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刺法-康复医学科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0900596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刺法-康复医学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医针灸刺法-康复医学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医针灸刺法-康复医学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5/1612024/5/162本次讲课要求本次讲课要求掌握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疾徐等补泻手法;掌握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2024/5/1632024/5/164一、毫一、毫针的的构造、规格、检查、保养构造、规格、检查、保养(一)毫针的构造(一)毫针的构造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2024/5/165(二)毫针的检查(二)毫针的检查针体必须光滑锋针体必须光滑锋利,针体挺直,易利,针体挺直,易于进针,手感好;于进针,手感好;针尖针尖必须达到刺棉必须达到刺棉花拔出不带纤维,花拔出不带纤维,挑木板不起毛勾的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针痛感才境地,施针痛感才小。小。针柄针体连接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牢固,否则容易断针。针。2024/5/166毫针的规格一般临床以粗细为(一般临床以粗细为(0.32-0.38mm0.32-0.38mm)和长短为()和长短为(25-75mm25-75mm)者最为常用。)者最为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浅刺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浅刺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2024/5/167二、毫针刺法的练习二、毫针刺法的练习(一)指力练习纸垫(一)指力练习纸垫(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的基本手法)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8 8厘米、宽约厘米、宽约5 5厘米,厚约厘米,厚约2 23 3厘米的纸块,用线厘米的纸块,用线如如“井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柄,如持笔状持笔状地持地持1.01.01.5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另换一处,反复练习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另换一处,反复练习。2024/5/168(二)手法练习毛线团(二)手法练习毛线团用毛线由小到大,做成直径约用毛线由小到大,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线团。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厘米的线团。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法的练习。法,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法的练习。在进行练针时,要做到捻转的在进行练针时,要做到捻转的角度大小,可以随意掌握,来去的角度力求一致,快慢均匀。在这一过程中角度大小,可以随意掌握,来去的角度力求一致,快慢均匀。在这一过程中也可配合提插的练习,同时锻炼捻转的速度,一般总的要求是提插幅度,上也可配合提插的练习,同时锻炼捻转的速度,一般总的要求是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去一致,频率的快慢一致,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去一致,频率的快慢一致,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2024/5/169(三)自身针刺练习(三)自身针刺练习自身练针法自身练针法-自身试针时,要仔细体会自身试针时,要仔细体会手法与针感的关系、手法与针感的关系、针尖刺达不同组织结构以及得气时持针手指的感觉针尖刺达不同组织结构以及得气时持针手指的感觉。并要求做到。并要求做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税、针感出现快。练、指感敏税、针感出现快。自身练习的几个优点自身练习的几个优点:一、使医者能体验针刺的痛苦,从而不断提高针刺手法操作技术。一、使医者能体验针刺的痛苦,从而不断提高针刺手法操作技术。二、能同时体验到手感和针感,提高手法的操作水平。二、能同时体验到手感和针感,提高手法的操作水平。三、可对各种补泻手法的体验。三、可对各种补泻手法的体验。2024/5/1610三、针具的选择和消毒三、针具的选择和消毒1、针具的选择针具的选择(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2、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包括:,包括:a、针具器械的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高压消毒高压消毒、煮沸消毒煮沸消毒、药物药物消毒消毒,以高压蒸气灭菌消毒法为最佳。,以高压蒸气灭菌消毒法为最佳。b、医者手指消毒:医者手指消毒: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75%酒精棉球或碘伏棉球拭擦。酒精棉球或碘伏棉球拭擦。2024/5/1611c、施术部位的消毒:施术部位的消毒:用用75%酒精棉球或用碘伏棉球从酒精棉球或用碘伏棉球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拭擦针刺部位。中心点向外绕圈拭擦针刺部位。d、施术房间的消毒:施术房间的消毒:治疗室应定期消毒(紫外线消治疗室应定期消毒(紫外线消毒),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毒),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2024/5/1612四、体位的选择四、体位的选择针刺的体位有针刺的体位有:卧位:卧位:仰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侧卧位和和俯卧位俯卧位。坐位:坐位:仰靠仰靠、侧伏侧伏和和俯伏坐位俯伏坐位。2024/5/16132024/5/1614仰卧位:身体前面的穴位仰卧位:身体前面的穴位(头、面、颈、胸、四肢)头、面、颈、胸、四肢)俯卧位:身体后面的穴位(头、项、肩、背、腰、俯卧位:身体后面的穴位(头、项、肩、背、腰、骶、下肢后面)骶、下肢后面)侧卧位:身体侧面的穴位(侧头、侧胸、侧腹、臂、侧卧位:身体侧面的穴位(侧头、侧胸、侧腹、臂、下肢外侧)下肢外侧)仰靠坐位: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穴位仰靠坐位: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穴位侧伏坐位:侧头、颈侧部的腧穴侧伏坐位:侧头、颈侧部的腧穴俯伏坐位: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俯伏坐位: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选穴的原则:选穴的原则:便于选穴、留针持久、患者舒适自然便于选穴、留针持久、患者舒适自然。2024/5/1615五、毫针刺法五、毫针刺法(一)进针法(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a、以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以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入皮肤。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入皮肤。b、拇、食指挟持针身下端,、拇、食指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尖对准穴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然后拇、位迅速刺入,然后拇、食指再挟持食指再挟持针身上端或针柄,将针刺入深层针身上端或针柄,将针刺入深层c、拇、食指挟持针柄下端,、拇、食指挟持针柄下端,中指指腹紧贴在针身旁,依靠拇、中指指腹紧贴在针身旁,依靠拇、食指关节的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食指关节的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2024/5/16162、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a.挟持进针法挟持进针法:以严格:以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两指挟持消毒的左手拇、食两指挟持消毒干棉球,再挟持针身下消毒干棉球,再挟持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皮肤表面。右手于针刺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针刺入皮肤。2024/5/1617b.指切进针法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在穴位旁,右手持右手持针针,紧靠左手指甲将紧靠左手指甲将针刺入皮肤。针刺入皮肤。2024/5/1618c.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以: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主要用上端刺入。