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304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一、世界近代政治(一)单选题1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也是政治的中心,但英国内阁稳定,政局稳定,这是因为法国A 君主制更符合法国国情B 共和制是妥协的产物C 权力的制衡不健全D 议会是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法国虽然确立共和制,法国的总统是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相对于英美,法国权力的制衡相对较弱,故C项正确。法国共和制更符合法国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比较的是英美权力制衡效果,不是说明共和制是妥协的产物,故B项错误。两国议会都是国家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2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A 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B 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C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D 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答案】D31840年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因此有人认为“1832年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下面最能支持这个理论的依据是1832年议会改革A 缓和了资产阶级间矛盾B 提高了女王的政治权威C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D 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答案】C【解析】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要求改革下议院的席位,英国对于发动鸦片战争主要是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国内工业革命产品,故C项正确。1832年改革并不是缓和资产阶级间矛盾,故A项错误。女王此时已经是“统而不治”,故B项错误。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4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该法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是A 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B 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C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D 英王最终失去了全部的政治权力【答案】C【解析】从材料内容上看,任职法案的规定实际上是确保议会组织上的独立,使议会不受国王控制,从而可以限制王权,使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故C项正确,B项错误;1689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来限制王权,1707年通过的任职法案是对权利法案的补充,故A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最终失去了全部”。51763年,议员威尔克斯发表文章对国王乔治三世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批评,并申明他批评的是政府而不是国王,但国王仍以诽谤罪下令逮捕他,还操作议会剥夺了他的议员身份。1768年,威尔克斯连续两次当选议员,国王又设法让议会连续两次剥夺其议员身份。威尔克斯事件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 国王和议会权限尚未明确B 议会完全被国王控制C 君主专制统治在逐渐加强D 内阁制已经遭到破坏【答案】A6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A 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B 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C 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D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答案】A【解析】材料“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反映了光荣革命有大量民众的参与,说明光荣革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和权力,故B错误;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不是“暴力剥夺国王的行政权”,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立宪制确立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7“分权原则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避免权利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 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 分权以效率为代价保障民主C 分权会带来权力间的摩擦 D 分权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答案】B【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分权与制衡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实践和制度。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指出:“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可以看出,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1912年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该修正案规定,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这说明A 美国各州州权有所下降B 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现象显著C -战推动美国民主进程D 政治民主化得到进一步提升【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参议员选举由州议会选出变为民众直接选举,这是美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体现,与州权升降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参议员的选举,不能得出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的结论,故B项错误;一战发生于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据1787年宪法民众政治参与主要是选举众议员,根据第十七条修正案民众也能参与参议员的选举,故D项正确。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一规定体现了A 人民主权原则B 分权制衡原则C 联邦共和原则D 各州平等原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体现了美国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在宪法也规定各州拥有的权力,实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有机统一,这是美国联邦共和制原则的体现,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材料信息体现的原则,排除。故选C。10“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材料闸述的主要观点是A 民主共和B 三权分立C 人民主权D 社会契约【答案】B111789年冬,美国总统华盛顿到达波士顿,准备参加马萨诸塞州长汉考克的晚宴,但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华盛顿此举意在A 表明两人政治立场的对立B 划清中央与各州的政治权限C 突出美国总统的个人权威D 维护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威【答案】D【解析】从材料“1789年冬”“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中可以分析出,华盛顿和汉考克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中央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关系,华盛顿此举意在维护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两人之间的政治对立,故A项排除;B项是1787年宪法规定的,故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总统个人权威,故C项排除。【点睛】“1789年冬”“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是解题的关键。12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一做法A 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 B 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C 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 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答案】D【解析】材料中“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有利于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防止公共权力膨胀,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决策问题,排除A;新闻媒体不可能凌驾于政府之上,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法律的神圣性,排除C。13直到1879年1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公爵们的共和国”才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起来。这反映出A 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B 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C 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D 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共和制【答案】B14法国1791年制宪会议之后,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从以前的“路易,承上帝之命。法兰西及纳瓦尔之王”,改称为“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这一变化所体现的政治原则是A 三权分立B 民主法制C 分权制衡D 自由平等【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来看,国王路易十六的权力是来自宪法,且受到法律的制约,因此这一变化体现的是民主法制。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A、C、D项。