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科疾病推拿治疗PPT课件

上传人:深*** 文档编号:24037578 上传时间:2021-06-18 格式:PPTX 页数:106 大小:4.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内科疾病推拿治疗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小儿内科疾病推拿治疗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小儿内科疾病推拿治疗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录 一、概论 二、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三、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四、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五、复式手法 基 本 概 念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乔引”、“案杌“等;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年轻的一门医术;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疗与功法训练。小儿推拿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以推拿手法为主,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及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法。一、概论 基 本 特 点1、小儿推拿特别讲求理、法、方、推的结合2、强调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选择推拿特定穴位3、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疗效明显4、小儿推拿操作简便,经济安全一、概论 小 儿 推 拿 发 展 简 史1、明代以前:推拿法的应用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学的形成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旨大全、小儿推拿广义、幼科推拿秘书、推拿三字经等等3、近代:艰难的发展阶段4、现代:鼎盛发展时期一、概论 小 儿 生 理 特 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的变化,其生理功能也都未达到成熟完善,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越快。反映了小儿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地更加迫切的特点。二、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小 儿 病 理 特 点 小儿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疾病中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的病证比较多见。临床上常见伤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小儿由於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病因比较单纯,没有七情的影响,所以在患病后,只要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就会很快好转趋于康复。二、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小 儿 推 拿 的 适 应 范 围 和 禁 忌 症1、三、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小 儿 推 拿 的 适 应 范 围 和 禁 忌 症2、禁忌症三、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小 儿 推 拿 常 用 介 质1、汁剂大葱汁、大蒜汁、生姜汁、藿香汁、薄荷汁、嫩藕汁、鸡蛋清等2、乳剂母乳或鲜牛奶,性甘、咸、平,有补气益血、清热润燥、润阴血、益心气、和肠胃的功能。3、水剂葱姜水:性辛、温,具有发汗解表、温经散寒的作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用新鲜带根大葱白,生姜各半,洗净挤压捣烂,加适量75%酒精浸泡而成)三、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小 儿 推 拿 常 用 介 质4、粉剂滑石粉、婴儿痱子粉、爽身粉等,清热渗湿、润滑皮肤、杀虫止痒5、油剂芝麻油:性甘、淡、微温,补虚健脾、润燥。