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治疗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40916803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治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治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治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布鲁氏菌氏菌病病诊断与治断与治疗1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治疗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据据卫生部布氏杆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布氏杆菌病诊疗指南(2012版)修订版)修订一一、概述、概述二、病原学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四、布病的发病机理四、布病的发病机理五、临床表现五、临床表现六、诊断及鉴别诊断六、诊断及鉴别诊断七、七、治疗治疗八、防制措施八、防制措施2主要内容据卫生部布氏杆菌病诊疗指南(2012版)修订2概述&布布鲁鲁氏氏菌菌病病(BrucellosisBrucellosis,简简称称布布病病)是是由由布布鲁鲁氏氏菌菌(简简称称布布氏氏菌菌)侵侵入入机机体体,引引起起传传染染-变变态态反反应应性性的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临床床特特点点急急性性期期以以发发热热、乏乏力力、多多汗汗、肌肌肉肉关关节节疼疼痛痛、肝肝脾脾淋淋巴巴结结肿肿大大为为主主要要表表现现。慢慢性性期期多多表表现现为为关关节节损损害等。害等。&中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传传染染病病防防治治法法规规定定报报告告的的乙乙类类传传染病。染病。3概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布病历史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世界上已有世界上已有14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在世界在世界200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170多个存在人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18601860年命名为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地中海弛张热”18971897年命名为年命名为“波状热波状热”。19201920年被正式命名为年被正式命名为“布病布病”。4布病历史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我国布病流行概况我国自我国自1905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已在全国29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于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于50-60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自7070年代布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0.3%,发病率只有,发病率只有0.02/100.02/10万。万。但自但自1993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1996年我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20092009年达高峰。年达高峰。这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5我国布病流行概况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我国疫情6.我国疫情6.疾病分布时间分布:时间分布:20092009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在春、夏季发病较多较多,3 37 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4.07%64.07%。人群分布人群分布男女发病数比例男女发病数比例2.8:12.8:1,以青壮年为主,以青壮年为主,20206060岁岁组病例占组病例占90.24%90.24%,40404545岁组发病率最高。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人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群以农民为主,占,占73.16%73.16%,其次为牧民,占,其次为牧民,占14.78%14.78%。7疾病分布7布病的危害&布布病病造造成成的的危危害害及及损损失失:布布病病造造成成的的损损失失是是双双重重的的,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v影影响响人人体体的的健健康康:人人患患布布病病常常因因误误诊诊而而转转为为慢慢性性,反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v阻阻碍碍畜畜牧牧业业的的发发展展:有有资资料料表表明明:绵绵羊羊患患布布病病后后流流产产率为率为57.5%57.5%,牛布病流产率,牛布病流产率31.2%31.2%。v就就世世界界范范围围而而论论,因因布布病病造造成成的的直直接接经经济济损损失失,包包括括家家畜畜流流产产、消消瘦瘦、乳乳肉肉产产量量减减少少、影影响响畜畜种种改改良良和和推推广广以以及及人人群群劳劳动动能能力力的的损损失失或或下下降降等等,估估计计每每年年损损失失可达数十亿美元。可达数十亿美元。8布病的危害89病原学 布布氏氏杆杆菌菌是是一一组组球球球球杆杆杆杆状状状状的的的的革革革革兰兰兰兰阴阴阴阴性性性性菌菌菌菌,没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荚膜。有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荚膜。电镜下可见三层外膜:电镜下可见三层外膜:电镜下可见三层外膜:电镜下可见三层外膜:外层为脂多醣外层为脂多醣(LPS)中层外膜蛋白中层外膜蛋白(OMP)内层细胞质膜内层细胞质膜 同布氏杆菌的毒力有关同布氏杆菌的毒力有关同布氏杆菌的毒力有关同布氏杆菌的毒力有关9病原学 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没10 电镜下的布氏杆菌电镜下的布氏杆菌光镜下的布氏杆菌光镜下的布氏杆菌10 电镜下的布氏杆菌光镜下的布氏杆菌1111病原学 布菌的形态: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布菌的形态: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有有6 6种布菌。可分为种布菌。可分为6 6型: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森林鼠型、绵羊副睾型。鼠型、绵羊副睾型。但仅前但仅前4 4型对人类致病,型对人类致病,另另2 2型对人的型对人的感染国内外均无报道。羊种最小、牛种次之、猪种最大。感染国内外均无报道。羊种最小、牛种次之、猪种最大。