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制度汇编

上传人:张姑****py 文档编号:240754836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4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植制度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种植制度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种植制度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四章 种植制度种植制度第一节 作物布局第二节 种植模式第三节 种植体制相关概念:相关概念:耕作学: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技术和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耕作制度: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亦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综合技术体系。种植制度: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养地制度: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土地培肥、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等。第一节第一节 作物布局作物布局一、作物布局的概念和类型一、作物布局的概念和类型 1.1.概念:概念:作物布局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结构)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结构)与配置的总称。与配置的总称。n n作物结构作物结构作物结构作物结构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n n配置配置配置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n n作物布局解决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与种在哪里的作物布局解决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与种在哪里的问题。问题。2、类型 (1)区域性布局:范围较大、时间较长,5年、10年、20年作物布局的规划;(2)单位型布局:范围较小、时间短二、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n n 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者;n n 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n n 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 成部分n n 4.作物布局是我国融入世界农业体系的需要三、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1.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在某一地区,作物的生物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在某一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自然生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的程度态条件相吻合的程度。2.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值因素3.社会的发展水平四、作物布局的原则四、作物布局的原则四、作物布局的原则四、作物布局的原则n n 1 1、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n n需求:自给、市场、国家的战略性需求。需求:自给、市场、国家的战略性需求。n n2 2、以作物生态适应性为依据。、以作物生态适应性为依据。n n因地种植;因地种植;n n趋利避害,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发挥优势n n3 3、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 应,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应,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n n比较效益原则,最低风险原则,等边际产量比较效益原则,最低风险原则,等边际产量(产值)原则,多样性与专业性同一,(产值)原则,多样性与专业性同一,稳定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与灵活性统一。