适用于小儿身体各部位清凉油:消肿止痛、祛风止痒、提神醒脑6、膏剂冬青膏:具有清凉散邪、润滑肌肤、活血通络之效三、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影 响 小 儿 推 拿 疗 效 的 主 要 因 素1、处方组成恰当与否2、手法操作到位与否3、治疗时机选择得当与否(1)环境要舒适(2)要不饥不饱(3)体位要舒适三、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基 本 手 法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捏法、拿法、捻法、擦法、抖法、振法、捣法、刮法三、小儿推拿手法 复 试 手 法黄蜂入洞开璇玑按弦走搓摩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明月运水入土运土入水等 【 按 法 】 : 舒 经 通 络 、 活 血 化 瘀 、 散 寒 止 痛 用拇指、中指指端或手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 指按法 掌按法 【 摩 法 】 : 和 中 理 气 、 消 积 导 滞 、 散 瘀 止 痛 (用手掌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在体表一定部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称为摩法。1指摩法 用食、中、无名三指指面着力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2掌摩法 用掌面着力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3旋摩法 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 【 掐 法 】 开 窍 、 镇 惊 、 熄 风 用手指指甲重刺穴位,称之为掐法。 【 揉 法 】 宽 胸 理 气 、 健 脾 和 胃 活 血 化 瘀 、 缓 急 止 痛 ( 120-160次 /分 ) 1指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2掌根揉法 用掌根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3大鱼际揉法 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大鱼际揉法。 【 推 法 】 清 热 散 结 、 舒 经 通 络 、 理 气 止 痛 ( 240-300/分 )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4、合推法 双手拇指螺纹面从穴位两旁向中间做单方向的和合运动。 【 运 法 】 ( 宜 轻 不 宜 重 , 宜 缓 不 宜 急 )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 【 搓 法 】 ( 搓 动 要 快 , 移 动 要 慢 )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 捏 法 】 调 阴 阳 、 理 气 血 、 和 脏 腑 、 通 经 络 、 培 元 气 1捏脊法 (“捏积”)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1)自下而上,先捏脊三遍,第四编“三捏一提”)(2)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捏 法 正 位 手 势2. 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 拿 法 】 ( 用 力 由 轻 到 重 , 缓 和 而 有 连 续 性 ) 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做对称性用力提,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 【 捻 法 】 滑 利 关 节 、 消 肿 止 痛 用拇指、食指螺纹面捏住一定部位,做状如捻线的快速搓捻动作,称为捻法。一般用于四肢小关节。 【 擦 法 】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 振 法 】 温 中 散 寒 、 理 气 活 血以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高频率小幅度震动的手法称为振法。 【 黄 蜂 入 洞 】 【 位 置 】 两 鼻 孔 即 是 此 穴 。【 操 作 方 法 】 先 用 食 指 、 中 指 两 指 揉 两 侧 迎 香 穴 , 再 用 食 指 、 中 指 二 指 端 在 小 儿 两 鼻 孔 下 缘 揉 按 ,50-100次 。【 作 用 】 开 肺 窍 、 通 鼻 息 、 发 汗 解 表【 主 治 】 鼻 塞 不 通 , 发 热 无 汗 【 按 弦 走 搓 摩 】 【 位 置 】 两 腋 下 胁 肋 处 。【 操 作 方 法 】 医 者 在 小 儿 身 后 , 用 双 手 掌 在 小 儿 腋 下 胁 肋 处 自 上 而 下 搓 摩 50-100次 , 又 称 搓 摩 胁肋 。【 作 用 】 理 气 化 痰【 主 治 】 胸 闷 , 气 促 , 咳 嗽 , 积 滞 等 【 运 水 入 土 】 【 位 置 】 用 手 掌 面 , 拇 指 根 至 小 指 根 , 沿 手 掌 边 缘 一 条 弧 形 曲 线 。【 操 作 方 法 】 医 者 左 手 拿 住 小 儿 四 指 , 掌 心 向 上 , 右 手 拇 指 端 由 小 儿 小 指 根 推 运 起 , 经 过 掌 小 横纹 , 小 天 心 至 大 拇 指 根 止 , 推 运 50-100次 。【 作 用 】 健 脾 助 运 , 润 燥 通 便【 主 治 】 泻 痢 , 疳 积 , 消 化 不 良 , 便 秘 等 【 运 土 入 水 】 【 位 置 】 用 手 掌 面 , 拇 指 根 至 小 指 根 , 沿 手 掌 边 缘 一 条 弧 形 曲 线 。【 操 作 方 法 】 医 者 左 手 拿 住 小 儿 四 指 , 掌 心 向 上 , 右 手 拇 指 端 由 小 儿 拇 指 根 推 运 起 , 经 过 小 天 心 ,掌 小 横 纹 至 小 指 根 止 , 推 运 50-100次 。