定了该专业应该开设那些课程,应向学生传授那些教学内容。有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建设就有了方向。以会计专业为例,我们可以把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财经职业道德、熟悉会计岗位工作流程、拥有扎实的会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具备较强的岗位拓展能力的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1010.二、“岗位对接”对高职教改的重要意义(一)“岗位对接”是实 确定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之后,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包括教学模式设计、教材与实训资料开发、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运用等一系列与该专业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均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作为教材开发、课程或教学内容构建的方式方法之一“岗位对接”,心须以此为依据,针对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的具体情詋,设计专业课程,系统地开展和完成切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对接。1111.确定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之后,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包(二)“岗位对接”是实施“理实一体”的前提条件“理实一体”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全国各高职院校及其专业教师在专业与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达成的共识。“理实一体”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岗课一体、学做结合”、“对接岗位、仿真模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做,教、学、做、赛同步”等等。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其本质就是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教做结合。1212.(二)“岗位对接”是实施“理实一体”的前提条件12.“学”是学习从事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业务流程和基本技能,“做”是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对来自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事项进行操作或处理,为将来从事这一岗位工作做好知识与技能的准备。这种“理实一体”的学与做,均要以“岗位对接”为基础,是对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技能的学习,是对岗位工作事项的操作。如果不进行课程与岗位对接的“岗位对接”,学做均成了无米之饮,无源之水,“理实一体”就无从谈起。1313.“学”是学习从事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业务流程(三)“岗位对接”是提高高职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的重要保证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历三十多个年头,各行各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基本成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圴可实行双向选择、双向流动,高校毕业生可以选择就业单位,就业单位也可以选择高校毕业生。同时,由于市场化竞争使得每一个企业必须想方设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以保自身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许多企业聘用员工时以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上岗即可操作为必要条件,这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1414.(三)“岗位对接”是提高高职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的重要保证14.人才市场的这种倒逼机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培养初始岗位专业人才的各高职院校,从而形成了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的竞争机制,这种竞争机制可能直接影响到各高职院校的生存。为了生存,各高职院校必须各尽其能,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与工作经验,如果高职院校采用岗位对接、建立模拟岗位、设计仿真业务,按照岗位工作流程进行仿真化教学、模拟实务操作,再加上顶岗实习体验,基本上可以解决高职毕业生无实际工作经验、上岗不能操作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1515.人才市场的这种倒逼机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三、教学改革中如何进行岗课对接自从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文件)以来,全国各高职院校掀起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高职教育改革浪潮。要实现岗课完美对接,首先要构建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1616.三、教学改革中如何进行岗课对接自从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一)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这里要求:按照专业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包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制度是实施教学的保障,评估方式是检验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1717.(一)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按 构建岗课对接的课程体系:(1)分析专业对应的岗位在调研分析工作岗位时,某一个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不能直接作为专业课程“岗位对接”的依据。我们在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进行岗位对接时,首先要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向及其工作岗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其次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其岗位工作任务的安排情况,进行模拟岗位构建,在此基础上,确定岗位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然后再进行进行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构建与岗位工作对接的课程内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教学1818.构建岗课对接的课程体系:18.(2)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岗位对接”最主要的是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内容的对接,但在实际工作中,同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工作事项,可能发生在不同企业这就需要我门在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中,将不同企业同一岗位的相关工作任务整合到一个岗位或一门课程中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如果工作任务之间跨度较大,或工作任务过多,可以通过设置2门以上课程来解决。1919.(2)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整合19.另外,对于具体工作业务或事项的对接,也需要运用到业务整合对接方法,如采购加工材料、支付委托加工税费、收回委托加工产品三项具体业务,可在构建教学内容时,整合为一项委托加工业务,这更有利于教学。利用业务整合对接方法,一要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实用性,不实用、不好用的知识与技能尽可能不整合或少整合;二是要符合行业惯例或行业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地糊乱对接、整合,要体现经济业务的内在规律2020.另外,对于具体工作业务或事项的对接,也需要运用到业务整合对接(二)构建符合岗位要求的课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模式-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决定了一门专业课程应选择什么类型的教材,采用何种方式组织和开展教学,是一个专业教师应当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2121.