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野外观测系统ppt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40657239 上传时间:2024-04-2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野外观测系统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二节-野外观测系统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二节-野外观测系统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王永刚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地球物理勘探1课课 程程 内内 容容 第第1章章 绪论绪论 第第2章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第3章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第第4章章 地震波速度地震波速度 第第5章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第6章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 程 内 容 第1章 绪论2第一节第一节 野外工作概述野外工作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第三节第三节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第四节第四节 低低(降降)速带测定和静校正速带测定和静校正 第五节第五节 地震组合法地震组合法 第六节第六节 共反射点叠加法共反射点叠加法 第第3 3章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第一节 野外工作概述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3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1 1、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2 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设、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设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 1、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2 2、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3 3、四种道集记录、四种道集记录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4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1 1、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波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波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具体有两个具体有两个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其目的是更加真实的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其目的是更加真实的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提供方便。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5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一、地震测线的布设2 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1 1)区域概查阶段)区域概查阶段一般在勘探程度低,未做过地震工一般在勘探程度低,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其作的地区进行,其地质任务地质任务是: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是: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分布情况,确定含油气远景区或含油气盆地。布置测分布情况,确定含油气远景区或含油气盆地。布置测线的线的依据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元的预测范围等。元的预测范围等。布置测线的要求布置测线的要求:在垂直区域地质:在垂直区域地质构造走向的原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构造走向的原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尽量为直线,也可根据地表条件测线沿道路、河流线尽量为直线,也可根据地表条件测线沿道路、河流布设。线距大小根据工区内区域地质构造规模的大小布设。线距大小根据工区内区域地质构造规模的大小而定,一般在几十公里或近百公里左右。而定,一般在几十公里或近百公里左右。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6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一、地震测线的布设(2 2)面积普查阶段)面积普查阶段地质任务地质任务:在具有含油气远景区,:在具有含油气远景区,寻找可能的油气储集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较寻找可能的油气储集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较大的局部构造。大的局部构造。测网布设要求测网布设要求:此阶段测网布置较稀:此阶段测网布置较稀疏,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疏,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丰丰”字形。字形。具体要求具体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以: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以不漏掉局部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不漏掉局部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的一半。在构造顶部或断裂带部位,应适当加密测线,的一半。在构造顶部或断裂带部位,应适当加密测线,并要做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联络测线一般垂直于主并要做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联络测线一般垂直于主测线,与主测线组成具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测网。测线,与主测线组成具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测网。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7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一、地震测线的布设(3 3)面积详查阶段)面积详查阶段本阶段的本阶段的任务任务:在已知构造单:在已知构造单元上查明其构造特点,如分布范围、空间形态、目元上查明其构造特点,如分布范围、空间形态、目的层厚度、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高点位置、闭合的层厚度、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高点位置、闭合度、与相邻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大小及其分布等,度、与相邻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大小及其分布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圈闭,为钻探提供井位。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圈闭,为钻探提供井位。要求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线距为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线距为2 23 3公里,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公里,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8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一、地震测线的布设(4 4)构造精查细测阶段)构造精查细测阶段地质任务地质任务:在含油气圈闭:在含油气圈闭工作的基础上,搞清油气藏的具体地质特征,为油工作的基础上,搞清油气藏的具体地质特征,为油藏描述提供基础资料。藏描述提供基础资料。测网布设要求测网布设要求:此阶段通常:此阶段通常以三维地震勘探为主,二维地震测网的线距一般为以三维地震勘探为主,二维地震测网的线距一般为几百米几百米1 1公里。公里。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9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相互位置关系。