【 作 用 】 利 尿 , 清 湿 热 , 补 肾 水【 主 治 】 小 便 赤 涩 , 尿 频 数 , 少 腹 胀 满 【 水 底 捞 明 月 】 【 位 置 】 内 劳 宫 周 围 。【 操 作 方 法 】 医 者 左 手 拿 住 小 儿 左 手 四 指 , 掌 心 向 上 , 用 冷 水 滴 入 掌 心 , 接 着 医 者 用 右 手 中 指 在内 劳 宫 周 围 旋 运 之 , 并 结 合 吹 气 , 边 吹 气 , 边 旋 运 之 , 速 度 宜 慢 不 宜 快 , 以 不 超 过 18口 气 为 限 。【 作 用 】 清 热 凉 血 , 宁 心 除 烦【 主 治 】 高 热 烦 躁 , 神 昏 谵 语 手掌及上肢) 手掌及上肢穴位 手背及上肢伸面穴位 1、脾经:面、线结合穴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100500次。宜补不宜清,或清后加补 主治:食欲不振、便秘、腹泻 2、肝经:线、面穴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100500次。宜清不宜补, 补后加清,或补肾经代之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3、心经:线、面穴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100500次 ,宜清不宜补,补后加清,或补肾经代之。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烦不安等 4、肺经:面、线穴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到次。 宜清宜补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虚汗、脱肛等 5、肾经:面、线穴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100500次 。宜补不宜清,若清以清小肠代替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6、大肠:线穴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到次 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 7、小肠:线穴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 。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泻等 8、四横纹:短线状穴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推四横纹; 掐四横纹。推100300次,掐5次 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惊风、气喘。 9、板门:面状穴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板门穴推向腕横纹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10、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屈指时中指、无名二指所指处中间 操作:用中指端或拇指按揉,约揉50100次。 主治:发热,口干口渴等一切热证。 11、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小天心;以中指关节或屈曲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斜视、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12、总筋 位置: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处 操作: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口内生疮,遍身潮热,夜间啼哭,四肢抽掣,惊风等症。 13、大横纹(手阴阳):线状穴 位置:在手掌下一道横纹,挠侧纹头尽端称阳池,尺侧纹头尽端称阴池。 操作:两拇指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 向中央(总筋)合推,称合阴阳。3050次 主治: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14、外劳宫 位置: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用揉法,称揉外劳宫;用掐法,称掐外劳宫。掐次,揉到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痢疾、脱肛、遗尿、疝气。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佳穴,兼能发汗解表 15、三关:线状穴 位置:前臂桡侧,自腕部到肘部 操作:推三关,或称推上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挠侧推向肘,称大推三关。100300次。 主治:腹泻、腹痛、气血虚弱,病后体虚、阳虚肢冷、腹痛、腹泻、斑疹白瘩,疹出不透以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症等,推三关性温热,能益气行血,温阳散 寒,发汗解表。 16、六腑:线状穴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推(退)六腑,或退下六腑。100300次。 主治:一切实热病症。