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二十八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 群文阅读 文官类(二)(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110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二十八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 群文阅读 文官类(二)(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二十八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 群文阅读 文官类(二)(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二十八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 群文阅读 文官类(二)(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群文阅读文官类(二)一、(2019福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19分)曾同亨, 字于野, 吉水人。同亨举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 迁吏部文选主事。故事, 丞簿以下官, 听胥吏铨注, 同亨悉躬亲之。隆庆初, 为文选郎中, 荐用遗佚几尽。进太常少卿, 请急去。万历初, 起大理少卿。历顺天府尹, 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御史刘台得罪张居正。同亨, 台姊夫也, 给事中陈三谟欲并逐之, 奏同亨羸不任职。诏调南京, 遂移疾归。九年, 京察拾遗, 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复希居正指, 列同亨名。勒休致。居正卒, 起南京太常卿。召为大理卿, 迁工部右侍郎。督治寿宫, 节浮费三十余万。由左侍郎进尚书。军器自外输, 率不中程, 奏请半收其直, 又请减织造之半。皆报可。汝安王妃乞桥税, 同亨拒之。帝竟如妃请。内府工匠, 隆庆初数至万五千八百人, 寻汰二千五百人, 而中官滥增不已。同亨疏请清厘。已得旨, 中官复奏寝之。同亨弟乾亨请裁冗员以裕经费,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久之, 再起故官。税使所在虐民, 同亨极谏。三十三年大计京官, 与考功郎徐必达持正不挠。是年, 北察失执政意, 中旨留给事中钱梦皋等南察及同亨自陈疏, 亦久不下。同亨适给由入都, 遂引疾。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同亨初入吏部, 严嵩其乡人, 尚书吴鹏则父同年也, 同亨无私谒。尝止宿署舍, 弥月不归。尚书杨博痛诋伪儒, 同亨曰: “此中多暗修, 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 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 孰愈哉? ”卒年七十有五。赠少保, 谥恭端。(节选自明史曾同亨传, 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B.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C.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D.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解析】选A。根据给出的语句, 开始的主语是“京卫诸武臣”, 这个比较容易判断, 然后有两个动词“谓”“减”, 从“减”的角度分析, 其宾语是“月俸”, “也”是照应“谓”的语气词, 由此判定, “谓”是“京卫诸武臣”的谓语, 其后不应停顿, 这就排除了B、C两项。然后分析A、D两项中不同的停顿点, “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 主语是“同亨”, 第一个谓语是“乞”、宾语是“休”, 然后是结果“不得请”, 即不被允许, 所以“请”后要停顿; 也可以从“九门工成”分析, “请”在上一句。综上可以得到答案。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移疾”是指托病辞官, 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后文中的“引疾”一词与此同义。B. “休致”, 古代指官吏年老去职, 也泛指官员辞官, “勒休致”是指勒令官员去职退休。C. “大计”是明代官员考核制度, 每三年一次, 成绩卓异者候升, 劣下者依法处置。D. “同年”, 古代所有同年参加科考者的互称, 吴鹏曾与同亨父亲同年参加科考, 故称。【解析】选D。D项, “同年”, 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不是同一年参加科举, 而是同一年考中。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同亨亲躬职事, 竭忠尽职。任吏部文选主事期间, 他亲力亲为, 做好官员铨选登记工作; 任文选郎中, 他慧眼识才, 才德之士几乎都得到荐用。B. 同亨公忠体国, 为国节用。他负责帝陵修建, 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三十多万; 宦官滥增工匠人数, 他奏请处理, 获得旨意, 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C. 同亨不惧权恶, 心系民生。汝安王妃向朝廷请求收取桥税, 他予以拒绝; 税使四处为害百姓, 他为民请命, 极力进谏, 予以阻止。