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笔记-暨南大学ppt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91604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31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笔记-暨南大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自然辩证法笔记-暨南大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自然辩证法笔记-暨南大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授课老师:黄颖黔自然辩证法授课老师:黄颖黔11 绪论1 绪论21.1 学科历史渊源西方自然哲学发展的产物l辩证法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创立,强调运动发展变化、思想素材丰富l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以整体的辩证思维看待世间万物,阐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特性,但理论基础是头脑的猜测和臆断。19世纪的黑格尔哲学是马列哲学的理论源泉,对自然辩证法影响甚大1.1 学科历史渊源西方自然哲学发展的产物31.1 学科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创立l马恩共同创立辩证法l马注重经济学和社会历史哲学,恩钻研自然辩证法和革命策略。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l20世纪初,列宁撰写唯批,捍卫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本性l马列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根本,强调社会实现第一性,弘扬科学理性,为科学合理性提供辩护1.1 学科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创立41.2 学科体系(缺图)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各个学科的关系l各有侧重、双向互动、相辅相成l没有高矮贵贱之分l(倡导和统帅关系与事实不符,缺少依据)1.2 学科体系(缺图)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各个学科的关系51.2 学科体系自然辩证法研究重点和体系构造l恩格斯、列宁创立时期,体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l20世纪中期,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大有发展l20世纪中后期,科技观和STS越发重要l现时代,科技政策和科学文化研究是热点l自然辩证法的四大板块: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科技观+比较科技政策1.2 学科体系自然辩证法研究重点和体系构造61.3 创立和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完善和发展l20年代,苏联学者发现自然辩证法手稿,随即展开研究、宣传工作,30年代创立学科,并逐步体系化l20世纪30-7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辩证法已经渗透到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对各国的社会文化,科技事业产生了影响l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马列主义在苏东欧失势,自然辩证法也然1.3 创立和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完善和发展7本章学习重点自然辨证法学科定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自然辩证法创立和发展概况本章学习重点自然辨证法学科定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8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92.1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l积极价值: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l历史局限:缺少科学的实验和分析,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2.1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02.1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l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l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体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侵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2.1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112.2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l16、17世纪,实验和理性方法逐渐紧密结合起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主义思潮兴起l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的巅峰之作,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2.2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122.2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l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物质构成,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移)l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l利弊得失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是科学的,客观的形而上学性,认为不能超越经验,死板不灵活,看不到层次2.2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132.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变革时代催生全新的唯物辩证思想l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改变,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l马恩的哲学研究和探索,对欧洲哲学批判继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真谛l唯物主义,辩证法,社会实践观相结合,凸显党性和阶级立场l辩证唯物的物质观、运动观、发展观、时空观、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2.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变革时代催生全新的唯物辩证思想142.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l旧的自然哲学的终结l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石l开辟科学哲学研究的新天地l推进社会实践和科技进步马列思想精髓:彻底的唯物,辨证的思想2.