五、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五、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n n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n n2、查清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n n3、分析作物生态适应性 n n4、划分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n n5、确定作物组成n n6、确定作物种植区划(配置)n n7、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第二节 种植模式种植模式一、种植模式的概念 种植模式(cropping pattern):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二、种植模式的类型 1.单作一熟制 2.单作多熟制 3.多作一熟制 4.多作多熟制二、种植方式(一)复种 1.定义:复种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Sequential cropping)在在同一田块同一田块上上一年内接连一年内接连种植种植二季二季或二季以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前茬收获后种植后茬(复种)前茬收获后种植后茬(复种)前茬收获后种植后茬(复种)前茬收获后种植后茬(复种)小麦小麦小麦小麦水稻水稻水稻水稻前茬收获前种植后茬(套作)前茬收获前种植后茬(套作)前茬收获前种植后茬(套作)前茬收获前种植后茬(套作)小麦小麦小麦小麦/玉米玉米玉米玉米n n复种指数复种指数 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n n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复种指数=100%=100%耕地面积耕地面积耕地面积耕地面积2.复种的类型:(1)两年三熟: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夏甘薯),(2)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棉花(3)一年三熟:小麦水稻水稻;小麦/玉米水稻3.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1)有利于增加作物的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有利于增加作物的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2)(2)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3)(3)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续发展;(4)(4)复种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就业率的影响。复种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就业率的影响。4.复种的条件(1)热量条件 积温法积温法 2600 10 10积温积温 2600 26003600 3600 两年三熟两年三熟 3600 36005000 5000 一年二熟一年二熟 5000 5000 一年三熟一年三熟 8 250d 250d 一年三熟一年三熟 180d 1010日数日数 180-230d 180-230d 一年二熟一年二熟 230d 230d 一年三熟一年三熟(2)水分条件 600mm 1200mm 1200mm 一年三熟一年三熟 降水季节降水季节 灌溉条件灌溉条件 (3)地力条件 (4)劳畜力与机械条件 (5)经济效益(二)间作、混作和套作(二)间作、混作和套作(二)间作、混作和套作(二)间作、混作和套作 1.1.单作单作 (sole cropping)(sole cropping)n n在同一田块一季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清在同一田块一季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清在同一田块一季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清在同一田块一季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清种、纯种、平作、净种。种、纯种、平作、净种。种、纯种、平作、净种。种、纯种、平作、净种。n n春小麦,春棉花,春大豆春小麦,春棉花,春大豆春小麦,春棉花,春大豆春小麦,春棉花,春大豆n n特点:作物单一,只有种内竞争特点:作物单一,只有种内竞争特点:作物单一,只有种内竞争特点:作物单一,只有种内竞争 管理方便管理方便管理方便管理方便 便于机械化便于机械化便于机械化便于机械化 适合于生长季节短的地区适合于生长季节短的地区适合于生长季节短的地区适合于生长季节短的地区2.2.混作混作混作混作(mixed cropping)(mixed cropping)n n同一田块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同一田块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同一田块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同一田块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也称混种也称混种也称混种。如:如:如:如:小麦小麦小麦小麦 豌豆;胡麻豌豆;胡麻豌豆;胡麻豌豆;胡麻 芸芥芸芥芸芥芸芥n n特点:复合群体既有种间竞争,又有种内竞争;特点:复合群体既有种间竞争,又有种内竞争;特点:复合群体既有种间竞争,又有种内竞争;特点:复合群体既有种间竞争,又有种内竞争;行内或隔行种植、撒播;行内或隔行种植、撒播;行内或隔行种植、撒播;行内或隔行种植、撒播;不便分别管理;不便分别管理;不便分别管理;不便分别管理;作物生态适应性作物生态适应性作物生态适应性作物生态适应性 要求比较一致;要求比较一致;要求比较一致;要求比较一致;3.3.