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五章血液-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0909509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PTX 页数:122 大小:5.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五章血液-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五章血液-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五章血液-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五章血液n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n (细胞外液)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细胞细胞外液之间的物质交换n1 1、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n2 2、稳态的含义:n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是恒定的。n指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平衡,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n3 3、稳态的实现:在整体是在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而实现的。n4 4、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定,机体将发生疾病。n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流动在血管里的液态结缔组织血细胞扫描电镜图(E红细胞 G粒细胞 L淋巴细胞 M单核细胞 P血小板)凝固后血液模式图 (显示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n 血细胞 (45%)n 红细胞n 全血 白细胞n 血小板n 血浆(55%)1 1、血细胞(45%45%):):(1 1)红细胞(2 2)白细胞 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其中有粒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3 3)血小板2 2、血浆(55%55%)n血浆: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n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n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n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n血细胞比容:n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n 正常值:男性为40405050,女性为37374848n 变 化: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n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n 例: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比容n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n三、血量及血液的特性n血量:约占体重的7 78 8。(失血10%10%,水无机盐1-21-2小时恢复,血浆蛋白1 1天恢复,红细胞1 1个月恢复,30%30%有生命危险)n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n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n(二)血液的特性n正常血液呈红色。(深浅与血红蛋白多少以及含氧量多少有关)n血浆因含微量胆色素呈淡黄色。n1 1、血液的比重 全血:1 1、05010501、060060n 血浆:1 1、02510251、030030n2 2、血液粘滞性 全血45n 血浆1、62、4n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n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 3、酸碱度(pH(pH值)正常值:pH:pH为7 7、35-735-7、4545 pH pH低于7 7、35 35 酸中毒 pHpH高于7 7、45 45 碱中毒 pHpH低于6 6、9 9或高于7 7、8 8,将危及生命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主要有NaHCONaHCO3 3/H/H2 2COCO3 3缓冲系,通常其比值为2020:1 1;其次有NaNa2 2HPOHPO4 4/NaH/NaH2 2POPO4 4 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缓冲系。通过肺和肾的调节,一者可使血浆pHpH值保持相对稳定,二者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n 第二节 血浆生理n测定血浆成分,可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n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n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蛋白有机物等。n(一)血浆蛋白n 概念:是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称。n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n 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n (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n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n n功 能:形成胶体渗透压、参与免疫、运输作用(球、白)、营养作用、缓冲作用(白)、凝血与抗凝。(二)无机盐n无机盐绝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n这些离子主要作用是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血浆酸碱度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三)非蛋白有机物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功能。nNPN含量1425mmol/Ln其中1/31/2为尿素氮n(四)其它n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n 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n二、血浆渗透压n(一)血浆渗透压的形成n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n分类:n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n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n (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n压力 大(300mOsm/L或770KPa)小(1、3mOsm/L或 n 3、3KPa)n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n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n等渗溶液:n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n(二)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n在生理学中,血浆渗透压可理解为溶液分子所具有的吸引水分透过半透膜的力量。