(主要用于皮肤浅薄的部位)于皮肤浅薄的部位)2024/5/1619d.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或中、食两:用左手拇、食两指或中、食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两从左手拇、食两指指或中、食两指的或中、食两指的中间刺入。中间刺入。2024/5/16203.针管进针法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1cm1cm左右的小针管内,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人皮肤,然后将针速刺人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进针器进针者。2024/5/1621(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 1、针刺的、针刺的角度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直刺(直刺(9090度)度)斜刺(斜刺(4545度)度)平刺(平刺(1515度)度)2024/5/16222 2、针刺的、针刺的深浅深浅度度:(1 1)年龄)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2 2)体质)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3 3)病情)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病宜深刺。(4 4)部位)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腧穴宜深刺。2024/5/1623六、行针手法六、行针手法毫针刺人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毫针刺人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作方法,称为“行针行针”,亦称,亦称“运针运针”。行针手法包括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基本手法和和辅助手法辅助手法两类两类。2024/5/1624(一)(一)、基本手法、基本手法1 1、提插法提插法:先将:先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施以上提下插位,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方法。的操作方法。“提提”就是将针由深而就是将针由深而浅的向上的操作过浅的向上的操作过程;程;“插插”就是将就是将针由浅而深的向下针由浅而深的向下的操作过程,提插的操作过程,提插法就是提针和插针法就是提针和插针的结合应用。的结合应用。幅度幅度(1-2cm)、频率、频率60次次/分左右分左右2024/5/1625 2 2、捻转法、捻转法 :将针刺入: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挟持针柄,施以前后捻中指挟持针柄,施以前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旋转的动作。前后旋转的动作。角度角度(180左右左右)2024/5/1626(二)(二)辅助手法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感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促使得气和加强针感为目的的操作手法。a.循法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用针刺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手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按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按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2024/5/1627 b.b.刮法刮法:指针刺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指针刺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如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用拇指、柄的方法。如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或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或以拇指、中指挟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动针柄,此中指挟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动针柄,此法可激发经气,是一种催气、行气之法。法可激发经气,是一种催气、行气之法。2024/5/1628 c.c.弹法弹法: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但操作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但操作时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时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此法亦有激发经气、催气的作用。起弯针。此法亦有激发经气、催气的作用。2024/5/1629d.飞法飞法:针刺后不得气,用右手拇、食指挟持针针刺后不得气,用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如飞鸟展翅,称飞法。数次,如飞鸟展翅,称飞法。2024/5/1630 e.e.震颤震颤法法:指针刺入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此法身产生轻微的震颤。此法可以促使得气。可以促使得气。2024/5/1631 f.f.摇法摇法:指将针刺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摇橹或摇辘轳之状。2024/5/1632七、得气七、得气一、定义一、定义 即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或提插等手法,即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或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特殊感觉的反应,谓之得气,亦称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特殊感觉的反应,谓之得气,亦称为针感。为针感。患者患者会感到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会感到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或沿一定部位、方向扩散传导;或沿一定部位、方向扩散传导;医者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涩滞的感觉。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和或沉紧、涩滞的感觉。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可以说是针刺取效的关键。切,可以说是针刺取效的关键。2024/5/1633二、影响得气的因素二、影响得气的因素 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决于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决于患者患者体质的体质的强弱、病情的变化以及强弱、病情的变化以及医者医者取穴准否和操作手法。取穴准否和操作手法。若针刺不得气则应采用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或若针刺不得气则应采用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或温针,或加灸等法促其得气。温针,或加灸等法促其得气。2024/5/1634八、毫针的补泻八、毫针的补泻方法方法(一)单式补泻(一)单式补泻名称名称补补法法泻泻法法捻转捻转补泻补泻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提插补泻补泻先浅后深,先浅后深,重插轻提重插轻提,幅度小,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先深后浅,先深后浅,轻插重提轻插重提,幅度大,幅度大,频率快,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时间长,以上提为主2024/5/1635名称名称补补法法泻泻法法呼吸补泻呼吸补泻呼气时进什,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什,吸气时出针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开阖补泻开阖补泻出针后按闭针孔出针后按闭针孔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针孔针孔疾徐补泻疾徐补泻进针慢,出针快进针慢,出针快进针快,出针慢进针快,出针慢平补平泻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2024/5/1636(二)复式补泻手法(二)复式补泻手法名称名称操操作作方方法及作用法及作用烧烧山山火火 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1/3(浅层),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浅层),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刺入中刺入中1/31/3(中层),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刺入下(中层),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刺入下1/31/3(深层),(深层),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到上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到上1 13 3,如此反复操作,如此反复操作3 3次,将次,将针紧按至深层留针。