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拟试题一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157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拟试题一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拟试题一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拟试题一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拟测试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四调)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彻底名声扫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C.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2.(2018广东惠州高三一模)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具存,何以稽考”。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A.服务统治 B.提高修养C.传承文化 D.总结历史3.(2018河南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数字中国记载:宋代城市化水平高达30%,但是在清初盛世水平却不足9%,民国时期也不过10%。这种情况说明()A.近代中国经济基本停滞不前B.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C.城市化水平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人口快速增长制约了城市化水平4.关于关羽斩颜良之事,在三国志中载:袁绍遣大将颜良围曹操,操令关羽刺颜良于白马;而在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记载却增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情节。这种变化反映出()A.明代相关史料更加详尽丰富B.两者的书写体例不同C.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D.突出关羽勇猛无敌5.(2018河北保定高三一模)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6.(2018陕西安康高三质检) 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这反映出()A.共和政体不断完善 B.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7.(2018陕西渭南高三质检二)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8.(2018湖北八校二联)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9.在雅典,平民的社会地位日益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们甚至可以左右国家的决策以及领导人的去留命运。这种情况是由于雅典()A.债务奴隶制度的废除B.实行陶片放逐法C.民主政治形式存在的缺陷D.民主政治充分发展10.(2018河北石家庄二检)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A.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大国地位B.中美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C.文化交流助推中美关系改善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11.(2018江西赣州高三模拟)1906年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授意下,国会通过了郝伯恩法,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到1911年,铁路运费减少一半,说明当时的美国是为了()A.限制及消灭垄断资本 B.整顿社会经济秩序C.削弱外国铁路势力 D.开创新的发展模式12.(2018重庆高三二诊)20世纪后期,注重数量分析的方法使历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也有史学家指出,“不应单靠计算机去编制历史,让文献客观地制造历史,自己却袖手旁观”,“当代史的问题应由后代人来解决”。上述看法意在强调()A.历史文献的客观性 B.历史发展的连续性C.历史研究的时代性 D.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二、非选择题。(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共52分)(一)必考题(37分)13.(2014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政府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政府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14.(2018安徽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整理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二)选考题。请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分)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事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8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7分)16.(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务卿休斯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可以把法律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通过没有政治利益考量的、公正无私的法官来解决国家间的纠纷,而重组国际关系的首要工作是发展一套调解国家间纠纷的机制。共和党领导人把国际关系视为利益之争,认为一战的根源在于欧洲大国对原料和市场的争夺,如果各国在一个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内可以分享原料和市场,实现繁荣,战争就可以避免。而实现经济繁荣的途径是把美国门户开放原则国际化,促进主要工业国在获取原料和开发欠发达地区等方面实现合作。但是,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可能导致“一战”那样的战争,而且大量资金用于军备而不是生产也会损害各国经济和世界贸易,增加各国的财政负担,不利于经济繁荣,从而削弱和平的基础。凡尔赛和约并没有给欧洲带来稳定与和平,欧洲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欧洲的经济复兴;二是欧洲的安全和稳定。没有欧洲经济的复兴,赔款和战债问题就无法解决,稳定与和平也就无从谈起;而安全问题不解决会带来欧洲局势不稳定,势必又会妨碍美国资本的流入和欧洲经济的复兴。欧洲经济的长期萧条还会影响美欧之间贸易,拖累美国经济,并可能带来欧洲各国严重的社会动荡,导致布尔什维主义向中欧和西欧传播。摘编自王立新超越凡尔赛:美国共和党政府的国际秩序思想及其对欧洲稳定与安全的追求(1921192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7分)17.(2018广东深圳一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陆贾,楚人,曾两次出使南越,获得政治上的成功。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乘中原战乱,自立为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留陆贾数月,畅谈欢饮。陆贾回来时,赵佗赐给陆贾大批珍宝。陆贾拜赵佗为越王,令称臣,奉汉约。汉正式承认南越为封国,而南越则承认从属于汉,汉与南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吕后时期,赵佗三次遣使,请求解除遏制南越发展的禁令,毫无结果。于是,赵佗自称南越武帝,攻长沙国边城,并以金钱收买,使闽越、西瓯等归属于他,南越势力空前强大。汉文帝即位后,令陆贾再次出使南越。陆贾至南越,责备赵佗自立为帝。赵佗恐,去帝号,自称蛮夷大长老。从此,南越与汉长期和睦相处,经济稳定发展。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两次出使南越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贾出使南越的历史意义。(7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C盐铁专卖政策是政治上的专制在经济上的反映,体现了经济集权。从材料信息可知,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这一政策因有利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而被继承,这反映的实质是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故选C项。材料信息涉及盐铁官营政策,并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经济集权,无法体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故D项错误。