间作(间作(间作(间作(intercroppingintercropping)n n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期内同时分行或分带同时种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期内同时分行或分带同时种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期内同时分行或分带同时种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期内同时分行或分带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主要生长期共生,超过种。主要生长期共生,超过种。主要生长期共生,超过种。主要生长期共生,超过2/32/32/32/3。n n如:如:如:如:玉米玉米玉米玉米 大豆;玉米大豆;玉米大豆;玉米大豆;玉米 小麦;小麦;小麦;小麦;n n特点:作物多样,既有种内竞争又有种间竞争;特点:作物多样,既有种内竞争又有种间竞争;特点:作物多样,既有种内竞争又有种间竞争;特点:作物多样,既有种内竞争又有种间竞争;成行成带分布,尚好管理;成行成带分布,尚好管理;成行成带分布,尚好管理;成行成带分布,尚好管理;不便机械化,(宽带型尚可);不便机械化,(宽带型尚可);不便机械化,(宽带型尚可);不便机械化,(宽带型尚可);劳动生产率稍低;劳动生产率稍低;劳动生产率稍低;劳动生产率稍低;土地生产率较高。土地生产率较高。土地生产率较高。土地生产率较高。间 作分行间作分行间作分带间作分带间作4.4.套作套作套作套作(relay cropping)(relay cropping)n n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n n如:小麦如:小麦如:小麦如:小麦/棉花;小麦棉花;小麦棉花;小麦棉花;小麦/玉米玉米玉米玉米n n特点:复合群体;特点:复合群体;特点:复合群体;特点:复合群体;前后茬作物共生期较短,低于前后茬作物共生期较短,低于前后茬作物共生期较短,低于前后茬作物共生期较短,低于2/32/32/32/3 前后茬作物主要生长期共生时间较短前后茬作物主要生长期共生时间较短前后茬作物主要生长期共生时间较短前后茬作物主要生长期共生时间较短 不便于机械化,(宽行尚可)不便于机械化,(宽行尚可)不便于机械化,(宽行尚可)不便于机械化,(宽行尚可)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利用率高 耕地年单产增产潜力大耕地年单产增产潜力大耕地年单产增产潜力大耕地年单产增产潜力大 复种指数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套 作5、立体种养、立体种养(multistorey cropping and raising)在同一田块,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同时进在同一田块,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同时进在同一田块,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同时进在同一田块,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同时进行作物和养殖业生产的农田生产方式。土地集约化利行作物和养殖业生产的农田生产方式。土地集约化利行作物和养殖业生产的农田生产方式。土地集约化利行作物和养殖业生产的农田生产方式。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更高形式。用的更高形式。用的更高形式。用的更高形式。如:稻田养鱼如:稻田养鱼如:稻田养鱼如:稻田养鱼 稻萍鱼模式稻萍鱼模式稻萍鱼模式稻萍鱼模式 稻萍鱼菇模式稻萍鱼菇模式稻萍鱼菇模式稻萍鱼菇模式 海带与海参、扇贝共养海带与海参、扇贝共养海带与海参、扇贝共养海带与海参、扇贝共养(三)间、混、套作的意义 1.增产、增效 2.提高资源利用率;3.稳产保收;4.优化农业结构;5.有利于培肥地力;6.吸纳剩余劳动力。(四)间混套作技术要点(四)间混套作技术要点 间混套作增产的关键是作物之间的互补,因此间间混套作增产的关键是作物之间的互补,因此间混套作技术的选择以混套作技术的选择以强化互补,弱化竞争强化互补,弱化竞争为基本要求。为基本要求。1.1.1.1.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1 1)株型:高矮、胖瘦搭配;)株型:高矮、胖瘦搭配;)株型:高矮、胖瘦搭配;)株型:高矮、胖瘦搭配;(2 2)在作物生育期的选择上坚持早晚搭配的原则;)在作物生育期的选择上坚持早晚搭配的原则;)在作物生育期的选择上坚持早晚搭配的原则;)在作物生育期的选择上坚持早晚搭配的原则;(3 3)在作物根系选择上坚持深浅搭配原则;)在作物根系选择上坚持深浅搭配原则;)在作物根系选择上坚持深浅搭配原则;)在作物根系选择上坚持深浅搭配原则;(4 4)在作物对光热资源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阴阳搭配;)在作物对光热资源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阴阳搭配;)在作物对光热资源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阴阳搭配;)在作物对光热资源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阴阳搭配;水稻、玉米、棉花喜光,相比大豆、马铃薯、豌豆、水稻、玉米、棉花喜光,相比大豆、马铃薯、豌豆、水稻、玉米、棉花喜光,相比大豆、马铃薯、豌豆、水稻、玉米、棉花喜光,相比大豆、马铃薯、豌豆、荞麦、蔬菜较耐阴,喜光作物设计为上位作物,耐阴荞麦、蔬菜较耐阴,喜光作物设计为上位作物,耐阴荞麦、蔬菜较耐阴,喜光作物设计为上位作物,耐阴荞麦、蔬菜较耐阴,喜光作物设计为上位作物,耐阴作物设计为下位作物。作物设计为下位作物。作物设计为下位作物。作物设计为下位作物。