布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布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适宜殖,适宜PHPH值为值为6.6-7.46.6-7.4,适宜温度为,适宜温度为20-4020-40,最适宜温,最适宜温度为度为37 37,超过,超过42 42 不生长。不生长。12病原学 布菌的形态: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有病原学&一般自然环境:水、土、粪、圈生存一般自然环境:水、土、粪、圈生存4 4个月以上。个月以上。&畜舍:畜舍:4-54-5个月以上个月以上 水:水:5 5天天-4-4个月个月&鲜牛乳:鲜牛乳:2 2天天-18-18个月个月 土壤:土壤:4 4天天-4-4个月个月&冻肉:冻肉:14-4714-47天天 尘埃:尘埃:21-7221-72天天&对湿热、消毒剂、紫外线、抗生素敏感对湿热、消毒剂、紫外线、抗生素敏感,对低热、,对低热、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物理因子抵抗力:对直射日光数分钟,最长物理因子抵抗力:对直射日光数分钟,最长4 4小小时,散射日光时,散射日光7-87-8天,天,直射紫外线直射紫外线5-105-10分钟分钟,斜,斜射紫外线射紫外线10-3010-30分钟就可杀死。湿热分钟就可杀死。湿热5555生存时生存时间为间为6060分钟,分钟,湿热湿热100 100 生存生存1-41-4分钟分钟。13病原学一般自然环境:水、土、粪、圈生存4个月以上。13病原学化学因子抵抗力:化学因子抵抗力:药物名称药物名称 浓度(浓度(%)生存时间生存时间 新洁尔灭新洁尔灭 0.1 30s 0.1 30s 石碳酸石碳酸 1-2 1-51-2 1-5分钟分钟 来苏儿来苏儿 2 1-32 1-3分钟分钟 来苏儿来苏儿 3 13 1分钟内分钟内 漂白粉漂白粉 0.2-2.5 20.2-2.5 2分钟内分钟内 肥皂水肥皂水 2 202 20分钟以上分钟以上14病原学14流行病学(贮存宿主及传染源)&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布氏菌贮存宿主存宿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各种饲养动物: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布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他家畜居次要地位。15流行病学(贮存宿主及传染源)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传染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要传染源。&羊作为传染源:羊作为传染源:山羊、绵羊都对布氏菌易感,感染山羊、绵羊都对布氏菌易感,感染率可高达率可高达40%40%以上以上。&装满细菌的口袋装满细菌的口袋:指胎盘和流产羔羊中含有大量布:指胎盘和流产羔羊中含有大量布氏菌。氏菌。&实验布病绵羊流产后实验布病绵羊流产后1-31-3个月经常在乳汁、尿、阴道个月经常在乳汁、尿、阴道分泌物中检出布氏菌。有的病羊产羔一年后,乳汁分泌物中检出布氏菌。有的病羊产羔一年后,乳汁中仍带菌。中仍带菌。&绵羊感染布病后绵羊感染布病后1.5-21.5-2年,约有年,约有23%23%的羊能在体内检的羊能在体内检出病原体。出病原体。在羊布病疫区,人群感染率可高达在羊布病疫区,人群感染率可高达42%42%,患病率高于患病率高于7%7%。16传染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传染源&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23%以上。以上。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病。&在牛布病疫区,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30-40%,但,但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0.3-0.5%。&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流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流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17传染源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牛布传染源&猪作为传染源:猪对布病敏感,猪作为传染源: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感染率10%10%以上以上。通常由猪种布氏菌侵犯。通常由猪种布氏菌侵犯。&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的猪胎儿、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的猪胎儿、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的精液都能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的精液都能检出布氏菌。检出布氏菌。&我国从接触猪的饲养员和屠宰工人检出我国从接触猪的饲养员和屠宰工人检出1212株株猪种菌,证实了猪种菌,证实了猪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猪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18传染源猪作为传染源: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10%以上。通常由猪传染源&人作为传染源: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人作为传染源: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国内阴道分泌物排出布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国内外也报道了一些感染人的实例:有的在家中护理外也报道了一些感染人的实例:有的在家中护理病人感染;有的通过性生活感染。然而,大量的病人感染;有的通过性生活感染。然而,大量的病例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均为非病人传染所引起,病例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均为非病人传染所引起,在病人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很少见。就人类布病在病人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很少见。就人类布病而言,而言,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多见,由人与人发生传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多见,由人与人发生传染罕见。染罕见。19传染源人作为传染源: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传播途径&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活习惯有关。