(二)构建符合岗位要求的课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教育学家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教学模式改革成为这一系列改革的重之之重1、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及其构成要素 核心:教学目标理论依据、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时间、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等。产生: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原则,在对一定数量及其具体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2222.美国教育学家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目标和方式:教学模式以课程为基础,受课程的特点和岗位工作任务的制约。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时,均要求构建或拟定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或拟定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是为了指导课程教学,同时也是为了让同行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岗课对接教学模式包括三同三结合,三同是指学习任务要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同,教学内容要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同、教学流程要与实际工作流相同,三相结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流程与方式相结合。2323.教学模式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目标和方式:教学模式以课程为教学模式要体现专业及课程的特色2、如何构建教学模式(1)确定教学目标(2)选择教学内容(3)教学资料准备(4)教学实施(优选教学方法和手段)(5)考核评价方法三项对接:将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技能迁移到课堂,作为教学内容。三项仿真:教学内容仿真、教学流程仿真、教学与操作资料仿真。流程学:按照工作任务设计项目、按照工作流程设计任务2424.教学模式要体现专业及课程的特色24.3、如何根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情景设计书: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1)任务描述(2)基础知识(法规规范)(3)业务流程(工作流程)(4)基本技能(5)操作示范(6)职业能力训练2525.3、如何根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25.4、组织教学设计把“教、学、做”变成“学、教、做合一”“学”是目的,是内因;“教”是手段,是外因;而“做”是“学”和“教”的载体。以“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为目标,创新“学教做合一”模式,启动新一轮课改。将“人人成才”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目标。2626.4、组织教学设计把“教、学、做”变成“学、教、做合一”26.5、开发岗课对接教材及教学资料“载体仿真对接”方法对接采用 “载体仿真对接”是指在对接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时,对所要对接的各种具体的业务或工作事项,不是采用文字的方式,而是以原始票据、单证、账表、合同、法律文书等原始素材为载体,将其对接至教材或岗位模拟实训资料中,同岗位模拟配合,共同构建起一个与实际工作岗位场景基本相同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与学生在仿真的岗位环境下,用仿真教材、对仿真经济业务进行仿真教学。2727.5、开发岗课对接教材及教学资料27.教材要求:(1)开发满足职业性、应用性、开放性三项要求的岗位校本教材(2)实现知识、技能、流程三位一体(3)实现项目化、仿真化、流程化三项转换模式:模式1:基础知识、业务流程、基本技能、操作示范、职业能力训练。大多数课程均可采用这一模式。模式2:任务描述、任务设计、操作流程、操作示范、职业能力训练。操作性强的课程可采用这一模式。模式3: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质检、操作示范、职业能力训练。工程类课程可采用这一模式。2828.教材要求:28.四、实施岗位对接应具备一定的条件(1)对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内容非常熟悉。岗位对接是以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内容的对接转换为核心的。教师必须对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内容要非常熟悉,了解每一项常见业务或典型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如会计专业教师,不仅要熟悉工业企业会计业务,还应熟悉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服务企业、外贸企业的会计业务。还需熟悉各种企业应税计算、应税申报等业务。2929.四、实施岗位对接应具备一定的条件29.(2)对岗位工作流程或业务处理流程要熟悉 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应从了解流程开始,懂得从流程着手的人,工作效率就高,工作能力就强。当前企业界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就是流程化管理。实施岗位对接也应从了解岗位工作流程或业务处理流程开始。要了解实际工作岗位的每一项任务,每一项工作的业务流程,从流程着手,按环节分解,熟悉业务规范、处理方法。如凭证填制流程、账务处理流程、应税计算流程、纳税申报流程等等。3030.(2)对岗位工作流程或业务处理流程要熟悉30.(3)对岗位工作规范和工作技能要熟悉 在财经类专业岗位工作中,岗位工作规范和方法,很大一部分是以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等形式存在的。有一些是以行业惯例的形式存在的,如会计准则、税法、现金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行业惯例也需学习。因为,岗位工作中是以这些工作规范为依据,以工作规范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的。这些工作规范和技能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3131.(3)对岗位工作规范和工作技能要熟悉31.(4)对岗位工作任务或内容的载体要熟悉 经济类专业的岗位工作任务的载体就是各种票据、单证、合同、经济文书、章印、账表等。熟悉这些载体是正确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前提。如熟悉购销发票及其开具方法,才能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应税计算。目前,我们教师中很多人,甚至有些教授、副教授对这些经济业务载体都不是很熟悉,如此上课就是纸上谈兵,按知识点讲课可以,教实务操作则经常出错,这样的教师不适应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3232.(4)对岗位工作任务或内容的载体要熟悉32.岗课对接的教学改革中共勉(一)努力培养自已专业科研与教改科研的写作能力 写教材要从写文章开始,写专业论文和教改论文,写专业论文,不仅要写操作性论文,还要写理论性论文。通过写论文可以练习写作能力,练习语言表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写教改论文,可以提高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专业论文和教改论文的写,为教材的开发奠定好基础。有的教师,没有写几篇文章,看到别人写书,也想写书,到处抄来抄去,没有一点新意,这样的,除了自已学院购买,没有市场。3333.岗课对接的教学改革中共勉(一)努力培养自已专业科研与教改科研(二)要勇于承接新设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市场上没有相应教材的课程。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市场需要,经常会开设一些其他院校未曾开设置过的课程。这些课程往往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边教边开发。这是写教材的最好机会,写出来的教材也比较容易出版。从目前的情况来讲,岗位模拟综合实训的教材少之又少,许多高职院校均想开设岗位模拟综合实训课程,但由于没有教材,而不能如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有能力开发这种教材的人太少。3434.(二)要勇于承接新设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市场上没有相应教材的课(三)要经常到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去调研、学习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技能准备教育、岗位技能教育,着重于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教学。各专业课程的教材,要求实务操作部分占50%以上,并需要大量的常见业务和典型业务案例作辅助,而且编幅一般在200-250页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开发教材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对岗位业务流程也要非常熟悉。即使不编教材,未来的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教学,也需要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否则连日常的课程的教学也难以担任。所以,教师经常下企业、到一线岗位去调研和学习非常重要。3535.(三)要经常到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去调研、学习35.谢 谢3636.谢 谢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