高热、烦渴、惊风、鹅口疮、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结干燥等。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拍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为31.。 17、天河水:线状穴 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100300次。 主治:外感发热、内热、烦躁不安、口渴、惊风等一切热证。 总筋洪池(曲泽)推天河水,或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 泻火除烦,可用于一切热证; 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证。 一、头面颈部穴位 一、头面颈部穴位 一、头面颈部穴位 一、头面颈部穴位 一、头面颈部穴位 一、头面颈部穴位 摩 一、头面颈部穴位 一、头面颈部穴位 二、胸腹部穴位 二、胸腹部穴位 一、胸腹部穴位 一、胸腹部穴位 一、胸腹部穴位 一、胸腹部穴位 一、腰背部穴位 1、大椎定 位 : 第 七 颈 椎 棘 突 下应 用 : 清 热 解 表 , 通 经 活 络揉 大 椎 : 外 感 发 热 , 颈 项 强 直 。刮 大 椎 : 中 暑 发 热 。 一、腰背部穴位 2、肩井定 位 : 大 椎 与 肩 峰 连 线 的 中 点应 用 : 宣 通 气 血 , 发 汗 解 表拿 、 按 肩 井 : 外 感 发 热 无 汗 、 肩 臂 疼 痛 、 惊 风 抽 搐 等 。 ( 5-10次 )揉 肩 井 : 上 肢 瘫 痪 或 活 动 不 利 。 ( 50-100次 ) 一、腰背部穴位 3、定喘定 位 : 大 椎 旁 开 0.5寸应 用 : ( 1) 哮 喘 、 咳 嗽 ; ( 2) 落 枕 、 肩 背 痛 、 上 肢 疼 痛 4、肺俞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分背阴阳):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揉肺俞、擦肺俞:外感风寒发热、咳嗽,寒性喘咳; 分推肺俞:外感风热、热性喘咳。 一、腰背部穴位 5、背俞穴 (膀胱经第一侧线)第 一 胸 椎 棘 突 下 , 旁 开 1.5寸 大 柱第 二 。 。 。 。 。 。 。 。 。 。 风 门第 三 。 。 。 。 。 。 。 。 。 。 肺 俞第 四 。 。 。 。 。 。 。 。 。 。 厥 阴 俞第 五 。 。 。 。 。 。 。 。 。 。 心 俞第 六 。 。 。 。 。 。 。 。 。 。 督 俞第 七 。 。 。 。 。 。 。 。 。 。 膈 俞 第 九 。 。 。 。 。 。 。 。 。 。 肝 俞第 十 。 。 。 。 。 。 。 。 。 。 胆 俞第 十 一 。 。 。 。 。 。 。 。 。 脾 俞第 十 二 。 。 。 。 。 。 。 。 。 胃 俞第 一 腰 椎 。 。 。 。 。 。 。 。 三 焦 俞第 二 腰 椎 。 。 。 。 。 。 。 。 肾 俞 一、腰背部穴位 6、脊柱定 位 : 大 椎 至 长 强 成 一 直 线 ( 第 七 颈 椎 棘 突 到 龟 尾 穴 )应 用 :推 脊 柱 : 清 热 ( 100-300次 )按 脊 柱 : 舒 经 通 络 , 配 伍 治 疗 脑 瘫 、 小 儿 麻 痹 等 ( 3-5遍 )捏 脊 柱 : 调 阴 阳 、 理 气 血 、 和 脏 腑 、 通 经 络 、 培 元 气 。 一、腰背部穴位 7、七节骨定 位 : 第 二 腰 椎 ( 命 门 ) 至 尾 椎 骨 端 ( 龟 尾 ) 成 一 直 线应 用 :推 上 七 节 骨 : 温 阳 止 泻 , 用 于 虚 寒 腹 泻 、 久 痢 、 脱 肛 、 遗 尿 等( 100-300次 )推 下 七 节 骨 : 泻 热 通 便 , 用 于 肠 热 便 秘 、 痢 疾 等 8、龟尾(长强)定位:尾椎骨端应用: 揉龟尾:“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之功能”的作用,穴性平和,即能止泻,又能通便。 二、下肢部穴位 1、足膀胱(箕门)定 位 : 大 腿 内 侧 , 膝 盖 上 缘 至 腹 股 沟 成 一 直 线应 用 :推 足 膀 胱 : 性 平 和 , 利 尿 , 可 治 疗 小 便 赤 涩 不 利 ;拿 箕 门 : 行 气 活 血 , 舒 经 通 络 , 可 用 于 治 疗 下 肢 痹 痛 或 萎 软 无 力 。 2、鬼眼(膝眼)定位:正坐屈膝,膝盖下髌韧带内、外侧凹陷中。外侧称外膝眼,内侧称内膝眼。应用:揉膝眼:通经络、利关节;掐膝眼:熄风止痉。 二、下肢部穴位 3、足三里定 位 : 髌 骨 下 缘 下 3寸 , 胫 骨 前 缘 外 一 横 指应 用 :按 揉 足 三 里 : 健 脾 胃 、 理 气 导 滞 、 通 经 活 络 , 治 疗 各 种 消 化 道 病 症 , 下 肢 瘫 痪 及 痹 痛 。 4、三阴交(少阴、太阴、厥阴经交会穴)定位:内踝间上3寸,胫骨后缘应用:推、揉三阴交:健脾胃、助运化、利湿热、活经络、疏下焦、通调水道。可用于月经不调、小便不利、遗尿、腹胀、失眠等。推上三阴交:治疗泄泻。 推下三阴交:治疗呕吐。 二、下肢部穴位 5、丰隆定 位 : 外 踝 上 8寸 , 胫 骨 前 缘 外 侧 1.5寸 , 胫 腓 骨 之 间应 用 :揉 丰 隆 : 和 胃 气 、 化 痰 湿 ( 50-100次 ) 6、承山(后承山、鱼肚、鱼腹)定位:委中穴下8寸,腓肠肌肌腹下凹陷中应用:揉承山:行气血、止痹痛,治疗下肢痹痛、萎软无力,便秘。拿承山:通经络、止抽搐 二、下肢部穴位 7、委中定 位 : 腘 窝 中 央 , 半 腱 肌 和 半 膜 肌 肌 腱 之 间应 用 :掐 委 中 、 拿 委 中 : 通 经 络 、 止 抽 搐 。 用 于 下 肢 痹 痛 、 萎 软 无 力 , 惊 风 抽 搐 等 。