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2部分 专项1 聚焦八大社会转型贴近高考宏观导向 主题3 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977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2部分 专项1 聚焦八大社会转型贴近高考宏观导向 主题3 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2部分 专项1 聚焦八大社会转型贴近高考宏观导向 主题3 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2部分 专项1 聚焦八大社会转型贴近高考宏观导向 主题3 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部分 专项1 聚焦八大社会转型,贴近高考宏观导向 主题3 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教师用书主题3| 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是中国的“痛苦”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民主政治、工业化进程、思想启蒙、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是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考试题一般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全面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通史类试题是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非选择题是主要题型,分值较高。 分说知识链接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1国际背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瓜分狂潮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美日对中国的争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侵略,美日乘机加紧侵略中国,成为在中国争夺的主要对手,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二、中国的转型1民主政治的发展(1)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改革主张。统治阶层中以光绪皇帝为核心,决心改革,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破坏,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了“立宪”改革(清末新政),企图消除革命运动。(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3)中央集权的削弱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督府势力增强,地方分离倾向开始形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势力的壮大。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秩序失控,最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初步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2)短暂春天: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3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1)维新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2)三民主义: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彻底清算儒家传统文化,使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思想层面。4社会生活的变迁(1)中华民国成立后,强制剪辫,禁止缠足,提倡平等的生活习俗,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妇女解放,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革。总览规律认识1推动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二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人民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向近代化迈进,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体现为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体现为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舞台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发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掀起实业救国浪潮,思想上发动新文化运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近代中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感悟针对训练1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B材料中的“多变”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是中国社会剧烈变迁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导学号:02792162】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A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也与实业救国无关,故B、D两项错误;提倡民主、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出现的时代背景都是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3(2016黄冈一模)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初期,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A根据材料“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等信息可知,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B项“完全抛弃”说法错误;材料讲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强调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D项中“全盘西化”表述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