(5 5)水肥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适度差异原则;)水肥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适度差异原则;)水肥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适度差异原则;)水肥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适度差异原则;作物对水分最大需求时期的错位可演化为互补作用,作物对水分最大需求时期的错位可演化为互补作用,喜水与抗旱作物搭配;养分需求种类和时期不同是形喜水与抗旱作物搭配;养分需求种类和时期不同是形成互补的基本要求;成互补的基本要求;(6 6)根系分泌物方面选择)根系分泌物方面选择)根系分泌物方面选择)根系分泌物方面选择“互利而无害互利而无害互利而无害互利而无害”的作物搭配;的作物搭配;的作物搭配;的作物搭配;化感作用:指一种作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化感作用:指一种作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化感作用:指一种作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化感作用:指一种作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作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地有益或有害作用。对另一种作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地有益或有害作用。对另一种作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地有益或有害作用。对另一种作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地有益或有害作用。如:糖、醇类、酮类、酯类、有机酸、氨基等;马铃如:糖、醇类、酮类、酯类、有机酸、氨基等;马铃如:糖、醇类、酮类、酯类、有机酸、氨基等;马铃如:糖、醇类、酮类、酯类、有机酸、氨基等;马铃薯与菜豆、小麦与豌豆一起种植可相互刺激生长。薯与菜豆、小麦与豌豆一起种植可相互刺激生长。薯与菜豆、小麦与豌豆一起种植可相互刺激生长。薯与菜豆、小麦与豌豆一起种植可相互刺激生长。(7 7)作物选择应坚持高经济效益原则。)作物选择应坚持高经济效益原则。)作物选择应坚持高经济效益原则。)作物选择应坚持高经济效益原则。2.2.科学设计田间配置科学设计田间配置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作物的田间结构,既有水平结构,关系构成了作物的田间结构,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又有垂直结构。田间结构田间结构田间结构田间结构垂直结构:成层性(立体应用光、气)垂直结构:成层性(立体应用光、气)垂直结构:成层性(立体应用光、气)垂直结构:成层性(立体应用光、气)水平结构:密度、行数、株距、间距、水平结构:密度、行数、株距、间距、水平结构:密度、行数、株距、间距、水平结构:密度、行数、株距、间距、幅宽、带宽幅宽、带宽幅宽、带宽幅宽、带宽间套作水平结构参数(行数、行距、株距、幅宽)(行数、行距、株距、幅宽)(1 1)密度:密度:密度:密度: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低位不耐荫作物,略低或相同低位不耐荫作物,略低或相同低位不耐荫作物,略低或相同低位不耐荫作物,略低或相同(2 2)行数、行株距与幅宽行数、行株距与幅宽行数、行株距与幅宽行数、行株距与幅宽行数:高位作物不可多于边行优势产生行数的两倍;行数:高位作物不可多于边行优势产生行数的两倍;行数:高位作物不可多于边行优势产生行数的两倍;行数:高位作物不可多于边行优势产生行数的两倍;矮位作物行数不可少于边际效应所能影响行数矮位作物行数不可少于边际效应所能影响行数矮位作物行数不可少于边际效应所能影响行数矮位作物行数不可少于边际效应所能影响行数 的两倍;的两倍;的两倍;的两倍;如棉花和甘薯:棉花边行优势为如棉花和甘薯:棉花边行优势为如棉花和甘薯:棉花边行优势为如棉花和甘薯:棉花边行优势为4 4 4 4行,则棉花种植行数行,则棉花种植行数行,则棉花种植行数行,则棉花种植行数8 8行行行行 甘薯边行劣势为甘薯边行劣势为甘薯边行劣势为甘薯边行劣势为3 3行,则甘薯种植行数不少于行,则甘薯种植行数不少于行,则甘薯种植行数不少于行,则甘薯种植行数不少于6 6行行行行 幅宽: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幅宽: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幅宽: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幅宽: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距离距离距离距离),幅宽小于单作相同行数行间距总和,密度增大主要靠幅宽小于单作相同行数行间距总和,密度增大主要靠幅宽小于单作相同行数行间距总和,密度增大主要靠幅宽小于单作相同行数行间距总和,密度增大主要靠缩小株距。缩小株距。缩小株距。缩小株距。(3)(3)(3)(3)间距间距间距间距n n间套作空间配置的关键间套作空间配置的关键间套作空间配置的关键间套作空间配置的关键n n间距过大,浪费空间,失去间套作意义。间距过大,浪费空间,失去间套作意义。间距过大,浪费空间,失去间套作意义。间距过大,浪费空间,失去间套作意义。n n间距过小,作物间竞争过于激烈,易于造成两败俱伤局面。间距过小,作物间竞争过于激烈,易于造成两败俱伤局面。间距过小,作物间竞争过于激烈,易于造成两败俱伤局面。间距过小,作物间竞争过于激烈,易于造成两败俱伤局面。