委 中 点 刺 放 血 : 治 疗 中 暑 痧 胀 8、解溪(系带)定位:踝关节前横纹中点,趾长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应用:掐、按揉解溪:通经络,止抽搐;用于踝关节屈伸不利,惊风吐泻掐解溪:3-5次,按揉解溪:50-100次 二、下肢部穴位 9、涌泉定 位 : 足 掌 心 前 1/3与 后 2/3交 界 处 的 凹 陷 中应 用 :推 涌 泉 : 引 火 归 元 、 滋 阴 清 热揉 涌 泉 : 止 吐 泻 , 有 左 揉 止 吐 , 右 揉 止 泻 之 说掐 涌 泉 : 止 抽 搐 常见疾病治疗 发热推拿 外感风热 开天门 推坎宫 逆运太阳+耳后高骨 清肺金 清天河水 退六腑 拿合谷 拿风池 推天柱骨 推脊柱 发热推拿 外感风寒 开天门 推坎宫 逆运太阳+耳后高骨 清肺金 推三关 掐二扇门 揉一窝蜂 拿风池 拿肩井 发热推拿 食积发热 补脾土 清板门 清大肠 运内八卦 清天河水 退六腑 揉天枢 顺摩腹 拿足三里 下推七节骨 捏脊 发热推拿 气分热盛 清大肠 清肺金 揉小天心 运内劳宫 打马过天河 退六腑 拿风池 退天柱骨 推脊柱 揉涌泉 感冒 开天门 推坎宫 逆运太阳+耳后高骨 清肺金 拿风池 揉肺腧 分推肩胛 感冒 风寒感冒 推三关 掐二扇门 揉一窝蜂 拿肩井 外感风热 清天河水 拿合谷 推天柱骨 推脊柱 咳嗽 清肺金 逆运内八卦 摩膻中 分推膻中 揉乳旁乳根 揉丰隆 揉肺腧 分推肩胛 按弦走搓摩 咳嗽 风寒咳嗽 开天门 推坎宫 逆运太阳+耳后高骨 黄蜂入洞 掐二扇门 揉一窝蜂 推三关 风热咳嗽 开天门 推坎宫 逆运太阳+耳后高骨 黄蜂入洞 清天河水 退六腑 咳嗽痰多 补脾土 揉板门 揉足三里 泄泻伤食 补脾土 推板门 清大肠 顺运内八卦 推四横纹 清天河水 退六腑 揉天枢 顺摩揉腹 揉足三里 揉脾胃腧 捏脊 湿热 清脾经 清板门 清大肠 清小肠 顺运内八卦 推四横纹 清天河水 退六腑 揉天枢 顺摩揉腹 揉足三里 揉脾胃腧 捏脊 泄泻风寒 七节骨 柔龟尾 补脾土 清大肠 揉脐 摩腹 推上七节骨 推三关 揉外劳宫 脾气虚弱 补脾经 推板门 补大肠 清小肠 顺运内八卦 揉一窝蜂 揉神阙天枢 逆摩揉腹 揉足三里 揉脾胃腧 捏脊 上推七节骨 揉龟尾 遗尿 补肾水 逆运内八卦 推三关 按揉百会穴 揉气海及丹田 擦丹田透热为度 揉三阴交 揉肾腧穴 横擦八髎透热为度 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加减: 下元虚寒:加补小肠,揉外劳宫。 肺脾气虚:补肺金,补脾土,按揉足三里,揉脾腧 抽动症 基本手法 取穴:百会、肝俞、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太冲以及抽动局部穴位推拿。 清肝经100次 清心经100次 运内八卦50100次 揉内关50100次 揉百会100次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各50次 加减 眨眼:轻揉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穴各100次。 吸鼻:迎香、上迎香、四白各100次 动嘴:地仓、颊车各100次 清嗓:天突、膻中穴100次 耸肩:拿肩井50次,天宗穴100次 吸腹:双天枢100次,揉腹35分钟 足三里穴1分钟 丰隆、太冲穴各100次 揉肝俞100次 推脊柱510次 谢 谢 聆 听 基 本 概 念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乔引”、“案杌“等;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年轻的一门医术;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疗与功法训练。小儿推拿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以推拿手法为主,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及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法。一、概论 【 捏 法 】 调 阴 阳 、 理 气 血 、 和 脏 腑 、 通 经 络 、 培 元 气 1捏脊法 (“捏积”)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1)自下而上,先捏脊三遍,第四编“三捏一提”)(2)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捏 法 正 位 手 势2. 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11、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小天心;以中指关节或屈曲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斜视、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16、六腑:线状穴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推(退)六腑,或退下六腑。100300次。 主治:一切实热病症。高热、烦渴、惊风、鹅口疮、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结干燥等。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拍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为31.。 一、头面颈部穴位 一、头面颈部穴位 感冒 风寒感冒 推三关 掐二扇门 揉一窝蜂 拿肩井 外感风热 清天河水 拿合谷 推天柱骨 推脊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