15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A 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B 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C 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国的皇帝是世袭的D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B【解析】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需对两院负责,虽然有权在参议院的同意下解散众议院,但无权解散参议院。故B项表述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故A项表述正确;通过史实可知,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德国皇帝通过世袭进行继承。故C项表述正确;根据史实可知,法国实行共和制与德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顺应了这种大势的表现。由于实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两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表述正确。综合以上,答案为B,排除ACD三项。1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在政府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A 议会议员地位低下B 打击帝国议会议员C 初步建立民主政治D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帝国议会的议员由普选产生,应该代表选民的利益诉求、慎重行使手中的权力;如果议员从国家领取薪俸和报酬,就容易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从而破坏民主政治的正当性;这说明德意志帝国初步建立了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议员地位的问题,无法推断出议会议员地位低下,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打击帝国议会议员,而是强调德意志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志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而不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排除D。17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B “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C “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D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带有鲜明的封建残余,政治权力大于立法权力,所以与之相符的是B项,A项符合英国政治的渐进性, C项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D项符合美国共和政体。18(加试题)恩格斯曾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是马克思或我都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下列关于唯物史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历史上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是由经济决定的B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C 唯物史观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D 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出自马恩合作完成的神圣家族【答案】B【解析】从材料“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可以看出,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说明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C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故D项错误。191824年,欧文在美国买下1214公顷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一举动A 是解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B 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在现实中的一次成功实践C 为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行案例D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主张建立合作组织,创立“新和谐公社”,但结果却是失败的,欧文的这一举动是解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A项正确。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思想不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其实践结果是失败的,排除B。欧文的“新和谐公社”虽然失败,但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但却不是“提供一个可行案例”,排除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与材料不符,排除D。201871年4月1日,巴黎公社宣布,无论是公社最高领导机构公社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公社所属的每个工厂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选举产生。这一举措A 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B 说明政府注重良好形象的维护C 保证了公社的革命性D 赋予民众加强监督公社的权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巴黎公社宣布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要由选举产生,这一举措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体现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A项正确;B项对材料解读错误;C、D两项从材料中的信息中无法得出。故选A。21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写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作为目击者作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B 作者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C 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D 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夫乡勇乏叛”“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可知,作者认为巴黎公社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农民阶级叛乱,由此可知,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故D项正确;目击者作者的记述属于第二手资料,不一定客观真实可信,故A项错误;作者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不足,不能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故B项错误;作者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不足,而不一定真实可信,不能为国人提供的经验教训,故C项错误。22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A 使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B 建立了新型的最高权力机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C 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D 体现公正平等,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答案】B【点睛】本题熟悉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共同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二)非选择题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北美殖民地,议会是在殖民过程中由各个殖民点(城镇)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代表名额一般是公平分配的,因此,人们普遍相信,议会议员首先是他那个地区的人民选到议会里的“代理人”,而不是代表某种更广泛利益的独自思考的“政治家”。因此,人民是现实地选举了代表,代表也是现实地代表当地选民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现实代表制”。摘编自谭君久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美国材料二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摘编自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三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统率武装部队。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摘编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美殖民地议会组成的特点。材料中的“现实代表制”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析材料二,归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在选举形式上的不同。【答案】(1)特点:代表的名额分配比较公平;代表要对选民负责。问题:殖民地人民力图保障自身的利益。(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2)特点: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意义:巩固了德国统一;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不同:德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由世袭产生;法国共和制下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代表名额一般是公平分配的”“代表也是现实地代表当地选民”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殖民地保障自身利益出发回答。第一小问从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特点回答;第二小问意义从德国统一以及经济发展角度回答。依据材料二“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以及材料三“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归纳回答。