D. 同亨为人正直, 任事勤勉。他初入吏部, 并没有私下拜访同乡的高官严嵩和与父亲相识的尚书吴鹏; 一心为了工作, 曾整月住在官衙, 没有回家。【解析】选B。B项, “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错误, 原文有“中官复奏寝之”, 意思是曾同亨的请求因为宦官再次奏请, 最终没有实现。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军器自外输, 率不中程, 奏请半收其直, 又请减织造之半。(5分)译文:_ (2)即使阳假名义, 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 孰愈哉? (5分)译文:_答案: (1)兵器从外输入, 大都不合规格, (他)上奏建议按半价收取, 并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物。(得分点: “率”“直”译对各1分, 句意译对3分)(2)即使表面上假借名义, 与自荐求官、恬不知耻的人相比, 谁更严重呢? (得分点: “假”“视”译对各1分, 句意译对3分)附【译文】曾同亨, 字于野, 吉水人。曾同亨考取嘉靖三十八年的进士。授职刑部主事。改任礼部, 升任吏部文选主事。旧例, 丞簿以下的官员, 听任掌管案牍的小官吏铨选登记, 曾同亨全都亲自做这些事。隆庆初年, 任文选郎中, 隐士遗才几乎全部受到荐用晋升为太常少卿, 因急事请假离去。万历初年, 出任大理少卿。历任顺天府尹, 以右副都御史任贵州巡抚。御史刘台得罪了张居正。曾同亨, 是刘台的姐夫, 给事中陈三谟想将他们一起驱逐, 就上奏说曾同亨羸弱不能胜职。诏令调他到南京, 于是称病回乡。九年, 考核京官纠弹过失, 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人又迎合张居正心意, 列上曾同亨的姓名。于是曾同亨被勒令去职退休。张居正死后, 起用曾同亨为南京太常卿。皇帝召他担任大理卿, 升任工部右侍郎。负责督促营建皇帝的陵寝, 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三十多万。由左侍郎升为尚书。兵器从外输入, 大都不合规格, (他)上奏建议按半价收取, 并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物。皇帝都答复可以。汝安王妃请求征收桥税, 曾同亨拒绝了。皇帝最终应允了王妃的请求。内府的工匠, 隆庆初年人数达到一万五千八百人, 不久淘汰了两千五百人, 但是宦官仍滥增工匠。曾同亨上奏请求清理整治。已经得到圣旨, 宦官又上奏压制了此事。曾同亨的弟弟曾乾亨奏请裁减冗员使经费宽裕些, 戍卫京城的诸位武臣认为要减少自己的月薪, 大闹起来, 窥伺着曾同亨走出朝堂就围着他叫嚷。曾同亨再次请求退休, 得不到批准。九门的工程完工, 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极力请求离去, 皇帝下诏令他乘驿车回乡。很久以后, 再度起用他任原职。税使到处为害百姓, 曾同亨极力谏诤。三十三年全面考核京官, 他与考功郎徐必达主持正道而不屈服。当年, 北都考核违逆了当政者的意愿, 宫中传旨保留给事中钱梦皋等人; 南都的考核和曾同亨自己的奏疏, 也很久不下发。曾同亨恰好因事进京, 于是称病辞去官职。诏令加封他为太子太保退休。曾同亨当初进入吏部时, 严嵩是他的同乡, 尚书吴鹏是与他父亲同年的进士, 曾同亨没有做私下拜访。曾同亨曾经在官衙宿舍住宿, 整月不回家。尚书杨博痛骂伪儒, 曾同亨说: “他们中间多暗自修行砥砺者, 不可一概斥责。即使表面上假借名义, 与自荐求官、恬不知耻的人相比, 谁更严重呢? ”他在七十五岁时去世。被赠封为少保, 谥号恭端。二、(2020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58题。(19分)珣, 字元琳。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 俱为温所敬重, 尝谓之曰: “谢掾年四十, 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注】。皆未易才也。”珣转主簿。时温经略中夏, 竟无宁岁, 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 悉识其面。从讨袁真, 封东亭侯, 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 以猜嫌致隙。太傅安既与珣绝婚, 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希安旨, 乃出珣为豫章太守, 不之官。除散骑常侍, 不拜。安卒后, 迁侍中, 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 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 领吏部。时帝雅好典籍, 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及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道子, 而与珣等不协, 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 故出恭、恢为方伯, 而委珣端右。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 既觉, 语人云: “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 哀册谥议, 皆珣所草。隆安初, 国宝用事, 谋黜旧臣。王恭赴山陵, 欲杀国宝, 珣止之曰: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 然后顺时望除之, 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 以疾解职。