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三)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0914324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引读(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拓展学习空间拓展学习空间,学习就是生活学习就是生活小学语文新课程综合化与生活化拓展引言引言语文可以这样学语文可以这样学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杂志年第期,发表了一篇上街看店名,逛街学语文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写到,他们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街头,收集形形色色的店名,理解它们的含义。同学们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活动。他们三五人一组分工记录店铺的名字然后集中分析。有的外出旅游也不忘收集地名,与当地的店名进行比较。教室里常常可以看到同学们相互交流店名的情境,看到同学们因为有了独特发现而自豪的神情,听到他们为理解店名的含义而展开有趣的争论并对店名进行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还开拓了视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观察,增进了协作意识,而且,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的活动使同学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身心得到了愉悦。语文学习也因此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密切了,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封闭在书本里,禁锢在屋子里;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室走进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都深深地体会到“语文与生活同在”。作者的做法,正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语文课程综合化与生活化的拓展问题。一、小学语文课程综合化拓展一、小学语文课程综合化拓展(一)从理念上总体把握语文课程综合化(一)从理念上总体把握语文课程综合化 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万事万物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文明最初发展的时候,当然也没有学科之分,人们对于大自然、对于社会的认识都是浑然一体的。中外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思想伟人,如孔子、析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人类为了进一步地认识世界,把学科逐步分离。中国古代文史哲也是不分家的,直到20世纪初,国家正式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小学国文科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和审定了小学国文教科书,标志着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这是语文学科发展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出一个纯粹的语文问题,同样也难以找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地理问题我们必须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入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网络资源被广泛应用的时代,必然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社会需要专业化人才,更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合作型、个性化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化方向。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不仅基础教育各学科之间需要整合,学科内部也必须整合;不仅课程内容需要综合化,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也需要综合化。语文是实现母语教育的课程,无论是学科的性质,还是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都急切呼唤语文课程的综合化。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效果不够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能走出“学科中心主义”的小圈子。比如,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体联系,作为学生语文学习载体与活动场所的教材和教室,却变成了阻碍语文学科与外界联系的屏障,使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听讲和做练习成了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忽视与生活的联系,忽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等。这种自己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的做法,使语文教学和改革几乎走进了死胡同。语文课程的综合化,将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改革的尴尬局面,并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开辟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天地,上述“引言”中的例子,就是很好的例证。实现语文课程的综合化,使语文学习内容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科”的教科书内容,还要涉及到自然、社会、道德、艺术等各个领域,实现这些领域的内容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强化学科课程所缺乏的教育内容。在学习的途径上,不再局限于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教室里的学习,校园内的学习,还要通过家庭、社会、网络等途径,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注重在实际情境中、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体验中,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利用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不仅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还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在学习功能上,不再单纯追求智育目标,而是要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二)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化的要求(二)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化的要求 为了改变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和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语文课程标准在测定学习目标时,纵向上设计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维度,横向上则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之后,专门增加“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习方式,与上述四个方面内容不在一个层面上,因而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所以专门列出。第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综合化的要求,首先体现为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几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如“用口头或图文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年级);“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年级);用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年级)。别外,还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如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目标中,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年级);“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年级);“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年级)等。第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综合化的要求,还体现为跨领域学习目标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搞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有关的学习目标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年级);“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34年级);“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年级);“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年级)。上述目标,都体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整合。