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资料教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24876227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资料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资料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资料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第一部分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第 一 章 广播 电 视 概 述第一节电视节目 1、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 电视节目 的画面由一个个镜头组成,其中包括了屏幕上各种可视的形式,如影像、图表、 字幕等等。 音响是电视观众通过喇叭听到的所有成份的统称。这些成份大体包括解说词、 效果声、 音乐和歌曲,如果是电影或电视剧,那么还可能有旁白、 对白等等。2、 电视节目 分类 (1)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的格式可以多种多样:有以镜头画面表达内容为主的电视画面新闻,有镜 头为辅解说词为主的解说词新闻,有以播音员读稿的电视口播新闻,有屏幕上出现图案 和图表的图案新闻,还有干脆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字电视新闻,其格式的多样性恰恰体 现了电视传播的多样化特点。(2)电视专题节目 这一类型的节目内容十分广泛。围绕着一个特定的题目或者针对某个专门的内容所 展开的报道和讨论,都是专题节目。节目的形式多种多样,长度以每集不超过十分钟为 宜。可以在一个专门栏目 内将其一个项目 、 一个项目 地依次播出。(3)实况直播节目 这种类型的电视节目 包括时事政治实况,剧场文艺演出实况和体育比赛实况。通 常这类节目场面大、 时效性强,播出的时间较长,节目本身或有欣赏和娱乐的特点,或 有很强的 新 闻 属性 。 如美 英联 军 攻打 伊 拉克 、 非典时期的 连续 报道等 等 。(4)电视剧与电影 虽然电视与电影有着一些差别,但是在观众的心目中往往是把它们放在同一类节目 之中的。以故事情节或矛盾冲突为主线。利用银幕形象着意刻划人物的个性,揭示和表 现深刻的主题思想,这是电视节目与电影共同的属性。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电视与电影两种技术手段的不同,还有制作所需的经费和周期不同等。(5)电视广告 广告节目无论是形式或内容都可称得上是一类完全不同的节目形式。 广告的目的性很强,常常自然或不自然地诱发观众产生一种将信将疑的逆反心理。 因此,国外商业电视台制作广告,常常从趣味性、 人情味、 产生好感、 美感等方面入手 进行商品电视广告的构思,进而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 电视广告为了博得最大的收视率,往往以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拍摄技巧,逼真的动 画设计,高超的表演、 夸张的解说,再配上悦耳的音乐,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消除或冲 淡观众的 戒 备 心理 , 使广 告确 保 其效 用 。(6)综合节目 这是一种新生的电视节目形式。 选定一至二名深受观众喜爱的人物来当节目主持人。 参加晚会的人员既是演员,又是 观众,还有我国各界群众中产生出的 模范、 英雄以及名家、 学者。电视观众还可以通过 电话和电报与晚会现场联系,直接点播节目,为节目增添了生动随便、亲切活泼的气氛。(7)教育节目 所有的电视节目就其社会效益而论,都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这里所的教育节目, 是指利用电视广播举办和种种专业或普及性、 定向性的科技、 文化教育性节目。 根据题材的不同和教授课程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人们又给教育性电视节目分了两类:一 类称作“课堂搬家型”,意思是可以把课堂原封不动地通过电视送到各地学生面前。这 种类型的节目优点是统一了教师授课的信息反馈。第二类型称作“信息增值型”,各类 英语教学节目 和计算机教学节目 就是这一类型。第二 节 影 片制 作 与电 视制 作影片制作节目制作者在确定了节目选题之后,用电影摄影机和胶片(在电视台通常 使用用的是16MM电影摄影机)去拍摄制作。如果需要同期声,还必须配备同步录音机。 拍摄后的胶片冲洗、样片印刷、套底和声画合成、翻正、翻底、最后印制大量的考贝。 电视制作在确定选题后, 直接用电视摄像机进行摄制, 这是电视制作的最初含义。 在没有录像机时, 摄像机拍摄的节目无法贮存, 只能现报现播。 而在录像机问世并进入 实用阶段, 电视的节目贮存和重现才成为现实。第三节 制作工作的差异 “电视节目制作”是我们对制作电视节目过程的统称。 根据诸如此类在节目的制作上存 在着的巨大差异,又将电视制作方式分为以下三种,即ENG方式、EFP方式和演播室方式。 1 、 ENG 方 式 ENG方式是三个英语单词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的缩写,意思是“电子新闻采集”。 2 、 EFP 方 式 EFP也是由三个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是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 的缩写, 意为“电子现场制作” EFP同样来源于电视技术,它原本是对一整套电视设备的统 称,叫EFP设备或EFP系统。 3 、 演 播 室 制 作 方 式 演播室相当于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按照我国目前中央电视台以及省电视台的情况来看, 分 别 有 1000 平 方 米 、 800 平 方 米 、 400 平 方 米 、 200 平 方 米 和 100 平 方 米 左 右 大 、 中 、 小 型 电视演播室。 这些演播室内可以用于大、 中、 小型种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构成了 电视台多层次制作系统。 