岁余, 卒, 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 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 经史明彻, 风流之美, 公私所寄。虽逼嫌谤, 才用不尽; 然君子在朝, 弘益自多。时事艰难, 其崎岖九折, 风霜备经。初, 珣既与谢安有隙, 在东闻安薨, 便出京师, 诣族弟献之, 曰: “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 “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 珣小字也。(选自晋书王珣传, 有删改)【注】黑头公: 头发还是黑的, 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有为。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B.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C.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D.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解析】选B。“今便先事而发”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 句意完整, 而“必大失朝野之望”则对应上句, 表示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 故应在“而发”后断开, 可排除A、D两项; “于京辇”做“窃发”的状语, “窃发于京辇”意为“私自发兵到京城”, 句意完整, 应在“窃发”前断开, 排除C项。故选B。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以表示成年, 但因为体犹未壮, 故有如此称谓。B. 杖节, 指执持旄节, 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 给予旄节以为凭信。C. 太守, 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 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官吏。D. 晏驾, 晏, 晚。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 隐讳地说帝王不上早朝。【解析】选D。D项, 晏驾, 帝王驾崩的讳称。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王珣年少得志, 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轻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 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 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 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B. 王珣富有才学, 承担重任。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宰辅重臣, 后来皇帝去世, 颂扬皇帝功德的文字、拟定谥号等都由王珣起草拟写。C. 王珣不计前隙, 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两家有前怨, 但在谢安去世时, 王珣表达了想去吊唁谢安的意愿, 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 但王珣坚持己见。D. 王珣德能兼备, 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 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 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 经历坎坷, 迫于嫌隙诽谤, 未能充分发挥才能。【解析】选C。C项, “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 根据原文王献之说“所望于法护”可知, 王献之是理解并支持的。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温经略中夏, 竟无宁岁, 军中机务并委珣焉。(5分)译文:_ (2)时帝雅好典籍, 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5分)译文:_答案: (1)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 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 桓温把军队中重要的事务全部交付王珣办理。(得分点: “经略”“竟”“委”各1分, 句意2分)(2)当时皇帝非常喜好典籍, 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华、学识和文章而得到皇帝亲近。(得分点: “雅”“以”“见于”各1分, 句意2分)附【译文】王珣, 字元琳。二十岁时与陈郡人谢玄共为桓温的属吏, 都得到桓温的敬重。(桓温)曾对他们说: “谢玄在四十岁时, 一定拥有使臣所执的旄节。王珣应当年少而身居高位。都是难得的人才。”王珣转任主簿。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 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 桓温把军队中重要的事务全部交付王珣办理。文臣武将几万人, 王珣全都认识他们的面孔。