点睛:法国共和政体和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比较项目德国法国国家元首皇帝总统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世袭议会选举国家元首的任期终身制任期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有国家的权力中心皇帝议会议会权力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行使立法权,受总统制约,但享有真正、独立的权力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材料二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三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选)(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政局持续动荡的原因,并指出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答案】(1)特点: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立法权),同时保留国王。进程: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原因:法国专制王权强大;法国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不够强大。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3)特点: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影响: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保留了君主专制、军国主义残余,为德国发动对外战争埋下了隐患。二、世界近代经济(一)单选题116世纪,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回欧洲,如丝、绢、瓷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由此可见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发展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答案】B【点睛】解题注意“16世纪”“中国货物运回欧洲”“由欧洲运来”。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结合相关史实解读这番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亚非拉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C 进一步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D 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已经取代了战争【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的商业联系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扩大了市场,使世界各大洲的商业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项正确。A项是殖民主义扩张之后带来的影响,但材料强调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排除。C项是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但材料强调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排除。经济交流并不能取代战争,排除D。3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下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说明A 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B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C 西方传教士在华广受欢迎D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心,是为迎合统治者的自大心理,实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坚持认为中国应居于世界中心,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排除A。西方传教士是因为顺应了中国人的愿望和要求才受到欢迎,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而是强调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排除D。4“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材料意在说明A 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B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C 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D 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答案】B【点睛】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伴随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开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成为四大商业强国,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夺。17世纪的荷兰执世界贸易之牛耳,获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但因其缺少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且只重视发展航运业,忽视了海军的建设,在17世纪后期被英法取而代之。而英国经过英西战争、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51675年,一位西班牙人说:“整个世界在为西班牙工作,让伦敦满意地生产纤维吧;让荷兰满意地生产条纹布吧;让佛罗伦萨满意地生产衣服吧我们的资本会满足它们的。唯一可以证明的是,所有的国家都在为马德里训练熟练工人,而马德里是所有议会的女王,整个世界服侍她,而她无需为任何人服务。”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西班牙A 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B 控制了世界的商品贸易C 已完成了商业革命进程D 最终走向衰落的必然性【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西班牙在消费者世界上众多国的消费品,反映出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班牙王国把运往本国的金银完全用于的挥霍,这样必然导致西班牙王国走向衰落,故D项正确;当时西班牙并不是世界经济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是西班牙消费的现象,不是控制了世界贸易,故B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西班牙的价格革命,不是商业革命,故C项错误。【点睛】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它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6下列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紧扣某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该研究主题应是A 资本输出的历程B 黑奴贸易的兴衰C 世界工厂的出现D 世界物产的交流【答案】D【解析】从地图可以看出,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都有往来。根据所学,各地的物产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流通,故选D;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对外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时间不符,排除A;黑奴贸易主要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排除B;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而成为世界工厂,而材料反映的工业革命前的国际贸易状况,排除C。7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化加深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A B C D 【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蒸汽船对非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没有促进作用,错误;材料没有看出奴隶贸易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人口的影响,错误;工业革命使欧美之间城市化和贸易迅速发展,但非欧美地区城市化并没有发展,反而下降,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发达国家加紧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因为工业革命,城市化率提高,而非欧美国家,受到工业革命影响较小,城市化率非常低,反映出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正确。综合以上,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817世纪英格兰诗人约翰克利夫兰曾写道:“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这反映了当时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B 工业革命加速英国扩张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D 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答案】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联系所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分析解答。917世纪,荷兰人利用诞生不久的印刷术,到处搜集海图,把制作海图产业化。他们大量印刷发行海图,并提供给航海者使用,开创了一种新风气。荷兰人的“新风气”A 促使荷兰近代海上贸易强国地位的确立B 加速了新航路的开辟、形成和逐步拓展C 导致西欧殖民国家激烈的海上争霸战争D 打破了早期殖民国家对航海技术的垄断【答案】D【解析】荷兰制作海图技术,并实现航海技术共享,但与其近代海上贸易强国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故B项不正确。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西欧殖民扩张,但与海上争霸战争不构成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由于新航路开辟初期,西班牙、葡萄牙垄断了航海技术,荷兰海图制作技术并实现“共享”,打破了西、葡对航海技术的垄断,故D项正确。