采用演播室及其配备的全部设备、 设施进行的电视节目制作, 就称为演播室制作方式。第四节 电视制作人员的职责1、 编剧2、 导 演3、 编 辑4、 导 播5 、 摄 像6、 灯 光7 、 场 记8 、 录 像9、 美 工10 、 服 、 化 、 道11 、 剪 辑12 、 剧务13、 制片14 、 监制15、 节目 主持人16、 其它第五节 广播电视制式广播电视制式分为三大类:PAL、SECAN、NTSC制式。电视制式是指一个国家在播放电视 节目时所采用的特定的制度和技术标准。 在电视信号传递过程中, 将彩色的三基色红、 绿、 蓝分解与组合为电视信号时, 一些国家各自采用了不相同的方式, 这便导致了彩色 电视制式的不同。 目前, 世界上用于广播电视的彩色制式主要有三种。 NTSC 制 式 1953 年 起 源 于 美 国 , 采 用 美 国 全 国 电 视 系 统 委 员 会 ( NATIONAL TELEVLSION SYSTEMS COMMITTEE )的英文缩写命名,叫做NTSC制式,这种制式的电视机成本较低,兼容性也较 好, 基缺点是彩色不稳定。 PAL 制 式 PAL制是西德一些欧洲国家在NTSC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成功的,采用逐行倒相扫描的方 式。这种制式的电视机性能最佳,收看效果最好,但成本较高。每帧由625行扫描线组成 场 频 为 50 赫 兹 。 SECAM 制 式 SECAM 制是由法国人1956 年首先提出, 1966 年定型的一种彩色电视制式,在该制式中色差 信号R-Y和B-Y是逐行顺序传送的,由于只传送一个信号,因此避免了串色和失真。这 种制式的电视机效果较好,但又不如PAL制。其缺点是成本较高,兼容性能又差,。法国 影响了一些讲法语的国家和一些法属殖民地国家, 同时还说服了前苏联, 因此一些东欧 国家也加入了使用塞康制式的行列之中。第 二 章广 播 电 视 技术 基 础第一节 电视的起源和发展从工程的角度看,电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建立在电信号的产生、贮存、传递和重视技 术基础上的声画传播形式, 电视从其延生时起, 就综合并溶汇了人类科学的多项成果, 与化学、 电学、 光学、 机械、 工艺等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光 电 材料 一八一七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在一次化学试验中生成的碱金属里, 偶然发现了 “硒”。在一九六五年敷设的大西洋海底电缆工程中, 英国人约瑟夫。梅为了对电缆进 行测试, 利用了一根结晶硒棒来测量电阻, 试验的结果却引出了意料之外的发现。 光电效应的定义是:在光的照射下, 物体的电特性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与光线的强度 成正比。进 一 步的 研究还发现,光 电 现象又分为 三种情况:( 1)外 部的 光电 效应 在 光的照射下物体的表面分离出电子。(2)内部光电效应在光的作用下,半导体或是 介质的导电率(即电阻的倒数)发生变化。(3)封锁层的光电效应, 也称为结光电效应 光线在导体和光敏半导体之间的分界层上激起电动势, 产生电压。 2 、 电 传 真 第一个用来传送静止图片的传真机延生于1861 年。电传真机就是利用电来传送和重现静 止的文字和图片的方法。 3、 机 械 电 视 一八八四年在电视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德国年仅23岁的青年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利用硒光电池,发明了一个电视机械扫描盘。这是一个绕轴旋转的圆盘。 盘 上 有 24 个 呈 螺 线 形 排 列 的 小 孔 。 当 圆 盘 在 景 物 和 硒 光 电 池 之 间 旋 转 时 , 盘 上 的 小 孔 一 个接一个地扫过画面, 图像被分解成24条象素行, 并挨个将光亮度通过小孔投给硒光电 池形成电流。 这样整个面就被分割并按次序轮流传送了出去。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品质 1、 象 素 与清 晰 度 以我国现行的电视为例, 一帧电视画面由625行电视扫描线组成, 也就是共有625条象素 行。 因此, 可以认为由垂直方向看, 可以排成625个象素。 电视画面的长宽之比是4:3 由此可以计算出每行有833个象素, 同时也可以算出一帧完整的电视画面有52万个像素。 这 52 万 个 像 素 决 定 了 今 天 电 视 清 晰 度 的 极 限 。 2、 帧 频 与闪 烁 在电视技术中, 一幅由象素行组成的电视画面叫做一帧画面, 每秒钟帧的改换次数称为 帧频。英国电视的先驱贝尔德(BAIRD )曾在一九二六年为英国皇家展示过一个30行(组成一帧)。 帧频为每秒钟5次的机械电视, 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一九二七年四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伊弗斯(IVES )展出了一个50行,每秒18帧的电视 装置。 而当时的德国邮电局则在一九二九年制订了30行, 帧频为12.5的电视技术规范作 为它的第一个电视标准。 3、 隔行扫描 4、 广播电视的标准 5、 高清晰度电视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构成 1、 电视摄像管 电视摄像管是一种内部高度真空的玻璃器件, 主要由光电靶、 电子枪二大部分组成。 在 摄像管内外, 还分别装有聚焦电极, 偏转线圈和校正线圈。 2、 显 像 管 电信号经过远距离传送, 最后它必须转变成为光影像, 才能被我们的眼睛观看到。 电视 技术中将电信号转换成为光影像的器件是显像管。 3、 彩色电视 色彩应用技术的实践证明, 自然界的一切色彩都可以通过对红、 绿、 蓝三种色光以不 同比例混合 而 模拟 出 来。 将三种基色光按不同比例相加混合而获得不同彩色的方法,称为相加混色法,也就 是加色法。第四 节 视频信号电视摄像机(包括所有视频信号源)最终产生的是视频信号,它的英文名称是VIDEO,这 是一个包括了图像的各项信息内容和控制再现系统工作指令的复合脉冲信号。 1、图像信号: 2、同步信号 我们也已知道, 为了保证正确重现图像, 要求收端与发端同步扫描。因此, 在视频信号 中必须加入有同步信号, 与图像信号一同传递, 控制收端扫描同步。同步信号分为行同 步信号和场同步信号,它们使扫描电路产生一定相位的行、场锯齿波电流流过偏转线圈 产生一个变化着的偏转磁场。 3、消隐信号 无论是行扫描和场扫描,每个周期内都有正程和逆程。