1 1、一次覆盖的简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一次覆盖的简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观测系统观测系统(layout)可用综合平面法来表示,即在平)可用综合平面法来表示,即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以及观测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以及观测到的地下界面段。到的地下界面段。综合平面法综合平面法适用于各种复杂情况适用于各种复杂情况下的观测系统图示,目前二维地震勘探的生产中大下的观测系统图示,目前二维地震勘探的生产中大多采用它。多采用它。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0排列的概念及其类型排列的概念及其类型排列的概念排列的概念:震源与检波器组中点位置(中心道):震源与检波器组中点位置(中心道)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同一工区此关系应不变同一工区此关系应不变)。排列的类型排列的类型(二维二维):纵排列纵排列(extended spread)端点放炮排列端点放炮排列中间放炮排列中间放炮排列非纵排列非纵排列(broadside)交叉排列交叉排列(cross spread)1 2n3oLd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二维纵排列二维纵排列排列的概念及其类型1 2n3oLd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二维11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123O1O2O3O4O1O2中间放炮排列中间放炮排列 端点放炮排列端点放炮排列交叉排列交叉排列非非纵纵排排列列T型型L型型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123O1O2O3O412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O1 O O2 O3 O4 O5 O6 AB上: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法上: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法左:一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左:一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O1 O O2 13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假设水平界面,地面上有一个障碍物,若保证对界面的假设水平界面,地面上有一个障碍物,若保证对界面的一次连续观测,排列与炮点位置应如何布置?一次连续观测,排列与炮点位置应如何布置?O1 O O2 O3 O4 O5 O6 AB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假设水平界面,地面上有一个障碍物,若保14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野外施工中,每放一野外施工中,每放一次炮,排列和炮点向次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间距数前移动的道间距数d d为:为:2 2、多次覆盖的观测系、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统及其图示 一次覆盖或多次覆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盖(multiple coverage)指对被追踪指对被追踪的界面所观测的次数,的界面所观测的次数,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称为了两次,称为2 2次覆盖。次覆盖。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野外施工中,每放一次炮,排列和炮点向前15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O1O2O3O4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界面水平时为真正的共反射界面水平时为真正的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而界面倾斜点或共深度点,而界面倾斜时发生反射点分散,此时为时发生反射点分散,此时为共中心点。共中心点。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O1O2O3O4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界面水16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3 3、四种道集记录、四种道集记录(gather records)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构成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构成4 4个不同个不同方向的线,得到相应的方向的线,得到相应的4 4种记录。种记录。(1 1)共炮点记录)共炮点记录从炮点出发的从炮点出发的450斜线斜线代表一个排列,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属于同一炮点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属于同一炮点的各道记录称为共炮点记录。的各道记录称为共炮点记录。O1 O O2 O3 O4 O5 O6 ABCSP-Common Source PointCRP-Common Reception PointCRP-Common Reflection PointCDP-Common Depth PointCMP-Common Mid-PointCO-Common Offset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3、四种道集记录(gather rec17不同震源类型的共炮点记录不同震源类型的共炮点记录 (a)可控震源可控震源 (b)爆炸索震源爆炸索震源 (c)炸药震源炸药震源 (d)海上大功率脉冲海上大功率脉冲 (e)空空气枪气枪 不同震源类型的共炮点记录 (a)可控震源 18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2 2)共接收点记录从接收点出发的)共接收点记录从接收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地斜线代表地面同一接收点位置,此线上不同炮点的所有道都是同面同一接收点位置,此线上不同炮点的所有道都是同一地面点接收,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一地面点接收,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3 3)共炮检距记录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检)共炮检距记录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检距情况,各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由此形成的记录距情况,各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由此形成的记录称为共炮检距记录。称为共炮检距记录。O1 O O2 O3 O4 O5 O6 AB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2)共接收点记录从接收点出发的419(4 4)共中心点记录垂直于共炮)共中心点记录垂直于共炮检距线的垂线表示共中心点检距线的垂线表示共中心点(界面水平时为共反射点或共(界面水平时为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的位置,此线上各点深度点)的位置,此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反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反射点记录。反射点记录。O1 O O2 O3 O4 O5 O6 AB(4)共中心点记录垂直于共炮检距线的垂线表示共中心点(界面20第二节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野外观测系统 四种记录的应用四种记录的应用 4 4种记录在地震勘探中被广泛使用,例如:种记录在地震勘探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共炮点共炮点和共接收点记录用于求取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和共接收点记录用于求取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在野外作业中,通过显示共炮点记录实行记录质量在野外作业中,通过显示共炮点记录实行记录质量的监控;的监控;在资料处理中,需要对共炮点记录进行抽在资料处理中,需要对共炮点记录进行抽道集,得到大量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然后进行速度道集,得到大量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然后进行速度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或偏移归位等处理,最终得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或偏移归位等处理,最终得到用于资料解释的成果数据;到用于资料解释的成果数据;在速度分析或某些偏在速度分析或某些偏移处理时,为了增加数据量或提高处理质量,需要抽移处理时,为了增加数据量或提高处理质量,需要抽取共炮检距记录,用于特殊分析和处理。取共炮检距记录,用于特殊分析和处理。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四种记录的应用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