v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和某些国家或地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和某些国家或地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20传播途径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v经消化道感染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v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v经呼吸道感染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埃。21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人群易感性&人群对布氏菌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普遍易感。&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的免疫力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的免疫力(病后免疫一般能持续(病后免疫一般能持续2 2年,接种菌苗后的人群中仍年,接种菌苗后的人群中仍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感)。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感)。22人群易感性22布病的发病机理感染过程:感染过程的形成及临床表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布氏菌侵入途径、菌量、菌型、毒力和人体的生理状态。感染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淋巴源性迁徙阶段;2.2.菌血症阶段;菌血症阶段;3.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4.4.慢性布病阶段;慢性布病阶段;5.5.慢性纤维化阶段慢性纤维化阶段23布病的发病机理感染过程:感染过程的形成及临床表现特点,在很大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巴结巴结巴结巴结,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点的淋巴结炎。点的淋巴结炎。点的淋巴结炎。点的淋巴结炎。细菌被吞噬细胞吞细菌被吞噬细胞吞细菌被吞噬细胞吞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布氏菌在胞内噬,布氏菌在胞内噬,布氏菌在胞内噬,布氏菌在胞内生存并大量繁殖,生存并大量繁殖,生存并大量繁殖,生存并大量繁殖,淋巴结成为布氏菌淋巴结成为布氏菌淋巴结成为布氏菌淋巴结成为布氏菌的贮存地,以此形的贮存地,以此形的贮存地,以此形的贮存地,以此形成原发病灶成原发病灶成原发病灶成原发病灶24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巴结,往往见不2、菌血症阶段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繁殖病原体血行播散冲破淋巴屏障进入淋巴流和血流吞噬吞噬细胞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细胞外繁殖细胞外繁殖败血症菌体破坏释放内毒素破坏白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局部组织炎症,变性坏死252、菌血症阶段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繁殖病原体冲破淋巴屏障吞噬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细菌随血流到达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器全身实质脏器多发性病灶或多发性病灶或转移病灶转移病灶由于布氏菌主要由于布氏菌主要由于布氏菌主要由于布氏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系在网状内皮系在网状内皮系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寄生统的细胞内寄生统的细胞内寄生统的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所以富有网所以富有网所以富有网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脾、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脾、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脾、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病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病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病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病变复杂。变复杂。变复杂。变复杂。26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器多发性病灶或4、慢性布病阶段肝、脾、淋巴结内布肝、脾、淋巴结内布氏菌继续繁殖,破坏氏菌继续繁殖,破坏代谢产物、内毒素等物质不断进入血流毒血症反复发作毒血症反复发作机体致敏机体致敏部分病人,体内布氏菌虽被杀灭、感染过程停止,但仍可出现部分病人,体内布氏菌虽被杀灭、感染过程停止,但仍可出现部分病人,体内布氏菌虽被杀灭、感染过程停止,但仍可出现部分病人,体内布氏菌虽被杀灭、感染过程停止,但仍可出现纤维化而形成的瘢痕性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残余症状,如纤维化而形成的瘢痕性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残余症状,如纤维化而形成的瘢痕性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残余症状,如纤维化而形成的瘢痕性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残余症状,如关节强直等。关节强直等。关节强直等。关节强直等。5、慢性纤维化阶段274、慢性布病阶段肝、脾、淋巴结内布氏菌继续繁殖,破坏代谢产物布氏菌布氏菌布氏菌布氏菌消化道消化道消化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皮肤粘膜皮肤粘膜皮肤粘膜呼吸道呼吸道呼吸道呼吸道淋巴液淋巴液淋巴液淋巴液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感染量少、毒力弱感染量少、毒力弱感染量少、毒力弱感染量少、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机体抵抗力强机体抵抗力强机体抵抗力强布氏菌在淋布氏菌在淋布氏菌在淋布氏菌在淋巴结内局限巴结内局限巴结内局限巴结内局限感染量大、毒力强感染量大、毒力强感染量大、毒力强感染量大、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机体抵抗力弱机体抵抗力弱机体抵抗力弱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多发性病灶形成多发性病灶形成多发性病灶形成多发性病灶形成迁延性病灶迁延性病灶迁延性病灶迁延性病灶病灶外播散病灶外播散病灶外播散病灶外播散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隐性感染隐性感染隐性感染隐性感染痊愈痊愈痊愈痊愈慢性期慢性期慢性期慢性期急性期急性期急性期急性期治治疗疗28布氏菌消化道淋巴液局部淋巴结感染量少、毒力弱布氏菌在淋巴结内2929各系统病理变化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30各系统病理变化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30各系统病理变化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肺:卡他性肺炎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神经系统: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运动器官: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滑囊炎和腱鞘炎。