间距大小应根据:间距大小应根据:间距大小应根据:间距大小应根据:n n矮位作物耐荫程度矮位作物耐荫程度矮位作物耐荫程度矮位作物耐荫程度,耐荫强,间距可小些,反之大些。,耐荫强,间距可小些,反之大些。,耐荫强,间距可小些,反之大些。,耐荫强,间距可小些,反之大些。n n共生期长短共生期长短共生期长短共生期长短,共生期长,间距可大些,反之可小些。,共生期长,间距可大些,反之可小些。,共生期长,间距可大些,反之可小些。,共生期长,间距可大些,反之可小些。n n上位作物高度上位作物高度上位作物高度上位作物高度,高的间距可大,反之可小,高的间距可大,反之可小,高的间距可大,反之可小,高的间距可大,反之可小n n上位作物透光性上位作物透光性上位作物透光性上位作物透光性,高大叶疏,透光好可间距小些,反之可大些,高大叶疏,透光好可间距小些,反之可大些,高大叶疏,透光好可间距小些,反之可大些,高大叶疏,透光好可间距小些,反之可大些n n一般间距处理:不过分影响矮位作物的生长发育,按照两种作物一般间距处理:不过分影响矮位作物的生长发育,按照两种作物一般间距处理:不过分影响矮位作物的生长发育,按照两种作物一般间距处理:不过分影响矮位作物的生长发育,按照两种作物正常行距之平均数确定正常行距之平均数确定正常行距之平均数确定正常行距之平均数确定n n玉米行距玉米行距玉米行距玉米行距60606060厘米,大豆行距厘米,大豆行距厘米,大豆行距厘米,大豆行距40404040厘米,两者间作时的间距厘米,两者间作时的间距厘米,两者间作时的间距厘米,两者间作时的间距(60+4060+4060+4060+40)/2=50/2=50/2=50/2=50厘米厘米厘米厘米3.3.合理运用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合理运用生长发育调控技术(1)(1)(1)(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适时播种,保证全苗适时播种,保证全苗适时播种,保证全苗(2)(2)(2)(2)加强肥水管理,促控结合加强肥水管理,促控结合加强肥水管理,促控结合加强肥水管理,促控结合(3)(3)(3)(3)运用化学调控技术;如生长调节剂缩节胺,麦棉套运用化学调控技术;如生长调节剂缩节胺,麦棉套运用化学调控技术;如生长调节剂缩节胺,麦棉套运用化学调控技术;如生长调节剂缩节胺,麦棉套作,喷施棉苗可缩短移栽后缓苗期作,喷施棉苗可缩短移栽后缓苗期作,喷施棉苗可缩短移栽后缓苗期作,喷施棉苗可缩短移栽后缓苗期5-75-75-75-7天天天天(4)(4)(4)(4)综合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病虫害;(5)(5)(5)(5)早熟早收早熟早收早熟早收早熟早收第三节第三节 种植体制种植体制 种植体制(种植体制(cropping sequence):就是根据就是根据作物对地力的影响、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协作物对地力的影响、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调关系、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病虫草害控制等原则所制定的能体有利于病虫草害控制等原则所制定的能体现作物布局总体要求与种植模式特色的作现作物布局总体要求与种植模式特色的作物种植顺序的组配。物种植顺序的组配。通常由轮作、连作通常由轮作、连作 及其组合方式组成。及其组合方式组成。一、轮作换茬一、轮作换茬(一)概念(一)概念(一)概念(一)概念 轮作(轮作(轮作(轮作(crop rotationcrop rotation)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具有周期性和顺序性两具有周期性和顺序性两具有周期性和顺序性两具有周期性和顺序性两个特征。个特征。个特征。个特征。换茬:是指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换茬:是指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换茬:是指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换茬:是指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也称为倒茬。种作物,也称为倒茬。种作物,也称为倒茬。种作物,也称为倒茬。如大豆如大豆 小麦小麦小麦小麦玉米玉米 属于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属于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 油菜油菜水稻水稻绿肥绿肥水稻水稻小麦小麦/棉花棉花 蚕豆蚕豆/棉花棉花 属于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的轮作属于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的轮作三种轮作方式:单作轮作、复种轮作、水旱轮作三种轮作方式:单作轮作、复种轮作、水旱轮作 单作轮作单作轮作单作轮作单作轮作小麦小麦大豆大豆玉米玉米小麦(一年一熟,三年一轮)小麦(一年一熟,三年一轮)复种轮作复种轮作复种轮作复种轮作春春玉玉米米小小麦麦花花生生春春玉玉米米(两两年年三三熟熟,两两年年一一轮)轮)小小麦麦水水稻稻小小麦麦水水稻稻蚕蚕豆豆水水稻稻(一一年年两两熟熟,三年一轮)三年一轮)小小麦麦水水稻稻大大麦麦棉棉花花小小麦麦水水稻稻(一一年年两两熟熟,两年一轮)两年一轮)水旱轮作水旱轮作水旱轮作水旱轮作大大麦麦水水稻稻水水稻稻马马铃铃薯薯/玉玉米米水水稻稻大大麦麦水稻水稻(一年三熟,两年一轮)水稻水稻(一年三熟,两年一轮)玉玉米米玉玉米米水水稻稻水水稻稻玉玉米米玉玉米米(一一年年两熟,两年一轮)两熟,两年一轮)仅仅考考虑虑相相连连年年度度关关系系,年年度度间间的的变变化化。将将全全年年考考虑虑为一个整体。为一个整体。小麦小麦水稻水稻小麦小麦水稻水稻 X X小麦花生小麦花生小麦花生小麦花生 X X标准轮作时空动态示意图(二)轮作换茬的作用(二)轮作换茬的作用1.