第三、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综合化的要求,也体现为学习方式的综合。课程标准除了对学习内容、课程目标的综合化的要求外,还包含了对学习方式综合化的要求。如:“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1-2年级);“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3-4年级);“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运动总结”(5-6年)。上述所列举的几项目标虽侧重于探究,但是也体现了多方面的学习方式的结合,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课内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提到锻炼。综上所术,语文课程的综合化,就是要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成为相关学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各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用现代教育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考察当前语文课程标准的状况,就会明显地感到,语文课程的综合化还远远不够。还需进一步加强。(三)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拓展(三)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拓展1、语文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与拓展、语文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与拓展 语文课程的综合化,首先要体现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能使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通知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相反,如果人为地割裂他们之间的联系,就会导致语文教学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各自为战的状况,其结果是教学效果的低下,尤其表现在习作教学中,由于割裂了习作与听说读之间的联系,一味追求所谓习作水平的提高,而单纯进行写作技术方面的训练,使习作走上了摇摇欲坠的独木桥,学生语言贫乏、无话可说、厌恶和恐惧作文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加强了读|写结合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双轨教学”实验(发起于山东龙口实验小学),则从正面证实了读写结合的可行性和良好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听说读写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如有的教师在即将结束马莎长大了(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一课的教学时,启发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说一说“学习这篇课文以后自己会怎么做”,将阅读与说话结合起来;有的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单元丁丁咚咚学识字时,学了课本上的树名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书上没有的树名,这样不但丰富了学习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事物的兴趣。、语文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化拓展、语文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化拓展 语文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化还体现为密切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把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并运用于实践中。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综合学科,它的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生物、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以及文学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我们要从语文与这些学科的多向、多维、多层的联系中,寻找课程综合化的结合点,把“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中,建立起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语文营养,同时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实现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如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一课时,在教具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准备了缶、瑟等实物教具,和氏璧的图片和一幅“战国形势图”。课堂上,他引导学生通过看“战国形势图”,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通过介绍缶、瑟和让学生击缶、鼓瑟等,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等。这样很好地将历史、音乐知识和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了课文的理解。要加强语文同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必须首先树立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学习的意识,在备课和上课时,把教学中渗透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来设定。在备课时,不能仅仅把自己看着是一位语文教师,有时要像音乐教师那样,在课文中寻找跳跃的音符,发现美的旋律;有时要像美术教师那样,在字里行间发现美的色彩,在头脑中给出绚丽的图画;有时要像历史教师那样,通过记载性的文字、图片和文物等去探寻历史的遗迹,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有时还需要像数学教师那样,去假设、求证、判断、推理文章中陈述性数据及其他知识的正误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备在课堂上综合运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有机联系,对教师而言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除了树立跨学科渗透学习的意识外,还必须要有多学科的丰富的知识储备。、语语文文课课程程内内容容的的综综合合化化,应应加加强强语语文文与与现现代代科科技技的的联系联系 科技的发展为语文课程的综合化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天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是实现综合化的重要标志,它以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学习与运用形式出现,并不断融进人类最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时空也得到大大拓展,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不断涌现出来,语文学科也因此成为受益最大的学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文字符号描述的文本内容以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形象生动的图像展现出来,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增强学习效果,如电脑作文,不仅能提高习作的速度,还能使学生集文字编辑、美术编辑、音乐设计于一身,为自已的习作设计恰当的情景图、配置与内容相适应的音乐,使习作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同时也能激发学习兴趣。互联网的利用,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语文学习的内容将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被拓展得无限丰富,世界各地的语文资源与课内教材联系在一起,薄薄的语文教材会被充实得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和实效性。(四)语文教学方式的综合化拓展(四)语文教学方式的综合化拓展 语文教学方式的综合化,就是将多种方式或方法综合运用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教学方式的综合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制定的综合化、教学目标制定的综合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首先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学科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要实现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教学的目标。案例燕子马妈笑了教学目标综合设计燕子马妈笑了教学目标综合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冬瓜与茄子的区别。弄懂“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了解观察蔬菜等植物的方法,知道从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观察。、认识个生字(见教材),学会写“瓜”“屋”等个字。、用看图法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躺”“挂”“屋檐”“柄”。