n水总是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透过半透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n体内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等均为半透膜,但通透性能各不相同。n小分子晶体物质构成的晶体渗透压n大分子蛋白质所构成的胶体渗透压n1、晶体渗透压的作用n细胞膜云溪水分子自由通过,不允许蛋白质通过,对一些晶体溶质如Na离子。Ca离子等大多数严格控制,不易通过。n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和分布。n红细胞渗透脆性:n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正常值:0、45n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大,表示其脆性小;n临床意义:n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n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n红细胞破裂而使血红蛋白逸出:溶血n2、胶体渗透压的作用n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大n水和晶体物质均可自由通过n蛋白质分子不易通过n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流取决于胶体渗透压n血浆蛋白减少 引起水肿n大量呕吐或腹泻 引起组织脱水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n人体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n一、红细胞n为血细胞中数量最多。n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含丰富血红蛋白图1 1 红细胞模式图及光镜图(油镜)n男性:4:4、5 55 5、5105101212/L/L;Hb:120Hb:120160g/L160g/Ln 女性:3:3、8 84 4、6106101212/L/L;Hb:110Hb:110150g/L150g/Ln 新生儿:6:6、0100101212/L;Hb:5/L;Hb:5天内达200g/L200g/Ln (6 6月龄降至最低,1 1岁又渐高,青春期=成人)n若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一)红细胞的生理功能nHbHb运输O O2 2和COCO2 2,即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O O2 2,并带走细胞所产生的大部分COCO2 2n对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存作用。n以上功能都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完成nHbHb与COCO 结合更牢固且不易分离,导致煤气中毒n(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n1、红细胞膜的渗透脆性n 在0、42%NaCl-开始溶血n 在0、35%NaCl-完全溶血n抵抗力越大则渗透脆性小,反之则大。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血沉:红细胞在静置血液试管中单位时间(1h)(1h)的沉降速率数值:男子为0-15mm0-15mm(3 3),),女子为0-20mm0-20mm(1010)意义:测定血沉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肿瘤、贫血等,血沉可加快。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和含量有关。n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n血沉:红细胞在静置血液试管中单位时间(1h)(1h)的沉降速率n数值:男子为0-15mm0-15mm(3 3),),女子为0-0-20mm20mm(1010)n意义:测定血沉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n 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n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n 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n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n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肿瘤、贫血等,血沉可加快。n n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和含量有关n(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n1、骨髓造血过程n红细胞生成部位在胚胎时期为肝、脾和骨髓,胎儿出生后主要在骨髓(红)。再生障碍性贫血:当骨髓的造血功能受到放射线及某些药物等理化因素抑制时,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可减少。n造血干细胞生血系干细胞红系祖细胞早中晚n 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n2、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和成熟因子n蛋白质和铁(Fe2+)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须原料n缺铁性贫血特点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Hb)不足,红细胞体积变小,呈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是DNA合成的辅酶。一旦缺乏,可使DNA合成障碍,影响红细胞的发育,出现大细胞性贫血,既巨幼红细胞性贫血。n而维生素B12必须与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内因子”结合,才能在回肠被吸收。n各种原因引起“内因子”缺乏 3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BFU-E)爆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骨 髓 缺氧、RBCRBC或HbHb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雄激素、T3T3、生长素POPO2 2 RBCRBCHbHb雄激素 T3T3生长素n临床上,双肾实质严重损坏的晚期肾病患者,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常难以纠正的贫血症状,称肾性贫血。n雄激素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红细胞生成增多,也能作用于肾,使其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n4、红细胞的破坏n平均寿命约 120 120 天n老化的红细胞被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n贫血:红细胞数目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n脾脏功能亢进时可引起脾性贫血。n贫血n原料减少:铁、叶酸、B12n造血功能下降:毒物、X、n破坏增加:病原虫、药物二、白细胞n 总数:4:4、0 01010、0100109 9/L/Ln 分类:中性粒细胞占50507070n 淋巴细胞占20203030n 单核细胞占2 28 8n 嗜酸性粒细胞占0 07 7n 嗜碱性粒细胞占0 01 1n从骨髓进入血液,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n依照白细胞胞质中有无特别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n有粒白细胞依照颗粒对染料亲和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减性粒细胞n无粒白细胞又可分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二)白细胞的功能 1 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化脓性细菌急性感染。