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u鱼我所欲也387 (2)

上传人:岁*** 文档编号:240724629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9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yu鱼我所欲也387 (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cyu鱼我所欲也387 (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cyu鱼我所欲也387 (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 子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读准字音恶 箪 蹴乡 羹 妾wdncxinggngqi通假字“辟”通“避”,躲避。“得”通“德”,感激。“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乡”通“向”,从前。孟子说:“鱼是我所期望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期望得到的,在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期求的,正义也是我所期求的,在两者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便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本是我所期求的,所期求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因而不去苟且偷生;死本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故而有的祸患并不去躲避。假如使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所有可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去使用呢?假如使人们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所有可以避免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去做的呢?通过这种方法,便能得以生存,然而有的人却不愿采用;通过这种行为,便能避免祸患,然而有的人却不愿这样做。这是因为人所期求的东西有大于生命的,令人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并不仅是贤人有这种秉性,人人都有它,不过贤人能持而不失罢了。一筐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没有它就会饿死,如果鄙视地呼喝着给人,就是过路的饥人也不会接受;践踏过再给与人,乞丐也不屑一顾。对于万钟的俸禄,有的人竟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欣然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华美的宫室,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穷困之人因受我的恩惠而感激我吗?从前为了正义,舍弃生命而不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从前为了正义,舍弃生命而不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从前为了正义,舍弃生命而不接受,现在为了穷困朋友的感激而接受:这些难道不可以停止不做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第一段 引出主题第二段正面论述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决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分析了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进一步强调了“义”的价值和作用。比喻论证第三段反面论述正反对比从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有的人不为生死所限制,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因为人都有向善向义之心,只是一般人不能坚持,而贤者没有丧失罢了。提出主张舍生取义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第一部分“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人虽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宁死不食。以不辨礼义接受万钟为例,指出为物欲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对自己没有好处。第二部分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第四五六段举例论证点明中心举例说明物欲、生命、正义三者的关系:正义生命正义物欲 正义一切中心:人应保持本性,舍生取义;不顾礼义,只求私欲的可耻的。物欲、生命、礼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礼义故,二者皆可抛。讨论孟子为何如此看重“义”?孟子主性善,“义”是其性善说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认为,仁义、礼义、道义、正义、忠义等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性,所以人们应该保持这种比生命更重要的向善向义之心,应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小结文章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要。论述人不可苟且偷生,而应该保持本心,即“舍生取义”;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喻,论述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贵在保持而不丧失。那种不顾礼义、只求私欲的行为,是可耻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层层深入论证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气势充沛主题鲜明结语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