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通过活动学习三次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表现自我,人文中去发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奇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体悟小燕子认真观察的态度,懂得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2、在通过自身练习后,学生能主动通过说话、表演、绘画等展示自已的学习成果。上述案例,在设计该课题的教学目标是,横向上从多个方面,纵向上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考虑。、教学过程实施的综合化 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这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它并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改变学生原来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少于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动性是现代学习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的被动性,在学生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我要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在时空上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如可增加学生个别学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讨论、情境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增加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直接兴趣,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享受,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把语文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把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增加语文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由于他们每个人的阅历、视野、方法及掌握的文献资料的不同,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解决语文学习中“独学无友”的问题,可以使同学之间实现语文资源的共享,相互取长补短,启迪智慧,且能更好地促进各人对文本的独特性体验,并能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人文精神,使生生互动的人力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为现代语文教学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探究性地进行学习。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素质。爱问“为什么”是小学生天性,教师一定要予以保护并藉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学生不仅会提出“为什么写青蛙妈妈时,说它“披”着绿衣服,而不说“穿”着绿绿衣服”之类的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还会提出“青蛙为什么要长四条腿”这类看似与语文无关的“傻”问题,遇到此类情况,教师不仅不能嘲笑与批评,而且应该对这种探究精神予以鼓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社会和生活,进行体验性学习。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因为有了体验,学生对语文学习认知对象的感知和对语文材料所提供信息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因为有了体验,语文的学习由对知识、能力的学习,扩展到了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是增长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过程。体验性学习,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就是要把对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改造和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把从课文中得到间接经验整合并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成为自身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生不只在课堂上,还要在生活和社会中通过观察、调查、考察、采访等实际活动学习语文。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在回答“雪融化了变成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凭空做出“变成了春天”这样极富诗意的美妙回答。随着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多元互动的转变,将会变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语语文文教教学学方方法法和和其其他他学学科科教教学学方方法法的的联联系系与综合与综合 语文教学方法和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的联系与综合,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趋势。请看下面这张表:文章练习名称练习内容秋天的眼泪艺术根据课文第三段的描写,画一幅奥克村的图画上尉和他的马跨学科活动百科全书或其他参考资料中查找非洲野生动物的资料新生艺术将小说的情节用卡通画表现出来雷蒙的跑步跨学科活动画一张地图,标明小说中每件事情发生的地点金丝雀的思想艺术画几幅插图,表明金丝雀眼中世界的变迁这片土地,这片水艺术为这人故事的单行本设计封面海之泪跨学科活动查找关于海贝的资料。找五种海贝,画下来,每种海贝写两个特点火星上的罪恶跨学科活动找出美国的四个时区及其之间的时间差。画一幅美国地图,标明不同时区的位置西隆的打鼓跨学科活动找一些有关南北战争的歌曲播放给同学听六排绒球菊花艺术用杂志、目录册、画报和其他材料做个花卉拼版,注明名称不同的花的种类 这是美国语文教学中一个短篇小说单元的跨学科学习一览表,表中教师将艺术等学科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实现语文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的综合,打破了学科的限制,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将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学习乌鸦喝水称象赵州桥等智慧或科学成分较大的课文时,可采用科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设计实验验证活动;学习北京黄山奇石参观人民大会堂等描写景物的课文时可采用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设计让学生当小导游的活动,等等。总之,通过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和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二、小学语文新课程生活化拓展二、小学语文新课程生活化拓展 早在上世纪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又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一)从理念上总体把握语文课程的生活化(一)从理念上总体把握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语文教育脱离生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根本症结所在。它人为地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造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封闭和狭隘,教学过程的机械和呆板,教学目的的单一和浅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对贤书”便是传统语文学习封闭性的生动写照。学生学习负担重、语文学习费时多且效率低,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等语文实际能力却不能应付一般需要,更缺乏现代人所具备的意识,便是这种教育所产生的后果。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并且,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一员,他们首先接触的、而且接触最多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语文学习更是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恐怕没有哪一个学科能比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了。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并且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起他们叙谈学习主体的强烈的学习愿望。语文学习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因过于抽象与理性而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而与儿童生活相结合的语文学习,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极易牵动学生的心灵,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无论是现代课程的理念、语文学科母语学习的性质,还是儿童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都要求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而实现语文课程生活化的关键,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语文生活化的理念指导自己的的教学实践,并将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二)语文课程标准对生活化的要求(二)语文课程标准对生活化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与生活的联系”,重视程度超过了历次教学大纲,“生活”一词在课程标准中竟然出了20次。