2 2、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 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3 3、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 4、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5 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抗体)有关。n三、血小板n(一)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n来源: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n形态:双凸圆盘状;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分中央颗粒区(含紫蓝色血小板颗粒)和周边浅蓝色透明区。n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平均寿命714714天。n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100-300100-300)X109/LX109/Ln(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n1、参与生理性止血n概念:小血管损伤出血时,经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n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和收缩的生理特性,因此参与生理性止血全过程。n过程:局部受损血管收缩,使伤口缩小或闭合,减缓血流n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阻塞伤口n在血小板的参与下促进血液凝固,再通过凝血块形成牢固的止血栓n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修复,并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互相粘连、融合当血小板减少时将产生出血倾向。血小板50X109/L以下时,由于患者的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都增加,微小的创伤就会引起皮肤和黏膜下出血点或大块紫癜n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n一、血液凝固n 血液凝固时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胶冻状态的凝血块的过程。n实质:血液凝固时血浆中胶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的过程。n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被消耗的一些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特点:除因子外(组织因子),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除因子(钙离子)外,都是蛋白质;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因子、XIXI、XIIXII需切去片断激活。在维生素参与下,因子、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可造成凝血障碍。因子(抗血友病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二)血液凝固过程(二)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形成 促磷脂释放、加强VIII、V活性 激活因子XIII成XIIIa(三)纤维蛋白的形成 凝血酶+钙+XIIIa 三、体内抗凝血作用 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可不能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血液循环特别快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和纤溶系统(一)抗凝血酶: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还能使激活的因子XIXI、a a、a a失活。(二)肝 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与抗凝血酶 结合后提高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约100100倍),使凝血 酶马上失活;肝素自身尚能微弱地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并 且促使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四)血液凝固的加速与抗凝1 1、加速血凝 (1)(1)加钙:(2)(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3)(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维生素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4)(4)局部适宜加温:(5 5)术后输维生素C C(促进愈合)2 2、延缓凝血(1)(1)加除钙剂:柠檬酸钠与CaCa2+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Ca2+2+草酸铵、草酸钾、EDTAEDTA。(2)(2)降低血液温度。(5-105-10)(3)(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4)(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减少血小板和XIIXII的激活)二、止血栓的溶解 _ _激 活 物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抑 制 物抗活化素抗纤溶酶纤 溶 酶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_ _+(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是血浆的一种无活性的物质。1、血管激活物:内皮细胞内合成。血块、运动、CA、组胺、静阻2、组织激活物:子宫、甲状腺、前列腺、肾上腺和肺等含量较高,组织损伤可释放。临床实行这些部位手术时,病人常有出血不易凝固和时候渗血的现象。尿激酶溶血栓药物-心肌梗塞、脑血栓3、激肽释放酶 此类激活物可使血凝与纤溶相互配合,保持平衡n(二)纤维蛋白降解n在纤溶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军被水解称可溶性的降解产物(其不易再凝固,且有一部分有抗凝血作用)n(三)纤溶抑制物n抗纤溶酶n凝血与纤溶时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功能系统-动态平衡第五节血型与输血 血型的发现:19011901年Landsteiner Landsteiner 发现了第一个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RBCRBC的ABOABO血型系统。血型:血细胞膜上所含有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说血型指红细胞血型)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RBC除ABOABO血型外,还有R R、KellKell、MNSMNSS S、P P等1515个血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也发现了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细胞上的抗原系统(HALHAL)在体内分布广泛,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应紧密相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在输血时可引起发热反应。一、ABOABO血型系统 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由-球蛋白构成IgMIgM,不通过胎盘)。