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检测(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65600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检测(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检测(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检测(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检测(四)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武汉调研)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这一特权是()A租界特权B关税自主权C领事裁判权 D最惠国待遇解析:选C租界特权过于宽泛,不符合这一具体特权地位的描述,故A项错误;关税自主权有利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但并非“居于中心地位”,故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是外国列强向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行使其他各种特权的重要保障,它构成每一条约的基础,贯穿于每一条约的条款中,“居于中心地位”,故C项正确;最惠国待遇有利于列强互相援引,扩大侵略权益,但并非“居于中心地位”,故D项错误。2下表是17531851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据此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时间 人丁(万口) 耕地面积(顷) 额定地丁银(两) 1753年 197.6 87 401 1820年 742.9 89 812 393 545 1851年 782.3 89 620 694 984 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解析:选A据材料17531851年广西“人丁”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的增长幅度却只有少许增加,而“额定地丁银”则加倍增收,可知腐朽的封建统治剥削使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激化了阶级矛盾,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3“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解析:选D根据“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可知A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清政府没有彻底放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明清政府外交衙门的建立是被动的,故C项错误;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名称上看,衙门体现了封建性,总理各国事务体现了半殖民地和近代化的特征,故D项正确。4(2018银川模拟)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 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该现象发生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解析:选C根据材料“从上海到重庆的长江巡逻”,并结合所学马关条约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5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逃”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逃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并把太后赶出了北京。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攻下北京,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主政的是皇帝而不是慈禧太后,故B项错误;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一度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将太后、皇族赶出了北京城,故D项正确。6下面框内所述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解析:选B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操纵巴黎和会的英、美等国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与材料中“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相符,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7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这是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这说明共产国际()A视国共关系为中国头等要事B意图干预中国革命道路C直接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D旨在实现国共和平共处解析:选A材料中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就是关于国共关系,说明共产国际重视国共关系,故A项正确;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并非干预中国革命,故B项错误;共产国际通过指示间接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此时国共两党非敌对关系,不存在两党和平共处的问题,故D项错误。8(2018海淀模拟)表中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序号“九”应该是()目录三南开学校八黄埔军校九十二南昌起义二六坚持在重庆(上)A.五四风暴B从统一广东到北伐C长征 D抗战胜利到双十公告解析:选B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黄埔军校建立于1924年,故A项错误;黄埔军校建立后,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故B项正确;长征是在1934年开始,在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故C项错误;双十公告是1945年重庆谈判的成果,故D项错误。91934年,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向闽、浙、赣、皖诸省挺进,后与新红十军会师,开辟了浙闽边根据地。其意图是()A配合苏区第四次反“围剿”B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C威胁苏杭等日伪政权D保护淞沪战场的战略侧翼解析:选B第四次反围剿发生在19321933年,故A项错误;为了“剿灭”红七军团开辟的新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不得不抽派军队前去镇压,这就会减少其在第五次“围剿”中的机动兵力,从而有利于缓解中央红军在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故B项正确;苏杭等日伪政权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故C项错误;淞沪战争爆发于1937年8月,故D项错误。101937年10月29日,日本在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这本质上体现了日本()A速战速决的军事战略B实行以华制华侵略政策C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D在沦陷区实行地方自治解析:选B日本在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实质上是日本利用中国国内的亲日势力加强对中国人民的殖民统治,也就是日本实行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体现。11“此战是一个主动进攻的战役,使日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政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战是 ()A太原会战 B淞沪会战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主动进攻”“华北”“铁路、公路”等信息可以看出该战争是百团大战,故选C项。12朱德生于1886年12月1日,朱德六十寿辰时,党中央为朱德隆重祝寿。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祝贺朱德寿辰的祝词:“人民庆祝你的六十年生活,因为你是中国人民事业伟大胜利的活证明。你和人民的队伍领导着最后的斗争,迎接着最后的胜利。”党中央此举()A是为了坚定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念B增强了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C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充分肯定D体现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精神解析:选B根据材料,朱德六十寿辰时是1946年12月,而抗日战争在1945年8月就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于1946年6月爆发内战,材料中祝词的发表,有利于全党和军民上下增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结束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尚不能进行充分肯定,故C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而非1946年,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纪念日 时间及设定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每年1月27日,联合国2005年设立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难者纪念日 日本政府每年8月6日举行 诺曼底登陆纪念日旨在纪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欧洲胜利纪念日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家以5月8日为纪念日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月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月9日为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立 材料二在历史教科书中,1983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学历史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开始正面提到了这种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也对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及其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在今年的抗战胜利纪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它从战争进程的角度点明了中国的作用,对于提升抗日战争的意义是有益的。 李良玉正确的历史观念与完整的历史书写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种纪念日设立的共同之处。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抗日战争研究变化的原因,并说明中国设立的两个纪念日的意义。(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设立的纪念日及纪念日设立的时间和目的等可以总结出其共同点:缅怀反法西斯战争业绩,以史为鉴;警惕法西斯主义,珍爱和平;凸显人性,尊重生命;各自政府均有特定的政治考量。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重新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作用是与当时的国内环境即阶段特征密不可分的,如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推行改革开放,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两岸关系改善等;第二小问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纪念南京大屠杀两个角度来思考其意义,如强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推动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呼吁各方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捍卫正义良知,开创未来。答案:(1)共同:缅怀反法西斯战争业绩,以史为鉴;警惕法西斯主义,珍爱和平;凸显人性,尊重生命;各自政府均有特定的政治考量。 (2)原因: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推行改革开放;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两岸关系改善。意义:强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推动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呼吁各方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捍卫正义良知,开创未来。14(2018惠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1618世纪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19世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20世纪初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出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3个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12分)解析:抓住材料中“16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四个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从中国和西方两个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来分析西方如此评价的原因,以及从西方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导致西方人这样评价的原因。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来明确论题,做到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阐述:16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19世纪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因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停滞、堕落。示例二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阐述: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