王珣跟随桓温征讨袁真, 被封为东亭侯, 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王珣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 因为猜忌而产生了嫌隙。太傅谢安与王珣断绝婚姻关系, 因此两个家族结成仇敌。当时为了迎合谢安的意旨, 于是外任王珣为豫章太守, 王珣不去就职。任他为散骑常侍, 王珣不接受任命。谢安死后, 王珣升任侍中, 孝武帝十分信任他。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 王珣在郡中受到士人百姓的爱戴。朝廷征召王珣为尚书右仆射, 在吏部兼职。当时皇帝非常喜好典籍, 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华、学识和文章而得到皇帝亲近。王国宝逢迎会稽王道子, 但是与王珣等人不和, 孝武帝考虑到自己辞世后(诸人)必定会产生仇怨, 因而派遣王恭、郗恢出京担任地方长官, 而委任王珣为端右。王珣梦见有人给他像椽一样大的笔, 梦醒后, 他对人说: “这预示着将有大手笔之事。”不久孝武帝去世, 颂扬其功德的文字、拟定谥号等, 都由王珣起草。隆安初年, 王国宝掌握实权, 谋议废黜旧臣。王恭前往皇帝陵墓, 想杀掉王国宝, 王珣制止说: “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患, 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 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 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况且我们拥有强兵, 私自发兵到京城, 谁会说这种举动不是叛逆呢? 王国宝如果顽固不改, 罪恶遍布天下, 这之后顺应时人的愿望而除掉他, 无须忧虑不会成功。”王恭于是作罢。隆安四年, 王珣因病辞职。一年多后, 去世, 享年五十二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 谥号献穆。王珣神情开朗聪敏, 精通经史, 具有公私都有所寄望的风流之美。虽然迫于嫌隙诽谤, 才能没有充分发挥; 然而他位居朝中, 裨益本自不少。时势艰难, 他历经坎坷, 饱经风霜。当初, 王珣与谢安有矛盾, 在东都听说谢安去世, 就出都城, 到了同族的弟弟王献之那里, 说: “我要去吊唁谢安。”王献之惊讶地说: “我希望法护这样做。”于是王珣径直去吊唁谢安且十分悲痛。法护, 是王珣的小字。三、(2019郑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2题。(19分)吕溱字济叔, 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 直集贤院, 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 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侬智高寇岭南, 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 “一方有警, 使诸道闻之, 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 此何意也? ”进知制诰, 又出知杭州, 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 仁宗还其疏。溱曰: “以口舌论人, 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 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徙成德军, 时方开六塔河, 宰相主其议。会地震, 溱请罢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 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 还, 判流内铨注。参劾其借官曲作酒, 以私货往河东贸易, 及违式受馈赆, 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 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帝知其过轻, 但贬秩, 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 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 复集贤院学士, 加龙图阁直学士, 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 溱精识过人, 辨讼立断, 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 神宗察其有疾色, 勉以近医药, 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 遂卒, 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 诏中书曰: “溱立朝最孤, 知事君之节, 绝迹权贵, 故中废十余年, 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 而奄忽沦亡, 家贫子幼, 遭此大祸, 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 官庀其葬, 以厉臣节。”敕其妇兄护丧归。溱开敏, 善议论, 一时名辈皆推许。然自贵重, 在杭州接宾客, 不过数语, 时目为“七字舍人”云。(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有删改)【注】流内铨: 宋代官署名。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B.