为了使扫描逆程期间电子束 停止工作, 产生有害的回扫线干扰, 还人为加人行、场消隐信号, 截止扫描逆程间的电 子束。消隐信号的电平相当于图像黑色电平。 4、亮度信号及色差信号 彩色电视信号是由红、绿、蓝三个摄像管产生基色信号形成的,考虑到兼容性, 首 先对红、绿、蓝三基色信号以0.3红、0.59绿和0.11蓝的比例相加合成一亮度信号YY 实质上相当于黑白电视信号中的图像信号部分。 5、 色同步信号 在行消隐信号后肩上有大约810个正弦波, 它传递彩色副截波信息和色同步电路 开关的识别信息, 保证解码器电路正常工作。 6、 音频信号 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范围大约在20赫兹20000 赫兹之间,因而,这个范围也就成为由 声音转变而成的电信号的频带范围。这个电信号叫做音频信号,英文名称是AUDIO。 7、 射频信号射频信号的英文缩写名称是RF,它同时包括了视频与音频信号,还有其他成分和特殊的 处理, 射频信号与视频信号完全是两码事。 8 、 调 频 与 调 幅 负责携带工作的高频信号叫做“载波”。 它的频率叫做“载频”。 把声音信号依附到载 波上的过程叫做“调制”。 实质上是利用声频信号来控制载波的变化, 使高频信号的幅 度随声频信号的大小而变化的叫“调幅”, 使高频信号的频率随声频信号的大小而变化 的叫“调频”。第 三 章 录像 与 摄 像 第一节 电视录像 1、 磁性材料 制造录像磁头与磁带, 都离不了各异的磁性材料。 给一个磁性材料棒绕上线圈, 线圈中 通过电流时,线图就会产生磁场。位于线圈中央的磁棒即会被磁化,表现出强烈的磁性 2、 磁 带 磁带的构造包括带基和磁性材料层两部分, 带基采用高强度聚酯制成, 它是磁性材料层 的依托, 又是整材料的躯干, 因此应当光洁平展, 具有很好的强度和韧性, 还要具备不 易变形的特点。带基的厚度大约为14 15 AM。(微米) 3、 磁头 4、 磁 鼓 5、 磁迹 视频信号, 包括其它的信号, 最终经过磁头变换, 以剩磁的形式记录在磁带的磁层上, 由于磁头与磁带的相对位置与速度等因素, 各磁头在磁带上经过的路径不一样。 电信号 以剩磁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的磁信号叫做磁迹。 磁迹的种类通常有视频磁迹、 音频磁迹、 控制磁迹和 时 码磁 迹 。第二 节 电 视摄 像 机 宽咼比: 电视屏幕标准宽高比为4 : 3。高清晰度电视宽高比为16 : 9。 成像器件: 电 子摄像管是摄 像机中 利 用电 子 束扫 描把 景 物的 光 学图 像 转换成电 信号的 一种真空电 子 管。 电 荷耦合器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 它的功 能 是 将从镜头进 来的光转变 成 电 子 信 号, 记录 在 录像 带 上, 或 呈现在摄像机的 电 子寻 像 器上 。第三 节 摄 像机 的 主要 性能 指 标 1 色 彩与 亮 度 普通景物的平均亮度范围约为 160:l ,而电影胶片的宽窄度为128:1 ,摄像机的宽窄度只能达到30:1至60:1。摄像机拍摄画面的最佳对比度不应超过40:1 2 色 温 室内照明的色温标准是3 200K,这是带有一点红色的白光。所有演播室照明器具和用于 室内照明的便携式灯光采用的都是 3200K 3 清晰度 电视系统传送图像细节的能力称为该系统的分辨率, 相应地表现在人对图像细节清晰程度的感觉称为清晰度。 像素的多少反映了图像的清晰度 4 最低照度 摄像机拍到可接受画面的最低照度, 是评价其性能的一个指标 第四节摄像机分类 第五节摄像机机身 第六节摄像机镜头 第七节焦距和视角 第八节 摄像机的 调节 1 白平衡调节 色温是摄像机色彩重现的关键因素 如何调节白 平 衡 CCND FILTER( 色温校正中性密度滤色片)旋钮: 选择适当照度的滤色片。滤色片旋钮设置 说1 3200K2 5600k+1/4ND23 5600k4 6000k+1/16ND4(4) 白 平衡值 的存储(5) 使用预置白平衡设定值(6) ATW( 白 平衡 自动跟踪)功能(7) 混合光白平衡的调节明滤色片 拍摄条件1日出、日落、室内晴朗的室外3多云或有雨的室雪景、高山、海岸A: 统一成日光色温:B: 统一成室内光色温 C: 遮挡法D: 强制法(二)黑平衡调节3 电子快门的使用4 增 益功 能5 寻像器第九节 摄像机焦距的调节第十节光圈的调节第十一节调节后焦第十二节近摄第十三节摄像机附属拍摄设备第十四节摄像机的使用第十五节摄像器材的维护第二部分 电视摄像造型基础第一章:电视画面第一节:电视画面的地位和作用电视是一种综合艺术,它体现了多种传输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兼容和优化。电视画面变语 言、文字、图片的“线性”信息传输为“信息场”传输, 能提供视听完整、全方位、多 角度的视野和直观信息, 大大提高了传输内容的丰富性和客观性。 解决电视节目中画面和解说两张皮的问题。 讨论画面和解说谁为第一的问题。第二节: 电视画面的特性 电视画面既是时间艺术, 而且又是空间艺术。 缺少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虚拟, 再 现, 电视画面与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 电 视 画 面 的 空 间 特性 屏幕显示、平面造型、框架结构三个方面构成了电视画面特定的空间形态和特性。(一)屏幕显示 电视画面靠像素组成。 由一个个、一排排的光点组成了像素。 目前我国通行的电视标准 为 625 行 每 行 800 多 个 像 素 , 每 帧 画 面 约 52 万 个 像 素 。 电影画面是反光体, 而电视画面是发光体。 所以 1 电视画面的色彩夸张,特别是三基色(红绿蓝)则更加明显。电影画面可以表现出100 多个层次, 而电视画面只有30多个层次。 2 电 视 画 面 无纯 黑 部分 。 3 电视画面有强光漫射现象。 4 电 视 信号与 屏 幕上 亮 点 消失 不 同步 。(二)平面造型 平面造型的主要特点, 是要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再现或表现三度空间的现实生活。 1利用人眼的视觉经验, 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 2利用画面中运动物体, 显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 3利用摄像机的运动, 突破画面的平面造型的局限(三)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指的是限制在电视机外框内的画面的取舍。 