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711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知识纵横贯通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1)秦: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2)西汉: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径。(3)东汉: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军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漕渠、白渠、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坎儿井);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3文化方面:在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4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5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对点训练1.(2019宁德模拟)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意识形态由法定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则变为执行机构,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故B项错误;汉承秦制,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1)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另外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将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2经济上: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3文化上:(1)独尊儒术,文化专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兴办太学:扩大儒学教育。对点训练2.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材料论述的措施()A使封国的数量超过了郡县B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C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D加强了对诸侯王的监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措施是推恩令。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故选B项。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2)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政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3)先秦儒学致力于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4)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汉代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并未被新儒学实质性继承;汉代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对点训练3.(2019江苏联考)“董仲舒不是一个抱残守缺的学者,而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熔铸新的儒家。”董仲舒“熔铸新的儒家”的主要途径是()A否定传统 B参悟思辨C移花接木 D兼收并蓄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把道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故D项正确,C项错误。董仲舒并未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否定,A项错误;参悟思辨是理学的特点,B项错误。中外关联丝绸之路1定义:丝绸之路是指始于汉朝,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2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印度、西亚和欧洲诸国。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生产的丝绸。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对点训练4.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古代西域与希腊、罗马相连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答案C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两项概括不够全面,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核心素养培优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1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2课程标准能力达标层次(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3考查的形式(1)考查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概念。(2)考查选取文献史料、图片、遗址、文学作品,区分史料的不同来源及性质,认识史料对解释历史的价值(例如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学术书籍和文学艺术作品等)。(3)考查运用适当的史料和信息,论述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4)考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5)考查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如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国有制下的集体劳动答案A解析弋射收获图反映的是狩猎、农业生产的情景,这体现了当时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劳动和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故B、C两项排除;D项是商周时期的劳动情景,与材料时间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