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C.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D.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解析】选B。由前文可知, “执中”即陈执中, “溱”为吕溱, 根据语境可以推测, “执中去”即陈执中被罢免, 而“以侍读学士知徐州”的应是“溱”, 故排除A、C两项。“赐宴资善堂”即在资善堂赐宴, 语意完整, 其与“遣使谕曰”是皇帝的两个行为, 二者中间应断开, 排除D项。综上确定答案为B。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进士第一, 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 又称状元; 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B. 经筵, 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讲官由翰林学士等官员充任或兼任。C. 加, 文中指加衔, 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 多为虚衔, 借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D. 舍人, 可指古代随侍在权贵身边的亲近属官, 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 文中指显贵子弟。【解析】选D。D项, “文中指显贵子弟”错。文中的“舍人”应为“古代官名”。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吕溱忠直敢谏, 不畏权贵。侬智高进犯岭南, 皇帝下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擅自通报这一消息, 他直言诘问; 他曾上疏直斥宰相陈执中, 称其为奸邪之人。B. 吕溱放纵轻忽, 受劾降职。他放纵不羁, 怠慢事务; 因和都转运使李参不和睦, 被诬陷擅借官曲酿酒、违规接受馈赆, 交由大理寺论罪, 被贬为和州知州。C. 吕溱仕途波折, 政绩卓著。他历任要职, 又屡遭贬谪; 知开封府时, 他一改前任失职无为的积弊, 明察决断诉讼之事, 震慑权豪奸恶之辈, 颇有政绩。D. 吕溱明敏善议, 持重自守。他为人通达明敏, 擅长品评议论, 很受当时名流推崇; 然而他能自我持重, 在杭州时, 接待宾客往往只有寥寥数语。【解析】选B。B项, 从文中“溱乃未尝受”可知吕溱未受贿, 而其他罪名并非诬陷。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口舌论人, 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 使得自辨。(5分)译文:_ (2)溱立朝最孤, 知事君之节, 绝迹权贵, 故中废十余年, 人无言者。(5分)译文:_答案: (1)(若)用言语议论他人, 这是暗地里中伤大臣。希望把奏疏拿出来给陈执中看, 使他能够为自己辩白。(得分点: “中”“示”“辨”各1分, 大意2分)(2)吕溱在朝为官最孤高, 深知侍奉君主的操守, 不趋附权贵, 因此中途被废黜十多年, 没有人替他说好话。(得分点: “事”“绝迹”“废”各1分, 大意2分)附【译文】吕溱字济叔, 是扬州人。考中进士第一名。任亳州通判, 直集贤院, 同时任修起居注。因为参与进奏院宴饮一事获罪, 出京外任蕲、楚、舒三州知州。后又任他为修起居注。侬智高侵犯岭南, 皇帝下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擅自通报这一消息。吕溱进言说: “一个地方有了紧急情况, 应该使各地都知道, 得以共同戒备。现在却想让人们不知道(有关情况), 这是什么意思呢? ”晋升为知制诰, 又出京外任杭州知州, 后入朝任翰林学士。吕溱上奏疏弹劾宰相陈执中行为奸诈邪恶, 仁宗退还了他的奏疏。吕溱说: “(若)用言语议论他人, 这是暗地里中伤大臣。希望把奏疏拿出来给陈执中看, 使他能够为自己辩白。”不久, 陈执中被罢免, 吕溱也以侍读学士的职位任徐州知州, (仁宗)在资善堂赐宴(饯别), 派遣使臣转告他说: “这顿宴席是特地为你设的, 你可以尽情大醉。”下诏自此以后以经筵讲官身份出京外任的人(都)依照此例。调任成德军知军, 当时正开凿六塔河, 由宰相掌管决策。恰逢地震, 吕溱请求罢停此事来应答上天的警戒。吕溱豪放奢侈自我放纵, 处事怠慢疏忽, 和都转运使李参(相处)不和睦, 被召回到朝廷, 在流内铨兼职。李参弹劾吕溱借用官府的酒曲酿酒, (派人)挟带私货到河东做买卖, 以及违反规定收受(别人)赠送的财物, (朝廷)将此事交付大理寺审议。吕溱不曾接受贿赂, 然而朝臣议论纷纷, 认为吕溱犯下了死罪。皇帝知道他罪过较轻, 只是将他降职, 出任和州知州。御史认为降职不足以抵偿他的罪责, (朝廷)又让他到南京任职。后来起用为池州知州、江宁府知府, 又任集贤院学士, 加衔龙图阁直学士, 担任开封府知府。当时任京兆尹的官员连续几任都不称职, 而吕溱见识精准超群, 诉讼之事能立刻决断, 豪强奸恶之人收敛劣迹。曾经入朝奏对职事, 神宗察觉他有病容, 劝他就医服药, 不久果然生病。神宗改任他为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 (不久)吕秦就病逝了, 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他为礼部侍郎。皇帝深表哀悼怀念, 命中书省下诏说: “吕溱在朝为官最孤高, 深知侍奉君主的操守, 不趋附权贵, 因此中途被废黜十多年, 没有人替他说好话。刚刚晋升要职, 却猝然离世, 家境贫寒子女幼弱, 遭逢如此大祸, 一定很艰难窘迫。应当赐予优厚的助丧费用, 官府办理他的丧葬, 来勉励人臣的节操。”并敕令他妻子的兄长护送灵柩归葬家乡。吕溱为人通达明敏, 擅长品评议论, 当时名流都推崇赞许他。然而他能自我持重, 在杭州接待宾客时, 只说寥寥数语, 世人称之为“七字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