也是一种构图形式, 这种形式除了 表达创作者需要准确表达的画面内容外, 还牵涉到作者对画面的美学观点 框架对于电视画面来说不仅是一种存在形式,在电视画面造型过程中还起着界定、平衡 间隔、创造比例等直接影响画面内容和观众心理的作用 (1)通过框架对被摄景物作不同范围的截取, 构成不同的视觉样式, 形成电视景别 ( 2 )框架构成了被摄景物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及景物与框架之间的不同格局。换句话 说, 电视画面内景物的位置是在与框架四边的对比中界定的。 ( 3 )框架为电视画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底,观众的视知觉活动是参照这一框架进行 的, 所谓画面内物体是否平衡, 都是与框架的对比中形成的。 (4)当对电视画面周围的四边抽象认识时,这四个边就成了四条直线,四个标志杆。 它们在特写的条件下, 可以与画面内的物体产生某种吸引力或排斥力, 形成画内物体相 对运动,或相对静止的趋势。两种不同的美学态度 把框架内的空间看成一个独立的天地。 框架是画面内部和画面外部之间不可逾越的明确 界线。 不再把框架看成一个与外界起隔离作用的界限, 而是看作一个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向外 眺望的 窗口 。 开放式构图, 除强调画面内外的结合, 注重向画外空间的拓展外, 还注意调动观众的想 象力, 调动观众参与画面造型的创作过程, 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平衡和美感形式, 变观 众对电视节目被动接受方式为调动各自的生活底蕴去积极思考和发现的主动参与方式。二 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 电视画面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 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同时, 它还要占有一定的 时间, 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形态。 电视画面的时间和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 (一) 单向性 (二)连续性 (三)同步传输第三 节 电视画面的造 型 特点 一 表 现 具 象 听 语 言 描 述 2.8 秒看 文 字 描 述 2.1 秒 看 黑 白 照 片 1.2 秒 看 彩 色 照 片 0.9 秒 看 活 动画 面 0.6 秒 看 实 物 0.4 秒 关于记忆比率的研究。这个研究表明,同样学习一份材料,采取传统口授办法, 让学生光听( 纯听觉) ,三小时后能记住60;采取光看( 纯视觉) ,三小时后 能记住对70;视听并用,三小时后能记住 90。三天之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 忆率分别为15、40。75。视听并用的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三天之 后,大于二者之和。二、表现运动 记录运动、表现运动是电影的重要造型特性。电影电视的画面不同于绘画、雕塑和图片 等造型艺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仅直接表现运动主体富有变化的运动恣态,而且能 构表现主体运动的速度、节奏以至运动的全过程。 通过动静对 比 来突 出 主体三、运动表现 运动摄像是一种多角度、多元性和多义性的表现方式。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加大了单一 画面的表现 容 量, 极 大地 扩充 运动画面的表现含义。 由 镜头 的 综合 运 动, 所形 成 的一 个电视镜头中多景别、多角度的多构图画面,展现出流动的、富于变化的、本身又具有 节奏和特定韵律的表现形式。第四 节 电视画面拍摄 的 技术 要 求 其一,电视 画 面表 现 的时 空信 息 应清 晰 、准 确 ,简明而集中 其二,电视画面的光、色还原应力求真实、准确 其三,镜头运动时,力求稳定、流畅、到位 其四,注意 同 期声 的 采录第 二 章 电 视 摄 影 造 型 的手 段 电视画面的 表 现元 素 是多 种多 样 的, 通 常情 况 下,主要包括电 视画面 景 别、 拍摄 方 向、 拍摄角度, 它 们的 统 一运 用、 共 同 组 构 而形 成 电视画面的特定 语汇, 构 架和 完善 了 电视 画面自身系统的规律性和艺术性。只有真正认识,并正确运用电视摄像的三个基本造型 要素,才能完成符合电视艺术特色和要求的画面造型表现。第一 节 电 视景 别 一 、 远 景 远取其势。 远 景是 电 视景 别中 视 距最 远 、表 现 空间范围最大的 一种景 别 。如 果以 成 年人 为尺度,由于人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很小,基本上呈现为一个点状体。远景视野深远、宽 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远景是电视 景 别中 视 距最 远、 表 现空 间 范围 最 大的一种景别。远景画面的作用:A 开场和结局 B 意境画面 C 不确定性、诱惑点 二、全景 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 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全景画面与远景相比,有 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和视觉中心 地位。全景的作用:A 表现环境和位置 B表现人物的全身及动作 C 定向全景 三、中景 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较之全景而言,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降至次要位置,它更重视具体动作 和情节。