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岸带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240552649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岸带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湖岸带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湖岸带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岸带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技术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推荐部门云南省科学技术厅适用范围适用于湖岸带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一、基本原理将湖岸带分为陆向和水向两部分。陆向湖岸带以缓冲带和构建半天然湿地为主;水向湖岸带在水体透明度得到了一定改善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消浪层、防浪层,并在临岸线一侧栽植挺水植物,在消浪层外侧栽植沉水植物,在水向湖岸带形成一个水生生物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加速沿岸带的营养物质循环,提高水体透明度,从而达到湖岸带生态修复的目的。二、工艺流程1、选择水向湖岸带水深80110cm的区域,划定水域范围;2、选定植物。挺水植物如香蒲、茭草、芦苇、水葱等,沉水植物如狐尾藻、苦草、光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等;3、种植挺水和沉水植物,挺水植物香蒲、茭草、水葱的行间距各为4060cm,沉水植物狐尾藻、苦草、光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的行间距各为3040cm;4、设置消浪层,打木桩,木桩呈型排列;5、设置防浪层和浮动防浪层,在消浪层内侧打木桩,木桩呈线型排列,木桩间距为1.5,在木桩上钉铁板;6、合理设置挺水和沉水植物种植位置,浮动防浪层和防浪层内侧按照离湖岸带由近及远,依次种植水葱、茭草、香蒲,浮动防浪层和防浪层外侧依离消浪层由近及远种植狐尾藻、苦草、光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二、关键技术陆向湖岸带按缓冲带和半天然湿地操作;关键技术在水向湖岸带。一是消浪技术,大中型湖泊的风浪较大,所栽种的水生植物不易扎根成活。消浪技术的关键在于以较低的成本使得防浪带能长期抵御风浪的冲击。二是水生植物的栽种技术,在透明度较低,风浪较大的恶劣环境下保证挺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的成活与繁衍。研制、生产及使用情况一、技术来源和知识产权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获得已授权专利1项,专利号为: ZL 200410012930.5二、应用情况(一)应用情况简介1、典型规模昆明市滇池西北部马村湾技术示范200亩。2、主要用户名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投资情况总投资 220万元(湖岸带200 亩) 其中材料、设备总投资(包括设计、运输、安装、设备等) 180万元基建投资 40万元运行费用 3万元/年(人工与维 护管理,水电、燃料耗)主体设备寿命 15年以上投资回收年限 5年(三)环境效益分析在滇池蓝藻污染严重的典型湖湾,建设200亩湖岸带生态修复工程,为陆向和水向水生植被恢复奠定了基础。种植挺水植物后在沿岸带形成一定面积的湿地,使入湖径流污染得到缓解,沿岸带的物种多样性得到提高;而种植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植被,则通过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吸收和转化削减水中的营养负荷,澄清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实际应用案例滇池北部马村湾通过设置消浪层、防浪层并在其内侧栽植挺水植物,在马村湾200亩水面三面环绕的湖岸带,栽植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动植物生态环境,缓解了入湖径流污染的冲击,对低污染水进行了处理,水体透明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水环境得到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