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22158053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何 辉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新形势、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迎合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切实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带有建设性意义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意义的基本方法。关键词:德育 策略 原则 方法 引导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们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条件,同时腐朽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不可低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严重毒害未成年人的心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拓展了未成年人的发展空间,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本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明,各种观念和意识交织在一起,不断冲击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加上社会上某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以及黄赌毒等社会公害,也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和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学校是德育的主战场,学校又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尤其是政治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时代性,讲究科学性;注意改革,积极探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切实遵循“小、近、实、序、放、新”等原则。所谓“小”,就是内容要具体,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教育内容尽可能具体化、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切忌口号式、空洞化和成人的倾向。所谓“近”,就是德育工作要贴近实际。要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时代发展的要求。所谓“实”,就是工作要扎实,注重知行统一。加强实践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实处。所谓“序”,就是德育工作要讲究层次。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德育内容、德育空间和时间进行科学的序列安排。所谓“放”,就是要走开放式的德育之路。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的形式,使家庭、社会与教育者协调一致,构建三教合一的教育模式,并善于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校、家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所谓“新”,就是德育工作要创新。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善于从变化了的时代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力争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先进、科学的理念是正确行动和实践的先导,而方法则是理念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在德育实践中要坚持以“以导为核心”的德育新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运用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方法。基于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和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新理念的认识,我认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应当着重与三方面工作。第一、执行国家德育大纲,订立校本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事实上,在国家德育大纲的基本框架内,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于具体的课程载体才可能实现各种正向价值的传递,而另一方面,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比较灵活的、因而也更加强调地方学校自主权的课程思想改革和课程模式开始收到重视。有鉴于此,我认为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首先着力于订立校本德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推行德育课程,从而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和风格。进言之,真正的道德教育塑造的其实就是一种风格和特色,而且只有依赖与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不同的校际文化风格,道德教育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因为道德教育实际上是模塑人的道德文化生命的过程,任何生命都是独特的,而在一贯缺失了道德文化风格的教育氛围中要凝聚这种独特的生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就需要通过课程的方式,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文化。学生浸淫其中,所获得的是一种表现其真实人性的独特(包括语言、情感和行为),是一种不竭的生命滋养,它最终将融入个体的血脉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从而形成独立的道德个性。可以说,没有道德的个性就意味着道德的失落,没有校本文化支撑的学校道德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开展校本对于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江苏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和四川成都七中的“公民教育”,在这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二、灵活调度时间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以配合德育、包括德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在一个日益现代化和民主化的教育体系中,校长被赋予比较多的决策自主权,他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时空达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目标。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校长仍然固执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把学生禁锢于课堂和“题海”之中,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存在,使他们既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也没有时间去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早有批评,他认为,如果教师编排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却没有时间到图书馆去阅读他喜爱的书籍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令人悲哀的。事实上,道德产生于交往,倘若一个学生没有时间去和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没有时间去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由这种交往所生发的心灵体验。没有交往,没有体验,一个人就不可能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样也就不可能懂得体面生活的真义。因此,当人与人生动的社会关系被枯燥的人与课本、“题海”之间的认知关系所取代,属于生命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也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灵活的调度和安排教育时空直接关系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第三、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于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与态度。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十分重视道德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仅给学校所有的道路、楼房和景点加以命名,而且还专门编写了校园文化读本进行诠释。他们相信通过营造这种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的刺激学生的合理动机,可以激活作为动机核心的心理需要。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诺维奇就认为,人和外部存在之间构筑起一直文化,由文化刺激就产生了各种需要并形成了所谓的“动机圈”,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态度。应当注意的是,最近有生物学家提出“基因表达”理论,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需要被激活发挥功能,如果某一部分的神经元长期不被激活,它就不能进入某种功能的工作区,而由其他神经元所取代。推广之,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长期处于高成就动机状态,那么他在这方面所做的表达就越来越多,他的这种智能就得到呈现,而其它方面如果长期不被表达,那么这些方面的能力就越 来越 弱。既然学校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均衡发展,而人的发展性向和潜能又是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处于不同境遇中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需求和道德认识,所以,学校道德教育就要求形成刺激多种动机、满足多种需要的多层次的文化环境。