针紧按至深层留针。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透透天天凉凉 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1/3(深层),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深层),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将针紧提至中1/31/3(中层),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中层),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 13 3(浅层),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插至下(浅层),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插至下1 13 3,如此反,如此反复操作复操作3 3次,将针紧提至上次,将针紧提至上1/31/3留针。留针。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2024/5/1637(三)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三)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功能状态功能状态人体处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人体处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其效果也迴然不同。即生不同的作用,其效果也迴然不同。即机机体虚惫时可补,而机体邪盛时可泻。体虚惫时可补,而机体邪盛时可泻。腧穴特性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的功能不仅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即有的腧穴适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即有的腧穴适于于补虚,而有些腧穴则适于泻实。补虚,而有些腧穴则适于泻实。针具及针具及针刺补泻手法是对机体不同虚实状态进行针刺补泻手法是对机体不同虚实状态进行施术手法施术手法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取得不同效果的关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取得不同效果的关键,故施术手法及针具选择必须得当。键,故施术手法及针具选择必须得当。2024/5/1638九、留针与出针九、留针与出针 留针留针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术。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急性腹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2024/5/1639出针法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后出针。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疾出出”或或“徐出徐出”以及以及“疾按针孔疾按针孔”或或“摇大摇大针孔针孔”的方法出针。的方法出针。2024/5/1640十、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十、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一)晕针(一)晕针现象现象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症状。原因原因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大泻、大出血后等。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大泻、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热或寒冷等。2024/5/1641处理处理停止针刺停止针刺出针出针扶持患者平卧床上:头部放扶持患者平卧床上: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温开水或糖水,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预防预防初次接受针治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初次接受针治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对劳累、饥饿、大渴时,进食、饮水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对劳累、饥饿、大渴时,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变化,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变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2024/5/1642(二)、滞针(二)、滞针现象现象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预防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处理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按手法或扣弹针柄,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间,用循按手法或扣弹针柄,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原因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针身所致。2024/5/1643三、弯针:三、弯针: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曲。现象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原因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2024/5/1644处理处理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拔针、猛退针。预防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受外力碰压。2024/5/1645四、断针四、断针现象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原因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所致。理等所致。2024/5/1646处理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X线下定位,用手术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取出。预防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2024/5/1647五、血肿: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2024/5/1648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刺的注意事项人体生理功能状态人体生理功能状态: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2、身体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身体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应尽量选用卧位;应尽量选用卧位;3、妇女行经期,除非为了调经,一般不宜针刺;、妇女行经期,除非为了调经,一般不宜针刺;4、妊娠期小腹部、腹部、腰骶部,以及一些通经活血的腧、妊娠期小腹部、腹部、腰骶部,以及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穴(三阴交、合谷、至阴)三阴交、合谷、至阴),也不宜针刺,也不宜针刺。5、小儿的囱门部。即头顶部的腧穴亦不宜针刺。、小儿的囱门部。即头顶部的腧穴亦不宜针刺。2024/5/1649人体病理状态人体病理状态1、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2、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针刺。3、小腹部的腧穴治疗前要先排尿,注意针刺的方、小腹部的腧穴治疗前要先排尿,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等。向、角度、深度等。重要脏腑组织器官所在重要脏腑组织器官所在的腧穴,针刺不宜太深的腧穴,针刺不宜太深。针刺胸、背、腋、胁、针刺胸、背、腋、胁、颈颈前前部腧穴,不宜直刺过深部腧穴,不宜直刺过深。2024/5/1650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