31各系统病理变化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31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发病和前驱期症状:起病缓慢者前驱期症状类似重感冒。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起病急剧者约占10%,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32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和体征32主要症状发热: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战。热型不一,变化多样。4.254.253131无热无热0.410.413 3稽留热稽留热9.339.336363驰张热驰张热12.7812.789393间歇热间歇热15.3615.36112112不规则热不规则热42.1142.11307307低热低热15.7815.78115115波状热波状热构成比构成比(%)例数例数热型热型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多,并加剧,这种多,并加剧,这种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高热与高热与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所特有。所特有。所特有。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波状热是典型的热型状热是典型的热型。波与波。波与波之间短者之间短者3-53-5天,长者数周。天,长者数周。近年来波状热型已较少见。近年来波状热型已较少见。33主要症状发热: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战多汗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34多汗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特别是晚上增骨关节肌肉等疼痛急慢性布病患者都可以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疼痛。急性期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剧烈。慢性期局限于某一部位,以骶、骼、膝、肩、肘、踝等处常见,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35骨关节肌肉等疼痛急慢性布病患者都可以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疼痛。3乏力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爬床病”。36乏力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疲其它症状急性期患者可以产生极度的毒血症,血小板减少,心内膜炎。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慢性期患者有精神抑郁不振、表情淡漠,失眠,烦燥,畏寒喜暖,四肢发冷,阳萎,遗精,自觉手足发烧。37其它症状急性期患者可以产生极度的毒血症,血小板减少,心内膜炎主要体征皮疹:充血性皮疹,出血性紫斑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化脓骨关节变化:关节肿大,关节粘连,脓肿肝脾肿大,黄疸软组织肿胀:筋膜、健膜、关节囊、关节周围组织及肌肉肿胀。38主要体征皮疹:充血性皮疹,出血性紫斑38各系统改变呼吸系统:急性期可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消化系统:胃和十二指肠分泌功能降低,胃酸、消化酶、胰岛素减少。泌尿生殖系统:男性睾丸、附睾炎,多为单侧充血水肿。女性可发生乳腺炎、输卵管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也可发生肾脏损害。心血管系统:心脏血管损害以慢性患者多见。心肌炎、心律不齐,动、静脉炎等。39各系统改变呼吸系统:急性期可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39骨关节系统:大关节关节炎,脊椎病变,骨骼病变。软组织:纤维组织炎和脓肿。神经系统: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炎;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感觉器官:眼视网膜血栓性静脉炎、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听力减退等。40骨关节系统:大关节关节炎,脊椎病变,骨骼病变。4041骨和关节的器质性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椎骨前缘被损害:椎骨前缘被侵蚀。侵蚀。41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椎骨前缘被侵蚀。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42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4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43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43(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及以上者。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及以上。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及以上。44(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45454646(三)病原学检查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47(三)病原学检查4748 近年来开展PCR检测布氏杆菌DNA,能快速、准确作出诊断。有报告应用牛种菌16SRNA序列作引物,其敏感性大于3lKD编码基因和外膜蛋白编码基因。(四)PCR技术48 近年来开展PCR检测布氏杆菌DNA,能快速、准确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49诊断及鉴别诊断491.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501.疑似病例50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者。512.临床诊断病例513.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523.确诊病例524.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534.