如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指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阶段目标”中提出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积累在“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等要求。“实施建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又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都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无论是对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建议的论述,还是对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议的说明,都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所蕴含的语文价值的关注,以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三)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拓展(三)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拓展1、课程目标应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目标应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所要求的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语文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以往的语文学习却往往与此大相径庭,孤立地学习拼音,孤立地“集中识字”,再把孤立的课文“支解”成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阅读,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领会文章的妙要;写作,不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源泉,只在写法上做文章,其结果必然导致学习与生活的脱节。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要求,在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更应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语文的意识;不仅应关注学生现在达到的语文水平,更应关注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案例案例落花生的问题设计分析落花生的问题设计分析 有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以下问题:“我们与父亲对落花生议论有什么不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这样的人吗?你能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你喜欢落花生吗?为什么?父亲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发?并且课后还组织学生深入社会采访、记录、学习身边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这样的教学,根据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把物与人联系起来,把理想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明理与导行联系起来,既升华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又让学生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生活化、社会化。、教学内容应加强开放性,向生活拓展、教学内容应加强开放性,向生活拓展 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绝不是惟一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来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学理应打破教室的壁垒,变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向学校生活开放拓展。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就学校语文学习而言,教材和课堂内的语文学习内容,仅仅是语文学习的其中一个部分,学校的环境和学校里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如发生在师生间的有意义的事,学校举行的庆典、展览、报告会、团队活动等各类活动、文娱、体育、科技等各种比赛,学校发生的各种变化等,都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因为这些事情是他们所熟悉的,是入情入理在他们身边的或者是亲身经历的,所以特别便于他们说和写。()向家庭生活开放拓展。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家庭中的人、事、物都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师应把学生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加以很好地利用。例如:观察家庭成员的个人或职业特点,把这些特点写下来;阅读家庭藏书,同学之间相互介绍书的内容;为家长或亲友所经营的产品试写说明书、设计广告词等。这样的内容,学生都会有话可说。还可发把教材内容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设计教学活动,拓展教学内容。如在学习我的家一课时,除了学习教材上的内容,还应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实际的家;在学习我住在大海边一课时,则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自编儿歌,说出自己家所处的环境。例如,学习肖复兴写的荔枝、史铁生写秋天的怀念、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歌颂父母亲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学习鲁本的秘密等孩子关爱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自己是如何关爱父母的。这样联系家庭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感情目标。()向社会(社区)生活开放拓展。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反映人们生活的内容,但更多的资源还在生活世界之中,社会是一片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语文教学通过向社会开放,还能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案例案例向社会生活开放拓展的设计向社会生活开放拓展的设计 有位教师在教学快乐学成语一课时,在理解“火树银花”“数不胜数”“灯火通明”“观者如堵”这四个成语的基础上引入世人关注、媒体广泛报道的会议这条信息资源,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会议隆重开幕了!黄浦江边燃放美丽的焰火,真是 。各种霓红灯亮起来了,把上海的夜晚打扮得 。大街上的人 ,人们被这美丽的情景吸引住了,都停下脚步来观看焰火。真是 。”(课件相机展现热闹而壮观的景象。)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内容知识,适时而恰当地运用到社会活动中去,实现了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的沟通与融合。通过媒体获得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即时信息,所在社区的社会活动、社会现象、风土人情、特色人物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到比课本上更多、更鲜活、更珍贵的知识。从在语文的观点来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大系统。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总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总量的倍以上。因此,只有在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努力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拓展(四)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拓展 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假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生活中或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并将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生活质量,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可采取如下策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 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儿童入学前会说话,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体验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解读就越深刻。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无论听、说、读、写,都应如此。比如,复述课文是小学阶段难度较大的一种,“说”的练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练习的形式无非就是自己练习复述,同学间相互复述或者复述给教师听,学生往往感觉索然无味,且为难发愁,效果自然不佳。