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济史检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莆田模拟)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古人一直运用它来安排农事。由此可以说明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气候条件B.地理环境C.地质特点D.生产经验解析: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可知,气候条件对农耕生产影响较大,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地理环境、地质特点与生产经验的信息描述,故B、C、D三项均不选。2.(2014成都诊断)如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张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张文信。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契两本,各执一本。田主康海多租田人张文信知见人翟寅武、白六洛、赵胡单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解析:D材料中“两和立契书”体现了公平诚信、自主自愿的契约意识,故D项正确。此田契为孤证,不能证明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故A项错误;B项中“开始”说法错误;“均田制”为国家授田、百姓纳税的土地国有制,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3.(2013吉林检测)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解析:C据材料“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末业,贫者之资也”可知,作者对商业是重视的,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2014江苏一模)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居于交通便利之地常遭盗贼劫掠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缺乏政府监管A.B.C. D.解析:A“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说明草市居于交通便利之地,正确;“凡名草市,劫杀皆遍”,说明草市常遭盗贼劫掠,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错误,据“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可知政府对草市有一定的监管,错误。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5.(2014济南针对性训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在今日,工业的霸权带来商业的霸权,在真正的手工制造业时期,却是商业的霸权带来工业的优势。当时殖民制度所起的主要作用即由于此。”下列史实不能佐证马克思观点的是()A.荷兰在17世纪上半叶成为“海上马车夫”B.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霸主D.“日不落帝国”建立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解析:A17世纪上半叶荷兰因为拥有的船队较多,逐渐取得了商业霸权,所以具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但其商业霸权却并未带来工业优势,其后被英国打败,不能够佐证马克思的观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早期殖民扩张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原始积累,符合马克思的观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从而为工业革命积聚了财富和广阔的市场。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故C、D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2014甘肃调研)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A.世界市场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高B.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C.美国是福利国家,商品价格低廉D.政府干预经济,强制降低钢铁价格解析:B从距离匹兹堡很远的地方运来炼钢的原料,需要很高的开采运输成本,但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购买这磅钢,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内部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的缘故,故B项正确。美国从国内获得生产的原料,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成为福利国家、政府干预经济都出现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之后,与题干时间限制不符合,故C、D两项错误。7.(2014石家庄一模)“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包括上海的华新、裕源和裕通、宁波的通久源、无锡的广勤等都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有密切关系,广勤纱厂创办人杨宗瀚曾主持过上海机器织布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洋务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洋务企业为民族企业培养了管理和技术人才C.民族企业普遍存在官商勾结现象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诞生在东南沿海地区解析:C从材料中“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有密切关系”“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可知洋务企业对民族工业的产生起到诱导和刺激作用,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官商勾结的内容,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地点上海、宁波、无锡、广州等,可知民族工业主要诞生在东南沿海地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2014开封一模)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1936年1937年1938年棉纺织业10081 .769.8面粉业10077.572.5机器业10099.656.0各业平均10085.574.9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A. B.C.D.解析:B从材料可以看出,1937年和1938年各项工业生产指数都急剧下降,说明民族工业走向萧条;结合所学,日本侵华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正确;图表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变化,没有涉及外国资本,故错误;图表没有体现各产业所占比重,没有横向比较,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这一结论,故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9.(2014汕头一模)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晚清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衣裳矣。”这种变化主要受()A.经济水平的影响B.民族危亡的影响C.民族工业的影响D.西洋风尚的影响解析:D衣服颜色变化与A、C两项关系不大,因民族危亡而改穿缟素更不可能。题干材料中喜穿缟素衣裳的是“通都大邑之女子”,可知是因较早受到西洋风尚影响的结果。10.(2014广东联考)某学者把苏俄(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解析:B把苏俄(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是指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11.(2014邯郸摸底)“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B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迅速和激进方式”“深深的失望”即可判断为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渐进的,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不是失望。12.(2013南京模拟)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C材料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13.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B.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C.生产与消费矛盾仍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D.美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保护和完善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并没有发生转型,故A项错误;B项材料无体现,故错误;“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说明了生产与消费矛盾仍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故C项正确;1938年二战还未开始,故D项错误。14.(2014湛江模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5次重要变化,符合20世纪50年代择偶条件的是()A.首选工人老大哥B.家庭人口要简单C.经济条件必须好D.孝敬老人排第一解析:A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开展“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是最主要的任务,工人政治、经济地位高。15.(2014青岛质检)如图是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对该阶段理解正确的是()“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对“左”倾错误的纠正还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严重失误自然灾害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A.B.C.D.解析:C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各项指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轨迹,其原因主要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实施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不符合国情的政策,同时自然灾害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故正确;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16.(2014杭州质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下列三幅图共同反映了()A.经营方式的改变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C.农民利益的保护D.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改变解析:A图一至图三反映经营方式由个体到集体合作,到合作规模扩大,再到个体包产包干到户,故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平均主义,并没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民利益的保护,故B、C两项错误;图一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图二和图三都是土地公有制,三幅图表现的不一致,故D项错误。17.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材料中“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等都减少,说明了国有企业改革中,企业自主权的扩大。18.(2014武昌调研)某西方学者说:“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A.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B.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C.德日意变成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解析:A注意题干信息“1945年的和平”,指二战结束。