决定ABOABO血型系统的各种表现型是显性基因,A A基因和B B基因是显性基因,O O基因是隐性基因。基因型 表现型 OO O AA,AO A BB,BO B AB ABn假如相应的凝集原与凝集素相遇,则可出现凝集反应,表现为红细胞相互凝集成团,经振荡也可不能分离,此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以致造成微循环阻塞和溶血等严重后果。n有亚型的存在。ABOABOABOABO血型血型 检测检测:红细胞的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凝集反应 与叠连与叠连 二、RhRh血型 1 1、RhRh血型抗原:人类RBCRBC膜上有C C、D D、E E六种抗原,以D 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Rh+:有D D抗原为RhRh阳性(汉族9999)Rh Rh-:无D D抗原为RhRh阴性(汉族熊猫血)(苗族1212,塔塔尔族1616)2 2、Rh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Rh+的RBCRBC进入Rh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Rh的抗体。3 3、临床意义:二次输血、二次妊娠(1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Rh血型是否相(2 2)妊娠:RhRh-的母亲 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Rh+者,孕妇的抗Rh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孕儿为RhRh+,胎儿的RBC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Rh+的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n三、输血原则n输血前,必须首先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合。关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n输血的原则是保证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所凝集,即供血者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不与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发生反应。n一般情况输血(全血)主要是输红细胞。n临床上输血和都要求输同型血液。n在紧急情况下,假如找不到同型血液,也能够考虑异型间输血,但要严格按输血原则,少量(300ml)、缓慢地输血,并注意紧密观察,幸免反复输血。nO型万能供血者n 少量、缓慢nAB型万能受血者 n交叉配血试验n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为主侧。n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为次侧。n分别观察结果,以两侧均无凝集反应者为最理想,称为配血相合,能够输血n假如主侧有凝集反应,不管次侧如何,均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输血n假如主侧不发生凝集而次侧发生凝集者,一般不宜进行输血(紧急时可用,但应按异型输血的原则处理)交叉配血试验能够幸免亚型和血型不合等原因引起的输血凝集反应 输血学发展方向:全血成分血 替代输血治疗性输血 人源性制品生物工程制品人造血输血 成分输血 习惯症 自体反应 实训课准备工作n在解剖学实验课堂上,以课本理论为主,围绕标本,挂图为辅。n1、8人一组n2人专职理论指导念课本,其他同学观察指认n2人操作-在理论的指导下,专职移动、翻转、从不同的角度指认标本n其他4人,作用:辅助指认结构,力求认准;辅助理论指导(念书),力求念对。n为什么要辅助,原因依然一样,同学难免会出现一些口误,要及时纠正(医学术语有时候特别绕口,到现在还有同学搞不清楚到底是“腹股沟管”依然“腹股管沟”)n五、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有“福”要同享 n标本有特别多,然而同时也有特别多同学们在看,一般情况下总是标本的数量要少于学生的数量,因此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这些标本上的结构差不多被同学们完全的看过一遍了,在此,我再次提醒大伙儿,我们是一个整体,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您没有看到的标本,别人看到了,您没有找到的结构,别人找到了,您所要作的只是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前提下特别有礼貌的,诚心诚意的说一声:请问,有哪位同学找到了十二指肠大乳头这个结构,能否让我看一看?那么哪些找到这个结构的同学,您们所要做的就是抱着“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要互相帮助,我们要共同进步,我们要有福一起享”的态度对向您发问的同学说一声:“来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有您想看东西”。如此做的结果,只有好处,没有一点坏处,其一:您看到的结构多一个人看就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准确,以后就少一份危险;其二,您看到的结构别人不一定认同,特别有估计您对天发誓说就是这个结构时,同学的一句话估计会使您动摇,这个时候讨论就会看是,我想说“您会进步的更快”。其三,节约了时间,您不用再去一个个找标本,如此学习效率就提高了;其四,能够增进班级之间的凝聚力,大伙儿心往一处使,优秀班集体就是您们的了。:)而这一切都在发自内心的一问一答之间。n先易后难n记住:人和人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做与不做,以及在于做多和做少。n白细胞 (4 4、0 01010)10109 9/L/Ln白细胞分类 n中性粒细胞 50507070n嗜酸性粒细胞 0 0、5 53 3n嗜碱性粒细胞 0 01 1n单核细胞 3 38 8n淋巴细胞 25253030n其中前三种是有粒白细胞,后两种为无粒白细胞。n血小板 (100100300300)10109 9/L/L(一)红细胞n1、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n双凹圆盘状,直径约4 4、0 07、5 m;中央浅染、较薄,厚约1 m;周缘较厚,约2 m,禽类红细胞都是有核的椭圆形细胞。n哺乳动物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故呈红色血红蛋白的功能nHbHb运输O O2 2和COCO2 2,即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O O2 2,并带走细胞所产生的大部分COCO2 2nHbHb与COCO 结合更牢固且不易分离,导致煤气中毒2 2、红细胞的变形性n概念: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这一特性叫红细胞的变形性。n左图 红细胞变形穿越脾血窦内皮细胞(E)(E)间隙的电镜图血型n人类红细胞膜中有血型抗原A或血型抗原B,构成ABO血型抗原系统 A型:有血型抗原A B型:有血型抗原B AB型:兼有血型抗原A和B O型:二种血型抗原均无n临床输血意义:人类血液中有抗异型血的天然抗体,若错配血型,首次输血可致溶血(hemolysis)n溶血(hemolysishemolysis):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n蛇毒的毒液、溶血性细菌、脂溶剂等,也能引起溶血3 3、红细胞的寿命n平均寿命约 120 120 天n老化的红细胞被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n贫血:红细胞数目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4、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n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细胞核成分-核糖核酸(RNARNA),),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在血液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n正常值:占红细胞总数的0 0、5%5%1 1、5%5%,新生儿2%2%6%6%。