那么,在具体的德育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导”呢?我认为应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效果会更佳。1、正面传导法。既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通过正面启发、传授、灌输,讲明道理,以理服人,使学生提高认识。这是一种广泛、最常用的方法。可以以班会、团队(队)活动、业余党(团)校培训、政治学习和舆论宣传阵地为载体,向学生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教育,开展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和公民道德教育。运用此法要精心选择进行正面传导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感染性,使其贴近学生实际情况;要与揭批“反面材料”、认识社会不良现象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抵御侵蚀的能力,防止学生对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心理。2、规范制导法。即通过学校、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纪律条例,制约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科学实施学生德育工作管理,培养学生遵守基础文明规范的意识。运用此法,一要明确规范,学生手册是学校各项规范的汇集,引导学生言行的准则,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出简明扼要、富有概括性、感染性和激励性的规范用语。二要学用规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实践,增强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使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阶段上升到自律阶段。三要规范德育工作,遵照教育部学生德育工作规程,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将规范化的要求融入德育工作之中。3、活动倡导法。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此,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主题鲜明、富有教益、催人奋进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在活动中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4、评价督导法。对学生通过德育活动取得的认识、情感、言行、思想等方面的收获进行总结、作出评判,以调控或改进德育工作,督导、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评价督导是德育活动的反馈环节,具有导向作用。运用此法,一要发扬民主,实行民主评价的方法;二要激励引导,以正面肯定、鞭策鼓励为主;三要适时适度,评价督导要把握时机,顺势而行,实事求是。 5、典型引导法。即利用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崇高精神、优良品质、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及成功经验影响学生品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使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人格具体化、规范化,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运用此法要注意几点:一是典型选取要真实、有说服力,使学生可信、可敬;二是典型要与学生生活贴近,使学生感到可亲、可学;三是注意典型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6、心理疏导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新德育范畴对“心理品质”这一内涵的概括以及新时期对德育工作科学化、可操作化的要求等,已经使心理学引入德育成为新时期学生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心理疏导法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通过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或沟通、疏导,解决他们心理疑难问题。教育工作者应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技巧,营造热情坦诚、宽松和谐的氛围,把学生视为能动的个体,以平等的身份通过问谈和其他辅助手段,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给出问题的结症和解决办法,在必要时可使用心理治疗手段。7、生活指导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充分挖掘潜能,克服生活困难,尽可能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健康成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生活的指导,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包括培养说自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待学业和就业等。 指导要因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方式,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有不良品德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心理有障碍或疾病的学生(即所谓的“差生”,现代德育中应当摒弃这一带有偏见和歧视的概念)的指导;还要重视对家庭经济贫困、特殊(家庭残缺、不健全或重组家庭)的学生的关心指导。8、情境诱导法。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强调了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后的重要意义。情境诱导方法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系统典型、情景交融、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怡情的特点,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并激起情感共鸣,达到情境诱导的目的与效果。教师要善于诱发、开导,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或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威望为情境,使学生受到诱发、感化;或以校园健康的文化氛围为情境,改观学生的道德素质、价值观念、思维与行为方式;或以丰富的艺术活动为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上几种德育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作用,侧重角度也各有不同,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都包含了一个“导”字,更是渗透了现代德育“以导为核心”的新理念。在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组合,灵活、巧妙地运用,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和创造新方法。诚然,我们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过程当中,还要努力避免三种不良倾向:第一、避免德育对象的“物化”。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明确,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具体可感的生命活动,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么显得机械或呆板,要么就显得空洞或虚无。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教条的容器,成为一个“美德袋”。本来应该具有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就变为盲目的对规范的遵从与机械的行为训练。第二、避免德育方法的“非理性化”。道德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不能违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据科学家研究表明,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小学,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是中学。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既要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又要正视他们的接受能力,要采取让他们容易接受的方法。第三、避免内容层次的“单一化”。当代青少年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不断扩展、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社会氛围中,接受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在这一开发而变革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的灌输性教育和单一的德育目标就显得脆弱和苍白。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不一致性。我们只有充分尊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定德育的内容和目标,才能保证我们们学校德育各种的实效性。学校德育要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就是要把以“诚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的教育、以“责任”为核心的为事之德的就业、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的教育、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生存道德教育作为对青少年学生最基本的德育要求。总之,我希望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尽可能做得人文一点,务实一点,艺术一点,差异一点,持久一点。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1卢乐珍主编: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际2郭本禹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左其沛著:品德心理发生发展与成长期的德育,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4 金生铉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5张建光: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