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参考》的使用情况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712982 上传时间:2021-05-3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0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参考》的使用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学设计参考》的使用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学设计参考》的使用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导学案的设计模式 设计者是完全避免了面向教师教的传统教学设计,而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一些课本上没有的预设问题、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与对生成的预设和处理等,例题选取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可行性、科学性等。 二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设计者在设计教学案中主要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知识形象化,所有的知识都是以问题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再由学生去思考、总结里面的知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二是问题来源多样化,大部分的问题是由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主动提出的,是经过了学生思考后得出的,还有一小部分的问题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预设性问题,同样具有思考价值。 1.问题的提出初中物理学习知道,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由此你可以猜想:物体的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什么因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你探究了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在这一特殊情形下力对物体做功(W)与物体速度变化(v)有什么样的关系? 根据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思想,你可以猜想:物体的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什么因素? 1.问题的提出(1)什么是动能?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有何定量关系?(3)能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物理情境的创设 根据个别实验探究的结果是不能认为就是规律性的结论,在教学中需要对动能定理在理论上进行推导。而理论推导与实验探究都是认识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使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来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间的关系。 2物理情境的创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 推导过程: 结论:W= lF Fv1 v2mm 3.互动探究的组织 在上述表达式中,表示了什么意义呢?根据重力做功与物体重力势能变化有关和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有关,且上式反映力做功W与物理量 的变化量相等可以推知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221 mv 3.互动探究的组织(4)在上述表达式中, 表示了什么意义?你是怎么想到的?(5)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动能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其表达式如何?221 mv 3.互动探究的组织动能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是标量还是矢量?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与功的单位有什么关系?()下列关于动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量减半,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动能不变B质量减半,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动能变为原来的2倍C一个物体速度不变,动能一定不变D一个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动能是与某一段时间相对应还是与某一时 刻相对应? 4知识的升华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什么?各个量及表达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定理中的W的意义?外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外力做负功呢?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动能定理应该如何进行修正? 4知识的升华如果几个力不是同时作用而且大小又在变化,动能定理又如何理解?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沿光滑水平地面由A点运动到B点,如图所示,前半程拉力的大小恒为4N,后半程拉力的大小恒为3N,已知AB之间的距离为6 m,物体在A点的速度为2m/s,方向水平向右。求物体达到B点时的速度。 v1 FA B 5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现在,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听老师分析解题时明明白白,但自己面对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这就说明了学生虽然学习了物理的概念、定理、定律等一系列知识,也记住了相应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得出,但为什么仍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呢?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出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上,不重视对概念、公式理解和对物理过程分析,以至理论和实际脱节。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教与学之间存在着以下问题: 5信息的收集与反馈(1)学生只重公式、概念记忆,轻视物理过程分析推理,误认为记清楚课文内容,分析时就能灵活运用。这就造成了认识上的肤浅,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低下,碰到复杂的习题,有些学生在无法解答时,公式乱写一通;还有的学生不注意学习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不分对象,生硬照搬,变成了“老师讲过的都会,老师没讲过的,简单的也不会”,这就是不重视物理过程分析能力培养的恶果。 5信息的收集与反馈(2)老师在分析问题时过分注意特殊的方法和技巧,忽视了指导学生分析基本过程和透视问题本质的教学,常出现的是老师讲得“非常精彩”。学生学得“不明不白”,结果时间用了不少,学生所得甚微。另一种是老师只重视结果,忽视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教学。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必须在物理过程教学上加大力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还有利于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5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根据学案完成情况,安排学生分组汇报。 注意:(1)学生汇报答案的正误及表述是否合理;(2)学生的疑问。 6能力的提升在探究动能表达式的过程中,如果力F是斜向右上方的拉力得出的结论相同吗?如果力F不是推力而是物体滑行过程中的摩擦力得出的结论相同吗? 三例题的选取 例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102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例2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0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在水平面上滑行了距离l后停了下。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补充例题1质量为50kg的游泳运动员,从离水10m 高的跳台上以4m/s的速度跳出。求运动员起跳时做了多少功?若不计空气阻力,运动员入水时的速度是多少?若该运动员落水时速度为13m/s,则他克服空气阻力做了多少功? 补充例题2.如图所示,物体沿一曲面从A点无初速度滑下,滑至曲面最低点B时,下滑的高度为5m。若物体的质量为1,到B点的速度为6m/s,则在下滑过程中物体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A BO 做功的过程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汽车刹车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最终停下来了,汽车的动能到哪里去了呢?整个过程中能量还守恒吗? 从整体设计思路来看,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核心;以好奇心为动力;多方式、多途径地探究;重视探究中的生成;探究中加强合作与交流;进行形成性评价这几个要素,改变了以前学生上课只能被动学习的历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在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率,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教学设计。 教研室精心的为我们准备了这本教学设计参考,用起来非常的顺手,为我们教师省了很多的书写教案时间,从而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钻研教学上,我们非常感谢教研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