学生都有在家庭中听别人讲故事的体验,如果引进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由家庭成员中父母给孩子或者姐姐给弟弟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的兴致变浓,还会自然地运用亲切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在这种情境中,也会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提问、猜测、赞同、反驳等反应。这样,单调枯燥的复述,就变成互动、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案例案例小马过河教学情境的创设小马过河教学情境的创设 李吉林老师创设了情境教学理论,她对生活化情境的运用,堪称典范。二年级上学期的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并用了许多提示语,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老马亲切地说”等。为了引起二年级小学生对“提示语”的注意,并引导学生运用提示语,她创设了以下两个情境:情境:指名吴洲小朋友演示动作,欢蹦着走进教室,同时说:“我们班上得红旗了!”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句子。演示时,全班学生一个个凝神注视,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得持久、真切,积极动脑思考,努力用一个个合适的词加以描述:“吴洲连蹦跳地说:我们班得红旗啦!”“吴洲欢天喜地说:我们班得红旗啦!”用“兴高采列地说”“兴致勃勃地说”“一边走一边喊”“连声说”“喜气洋洋地说”等生动词语形容吴洲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情境:教师微笑向学生问好:“小朋友好!”要求学生描绘教师的神情、语言,学生更乐了,表达各不相同:“李老师亲切地微笑着说:小朋友好!”“李老师满面笑容地说:小朋友好!”“李老师亲切地说:小朋友好!”“李老师和蔼可亲地说:小朋友好”,等等。仅提示语就用了十多个不同的词语,有效地促使学生把词和形象结合起来了。情境和情境分别再现班级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境,使学生再次有意识地直接亲历了“过程”,比单纯地进行那种“谁地说:”的干干巴巴的文字形式上词组合和变换效果要好得多。、加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增加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加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增加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形成了所谓的静态学习方式,学生被封闭在课堂的小圈子里,接受单一机械的语文“训练”,缺乏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缺乏生活经验对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也必然缺乏对沉闷内容的个性化反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增加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课前向生活开放。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如果学生课前对来源于生活的课本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有了直接的体验,那么,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说,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浏览、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柯岩的老树的故事这首儿童诗前,利用星期天时间,带领学生到中山公园去浏览,让同学们摸一摸老树裸露的老根,搂一搂老树粗壮的枝干,在树下听一听小鸟欢快的叫声,估算一下老树的年龄,想像一下有关老树的故事,并与老树合影留念,由此感受和体验人与树、树与小鸟、人与小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的和睦相处的气氛。因为有了课前的实地观察、浏览活动,课堂上同学们对诗句和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还能扮演老树讲出它经历中许多动人的故事。()课中再现生活。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能从中获得生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语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演示、表演等活动都是再现生活的常用方式。案例案例李吉林老师教学古诗春晓的片断李吉林老师教学古诗春晓的片断 师:现在请小朋友做诗人,一边表演,一边把你写的诗朗诵给大 家听。生:(做睡眠状,半夜听到风雨声、鸟叫声,醒来揉眼)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走到窗前看看,回想起来了)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师:现在大家学会了诗歌,放学回家背给奶奶听,奶奶听不懂,你就讲给奶奶听,好吗?(同学同桌分角色准备,试练)师:现在教师做“奶奶”。生: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题目是春晓。奶:你会背吗?背给我听。(生背全诗)奶:什么意思?奶奶听不懂。什么不觉“小”,不觉“大”的?生:奶奶,这首诗是说春天早晨很好睡,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这“晓”不是大小的“小”,是日旁的“晓”,是说天亮了。奶:又怎么闻到啼鸟?生:“闻”是听到,是门字框,底下是一个“耳”,意思是春天早晨到处听到鸟叫。李老师通过设计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表演相应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同时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从而深刻地领会语言文字。()课后向生活延伸。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又是不断深化的,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需要将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如有的教师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后,布置学生开展对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有的学生通过对本地公路两则绿化带大面积遭受病虫害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路域绿化带不宜连续种植同一树种的调查报告,建议采取多树种间隔种植的方法,以抑制病虫害对同一树种的接触性传播。这一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类是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延伸延伸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如:课本剧编演、影视欣赏、网络查询、参观浏览、调查访问、家庭或社区服务等,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将其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也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新课程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外。创造与思维创造与思维 阅读下面案例思考问题。师:同学们,我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在一起生活、学习一年多了。近来,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跟大家说,但又不好意思。生:(好奇地齐声喊)老师,您说!师:端午节就要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个同学愿意请我去?生:(面露喜色,七嘴八舌地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哪个同学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不好?(生面露难色,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师:这个条件可能有些让大家为难。(鼓励地看着学生)没关系,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会学到一手炒菜的本领。我相信为了请到老师,同学们会下功夫的。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两天后的作文课上)师:两天时间到了,不知同学们学会炒菜了没有?生:(齐)学会了。师:呀,学得这么快,都是跟谁学的?生甲:我跟爸爸学的。生乙:我跟妈妈学的。生丙:我在大众菜谱上学的。生丁:我家有一本台历,上面介绍了许多做菜的方法,我为了做个特别点儿的菜,请到老师,就按上面的方法做。师:真感谢大家对老师的一诚心。那你们学会了做什么菜呢?一定很好吧?(学生们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教师请了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说给大家听。)师:刚才这几个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你们一讲,就知道菜做得不错,老师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到前边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你们每个同学都做了什么菜,做菜过程是怎样的呢?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师:这个同学的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比较,看谁做的菜最好,我就去谁家,好不好?生:(齐)好!师:那就快写吧!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你对案例有何评论?请你结合案例和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对语文课程综合化及生活化的认识。、设计一堂自己认为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综合化和生活化的课,并付诸实施,与同事共同探讨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