2.C材料前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遗失不利于传承文化和提供历史借鉴,材料后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便于考证传承前代文化。由此可以得知历史文献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A、D两项对材料的解读片面,故不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3.D社会经济从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结合史实可知,清初经济水平高于宋代,因此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因此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政策,且我国古代一直实行抑商政策,因此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人口远远多于宋代,而民国时期,人口更是比清初增长了几倍,因此D项正确。4.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志属于史书,记述历史事件,三国演义属于明清小说,反映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发展,因此C项正确;A项所述材料无法体现;B、D两项所述与材料主旨无关。5.B从材料中“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可知,维新派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6.D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学思想,“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并存”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中批判的是思想,不是政治体制,A项错误;B、C两项所述材料无法反映。7.D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破坏国共合作。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向蒋介石发出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美国希望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D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美国的真实意图,排除。8.A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从材料信息看,对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监管和约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A项。对社会团体“分级登记”管理,可以区别不同性质的社会团体,对不同团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B、C、D三项均不是重要的政治动机,排除。9.D材料重点突出平民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平民的社会地位得以上升,发挥重大作用,因此D项正确。A、B两项属于D项的具体表现,虽然C项表述符合雅典民主政治史实,但是与材料主旨无关。10.B根据三幅图片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正值美苏争霸的关键阶段,美国向中国示好以对抗苏联,中苏关系也处于紧张时期,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应对来自苏联的压力。它们共同反映了中美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故选B项。A项没有揭示图片反映的本质,排除;文化交流并非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故D项与材料不符。11.B材料中“确定铁路最高运费。到1911年,铁路运费减少一半”说明当时的美国政府实行稳定铁路运价的举措,属于整顿经济秩序措施,B项正确;限制及消灭垄断资本和削弱外国铁路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两项;开创新的发展模式指的是罗斯福新政,排除D项。12.D面对注重数量分析的方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史学家指出“不应单靠计算机去编制历史,让文献客观地制造历史,自己却袖手旁观”。材料中“自己却袖手旁观”,就是忽视了人的主观判断,所以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解析第(1)问,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注意角度一定要全面,如政府的政策、移民的来源和规模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总结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4.答案评分标准分值要求1012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79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46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03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答案示例: 论题: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阐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列强压力,清政府于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1877 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有利于保护侨民利益。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后于1901 年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外交的近代化。总而言之,在外力的逼迫下,“朝贡外交”体制被打破,清政府开始接受近代外交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从近代中国如何融入世界,外交进步折射出近代化等方面拟定论题,结合材料信息及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注意论题主题鲜明,史实正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15.答案答案要点:(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可归纳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据“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归纳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等。第(2)问,据材料一中“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可归纳出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据材料二中“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会试亦如之”可归纳出改革不彻底。16.答案(1)主张:国际关系法治化;建立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门户开放原则国际化;停止军备竞赛,实行裁军;复兴欧洲经济、稳定欧洲局势。(一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8分)(2)简析:一定程度上纠正和修改了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和不公正性;有利于新的国际秩序观念(或和平主义、合作共赢意识)的形成;为法德矛盾的缓解提供契机;容易激化与苏联的矛盾;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解析(1)从材料中“公正无私的法官来解决国家间的纠纷”“发展一套调解国家间纠纷的机制”“实现经济繁荣的途径是把美国门户开放原则国际化”入手,结合对军备竞赛和欧洲经济复兴的认识回答。(2)可以从材料信息入手,分析这些主张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等。17.答案(1)第一次:赵佗趁中原战乱称王;汉政权稳定,为了实现大一统。(4分)第二次:吕后遏制南越发展,赵佗自立为帝;南越势力对汉政权构成威胁。(4分)(2)历史意义:有利于南越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使南越归属汉朝,巩固了汉朝的统一;缓和了民族矛盾;等。(7分)解析(1)从材料中“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乘中原战乱,自立为南越武王”入手,联系西汉初年的政治形势等回答第一次出使的原因。从材料中“吕后时期,赵佗三次遣使,请求解除遏制南越发展的禁令,毫无结果。于是,赵佗自称南越武帝”等信息入手归纳第二次出使的原因。(2)可以从陆贾出使南越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巩固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的意义等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