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的原则--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0898276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8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的原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的原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的原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目标上节课回顾中医护理的特点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护理原则的含义是指导护理工作的总则。是指导护理工作的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护理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护理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制订出对护理工作有普遍指导意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制订出对护理工作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护理规律。义的护理规律。一、中医护理的总则护病求本,以平为期护病求本,以平为期知常达变,因势利导知常达变,因势利导护病求本最根本的原则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在治疗护理疾病时,应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护理。以平为期最基本的原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知常达变,因势利导疾病的病理变化是极为复杂的,病变过程亦有轻重缓急。故护理尚须知常以达变,因势利导,灵活运用护理原则,切忌墨守一则,刻遵一律。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一)扶正祛邪(一)扶正祛邪(二)调整阴阳(二)调整阴阳(三)正护法与反护法(三)正护法与反护法(四)标本缓急(四)标本缓急(五)三因制宜(五)三因制宜(六)治未病(六)治未病(一)扶正祛邪邪气邪气致病因素致病因素正气正气机体抵抗力机体抵抗力正邪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1 1)食补与药补)食补与药补(2 2)调摄精神情志)调摄精神情志(3 3)动静相宜)动静相宜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方法。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正盛邪自祛正盛邪自祛”: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恢复健康。“邪去正自安邪去正自安”: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恢复健康的目的。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先后。灵活应用扶正:虚证,正气虚而邪气不盛。祛邪:实证,邪实而正气未衰。扶正祛邪兼用:虚实错杂证,正虚邪实。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二)调整阴阳1、调整阴阳的概念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佘,补其不足损其有佘,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状态。实证实证阴偏盛阴偏盛阴偏衰阴偏衰虚证虚证阴阴阳阳阳偏衰阳偏衰阳偏盛阳偏盛正常正常正常正常实实者者泻泻之之虚虚者者补补之之实者泻之损其有余泻泻其其阳阳盛盛,治治热热以以寒寒适适用用于于阳阳盛盛而而阴阴相相对对未未虚虚的的实实热热证证(“阳阳盛盛则则热热”)损损其其阴阴盛盛,治治寒寒以以热热适适用用于于阴阴盛盛而而阳阳相相对对未未虚虚的的实实寒寒证证(“阴阴盛盛则则寒寒”)阴阴阳阳实证实证阳偏盛阳偏盛正常正常实实者者泻泻之之泻其阳盛,治热以寒泻其阳盛,治热以寒实证实证阴阴阳阳损其阴盛,治寒以热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阴偏盛阴偏盛正常正常实实者者泻泻之之虚者补之补其不足滋阴以制阳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扶阳以制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病治阳)阴阳互制阴阳互制 阴阳互济阴阳互济 阴阳并补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应分清主次。回阳救阴回阳救阴亡阳益气回阳固脱 亡阴益气救阴固脱 适用于阴阳亡失者阴中求阳阳偏衰,扶阳剂时佐用滋阴药,阳得阴助生化无穷阳中求阴阴偏衰,滋阴时佐用扶阳药,阴得阳生泉源不竭阴偏衰阴偏衰虚证虚证阴阴阳阳正常正常虚虚者者补补之之滋阴以制阳滋阴以制阳虚证虚证阴阴阳阳阳偏衰阳偏衰正常正常虚虚者者补补之之扶阳以制阴扶阳以制阴(三)正护法与反护法正护法(逆护法)逆其证候的性质,而进行护理方法。反护法(从护法)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护理方法。服药护理的反佐法正护法(逆护法)的应用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反护法(从护法)的应用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正护与反护的概念有别,适用病证有别正护法与反护法,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护的,同属于护病求本的范畴。但是,正护与反护概念有别,适用病证有别: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采用正护法;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的属性不完全一致者,则适于用反护法。(四)标本缓急邪气邪气症状症状后病后病 正气正气病因病因先病先病标本标本缓急1、急则护其标一般适用于卒病且病情严重,或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候时。2、缓则护其本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当病势向愈,正气已虚,邪尚未尽之际。3、标本同护法 即标本兼顾。适用于标病和本病俱急之时。但仍要分清主次。(五)三因制宜三因制宜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个体的体质差异等均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护理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法。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1、因时制宜四时阴阳消长是万物生、长、化、收、敛、藏的根本阳阳长长阴阴消消阳阳之之极极阴阴长长阳阳消消阴阴之之极极(1)因时制宜的概念 根据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2)因时制宜的应用一年四季,有寒热温凉的变迁,护理时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因时制宜应用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明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于内,此时若病热证,也当慎用石膏、薄荷等寒凉之品,以防苦寒伤阳。因时制宜应用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秋冬养阴: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因时制宜应用例: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冬季阳气向里向内,处于收藏状态;在外的阳气虚少,在里的阳气积多;因而表现为天寒地热,对应于人,则为“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吃萝卜可以清解积热。冬吃萝卜夏吃姜 夏季,阳气蒸蒸,向上向外散发,故天气十分炎热;但与此同时,在里的阳热反而虚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故地下表现得相当阴冷。相应于人,就是“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心烦口渴,却容易腹泻。吃生姜以温胃健脾。夏天过食寒凉、空调过冷,易损伤脾胃阳气,表现为恶风怕冷、疲乏无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口中粘腻等。喝生姜汤,可散寒祛暑、开胃止泻。2、因地制宜(1)因地制宜的概念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有区别,所以护理亦应有所差异。即根据地域的不同,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2)因地制宜的应用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其病多寒护宜辛温;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其病多热,护宜苦寒。又如,相同的病证,治疗用药亦当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例如,用麻黄、挂枝治疗外感风寒证,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可以稍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应稍轻。3、因人制宜概念: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2)因人制宜的应用:例:在治疗护理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而要看到病人的整体情况。六、治未病“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 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未病“的三层含义“未病”“无病”,即健康状态。“未病”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处于“潜伏”时期。“未病”已病而未传。什么是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既病防变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欲病早治治未病治未病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 未病先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 提高正气抗邪 防止病邪侵犯 欲病早治欲病病情潜隐,尚未显露,几乎无自觉症状病情轻微,仅有先兆表现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既病防变张仲景:“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代名医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治未病”的三层含义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欲病救萌欲病早治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中医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思想的超前性思想的超前性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已有近两千年,在理论与实践上蕴藏着丰富的内容。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它将人们的认识带入“无病世界”的最高境界。思考题1、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何谓“正护法”?何谓“反护法”?举例说明其在护理中的应用?3、试解释三因制宜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