中景使观众看到人物膝部以上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待人与人、人 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景的作用:A 表现环境和物体的主体部分 B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呼应关系 C表现 人物的主要动作 四 、 近 景 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近景常被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因此,近景是将人物或被摄主体推向 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 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 近景画面的作用: A 表现物体最富表现力的特征 B 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C 人 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 五 、 特 写 特 写 - 表 现 成 年 人 肩 部 以 上 的 头 像 或 某 些 被 摄 对 象 细 部 的 画 面 。 特写画面通过描绘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排除一切多余形象,从而强化了观众对所表现 的形象的认识,并达到透视事物深层内涵、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特写画面的作用: A 表现物体的细节部分 B 表现人物的表情和内心世界 C 刻划 人物的性格 D 加快节目的节奏,形成张力 六、电视景别的作用 1 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它能通过摄像造型达到满足观众从不同视距、不 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体的心理要求。电视景别的变化,适应满足了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 2 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在电视画面的造型表现和 画面镜头中,不同景别体现出不同的造型意图,不同景别的组接则形成了视角节奏的变 化。 3 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被摄主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从而形成画面内 容表达、主题诉求和信息传递的不同侧重和各自意蕴。二、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包括垂直平面角度(拍摄高度),和水平平面角度(拍摄方向)两个要素 (一)拍摄 高 度 摄像高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说相对高度。这 种高度的相对变化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况: 当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高度持平时,称为 平角或平摄;当摄像机高于被摄主体向下拍摄,称为俯角或俯摄;当镜头低于被摄对象 向上拍摄时,称为仰角或仰摄。 这三种拍摄高度具有各自不同的造型效果和感情色彩。 1. 平 拍 平拍指摄像机的高度与被摄对象基本处于一条水平线上,符合人们的观察事物的 习惯。是使用最多,最常用的一种拍摄角度。 功用: A 主要拍摄中近景和特写 B 利于表现主观镜头 感情色彩: 平 等、 客 观、 公正 2。俯 拍 俯拍指摄像机的高度高于被摄对象,是一种现实生活中比较少见的一种视角。 功用 : A 拍 摄客观 镜头 B 拍 摄 远景 和 全景 C 表现画面的层次 D 交待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方位和阵势。 感情色彩: 贬 低、 蔑 视 3。仰 拍 仰拍是摄像机低于被摄主体的视平线向上进行的拍摄功用:A 突出被摄物体 B 拍摄天空及高大建筑物 C 夸张事物及人物的形体。D 弥补 镜 头的 广 度 感情色彩: 赞 颂、 敬 仰、 权力 、 威猛二、拍摄方向 指摄像机与被摄物体的相对位置。 1 正 方向 功用: A 拍摄定向全景 B 交待环境和人物所处位置 C 展示人物的主体特征感情色彩:客观、公正、平和、庄严、肃穆 2 侧方向 功用: A 表 现人物 形体轮廓 B 展示人与人 之间的 相 对位 置 C 表 现 运动 感情色彩: 灵活、 富有变化(多用于表现大众人物) 3 背方向 功用: A 跟拍 B 主观镜头 C 多角度展示事物 感情色彩: A 神秘 B 掩饰 C 不确定 D 参与第三 节 、 画 面 构成 一、 被摄主 体 的运 动 A、 运 动 是一 种 美 B、 运 动 是一 种 力 C、 运动是一种和谐 D、 运 动 是一 种 节奏 E、 被摄主体的运动是场面调度和运动摄像的内在依据二 、 摄 像 机的 运 动 指在移动摄 像 机机 位 的同 时所 拍 摄的 镜 头 主要包括推 、 拉、 摇 、 移 、 跟 、 转、 甩 、 升 、 降 1、 多 视 点、 多 角度地 看 待事物,给人一种新鲜感 2、 在纪实性节目中具有现场感、 真实感 三、 综合运 动 指推、 拉、 摇 、 移 、 跟、 转、 甩 、 升 、 降的 综 合运用四、构 图 第一、 画面 构 图概 说 A、 画 面 构图 是 传达信 息 的主要手段 B、 画面构图是体现作者美学休养的重要方面 C 、 电 视 画 面 构 图 和 图 片 摄 影 构 图 有 必 然 联 系基本要求: 简洁 主体突出 立意明确 表现力和美 起幅和落幅第二 、 画面 构 图的 形 式元 素 光线、 色彩、 影调、 线条、 形状等组成了画面构图的形式元素 ( 一 ) 光 线 (二)色彩 ( 三 ) 影 调 1 从 画面 分 布的 倾 向 划 分: 有亮调、 暗调 、 中间 调 亮调又叫高 调 、 明 调 、 淡 调、 轻 调子 暗调又叫低 调 、 深 调 、 重 调 中间调画面 明 暗均 匀 、 层 次丰 富 ,易 于 表现 质 感 2 从画面的明暗对比,可以划分为硬调、 软调和中间调 硬调,也叫强烈调。易于表现力度美和粗犷美 软调,也叫柔和调。易于表现柔和、 含蓄之美 法则: 以硬 光 表现 动 ; 以软 光 表现 静以 硬 光 表 现 力 ; 以 软 光 表 现 美 以硬光表现男性;以软光表现女性第三 、 画面 构 图法 则 1 位 置法 则 A 趣味点和趣味线 B 中 央位 置 C 边 缘位 置 D 上方位置 E 下方位置 2 面 积法 则A 小 景别 突 出 B 位置前置 C 位置前调 3平 衡 法 则 A对 称 B重 力 平 衡 C左 右 平 衡第四 、 构图 形 式 静 态 构 图动态构图单构图多构图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曲线构图黄金分割构图九宫格构图第三章、固定画面第一 节 固定画面的概 念 及特 点 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 电视画 面。