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15本章学习重点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章学习重点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16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73.1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依据系统自然观孕育在20世纪30年代,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谋而合l系统观念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3.1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依据系统自然观孕育在20世纪30年代183.2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系统自然观强调物质世界的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l现实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的基本特点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无限丰富l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质和量的规定性,是部分与整体、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3.2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系统自然观强调物质世界的整体联系193.3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有进化,又有退化l马哲强调:自然界有进化发展的本性,四大进化就是例证(宇宙,地球,生命,人类)l进化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l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系统涨落,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l进化论思潮,马列主义传播与20世纪中国变革3.3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有进化,又有退化203.3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自然界是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进化和退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具有辨证关系l对立性:有质的区别,物质基础、发生条件、发展方向截然不同l统一性:都是物质客观的属性,相互包含、共生依存、融合交替、此起彼伏l进化、退化是都需具备客观条件3.3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自然界是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进化和21本章学习重点系统自然观的科学依据进化-退化的辨证关系本章学习重点系统自然观的科学依据224.人与自然4.人与自然234.1 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劳动的作用居功至伟(唯物史观)社会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l实践就是多样化的劳动,“去粗取精,为我所用”是最重要的实践l实践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自然界和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止境l现代人的体质、心智、行为仍在进化,社会形态的进化也与此同步4.1 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劳动的作用居244.2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四个阶段l古代人类被迫屈服自然l近代人类力求征服自然l现代人类屡遭自然惩罚l当代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20世纪全球生态危机l主要表现: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自然观备受瞩目l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4.2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四个阶段254.3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l天然自然:客观的、第一性的、先在的、无限的l人工自然:人化的、第二性的、创生的、有限的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内在联系l两者本质统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l变动趋势: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天然自然逐渐向人工自然转变,在现代社会中,天然自然日渐消失,人工自然大幅扩充,比比皆是4.3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264.4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l以人为本,保障民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l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l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后代永续发展l“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人与自然)l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创新型国家4.4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27本章学习重点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唯物史观)分析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本章学习重点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唯物史观)285.科学认识与科学价值5.科学认识与科学价值295.1 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科学认识活动遵循共同规范,这是在近代社会逐渐形成的l科学认识主体(一群人,不是个体)l科学认识客体l科学认识手段和中介5.1 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科学认识活动遵循共同规范,这是在近305.1 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科学认识与哲学、人文和日常认识全然不同,具有独特的认识论特征l可检验性(客观对象、可控条件下研究、可重复、可检验)l系统性(逻辑工具、形成结构、内容完备自治)l主体际性(科学范式相近相通、指标一致、主体通约、社会承认)l抽象深刻性、思维创造性、准确预见性5.1 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科学认识与哲学、人文和日常认识全然315.2 科学认识过程科学认识过程l获取经验事实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科学事实I科学事实II科学事实IIIl提出科学概念,科学假说或科学定律科学定律以观察和实验结果为基础,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l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由科学概念、原理、定律、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具有真理性、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和预见性5.2 科学认识过程科学认识过程325.3 科学价值观当今时代,科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科学蕴含丰富的社会价值l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探索真理、开拓创新、有条理、有怀疑)l科学思想l科学方法5.3 科学价值观当今时代,科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涉及社会335.3 科学价值观两种科学价值观的论证l科学价值中立说科学是关于各种事物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知识,属于“是什么”的问题。