调养地力(1)协调和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a a 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率也不相同。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率也不相同。禾谷类氮多、磷多、硅多禾谷类氮多、磷多、硅多 豆科:豆科:氮多、磷多氮多、磷多 油料:磷多油料:磷多 纤维类:氮多纤维类:氮多 块根块茎类:氮多,钾多块根块茎类:氮多,钾多表4-1 不同作物养分吸收比例作物类别作物类别氮氮磷磷钾钾举例举例禾谷类禾谷类2.222.221 12.892.89小麦、水稻、玉米、小麦、水稻、玉米、谷子、多穗高粱谷子、多穗高粱籽用豆类籽用豆类4.26(1.42)4.26(1.42)1 11.191.19大豆、花生大豆、花生纤维类纤维类3.223.221 12.772.77棉花、大麻棉花、大麻油料类油料类1.501.501 10.890.89油菜油菜块根块茎块根块茎3.003.001 13.663.66甜菜、马铃薯甜菜、马铃薯b.b.不同作物需水数量、时期和吸收能力不同不同作物需水数量、时期和吸收能力不同对土壤中水分吸收能力对土壤中水分吸收能力对土壤中水分吸收能力对土壤中水分吸收能力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需水多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需水多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需水多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需水多谷子、甘薯耐旱能力强,需水少;谷子、甘薯耐旱能力强,需水少;谷子、甘薯耐旱能力强,需水少;谷子、甘薯耐旱能力强,需水少;土壤中根系深度:土壤中根系深度:水稻、谷子、薯类作物根系浅水稻、谷子、薯类作物根系浅水稻、谷子、薯类作物根系浅水稻、谷子、薯类作物根系浅豆类、棉花根系深;豆类、棉花根系深;豆类、棉花根系深;豆类、棉花根系深;(2)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和提高土壤肥力 a.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豆科、油菜、棉花,落叶多,氮多;豆科、油菜、棉花,落叶多,氮多;禾谷类作物秸秆量大,有机碳含量多;禾谷类作物秸秆量大,有机碳含量多;b.轮作换茬具有改善耕层理化性质的作用 密植作物的根系细密,数量较多,分布均匀,土壤疏松结构良好;深根系作物和多年生豆科牧草的根系对下层土壤有明显的疏松作用;2.2.减轻病虫草害减轻病虫草害(1 1)防治病虫害)防治病虫害 a a a a 农作物的病原菌为专性寄生菌类(寄生性)农作物的病原菌为专性寄生菌类(寄生性)农作物的病原菌为专性寄生菌类(寄生性)农作物的病原菌为专性寄生菌类(寄生性)b b b b 寄主有限(害虫具有一定的专食性和寡食性)寄主有限(害虫具有一定的专食性和寡食性)寄主有限(害虫具有一定的专食性和寡食性)寄主有限(害虫具有一定的专食性和寡食性)c c c c 病原菌在土壤中寿命不同病原菌在土壤中寿命不同病原菌在土壤中寿命不同病原菌在土壤中寿命不同轮轮作作打打断断部部分分生生态态环环境境条条件件的的连连续续性性,扰扰乱乱原原有有交交替替步步骤骤和和顺顺序序,寄寄主主、传传播播媒媒介介,残残存存环环境境等遭破坏。等遭破坏。土土传传病病害害:小小麦麦全全蚀蚀病病,棉棉花花枯枯黄黄萎萎病病,甘甘薯薯黑黑斑病斑病虫害:蛴螬虫害:蛴螬(2 2)轮作防除杂草)轮作防除杂草a.a.伴生性杂草(稻田的稗草、麦田的燕麦等)伴生性杂草(稻田的稗草、麦田的燕麦等)b.b.寄生性杂草(大豆菟丝子、向日葵列当)寄生性杂草(大豆菟丝子、向日葵列当)如麦稻轮作,旱田时小麦抑制稻田稗草如麦稻轮作,旱田时小麦抑制稻田稗草的生长,水田时,麦田中的野燕麦等旱生杂的生长,水田时,麦田中的野燕麦等旱生杂草在淹水条件下很快丧失生活力。草在淹水条件下很快丧失生活力。3.3.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n n茬口搭配合理茬口搭配合理茬口搭配合理茬口搭配合理n n利用光热资源利用光热资源利用光热资源利用光热资源n n抓住季节抓住季节抓住季节抓住季节n n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二、连作(一)概念(一)概念(一)概念(一)概念 连作(连作(连作(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 continuous cropping):):):):是指在同一块是指在同一块是指在同一块是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又称重茬。式的种植方式,又称重茬。式的种植方式,又称重茬。式的种植方式,又称重茬。单作连作单作连作单作连作单作连作 小麦小麦小麦小麦小麦(一年一熟,连作)小麦(一年一熟,连作)复种连作复种连作复种连作复种连作 小麦水稻小麦水稻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连作)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连作)小麦小麦/棉花棉花小麦小麦/棉花(一年两熟,连作)棉花(一年两熟,连作)小小麦麦/玉玉米米水水稻稻小小麦麦/玉玉米米水水稻稻(一一年年三三熟,连作)熟,连作)(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1 1、忌连作作物、忌连作作物 茄科作物茄科作物: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作物葫芦科作物:西瓜,水杨酸,枯萎病 甜菜甜菜,褐斑病,亚麻亚麻,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发育异常,减产严重,甚者绝收 极为敏感,极为敏感,56年才能种植一次2.2.