机位、 光轴、 焦距三不变是拍摄固 定画面的前提条件。机位不动, 则摄像 机无移、 跟、 升、 降等运动;光轴不动, 则摄像机无摇摄;焦距不动, 则摄像机无推、 拉 运 动 。 固 定画 面主要有以下两个特性: 1. 固 定 画 面 框 架 处 于 静 止 不 动 的 状 态 , 画 面 的 外 部 运 动 因 素 消 失 。 2. 固 定 画 面 视 点 稳 定 , 符 合 人 们 日 常 生 活 停 留 细 看 、 注 视 详 观 的 视 觉 体 验 和 视 觉 要 求。 第二节 固 定画 面的功用及局限(略) 第三节 固 定画 面的拍 摄要求 (1) 注 意 捕 捉 动 感 因 素 , 增 强 画 面 内 部 活 力 (2) 要 注 意 纵 向 空 间 和 纵 深 方 向 上 的 调 度 和 表 现 (3) 固 定画面的 拍 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 (4) 固 定 画 面 的 构 图 一 定 要 注 意 艺 术 性 、 可 视 性 (5) 固 定 画 面 在 拍 摄 中 有 一 点 必 须 牢 牢 记 住 , 那 就 是 “ 稳 ” 字 当 头 第四章 运动摄影 所谓运动摄影, 就是在一个镜头中, 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 变动镜头光轴, 或者变化镜 头焦距所进行的拍 摄。通过这种拍 摄方式所拍 到的 画 面, 称为运动画 面。 运动摄影的 依据: A 心理依据:“ 摄影机凭借人们的 经验找到了它的运动性;也就是心理活动反映在视觉上的 运动性”雷纳.扎佐 “为 了 显得 客 观, 恰 恰需 要强 烈 的 主 观 性 ” 让.米特里 蒙太 奇 心理 学 B 参与或伴随依据: “既可以使画 面显得特别真实, 而且能使观众在与摄影机一同移动的 时候, 产生一种身 临其境之感 ” 巴 拉 兹电影美 学 “镜头的变换应该由行动或人物的走动来带出”伊扶特.皮洛 C 美学依据:“期待的 心理在美感中有重要的 作用” 王 朝 闻“建筑是凝固 的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 建筑” 第 一 节 推 摄 推摄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推进, 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画 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称为推镜头。推镜头的特征: 1.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 2.推镜头 具 有 明 确 的 主 体 目 标 3.推镜头 将 被 摄 主 体 由 小 变 大 , 周 围 环 境 由 大 变 小 4.推镜头 在 一 个 镜 头 中 景 别 不 断 发 生 变 化 , 有 连 续前 进 式 蒙 太 奇 句 子的 作 用 5.推镜头 推 进 速度 快 慢可 以影 响 和调 整 画面 节 奏,从而产生外 化的 情绪 力量 6.推镜头 可 以 加 强 或 减 弱 运 动 主 体 的 动 感二、 推镜头的拍摄及应注意的问题 1. 推镜头应有其明确的表现意义 2. 推 镜 头 的 重 点 是 落 幅 3. 推镜头应有明确的目标,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 4. 推 镜 头 的 推 进 速 度 要 与 画 面 内 的 情 绪 和 节 奏 相 一 致 5. 模 拟 推 镜 头 要 注 意 焦 点 变 化第二 节 拉 摄 拉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调至广角)使画面框架由近 至远与主体 拉 开距 离 的 拍 摄方 法 。 拉镜头的特征 : 1. 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 2. 拉 镜 头 使 被 摄 主 体 由 大 变 小 , 周 围 环 境 由 小 变 大一、拉镜 头 的 功用和 表 现力 1. 拉镜头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关系 2. 拉 镜 头 画 面 的 取 景 范 围 和 表 现 空 间 是 从 小 到 大 不 断 扩 展 的 , 使 得 画 面 构 图 形 成 多 结 构 变化 3. 拉镜头可以通过纵向空间和纵向方位上的画面形象形成对比、反衬或比喻等效果 4. 拉 镜 头 从 不 易 推 测 出 整 体 形 象 的 局 部 为 起 幅 , 有 利 于 调 动 观 众 对 整 体 形 象 逐 渐 出 现 直 至呈现完整形象的想象和猜测 5. 拉 镜 头 在 一 个 镜 头 中 景 别 连 续 变 化 , 保 持 了 画 面 表 现 时 空 的 完 整 和 连 贯 6. 拉镜头内部节奏由紧到松、与推镜头相比,较能发挥感情上的余韵,产生许多微妙的 感情色彩 7. 拉 镜 头 常 被 用 作 结 束 性 和 结 论 性 的 镜 头 8. 利 用 拉 镜 头 来 作 为 转 场 镜 头第三 节 摇 摄 一、摇镜头的画面特点 (1)摇镜头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顾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 (2) 一 个 完 整 的 摇 镜 头 包 括 : 起 幅 、 摇 动 、 落 幅 三 个 相 互 贯 连 的 部 分 。 (3) 一 个 摇 镜 头 从 起 幅 到 落 幅 的 运 动 过 程 , 迫 使 观 众 不 断 调 整 自 己 的 视 觉 注 意 力二、摇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1. 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2. 有 利 于 通 过 小 景 别 画 面 包 容 更 多 的 视 觉 信 息 3. 介 绍 、 交 待 同 一 场 景 中 两 个 物 体 的 内 在 联 系 4.速摇=甩镜头 5. 用 追 摇 的 方 式 表 现 运 动 主 体 的 动 态 、 动 势 、 运 动 方 向 和 运 动 轨 迹 6. 