伦理是关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应当怎样”的问题。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l科学负载价值说在理论方面,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其过程的规律性,是人们从迷信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方面,、应用科学认识去改造自然,使人们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获得自由5.3 科学价值观两种科学价值观的论证34本章学习重点科学认识的基本特性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两种价值观本章学习重点科学认识的基本特性356.科学理论的形成6.科学理论的形成366.1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界定l科学问题都有现实依据且与科学发展水平有关l合理的科学问题都有明确指向,具有可解性,且暗含求解套路科学问题源自社会实践l现有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l理论内部的矛盾l不同学派的争论l社会现实需要l科学家的兴趣和心智偏好6.1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界定376.1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l常识问题、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不是科学问题。l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理论问题、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等在研究工作汇总,适当地选择科研选题l社会需要原则、理论创新与创新性原则、科学逻辑性原则和现实可行性原则、适度超前和冒险原则6.1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386.2 科学事实的获取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基础l科学事实是单称的客观陈述,具有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尽可能给出定量描述,通常还要说明实验和理论背景l科学事实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方法获得,这两种方法各有适用范围l观察和实验不仅要注意预期现象的出现,而且要留心“意外的事件”,不期而遇的事件可能导致科学发现6.2 科学事实的获取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基础396.2 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实验与科学理论的辩证关系l这不是简单的反映关系,“白板说”并不成立l科学理论都有观察实验依据,但都经过了科学思维加工处理,蕴含了人的主观创造l观察实验也渗透着科学理论,描述和解释方式都有“理论负载”,观察实验的价值取决于科学理论l科学活动是依据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设计观察实验,构造科学理论6.2 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实验与科学理论的辩证关系406.3 科学假说的界定科学假说的界定l依据现有理论和感受,对未知事物的推测性说明或翻译,是新科学理论的雏形科学假说的产生l出现前所未有的科学事实(科学发现,反常实例)l原有理论的推广和衍生l协调理论内部的矛盾l纯粹的思维创造(实际意义若有若无)6.3 科学假说的界定科学假说的界定416.3 科学假说的界定科学假说的特征l有科学依据,合乎逻辑规范l思维创造的能动性,个体认知差异较大l科学认识的探索性,多数是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少数幸存下来,过渡进化为科学理论l构造科学家说是科学认识的必经之路6.3 科学假说的界定科学假说的特征42本章学习重点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选题的原则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的关系科学假说产生条件,科学假说的特征本章学习重点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选题的原则437.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7.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447.1 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认知和科学理性l相容性评价(理论背景)l自洽性评价(逻辑严密):科学悖论l简单性评价(科学认知偏好)7.1 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认457.2 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经验检验是指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真伪,但经验检验原则尚未取得共识l经验证实(经验主义、归纳主义、实证主义、操作主义观点)l反驳证伪(批判理性主义、演绎主义、证伪主义观点)l范式比较(历史主义、系统论观点)7.2 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经验检验是指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467.3 科学理论评价的困难科学理论的鉴别和评价意义重大l科学共同体需要去伪存真l国家和社会各界需要扶优汰劣理论的鉴别和评价苦难重重、异常艰辛l实践是终极标准,但检验无休无止,永无定论经验论和整体论各有利弊真正的证实和证伪几无可能l逻辑经验也有难言之隐,对逻辑以外的认识无能为力,很难做到完备周详7.3 科学理论评价的困难科学理论的鉴别和评价意义重大477.4 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科学理论的扩散传播和社会确认属科学传播学的问题l科学创见具备主体际性(主体间性)l科学理论讲求“修辞技巧”、“合时而用”l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7.4 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科学理论的扩散传播和社会确认属科学48本章学习重点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如何检验)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的困难科学修辞手段(科学的社会传播,社会确认)本章学习重点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如何检498.科学理论的发展兴替8.科学理论的发展兴替508.1 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对科学理论变迁兴替、西方科学哲学先后提出过多种发展模式,体现了不同认知和策略l逻辑经验主义注重归纳演绎方法论,认同循序渐进发展模式,合乎近代科学发展历程l批判理性主义看重猜思演绎反驳方法,倡导“否定之否定”发展模式,突出20世纪初科学革命态势l历史主义(科学社会学)看重科学文化背景,主张“范式”发展模式,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状况8.1 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对科学理论变迁兴替、西方科学哲学先518.2 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兴替l在宏观层面,是渐进与飞跃,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互为前提,交替出现l在微观层面,是“范式”更新,理论结构性变动科学理论是由“硬核”和“保护带”组成l“硬核”是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理论的核心部分,不容反驳l“保护带”由一些辅助假设和初始条件组成,可以适当调整或变动,以对付“反常”情况的挑战,保护“硬核”免受侵犯8.2 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兴替528.2 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理论结构微调l科学发展是原有理论的应用、深化、完善和修改,相当于调整“保护带”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结构更新l“反常”冲击此起彼伏、理论无法自圆其说,假说激烈竞争,“保护带”失效,“核心”丧失权威,最终“胜者为王”,重建全新“核心”和“保护带”,导致理论的更替8.2 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理论结构微调538.3 科学理论的创新科学理论创新的关键是提出新问题,新概念和新假说,这只能求助于创造性思维l科学蕴含人的首创新,从经验事实到科学假说“没有逻辑通道”l科学创造思维的基本形式是直觉、灵感和想象等l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形式与逻辑思维兼收并蓄,同等重要8.3 科学理论的创新科学理论创新的关键是提出新问题,新概念54本章学习重点科学理论的三种发展模式(三种发展观)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本章学习重点科学理论的三种发展模式(三种发展观)559-10.