10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A 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B 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C 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英国积极殖民扩张,注重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英国却成为了资本主义霸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地理位置优越只是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意大利的文化传统和英国成为资本主义霸主无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8世纪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1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A 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C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 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答案】C12对下列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18201870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A 广阔殖民地是影响英国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B 法德第一次和解推动了两国工业的迅速发展C 英国工业生产能力在工业革命之后急剧衰退D 美国新租借法案赢得了稳定的工业生产环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阔殖民地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市场、资金等,推动了英国工业发展,A项正确。1870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取得胜利,实现统一,为德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排除B。从1820到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下降,但该时期英国工业化发展迅速,即将完成工业革命;且英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下降,不等于工业生产能力急剧衰退,排除C。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结束,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而不是美国新租借法案赢得了稳定的工业生产环境,排除D。13据估计:1730年时,全英国12000至17000名教师中约有2000名女性。到1851年,更多妇女走出家庭,其中有七万名妇女就业于教师行业,伯明翰的女性教师占该市教师总人数的79%。此外,不少知识女性还开办了学校。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妇女A 经济独立推动女权运动发展B 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C 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发生改变D 完全摆脱家庭朿缚走向社会【答案】C【点睛】“到1851年,更多妇女走出家庭”是解题的关键。1418世纪前,德国工人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食物。到20世纪初,德国工人的工资中平均支出25%来缴房租,25%-30%为饭费。这表明德国A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B 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C 国内外各种矛盾相对缓和D 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答案】B【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不断下降,说明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工人阶级的生活变化,并没有与其它阶级进行对比,故无法得出贫富差距加大,故A项错误;德国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与国外的情况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涉及到“恩格尔系数”这一概念。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15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森集成了前任数十种专利技术,成功设计出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车,他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于1825年举行了通车典礼,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蒸汽机车的发明反映了英国A 最早建立起专利保护制度B 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C 改良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D 用人制度和政策的灵活多样【答案】B【解析】材料中英国政府对各项发明专利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才能使史蒂芬森可以利用前人的专利技术,从而发明出新的交通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它国家对比,不能反映英国是否是最早建立专利保护制度的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蒸汽机的应用,故C项排除。用人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16“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然后根椐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依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这一现象说明( )A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 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C 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 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答案】B17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是“世界工厂”,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 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减少 B 自由贸易受到了各国推崇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答案】C【解析】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成为“世界工厂”,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多个国家开始,世界贸易中心也随之迅速崛起,故C项正确;A不符合英国当时事实;B中各国推崇说法绝对;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形势。18下表为1870年和1913年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表(单位:%)。由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 世界各国间依赖程度有所加强C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D 世界各地的贸易差距明显缩小【答案】B(二)非选择题19工业革命极大地加快了世界一体化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非洲1750年19.20.113.11850年22.72.38.11900年24.95.17.4选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强。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 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1906年开始,汉口英租界先后出现了照明用电和自来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的引进比武汉还要晚。不过,沿江城市近代文明设施的出现,不但比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 据张仲礼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 (2)阅读材料三,分析“近代文明设施”在华传播的主要特点。 (3)参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影响。【答案】(1)变化:欧洲、美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迅速提高;非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大降低 原因:欧美农作物种植扩大,人口死亡率降低;新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迁移;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流失。 (2)伴随开埠通商与殖民扩张而来,殖民色彩浓厚;长江沿岸城市得风气之先;沿江而上,由下游而中上游;沿海沿江的传播早于内地。 (3)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劳动分工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全球性交流扩大;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文明在列强的铁蹄下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首先要分析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材料“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长江中游的汉口,在长江上游的重庆,比武汉还要晚。不过,沿江城市近代文明设施的出现,不但比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分析归纳答案。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世界所带来的影响的分析与理解。学生回答时首先要联系所学过的有关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再结合前两问的内容,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回答。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黑奴贸易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直到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1650年代英国内战后,利物浦的贸易和居民人数开始缓慢增长。踏入十八世纪,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超过了同爱尔兰和欧洲的贸易,利物浦开始发展。而奴隶贸易的利润帮助该市迅速繁荣起来,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同时这里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地区之一,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到十九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利物浦的人口继续快速增加,最终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摘编自百度百科利物浦材料二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国 家总人口(单位: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8004852法国(1851年)约360075%25中国(1851年)约432008911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利物浦城市发展的因素。