不耐连作作物不耐连作作物豆科作物豆科作物,豌豆、大豆、蚕豆麻类作物麻类作物,黄麻、大麻菊科作物菊科作物,向日葵茄科作物茄科作物,辣椒比较敏感比较敏感,34年才能种植一次3.3.耐短期连作作物耐短期连作作物 甘薯、苕子、紫云英甘薯、苕子、紫云英有一些反应,可连作2-3年4.4.4.4.耐连作作物耐连作作物耐连作作物耐连作作物n n禾本科禾本科禾本科禾本科:水稻,:水稻,n n通气组织发达,对土壤通气性要求较低,通气组织发达,对土壤通气性要求较低,n n水水稻稻与与旱旱作作物物轮轮作作,阻阻止止土土壤壤种种还还原原性性有有毒毒物物质的积累质的积累n n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n n肥料充足,产量稳定肥料充足,产量稳定n n肥料不足,减产显著肥料不足,减产显著n n棉花棉花棉花棉花n n根系发达养分吸收均衡根系发达养分吸收均衡n n无病,足肥,连作百年以上无病,足肥,连作百年以上(三)连作危害与消除途径(三)连作危害与消除途径1.1.1.1.危害危害危害危害a.a.连作导致营养物质的偏耗;连作导致营养物质的偏耗;b.b.连作导致土壤水分大量消耗;连作导致土壤水分大量消耗;c.c.连作导致有毒物质的积累;连作导致有毒物质的积累;有些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及其残体分解物对有些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及其残体分解物对自身有害,水稻连作导致还原性有毒物质如自身有害,水稻连作导致还原性有毒物质如FeFe、MnMn还原物及还原物及H H2 2S S的积累,抑制和毒害水稻根系的生的积累,抑制和毒害水稻根系的生长。长。d.d.连作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恶化;连作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如双季稻连作,土壤淹水时间长,土壤孔隙度减如双季稻连作,土壤淹水时间长,土壤孔隙度减少,容重增加,通气不良,物理性状恶化。少,容重增加,通气不良,物理性状恶化。e.e.连作导致病虫害加重;连作导致病虫害加重;害虫增加,地老虎,大豆孢囊线虫,害虫增加,地老虎,大豆孢囊线虫,病害加重,棉花、西瓜枯萎病,病害加重,棉花、西瓜枯萎病,杂草危害,麦稻连作看麦娘;杂草危害,麦稻连作看麦娘;f.f.连作导致土壤供肥能力降低;连作导致土壤供肥能力降低;连作时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与比例失调,土壤连作时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与比例失调,土壤酶活性下降,降低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使作物减酶活性下降,降低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使作物减产产 2.2.2.2.连作的消除途径连作的消除途径连作的消除途径连作的消除途径(1 1 1 1)及时足量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可以消除连作营养)及时足量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可以消除连作营养)及时足量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可以消除连作营养)及时足量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可以消除连作营养偏耗和水分不足。偏耗和水分不足。偏耗和水分不足。偏耗和水分不足。(2 2 2 2)及时合理使用各种农药,可以缓解连作造成的病)及时合理使用各种农药,可以缓解连作造成的病)及时合理使用各种农药,可以缓解连作造成的病)及时合理使用各种农药,可以缓解连作造成的病虫草害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带来的障碍。虫草害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带来的障碍。虫草害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带来的障碍。虫草害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带来的障碍。(3 3 3 3)有计划的进行品种的更换,用抗病虫耐瘠薄高产)有计划的进行品种的更换,用抗病虫耐瘠薄高产)有计划的进行品种的更换,用抗病虫耐瘠薄高产)有计划的进行品种的更换,用抗病虫耐瘠薄高产品种代替感病虫品种。品种代替感病虫品种。品种代替感病虫品种。品种代替感病虫品种。(4 4 4 4)采用适宜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采用适宜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采用适宜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采用适宜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状况,质,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状况,质,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状况,质,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状况,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土壤供肥能力。