二战后期以及战后初期,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建立,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符合“目光远大的”“第三个意义”,故A项正确。多极化趋势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错误;二战后对日本法西斯的惩罚不彻底,造成后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不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故D项错误。19.(2014长沙模拟)“美国曾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取消过波兰的最惠国待遇;许多缔约国也常利用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例外,大量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该材料认为关贸总协定存在的弊端是()A.未起到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B.规则不严密C.不具有法律约束性D.被美国操纵解析:A“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说明许多国家未遵守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故A项正确;题干信息不包含“规则不严密”“不具有法律约束性”的意思,故B、C两项错误;“美国曾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取消过波兰的最惠国待遇”不能说明关贸总协定被美国操纵,故D项错误。20.(2014广东模拟)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趋势加强B.多极化时代国家利益之争淡化C.谈判协调完全代替了战争对抗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完全一致解析:A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加,反映了世界各地联系的日益密切,各国相互依赖趋势加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4分,共40分)21.(2014佛山质检)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请回答:(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士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2分)(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3分)(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已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5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乡村士绅阶层”的长期存在,经济上受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农耕经济的影响,政治上受宗法制、郡县制和科举制度的影响。第(2)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产阶级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事件有:戊戌变法实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实行共和制以及清末预备立宪;推动经济工业化的事件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和清末新政;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的事件主要是新文化运动,此外还有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第(3)问为开放式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果认为不存在中产阶级,可以从政治运动的打击,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带来整个经济形势的倒退,人均收入没有实质增长等方面分析;如果认为存在中产阶级,可以从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国营企业职工、行政干部以及文艺分子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分析。第(4)问第一小问从论点三中“新中产阶级”的定位来看突出了职业(行业)标准而“老式中产阶级”则强调财产;第二小问据“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营者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人民资本主义;第三产业的兴起、新经济的产生)、现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答案:(1)背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和发展(郡县制下对乡村管理的需要);宗法制的影响;农耕经济发达;科举制的促进。(2分)(2)影响:维新派宣传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和君民共治等思想,进行戊戌变法;革命派提倡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推翻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业家创办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立宪派参与、推动清末新政,鼓励工商、废除科举、预备立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文学革命;创办报刊、引领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近代化。(3分)(3)不存在。各种政治运动,如反右扩大化、“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打压;经济改造,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包括房屋在内的私有财产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受苏联模式影响,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平均主义;国民经济结构严重不协调,偏重国防重工业,与国民消费生活有关的轻工业、服务业严重滞后,农副产品严重短缺;经济总量增长较慢,人均收入没有实质增长。或存在。比广大农民和集体企业更有保障的国营企业职工;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权力的普通干部;为工农兵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部分科技和文艺知识分子。(4分)(4)不同:从财产到职业(行业)。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营者革命;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第三产业的兴起(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新经济的产生;现代教育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黄金发展时期。(5分)22.(2014荆州调研)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 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3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5分)解析:第(1)问从“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可以总结出城市大量出现;“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可以总结出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说明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可以总结出街市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出现了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第(2)问“特点”据材料二第一句话归纳;“原因”据材料中“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工业化”等信息概括回答。第(3)问材料三介绍了西方利用武力侵略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可以总结出体现的史观是革命史观;同时材料中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与通商口岸的关系,体现的是近代化史观;在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积极方面是通商口岸客观上对中国旧的经济体制的影响,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另一方面就是通商口岸的设立是外国侵略的结果,是便利外国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途径。答案:(1)特点:城市大量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出现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3分)(2)特点:发展迅速;起步早;不是以旧城镇为基础,而是以发展新型城市为主。(2分)原因: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工业革命促进新型工业城市的涌现。(2分)(3)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1分)论证:一方面,通商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另一方面,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4分)23.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由于普遍推广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繁荣下也潜伏着危机。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材料三凡是为了满足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切实需要所必须做的,不论什么,都应当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要多买一些东西。凯恩斯预言与劝说(1931年初版于英国)材料四城市和农村的粮食消费量(19521961年)(人均千克)年份全国城市农村1952197.51957203.0196.0204.51961180.8153.5据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整理(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3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简要说明它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形成悖论,简要说明理由。(5分)(3)材料四中,19521957年和19571961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可知“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英国生产力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产物,结合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去分析其原因。第(2)问结合材料二、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导致危机的原因,材料三是克服危机的措施。两者不形成悖论,依据时代背景阐述理由。第(3)问从材料四表格中不难看出粮食消费量的变化,依据相应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答案:(1)原因:世界市场扩大(或答世界贸易扩大、全球化起步也可),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英国成为殖民帝国(或殖民扩张),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或人文精神发展);商业宣传。(每点1分,答出任意3点给满分3分)(2)关系:材料二是出现危机的原因;材料三是克服危机的办法。(2分)不形成悖论。(1分)理由:材料二反映了过度消费会为经济发展埋下危机,材料三则是提倡用合理(必要)的消费来促进经济正常发展。(2分)(3)19521957年:增加。(1分)原因: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增加。(2分)(如果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政府重视农业可给1分)19571961年:减少。(1分)原因:“大跃进”运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破坏了农业生产;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如果只答“左”倾错误、社会主义总路线、中苏关系恶化只给1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