n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贫血疗效的评价图6 6 人血涂片示网织红细胞 (煌焦油蓝染色)(二)白细胞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WBC)n从骨髓进入血液,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n依照白细胞胞质中有无特别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n有粒白细胞依照颗粒对染料亲和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减性粒细胞n无粒白细胞又可分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1、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neutrophil):数量最多n形态:直径7 715 15 m,m,胞质含许多细小颗粒,核呈杆状或分叶(2 25 5叶)n核左移(1 12 2叶):严重细菌感染n核右移(4 45 5叶):骨髓造血功能障碍n嗜天青颗粒:浅紫色,2020,为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酸性水解酶类n特别颗粒:浅红色,8080,为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等n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n大量吞噬后死亡,与溶解后的组织碎片和细菌一起形成脓液。图7 7 中性粒细胞模式图(示杆状核演变至5 5叶核)图8 8 人血涂片示中性粒细胞(2 2叶核;油镜)图9 9 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特殊颗粒嗜天青颗粒图10 10 中性粒细胞电镜图(特别颗粒 嗜天青颗粒)2、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n直径1015 m,核分叶、S形或不规则;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n分泌物(同肥大细胞):):嗜碱性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n功能:参与过敏反应的形成图12 12 人血涂片示嗜碱性粒细胞图13 13 嗜碱性粒细胞(左:超微结构模式图 右:电镜图)3、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n直径8 820 m,核多2 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及阳离子蛋白n功能:组胺酶分解组胺 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图14 14 人血涂片示嗜酸性粒细胞(左;油镜)图15 15 嗜酸性粒细胞(左:超微结构模式图 右:电镜图)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n形态:直径1420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着色浅;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n功能: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图16 16 人血涂片示单核细胞(油镜)图17 17 单核细胞电镜图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依照其体积可分为:n小淋巴细胞:5 58 m,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n中淋巴细胞:912 m,胞质较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略浅n大淋巴细胞:1320 m nEM:胞质富含游离核糖体,可含溶酶体n血液中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有部分中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中n功能: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图18 18 淋巴细胞光镜与电镜结构模式图图19 19 人血涂片示中淋巴细胞(左)和小淋巴细胞(右)图20 20 淋巴细胞电镜图6、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来源: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n双凸圆盘状;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n平均寿命714天。n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为(100300)X109/Ln(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n1、参与生理性止血n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称生理性止血。参与生理性止血的全过程。n具有粘附、聚集、释放和收缩的生理特性。n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n血小板哪呢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修复,并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互相粘连、融合。n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n血小板下降至50X106以下时,出现皮下出血点或大块紫癜。图21 21 人血涂片示聚集的血小板和嗜酸性粒细胞图22 22 人血涂片示单个血小板和淋巴细胞n功能:n特别颗粒含血小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PDGF)等n致密颗粒含5 5羟色胺、钙离子等n参与止血和凝血,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n寿命:7 71414天n禽类无血小板但有凝血细胞。二、淋巴n淋巴(lymphlymph):):淋巴管系统内流动的液态结缔组织n组成:淋巴浆 +淋巴细胞n淋巴浆: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部分渗出液;小肠的淋巴中常含乳糜微粒;肝的淋巴内含大量血浆蛋白n淋巴细胞:主要源于淋巴结三、血细胞的发生n原始血细胞于胚胎第3周在卵黄囊壁的血岛生成;早期主要是肝造血;随后为脾造血;胚胎后期和出生后,主要是红骨髓造血n红骨髓是主要的造血组织,由网状细胞构成的支架和血窦内皮细胞、巨嗜细胞构成。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n形态:类似小淋巴细胞,即细胞体积小,核相对较大,胞质富含核糖体n特性:强增殖潜能 多向分化 自我复制,终身保持数量恒定n每个集落的细胞来自同一个原始血细胞n存在不同分化等级的原始血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髓性造血干细胞、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定向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分化成某一系的血细胞。四、血细胞发生n血细胞发育过程:n原始时期n幼稚时期 早幼 中幼 晚幼n成熟时期n形态演变规律n 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反之n 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最后消失,粒细胞核由圆形变成杆状、分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染色质由细疏变粗密,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消失n 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渐变弱,单核和淋巴细胞除外;特别结构从无到有,逐渐增多n 分裂能力:由活跃到丧失,淋巴细胞除外n红系发生n原红细胞n早幼红细胞:血红蛋白出现n中幼红细胞n晚幼红细胞:脱去细胞核n网织红细胞n成熟红细胞感谢您的聆听!感谢您的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