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5课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三巨头操纵的会议1.背景战胜国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休养生息;力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秩序。世界人民热切盼望世界真正和平。2.概况(1)召开: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凡尔赛宫召开。有27个国家参加,主要是战胜国的代表,苏俄和德国被排除在外。实际操纵者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三巨头。(2)核心议题:处置战败国和巩固战胜国成果。(3)主要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3.性质 是战前列强争夺的继续,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巴黎和会是为了什么而召开的?哪些国家在这次会议上起主导作用?提示:帝国主义战胜国制裁德国,重新瓜分世界。主导:英、法、美等大国操纵了会议。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凡尔赛和约1.签订1919年6月28日,战胜国在凡尔赛宫签署对德和约。2.主要内容(1)责任问题:认定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2)领土问题: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区域划为非武装区。(3)军事问题: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等。(4)赔款问题:规定德国在一定时间内应向英、法等国支付的赔款总额。 (5)殖民地问题: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6)中国山东问题: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给日本。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提示:帝国主义国家无视弱小国家的主权;中国虽是战胜国,但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主权并不能得到保证,即弱国无外交。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凡尔赛体系(1)形成:包括对德和约,国际联盟盟约,协约国集团陆续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的和约。(2)实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列强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战胜者治下的和平1.积极作用(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20世纪20年代,凡尔赛体系使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2)凡尔赛体系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根据民族自决的原则,确认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消极影响(1)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德国怀有摆脱和约束缚的复仇情绪。(2)协约国在巴黎和会期间策划武装干涉苏俄,而且和会后长期与苏俄对立。(3)战胜国列强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而矛盾加深,如何处理 德国赔款问题成为斗争的焦点之一。(4)战胜国的任意宰割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自主思考凡尔赛和约埋下了哪些将会产生罪恶的种子?提示:德国等战败国受到严厉制裁,必然滋生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为新的战争埋下隐患。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英法对德政策的异同史料导入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法国。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如德国觉得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它时时可以对征服者进行报复为了这些理由,所以我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统治下割给别国。”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探究:(1)史料中,劳合乔治主要反对什么?他的理由是什么?(2)劳合乔治表示反对的实质原因是什么? (3)依据上述史料,英法对德态度有何异同?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反对法国吞并萨尔盆地。理由是如果割占德国的领土,会使德国感到不公平,从而对征服者“进行报复”。(2)不愿让德国过于削弱,法国过于强大,这是英国传统的大陆势力均衡政策所致。(3)相同点:都主张制裁德国,获取最大利益;不同点:英国不愿过分削弱德国,法国主张严厉制裁德国。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正确认识法、英、美三巨头在对德问题上的关系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例题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你认为“割牛的头”和“挤牛的奶”的分别是 ()A.美国和英法B.法国和美英C.苏联和英美D.英国和美法解析:法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甚至要肢解德国;英国则要求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但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美国不愿意失去德国这个在欧洲的投资场所。答案:B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史料导入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正因为如此,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列宁探究:(1)凡尔赛体系下存在着哪几类矛盾?这些矛盾对该体系的瓦解作用如何?(2)如何理解“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 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德国强烈不满,力图复仇,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发动侵略战争最终瓦解了该体系;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战胜国的矛盾,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战胜国帝国主义与苏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2)凡尔赛体系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内部矛盾重重,不能长久维持和平。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正确认识凡尔赛体系1.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优势。如英法操纵了国联,使之成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虽然战争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增强了美日力量,显示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方向,但美日力量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格局,尤其是军事实力仍无法与英法竞争,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中心地位只是动摇,并没有完全丧失。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由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例如一开始便受到中国五四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冲击。同时由于这一体系中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等诸多矛盾的存在,这一体系必然不能持久。3.体系具有反动性。例如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转让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给日本等,照旧维护了殖民主义的统治秩序。4.体系具有不全面性。例如出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把苏俄排斥在 外;出于分赃的目的,排斥了德国。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例题2】 德国总理谢德曼在国民议会上强调:“如若认为这种单方面战争责任的论调是错误的,又要代表德国去签署此条约从而加以确认,那岂不是违背自己的荣誉和良心吗?”又说:“谁签订和约就让谁的手烂掉。”这体现了()A.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C.协约国与苏俄之间矛盾重重D.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情绪,为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答案:B 2 3 4 511.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解析:一战后初期,英法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具体体现是如何处置德国。A、C两项是华盛顿会议上的矛盾表现;B项是英法与美国的矛盾冲突。答案:D 2 3 4 512.“烧毁柏林,吊死对方每个将领,并索要莱茵河畔的大片土地。”提出这一强烈要求的应是参加巴黎和会的哪国代表()A.英国B.法国C.美国D.意大利解析:根据材料可看出要求对德国进行严厉制裁,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法矛盾尖锐的史实,可以判断该国是法国。答案:B 2 3 4 513.观察下图漫画,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大蛋糕的“一角”的关键因素是() 山东:日本分得和平大蛋糕的一角A.中国的五四运动激怒了帝国主义列强B.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C.日本在和会上不插手欧洲的事务 D.德国主动请求和会把山东交给日本 2 3 4 51解析:注意漫画的含义是帝国主义列强主动分给日本“蛋糕”。A项说法错误,五四运动并无此效果;C项是原因,但不是关键因素;D项不符合史实,德国虽是战败国,但绝不可能主动把山东交给日本;B项是正确答案,因为主宰会议的是美、英、法三国。答案:B 2 3 4 514.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A.国 际 联 盟 软 弱 无 力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理解能力。题干内容是针对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和约从各个方面对德国进行严格的限制,必然会引起德国的反抗。答案:D 2 3 4 515.图文探究:材料一巴黎和会三巨头操纵世界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R.R.帕尔默认为:“一战后有关德国方面,条约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宽大这样就给阿道夫希特勒打开 了方便之门” 2 3 4 51(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巨头妄图怎样操纵世界。(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过于严厉”?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条约“给阿道夫希特勒打开了方便之门”?参考答案:(1)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维护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奉行“大陆均势”,维护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妄图称霸世界。(2)理解:条约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向了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原因:条约以战胜国和强国意志为中心,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给日后法西斯在德国的上台和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和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