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9-10.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569.1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技术活动是人类独有社会实践l技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劳动l技术是人与自然互动作用的结晶l技术与社会进步变革息息相关(唯物史观)l技术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9.1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技术活动是人类独有社会实践579.2 技术结构与技术变迁技术结构与技术变迁l三种技术结构及演变经验型技术结构(农业社会的主导技术结构)实体型技术结构(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知识型技术结构(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l制约技术变革演化的诸因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技术基础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和统治阶级意志9.2 技术结构与技术变迁技术结构与技术变迁5810.1 技术认识技术认识的界定l认识,利用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技巧,途径和操作模式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l科学合理性l社会价值型l实践指向性l复杂综合性10.1 技术认识技术认识的界定5910.2 技术认识的形成技术认识和技术创造的四个阶段l酝酿萌生期:社会需要、经验积累、理论转化l创造研发期:原理构思、实验分析、方案设计l测试验证期:工艺设计、中试论证、技术鉴定l推广应用期:综合比较、技术改良、推广移植10.2 技术认识的形成技术认识和技术创造的四个阶段6010.3 技术的方法论特征技术与科学是辨证关系(对立统一)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深受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和制约l技术注重改造自然、创造世界,是主观见诸于客观l技术注重经验、技能、多快好省地解题l技术强调从普遍到特殊,从要素到综合l技术选择受到社会诸因素限制10.3 技术的方法论特征技术与科学是辨证关系(对立统一)61本章学习重点三种技术结构形态和技术演进变迁技术认识特征技术方法和科学方法对比本章学习重点三种技术结构形态和技术演进变迁6211-12.技术创新与技术价值11-12.技术创新与技术价值6312.1 技术创新的性质技术创新是STS行动l技术创新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形态和微观经济格局l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三者都有现实依据,不能厚此薄彼l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风险性,过程性,周期性,集群性等特点12.1 技术创新的性质技术创新是STS行动6412.2 技术创新的机制技术创新涉及面宽广l技术创新涉及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等领域l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决策、研发、生产、市场营销、协调管理等多种创新主体l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外部动力内部动力12.2 技术创新的机制技术创新涉及面宽广6512.2 技术创新的机制当代中国的技术革新浪潮l全面持久的现代化进程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l技术引进,技术改革卓有成效,积累培植了技术创新的基础l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世界经济竞争激烈,催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意愿l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科技创新行动12.2 技术创新的机制当代中国的技术革新浪潮6611.1 技术价值和伦理技术价值无所不在l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伦理价值、技术与人的解放、技术与人的异化、技术与人的未来等新技术与社会的互动l新技术持续冲击社会伦理道德和人的行为方式l时效:技术人性化+道德伦理变迁11.1 技术价值和伦理技术价值无所不在6711.2 两种技术价值观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作用问题,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l“技术决定论”(技术统治论,技术自主论),强调技术对社会的主导作用l“社会决定论”(技术制约论,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SST)。强调社会对技术的决定性影响11.2 两种技术价值观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作用问题,存在两种对68本章学习重点技术创新的宏观和微观机制分析当代中国的技术创新浪潮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问题本章学习重点技术创新的宏观和微观机制6913.科技的社会进步13.科技的社会进步7013.1 科技是社会实践马哲认为,科技从属于社会l科技是认识和改造自然地实践活动l科技是直接和间接的生产力l全人类共创共享,科技世代传承,讲求发展创新l科技发展受制于社会形态13.1 科技是社会实践马哲认为,科技从属于社会7113.1 科技是社会实践古代科技发展起伏不定l科技实践尚无相应的社会地位作用l科学与技术分离,科技创新是分散、零星进行,并无确切保障l几乎没有专职科技工作者,科学探索者多为闲暇者、智者、哲学家、祭司、巫师等;技术发明者多为民间能工巧匠l科技教育、传播、交流、推广等极度贫乏13.1 科技是社会实践古代科技发展起伏不定7213.1 科技是社会实践近现代科技逐步走向社会化、体系化l科技第一生产力效应驱动、催生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科技与社会一体化发展l科技创新专门化、职业化,科学家、工程师构成科技共同体的核心力量l科技教育、传播、交流、评审、推广等成为独立社会事业l国家把科技创新当作战略产业13.1 科技是社会实践近现代科技逐步走向社会化、体系化7313.2 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科技的社会运行具有不平衡性(汤浅光朝规律)l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l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l科学发展的不平衡l技术发展的不平衡13.2 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科技的社会运行具有不平衡性(汤浅7413.3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现代科技运作有社会保障l社会环境l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l科学奖励制度l技术专利制度l科技中介服务体系13.3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现代科技运作有社会保障75本章学习重点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技对比科技发展的汤浅光朝规律现代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本章学习重点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技对比7614.