用摇镜头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悬念,在一个镜头内形成视觉注意力的起伏 7.利 用 摇 镜 头 表 现 一 种 主 观 性 镜 头 8.利 用 非 水 平 的 倾 斜 摇 、 旋 转 摇 , 表 现 一 种 特 定 的 情 绪 和 气 氛二 、摇镜头的拍摄要求 1. 摇镜头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2. 摇 摄 的 速 度 应 与 画 面 内 的 情 绪 相 对 应 3. 摇 镜 头 要 讲 求 整 个 摇 动 过 程 的 完 整 与 和 谐第四 节 移 摄 移摄,是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用移动摄像的方法拍摄的电 视画面移动镜头的特征: ( 1)摄像机的运动使得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内的物体不论是处于运动状 态还是静止状态, 都会呈现出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 ( 2 )摄像机的运动,直接调动了观众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唤起了人们在各种交通 工具上及行走时的视觉体验, 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3)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一、移动镜头的作用和表现力(略) 二、移动镜头的拍摄要求(略)第五 节 跟 摄 跟摄是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 画面称为跟镜头。 跟镜头大致可以分为前跟、后跟(背跟) 、侧跟三种情况。前跟是从被摄主体的正 面拍摄, 也就是摄像师倒退拍摄, 背跟和侧跟是摄像师在人物背后或旁侧跟随拍摄的方 式。第五 节 跟 摄 跟镜头通常来讲具有下列特点: (1) 画 面 始 终 跟 随 一 个 运 动 的 主 体 。 (2) 被 摄 对 象 在 画 框 中 的 位 置 相 对 稳 定 跟镜头和变焦推镜头的不同点 A 距离 B 机位 C 速度 B 目的 一 、 跟 镜 头 的 作 用 (1)跟镜头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它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待主体 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变化的造型 效果, 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 (3)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的同一,可以表现出一种 主 观 性 镜 头 。 4)跟镜头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节目的拍摄 中, 有着重要的纪实性意义。二、跟镜头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跟上、追准被摄对象是跟镜头拍摄的基本要求 ( 2) 尽量用广角镜头第六节 升降拍摄( 略)第 五 章 光 学 镜 头 及 其 运用第一节 镜头的光学特性一 、 焦 距二、视场角三、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第二节 长焦距镜头一、长焦距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一、长焦距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1.视角窄长焦距镜头视场角窄于40, 例 如:镜 头 焦 距 25 mm , 视 场 角 为45 左 右。镜 头 焦 距 50 mm , 视 场 角 为23 左 右。镜 头 焦 距 75 mm , 视 场 角 为14左右镜 头 焦 距 100 mm , 视 场 角 为12左右 镜头焦距150 mm ,视场角为8 左右。一、长焦距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2. 景 深 小 景深受光圈(F值)、物距(拍摄距离)和镜头焦距三个因素影响,在F值、物距 不变的情况下焦距愈长景深愈小 焦距25 mm、F值为4、物距6米,景深从4米至11.5米,景深范围为7.5米。 焦距50 mm、F值为4、物距6米,景深从4.8米至7.9米,景深范围仅得3米。 如果用150 mm焦距的镜头、F值为4、 物距6米, 景深范围仅为0.3米。一、长焦距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3. 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小 4. 长焦距镜头压缩了现实的纵向空间 5. 长焦距镜头有“望远”的效果 6. 长焦距镜头在表现运动主体时, 对横向运动表现动感强二、长焦距镜头的功用 1 抓 拍 A 在较大的新闻现场抓拍新闻点 B 和被采访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消除被采访者的紧张感 C 暗访 。 对于 批 评 性新 闻 有一 定 的 隐 蔽 性 2跨越复杂时空, 拍摄难以接近的物体或场面 3聚焦突出群体中的主体 4利用焦点变化, 建立纵深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联系 5压缩纵深空间, 形成挤压、 重叠的效果 6拍摄纵深物体, 延缓运动速度, 造成慢动作效果 7 虚 入 与虚 出 , 有 利 于空 间 转场 8 拍 摄 意 境 画 面缺陷:A空间透视较差 B易晃动 C影响清晰度 D易变形第三节: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又称短焦距镜头, 是焦距比标准镜头短, 视场角大于60 的镜头。 一、 广角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1.视角宽 2.景 深 大 3.具有夸张效果,易变形 4.对 纵 向 运 动 的物 体 具 有 表 现 力 5. 强化透视效果,揭示远近物体间的空间关系 6. 画面稳定,利于手持机拍摄 7.拍 摄 暗 访 画 面第三节: 广角镜头 二、 广角镜头的造型功能(略) 注意事项: A 水 平难以 掌握 B 慎拍人物特写第四节: 变焦距镜头 目前, 各生产厂家提供的摄像机大多只配有一个变焦距镜头。 