(2)材料二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答案】(1)因素:殖民扩张; 海外贸易; 奴隶贸易; 工业革命;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2)差异: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问题: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解析】【详解】(1)由材料 “开通了远洋航线.修建.铁路”可归纳为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由材料“奴隶贸易的利润帮助该市迅速繁荣起来”可见与黑奴贸易相关;“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地区之一”可见与工业革命相关;“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超过了同爱尔兰和欧洲的贸易”可见和殖民扩张相关。(2)第一小问,“差异”由材料三中的表格中的相关数据的比较即可得出“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的结论;第二小问,“说明”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工业文明优越于农业文明这一角度思考作答。三、世界近代思想(一)单选题115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富有的商人和贫穷的艺术家在长老会议上平起平坐”,共同探讨古典文化的问题,社会各阶层人士参加的文化座谈会、沙龙使许多人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表明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 古典文化实现复兴C 平等理念已初步形成D 人文主义逐渐流行【答案】D2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但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 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B 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 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D 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一个人要得救,不是靠外在的事物 ,而是要通过内心的信仰才能起到作用,强调与上帝直接沟通,个人掌握了宗教信仰的主动权,因此本质上是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本质的反映,故排除BCD项。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A 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B 受到了教会的压迫C 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D 推动了神学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中“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的是教会的虚伪腐败,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教会对文艺复兴的态度,B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说明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文艺复兴的影响,D项错误。4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A 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B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C 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D 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答案】B5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B 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C 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D 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4世纪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封建社会,罗马教会提倡禁欲主义,反对追求现世的幸福,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主张人性解放、批判宗教神学、提倡思想自由的思潮得到发展,这一转变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的剧变,故A项是根本原因,符合题意;B、C两项从属于A项,是次要原因,排除;D项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点睛:解题是注意“14世纪之后”这一时间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正确答案。6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A 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B 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C 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D 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答案】D【解析】“欢快充实”等字眼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即材料表明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复古风格不再是建筑领域的主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7有人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最有可能是A 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B 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C 伏尔泰与法国贵族D 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答案】A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8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 “因信称义”“致良知”D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答案】D【解析】“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可以通过人文主义体现出来,“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可以通过“存天理、灭人欲”体现出来,故选D;ABC都不完全符合题意,故排除。9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年轻的人文主义者萨琉塔蒂、布鲁尼等人提出了“市民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共和政治观以“自由”为核心,世俗伦理观以“美德”为核心,价值观以“积极生活”为核心。市民人文主义的出现A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 推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C 冲击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思想D 巩固了世俗政府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市民人文主义以自由、美德和积极生活为核心,这明显带有文艺复兴的特征,根据所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相关知识可知,市民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就冲击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思想,故选C;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神学是打着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故、所以不可能推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故排除C;当时世俗政府并没有居于主导地位,故D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10启蒙思想家认为,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甚至有权举行起义,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基于这一认识,启蒙思想家主张( )A 人民有权暴力反抗和改变政府 B 三权分立学说必须成为建制原则C 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D 权力的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答案】A11古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理性的言论。下列各项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符的是A “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B 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C “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D “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答案】C【解析】C项强调人的作用,与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符合,故C项正确;注意材料信息“智者学派”,分析选项可知,A项强调理性,是启蒙思想的内容,应排除;B项强调对荣誉的重要性,不符合智者学派的观点,应排除;D项强调神的作用,不符合智者学派的观点,应排除。12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这表明他们A 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B 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C 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D 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答案】D13卢梭认为,科学是奢侈怠惰的产物、是人类道德败坏的根源。他的处方是社会要建立于契约之上,而教育要从学习科学文化转变为启发儿童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卢梭这一主张A 与启蒙运动的主流精神基本一致B 表明理性主义已落后于时代潮流C 体现了反对科学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D 提倡人的教育要符合科学和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教育要从学习科学文化转变为启发儿童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