(5 5 5 5)凡是有利于控制病虫害蔓延和杂草滋生的各种农)凡是有利于控制病虫害蔓延和杂草滋生的各种农)凡是有利于控制病虫害蔓延和杂草滋生的各种农)凡是有利于控制病虫害蔓延和杂草滋生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都可以缓解连作的危害。业技术措施都可以缓解连作的危害。业技术措施都可以缓解连作的危害。业技术措施都可以缓解连作的危害。3 3、连作的运用连作的运用连作的运用连作的运用n n大宗作物大宗作物大宗作物大宗作物(社会必须)(社会必须)(社会必须)(社会必须)n n面积大,轮不过来,稻、麦、棉面积大,轮不过来,稻、麦、棉n n资源限制资源限制资源限制资源限制(优势)(优势)(优势)(优势)n n水田,低洼田,新疆棉花水田,低洼田,新疆棉花n n效益驱使效益驱使效益驱使效益驱使(赚钱)(赚钱)(赚钱)(赚钱)n n烟草、蔬菜、瓜果烟草、蔬菜、瓜果n n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国家计划(不得不)(不得不)(不得不)(不得不)n n国家大量收购,棉花,小麦,甜菜国家大量收购,棉花,小麦,甜菜n n技术保证技术保证技术保证技术保证(可以)(可以)(可以)(可以)n n土壤消毒,嫁接,平衡施肥,水旱熟制连作土壤消毒,嫁接,平衡施肥,水旱熟制连作n n品种特性品种特性品种特性品种特性(不怕)(不怕)(不怕)(不怕)n n可以连作,水稻,玉米可以连作,水稻,玉米三、作物的茬口特性三、作物的茬口特性(一)概念 茬口(previous crop with its stubble field):是作物在轮作中给与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是作物轮作换茬的基本依据。茬口特性:是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1、时间因素 前作收获和后作播种,移栽季节的早晚,是茬口季节特性的表现,一般前作收获早,茬口有一定的休闲期,有充分时间施肥与整地,有效养分丰富,对后作影响好,称为早茬,反之则称为晚茬。早茬、晚茬(影响季节、劳力、产量、投入、效益、安全等)2.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a.a.a.a.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不同作物收获后茬地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不同作物收获后茬地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不同作物收获后茬地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不同作物收获后茬地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含量不同;含量不同;含量不同;含量不同;豆类、瓜类、芝麻等作物茬口有效肥力在后作施豆类、瓜类、芝麻等作物茬口有效肥力在后作施豆类、瓜类、芝麻等作物茬口有效肥力在后作施豆类、瓜类、芝麻等作物茬口有效肥力在后作施肥较少的情况下,也有较好的收成,称为肥较少的情况下,也有较好的收成,称为肥较少的情况下,也有较好的收成,称为肥较少的情况下,也有较好的收成,称为“油茬油茬油茬油茬”或或或或“黑茬黑茬黑茬黑茬”;甘薯、荞麦等作物种植后土壤有效肥力消耗多,甘薯、荞麦等作物种植后土壤有效肥力消耗多,甘薯、荞麦等作物种植后土壤有效肥力消耗多,甘薯、荞麦等作物种植后土壤有效肥力消耗多,后茬作物必须大量施肥,作物才能生长好,称为后茬作物必须大量施肥,作物才能生长好,称为后茬作物必须大量施肥,作物才能生长好,称为后茬作物必须大量施肥,作物才能生长好,称为“白茬白茬白茬白茬”;玉米、小麦茬口称为玉米、小麦茬口称为玉米、小麦茬口称为玉米、小麦茬口称为“平茬平茬平茬平茬”。b.b.不同作物的微生物区系、种类和数量不同;这些不同作物的微生物区系、种类和数量不同;这些微生物对后茬作物有的表现有益,有的表现有害,微生物对后茬作物有的表现有益,有的表现有害,如绿肥茬小麦地根际细菌数、土壤细菌数与土壤如绿肥茬小麦地根际细菌数、土壤细菌数与土壤固氮菌数量和腐殖质含量高于夏玉米茬。固氮菌数量和腐殖质含量高于夏玉米茬。c.c.前茬作物病虫杂草对茬口特性的影响前茬作物病虫杂草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前茬作物病虫害严重,对同科、同属的后茬作物前茬作物病虫害严重,对同科、同属的后茬作物就是不良的茬口,禾本科杂草多的基地,尤其不就是不良的茬口,禾本科杂草多的基地,尤其不适宜种植谷子;适宜种植谷子;(3 3 3 3)栽培措施因素)栽培措施因素)栽培措施因素)栽培措施因素 如土壤耕作、施肥、灌溉、施用农药等对作物茬如土壤耕作、施肥、灌溉、施用农药等对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有深刻影响。口特性的形成有深刻影响。小结小结本章复习题本章复习题 1.1.耕作制度、种植制度、种植模式、种植体制、耕作制度、种植制度、种植模式、种植体制、作物布局、复种、复种指数、单作、混作、间作、作物布局、复种、复种指数、单作、混作、间作、套作、立体种养、轮作、连作、茬口特性的概念套作、立体种养、轮作、连作、茬口特性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分别是什么?2.2.作物布局的原则和步骤是什么?作物布局的原则和步骤是什么?3.3.复种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复种的基本条件有哪些?4.4.间套作的主要技术要点有哪些?间套作的主要技术要点有哪些?5.5.轮作换茬的有哪些作用?轮作换茬的有哪些作用?6.6.连作有哪些危害?怎么消除?连作有哪些危害?怎么消除?7.7.调查了解当地的种植制度。调查了解当地的种植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金融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