常见的变焦距镜头 的变焦范围有 12mm - 75mm ,10mm - 150mm ,9.5mm- 143mm ,9mm - 117mm 等。用最长焦距值除以最短焦距值就是这个变焦距镜头的变焦倍数,例如10mm - 150mm 焦距的镜 头是150mm-F 10mm = 15(倍)。变焦倍数越大,变焦范围就越大。第四节: 变焦距镜头 一、 变焦距镜头造型表现上的优势和不足(1)一个变焦距镜头可以替代一组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2)在摄像机机位不动的情况下即可完成变焦距推拉实现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在一个位置上即可拍到场面的全景和人物(物体)特写。 ( 3 )可以跨越复杂空间完成移动机位所不能完成或不易完成的推镜头和拉镜头。 ( 4 )摄像机镜头上的电动变焦距装置可以使画面景别的变化平稳而均匀,如用手动变焦, 可以完成急推和急拉,产生一种新的画面运动,形成新的画面节奏。第四节:变焦距镜头 (5)在摄像机机位运动的过程中变动镜头焦距可以构成一种更为复杂的综合运动镜头。 6)运用变焦距镜头,一个人即可以完成移动机位又变化焦距的综合运动镜头,增强了画 面造型表现的随意性和灵活性。 不足和局限 : A 是一种机械运动, 不符合人们观看事物的习惯 B 视场角在不断变化, 人为的痕 迹重。第四节:变焦距镜头 三、变焦距镜头的功用 1. 模 拟 推 拉 镜 头 2. 通 过 变 焦 距 推 拉 追 随 运 动 中 的 被 摄 主 体 , 保 持 画 面 景 别 的 相 对 稳 定 3.便于调整画面构图, 选择最佳景物, 突出视觉重点 4.有助于实现被摄对象处于焦点之外的拍摄 5. 有 利 于 镜 头 的 综 合 运 动 , 方 便 快 捷 6。 利于拍摄各类焦点变化的镜头 变焦距镜头运用注意事项:略第 六 章 电 视 场 面 调 度场面调度, 原是一个戏剧艺术的专业术语 第一节 场面调度的源流 电视场面调度包括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两个方面 :新闻节目一般不需要人物调度 第二节 电视场面调度 ( 1 )丰富画面语言和造型形式,增强电视画面的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 (2)渲染环境气氛, 通过场面调度创造特定的情境和艺术效果。 (3)场面调度可以通过一系列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画面,作为蒙太奇镜头表现被摄人 物活动的情景和局部细节, 并经由这些画面的组接形成人物活动及事件过程完整印象。 (4)有助于对节目节奏的把握, 有助于形成画面的节奏变化。 (5)场面调度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提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6)通过运动摄像的场面调度方法, 有助于形成长镜头纪实性拍摄。 (7)在现代的大型运动会、综艺晚会及演播室节目等的转播制作过程中,统筹有序的场 面调度是极其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第三节 轴线规则及镜头调度三角形原理 一、轴线规 律 所谓轴线, 是指在对摄像机场面调度的过程中与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 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无形的动作线. 所谓轴线规律, 是指摄像机在不同机位对 于同一对象或场景所处方位正确表现的规律。 越轴:是指摄像机越过所摄对象无形的关系线所拍摄的画面 (1)用摄像机的平行角度或共同视轴角度, 画面中的运动对象的方向将完全相同。 (2)在轴线一侧设置两个互为反拍的机位,画面中运动对象方向一致,但其正背、远近 不同。 (3) 当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合一时, 在画面中无左右方向的变化, 只有动体 沿镜头光轴的远近的变化和正背变化。 “越轴”的常用办法 : 1. 利 用 被 摄 对 象 的 运 动 变 化 改 变 原 有 轴 线 。 2. 利 用 摄 像 机 的 运 动 来 越 过 原 先 的 轴 线 。 3.利用中性镜头间隔轴线两边的镜头, 缓和越轴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的跳跃。 4.利用插入镜头改变方向, 越过轴线。 5.利用双轴线,越过一个轴线,由另一个轴线去完成画面空间的统一。二、三角形原理 当我们拍摄两个人的交流场景时, 在他们之间有一条无形的关系轴线, 也称关系线。 在 关系线的一侧可以选择三个顶端位置, 这三个顶端构成一个底边与关系线相平行的三角 形。 摄像机的机位可以设置在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端位置上, 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三角 形机位布局,这就是镜头调度的三角形原理,又称为三角形布局。由 于关系轴线有两侧 所以围绕两个被摄人物和一条关系轴线, 能够形成两个三角形布局。 当然, 在运动轴线 和其他轴线两侧也一样, 同样可以按照三角形原理设置机位。 三角机位又有内三角、外三角和大三角之分 A 第三部分:电视画面编辑 电视画面编辑第一节:电视编辑工作的性质 在电视行业里,编辑一词通常有双重含义,既指代一个创作环节,又是一项工种名 称。 作为工种而言, 编辑通常被称为编导, 是创作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 负责整个节 目的构思、采访、后期剪辑、合成等一系列的工作,在节目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导演、编导和编辑A 导演 导演 主 要指 电 影故事 片、电视剧的 业务 负责 人 , 负 责 剧本 的 选定 、修 改 、分 镜头剧本的编写、包括整个创作班子的组建、主要演员的人选、拍摄场景的选择、给主 要演员说戏、拍摄及后期剪辑、配音、拟音和配乐的整个创作过程, 是制片人聘请的最 高领导者。电影 和 电视 剧 的 创 作班 子 主要由 制片、场记、美 工、灯 光 、剧 务 、场 务、 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