科技的社会建制14.科技的社会建制7714.1 现代科技的体制化近300年来,科技运行逐渐体制化,形成科技运行的制度保障l经济支持制度l法律保障制度l知识传播和扩散制度l科技教育制度l科技管理体制14.1 现代科技的体制化近300年来,科技运行逐渐体制化,7814.2 科技的社会组织形态科技事业的组织形态l科技工作者组织,如科技学会、科研院所、科研联合体等l科技出版和学术交流机构l大专院校科技决策、咨询和管理机制14.2 科技的社会组织形态科技事业的组织形态7914.2 科技的社会组织形态科技组织内部的社会分层l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科技组织的核心主题l学科专业、分工合作、社会角色、社会责任、行为范式l分层依据是专业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同时也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l科技分层的金字塔结构,“马太效应”l科技组织内部有错综复杂的作用14.2 科技的社会组织形态科技组织内部的社会分层8014.3 科技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l由牛顿范式发展而来,以研究探索为己任,增进全社会的认知能力和水准l科学学派和“无形院校”作用最为明显l遵循“默顿准侧”(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14.3 科技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8114.3 科技的社会规范技术共同体l由瓦特范式发展而来,以发明创造为己任,壮大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控人与自然关系l具有技术创新小组,企业研发团队,民间社团等组织、非正式、非体制作用明显l遵循的社会规范兼顾功利性、局部性、权威性、定向性和专门性14.3 科技的社会规范技术共同体82本章学习重点科技活动的社会建制(组织形态、人员分层、内部关系等)(马太效应、金字塔)比较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特征本章学习重点科技活动的社会建制(组织形态、人员分层、内部关系8315-16.科技与社会的协同发展15-16.科技与社会的协同发展8415.1-15.3 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火车头”l近现代科技革命连绵不断,科技进步改变了历史面貌l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联袂而行、席卷全球l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引发产业结构更新换代l欧美国家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知识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经济,维持资本主义强势15.1-15.3 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8516.1 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变迁科技革命是引发中国现代化变革的重要动力l近现代科技对旧中国现代化建设影响极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民国工业化建设等l科技革命促进了50年代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高潮l当代中国认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6.1 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变迁科技革命是引发中国现代化变革8616.2-16.3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创新是战略抉择l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能力,谋求可持续发展l优先抉择教育和科技事业,构造国家科技创新体系l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群,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l加大新兴学科研发力度,如能源、信息、生物、农业、医疗、环保、航天、海洋等l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并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16.2-16.3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8716.4 中国科技潜力无限21世纪的中国科技具备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l持久而深刻的社会进步变革,引发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需求l3500万人的科技队伍,120万研发人员,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l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科技人才储备雄厚无比l中外科技交流、合作环境大为改善l独特国情民意和文化传承,中国科技蕴含诸多发展空间16.4 中国科技潜力无限21世纪的中国科技具备前所未有的发88本章学习重点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科技革命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1世纪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前景(怎么发展怎么转变,为何要转变,转变方式)本章学习重点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8917 科学的道德和伦理17 科学的道德和伦理9017.1 科学的道义和责任科学工作的使命l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人与自然地和谐,注重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l以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100年来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使命17.1 科学的道义和责任科学工作的使命9117.1 科学的道义和责任科技工作的责任l遵守国家法律和公民道德,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l恪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捍卫人的价值和尊严l自觉规避科技的负面影响,承担起科技后果评估和消除的责任l珍惜职业荣誉,反对科学沙文主义,俾面科技的不当运用,避免资源的滥用17.1 科学的道义和责任科技工作的责任9217.4 科学道德与学术自律科研工作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自律l确保研究工作的创意构象,项目资助,研究设计,资源采集,数据模型等真实有效l在保守国家秘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公开科研过程和结果相关信息l对竞争者和合作者做出的贡献,都应给与恰当认同和评价,进行讨论和学术争论时,应坦诚直率l公布研究成果时,所有主研人员都享有署名权,辅助人员致以谢忱l在项目申请、成果鉴定、职务评聘等活动中,利益相关人员应回避17.4 科学道德与学术自律科研工作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自律93本章学习重点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科研工作中的学术自律(学术操守)本章学习重点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