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二)鉴别诊断1.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2.风湿热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54(二)鉴别诊断1.伤寒、副伤寒54鉴别诊断3.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阴天加剧。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的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4.其他布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55鉴别诊断55治疗56治 疗56(一)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57(一)一般治疗57(二)抗菌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用法用量见附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58(二)抗菌治疗581.急性期治疗1.1 一线药物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1.2 二线药物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1.3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1.4 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591.急性期治疗1.1 一线药物592.慢性期治疗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602.慢性期治疗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3.并发症治疗3.1 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3.2 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3.3 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613.并发症治疗614.特殊人群治疗4.1 儿童: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8岁以上儿童治疗药物选择同成年人。4.2 孕妇: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妊娠12周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624.特殊人群治疗62类别类别抗菌治疗方案抗菌治疗方案备注备注急性期急性期一线药物一线药物一线药物一线药物多西环素多西环素多西环素多西环素100mg/100mg/次,次,次,次,2 2次次次次/天,天,天,天,6 6周周周周+利福平利福平利福平利福平600-600-900mg/900mg/次,次,次,次,1 1次次次次/天,天,天,天,6 6周;周;周;周;多西环素多西环素多西环素多西环素100mg/100mg/次,次,次,次,2 2次次次次/天,天,天,天,6 6周周周周+链霉素肌注链霉素肌注链霉素肌注链霉素肌注15mg/kg15mg/kg,1 1次次次次/天,天,天,天,2-32-3周。周。周。周。可适当延长可适当延长疗程疗程二线药物二线药物多西环素多西环素100mg/100mg/次,次,2 2次次/天,天,6 6周周+复方新诺明,复方新诺明,2 2片片/次,次,2 2次次/天,天,6 6周;周;多西环素多西环素100mg/100mg/次,次,2 2次次/天,天,6 6周周+妥布霉素肌妥布霉素肌注注1-1.5mg/kg1-1.5mg/kg ,8 8小时小时1 1次,次,1-21-2周;周;利福平利福平600-600-900mg/900mg/次,次,1 1次次/天,天,6 6周周+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200mg/200mg/次,次,2 2次次/天,天,6 6周;周;利福平利福平600-900mg/600-900mg/次,次,1 1次次/天,天,6 6周周+环丙沙星,环丙沙星,750mg/750mg/次,次,2 2次次/天,天,6 6周周。难治性病例难治性病例一线药物一线药物+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63抗菌治疗方案备注急性期一线药物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64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64中医药治疗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65中医药治疗65预后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66预后66防控措施(传染源管理)(一)家畜检疫&疫区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港口检疫(二)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家畜,只要有布病畜存在,人、畜遭受布病的威胁就不能解除。并时刻有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危险。因此,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消灭布病综合措施中的重要方面。&目前,坚决淘汰病畜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的主要方法。67防控措施(传染源管理)(一)家畜检疫67切断传播途径(一)防止经皮肤和黏膜感染主要是那些饲养动物的牧民、兽医、挤奶工、畜牧加工业的人群&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皮毛消毒&防止经黏膜感染(二)防止经消化道感染&奶和奶制品的消毒:巴氏消毒(70,30分钟)或煮沸消毒。&肉类加工和食用时的卫生学措施&饮用水消毒:加强水源管理,禁止人畜共饮。(三)防止经呼吸道感染(四)减少人与牲畜接触,禁止人畜混居。68切断传播途径(一)防止经皮肤和黏膜感染68保护易感人群&禁止徒手为疫畜接产及处理流产物禁止徒手为疫畜接产及处理流产物&重点人群预防接种重点人群预防接种&加强职业人群的个人防护加强职业人群的个人防护69保护易感人群69小结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布病的发病机制是经过淋巴途径引起菌血症,并在多个脏器定植反复引起毒血症状。布病的四大临床特点:发热、乏力、多汗、关节肌肉的疼痛。布病的诊断标准(疑似、临床诊断、确诊病例)布病的治疗: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布病的防护:职业人群的个人防护及注意个人的饮食卫生。70小结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70孙耿孙家、时家、辛集、南街、高家;新市、大圈;垛石刘营(多个病例)、商桥、小张、西太平;仁风谭家、姬店、纪家店(多个病例)、许家、西郭、西街、付家;曲堤前姜、前后姜、乔家、直河、张庙(多个病例)、宰店;济阳新源小区、济阳面粉厂家属院71孙耿孙家、时家、辛集、南街、高家;71注意事项送检时注明是新发病例检测还是以往疫点检测。无血清管去化验室领取;分离血清时注意个人防护。72注意事项送检时注明是新发病例检测还是以往疫点检测。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